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降雨量多少轉化為水資源量
擴展閱讀
中石油油卡什麼樣的 2024-11-26 01:40:29
鉑金4到鑽石多少局 2024-11-26 01:39:01

降雨量多少轉化為水資源量

發布時間: 2024-11-25 23:36:18

㈠ 中國的水資源

一、水資源量 (頁首) 降水量 全國平均降水量713毫米,摺合降水總量67631億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11.3%,屬豐水年。按九大流域片分析,松遼河片降水量616毫米,比常年多20.6%;海河片降水量551毫米,比常年多0.8%;黃河片降水量463毫米,比常年多1.5%;淮河片降水量1005毫米,比常年多18.8%;長江片降水量1216毫米,比常年多11.5%;珠江片降水量1560毫米,比常年多0.4%;東南諸河片降水量1875毫米,比常年多13.5%;西南諸河片降水量1212毫米,比常年多14.4%;內陸河片降水量193毫米,比常年多17.6%。各省級行政區1998年降水量與常年相比,偏多的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京、鄂、皖、藏、豫、蘇、渝、贛、新、內蒙古偏多15%~35%;偏少的只有6個省,其中甘肅和海南分別偏少9.5%和12%。 地表水資源量 指地表水體的動態水量,即天然河川徑流量。1998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32726億立方米,摺合年徑流深345毫米,比常年多24.0%。各流域片地表水資源量與常年相比,松遼河片多49.9%,海河片少25.8%,黃河片少15.8%,淮河片多47.5%,長江片多34.3%,珠江片多9.2%,東南諸河片多29.5%,西南諸河片多15.0%,內陸河片多12.7%。各省級行政區1998年地表水資源量與常年相比,偏多的有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浙、黑、桂、豫、閩、魯、渝、鄂、湘、皖、蘇、贛偏多20%~65%,內蒙古偏多172%;偏少的只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瓊、甘、冀、晉偏少20%~40%。 1998年,從國外流入國內的水量為294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15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及流入國際界河的水量共8236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658億立方米;入海水量為2132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959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量 指降水和地表水體入滲補給地下含水層的動態水量。扣除水面和礦化度大於2克/升鹹水的面積後,全國地下水計算面積為944萬平方公里,1998年地下水資源量9400億立方米。北方五大流域片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與上年相比,松遼河片增加18.0%,海河片增加50.5%,黃河片增加17.0%,淮河片增加61.7%,內陸河片增加7.8%。北方17個省級行政區1998年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與上年比較,增加的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晉、冀、魯、京、豫、皖、吉增加35%以上;只有黑龍江和甘肅兩省分別減少3%和4%。 水資源總量 指評價區內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產水量,不包括區外來水量;由地表水資源量與地下水資源量相加,扣除兩者之間互相轉化的重復量而得。1998年全國水資源總量3401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2.0%。全國產水總量占降水總量的50.2%,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為35.8萬立方米。 各流域片1998年水資源總量情況是:松遼河片288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1.2%;海河片354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6.9%;黃河片67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0.6%;淮河片1403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4.4%;長江片1312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5%;珠江片5155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20.4%;東南諸河片258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1%;西南諸河片628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4%;內陸河片1552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8.4%。各省級行政區1998年水資源總量與上年比較,增加的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冀、遼、渝、京、吉、鄂、蘇增加50%~95%,陝、皖、魯、豫、內蒙古、津增加1倍以上;減少的只有桂、黔、粵、瓊4省,其中廣東、海南分別減少32%和39%。

二、蓄水動態 (頁首) 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 對全國2903座水庫(大型401座)統計,1998年末蓄水總量1805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億立方米;北方5片共增加165億立方米,南方4片共減少155億立方米。各省級行政區蓄水量增減情況是:增加的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增加蓄水量229億立方米,其中吉、青、鄂、遼、豫、陝增加較多,分別增加51、42、30、18、18、14億立方米;減少的有12個省、自治區,共減少蓄水量219億立方米,其中粵、湘、贛、浙、瓊、閩、桂減少較多,分別減少50、44、32、28、18、17、16億立方米。 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 對北方各平原開采區總面積65.8萬平方公里調查分析,1998年末淺層地下水位與上年末相比,約有四分之三面積的水位上升,地下水儲存量共增加80億立方米。上升區(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積佔31.4%,儲存量增加100億立方米;下降區(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積佔11.4%,儲存量減少46億立方米;相對穩定區(水位正負0.5米以內)面積佔57.2%,儲存量增加26億立方米。各省級行政區儲存量變化情況是:增加的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豫、吉、甘分別增加26、19、14億立方米,內蒙古和遼寧各增加10億立方米,皖、魯、陝各增加約6億立方米;減少的有冀、晉、蘇、新等4個省、自治區,分別減少11、4、3和2.5億立方米。 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根據21個省級行政區對81個漏斗調查統計,1998年末與上年末相比,漏斗要素變化情況是:在45個淺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上升的有30個,下降的為15個;漏斗面積減少的有35個,增加的為10個。在36個深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上升的只有14個,下降的為22個;漏斗面積減少的只有14個,增加的為22個。

三、供用水量 (頁首) 供水量 指各種水源工程為用戶提供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供水量。1998年全國總供水量547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佔80.8%,地下水源供水量佔18.8%,其他水源供水量(污水處理回用和雨水利用)佔0.4%。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為95億立方米。流域間主要的水量調配情況是:海河流域引黃河水51.1億立方米,淮河流域從長江、黃河分別引水10.7和20.2億立方米,山東半島從黃河引水13.5億立方米。 按流域片統計,松遼河片、海河片、黃河片、淮河片的供水量分別為624、424、398、569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源供水量分別佔45.4%、61.8%、32.1%、31.0%;長江片、珠江片、東南諸河片、西南諸河片的供水量分別為1679、842、306、8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都佔95%以上;內陸河片供水量546億立方米,地表水佔89%。在各省級行政區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總供水量90%以上的有滬、閩、貴、渝、浙、蘇、桂、粵、藏、滇、鄂、湘、川、寧、贛、新、瓊、皖等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下水源供水量佔40%以上的有冀、京、晉、豫、遼、黑、魯、陝等8個省、直轄市。 用水量 指分配給用戶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用水量。1998年全國總用水量5435億立方米,其中農田灌溉用水佔64.3%,林牧漁用水佔5.0%,工業用水佔20.7%,城鎮生活用水佔4.7%,農村生活用水佔5.3%。與上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減少13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154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5億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18億立方米。 各流域片用水情況是:松遼河片用水量624億立方米,農業佔72.4%;海河片用水量424億立方米,農業佔72.5%;黃河片用水量395億立方米,農業佔77.9%;淮河片用水量567億立方米,農業佔72.2%;長江片用水量1663億立方米,農業佔58.5%;珠江片用水量837億立方米,農業佔65.0%;東南諸河片用水量308億立方米,農業佔65.3%;西南諸河片用水量82億立方米,農業佔78.9%;內陸河片用水量536億立方米,農業佔94.6%。在各省級行政區中,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75%以上的省、自治區有新、寧、內蒙古、藏、瓊、甘、青、冀等8個;工業用水占總用水量25%以上的省、直轄市有滬、渝、蘇、鄂、津、粵、京、貴等8個。 用水消耗量 指在輸水、用水過程中,通過蒸騰蒸發、土壤吸收、產品帶走、居民和牲畜飲用等各種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歸到地表水體或地下含水層的水量。1998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062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56.3%。各類用戶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耗水率(消耗量佔用水量的比例)差別較大,全國平均農業耗水率為65.5%,工業耗水率為24.7%,城鎮生活耗水率為26.1%,農村生活耗水率為 87.7%。由於各流域片的地理位置、氣候因素、水源條件、用水組成及管理水平的不同,其綜合耗水率有所差別:松遼河片為59%,海河片為66%,黃河片為56%,淮河片為61%,長江片為50%,珠江片為45%,東南諸河片為55%,西南諸河片為70%,內陸河片為76%。

四、水資源利用簡析 (頁首) 全國水量平衡分析 1998年,全國水量的收入項為水資源總量(34017億立方米)、入國境水量(294億立方米);支出項為入海水量(21321億立方米)、出國境水量(8236 億立方米)、用水消耗量(3062億立方米)和非用水消耗量;調蓄項為水庫蓄水變數(+10億立方米)和地下水儲存變數(+80億立方米)。通過水量平衡分析,估計全國1998年非用水消耗量約1600億立方米。 非用水消耗量指河道、湖泊、水庫、沼澤等地表水體的蒸發量(含水面蒸發與土壤浸潤蒸發)和地下水的潛水蒸發量。在南方濕潤地區,降水量大於蒸發能力,水資源量主要消耗於用水,非用水消耗量很小;在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蒸發能力為降水量的3倍以上,非用水消耗量是水量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流域片進行分析結果:海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約70億立方米,為用水消耗量的25%;黃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約210億立方米,為用水消耗量的95%;內陸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約960億立方米,為用水消耗量的2.4倍。非用水消耗量並非全是無效蒸發,其中一部分為生態環境所必需。 水資源利用程度分析 考慮跨流域調水、水庫蓄水變數和地下水儲存變數等因素的影響,對各流域片1998年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地表水供水量佔地表水資源量的百分比)、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用水消耗量占水資源總量的百分比)進行估算結果:海河片和黃河片的利用程度最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別為61.8%和73.7%,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分別為70.2%和44.5%;其次是內陸河片、淮河片和松遼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別為34.2%、34.9%和16.6%,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分別為26.9%、24.7%和15.4%;珠江片、長江片、東南諸河片和西南諸河片的利用程度低,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別為14.0%、12.1%、9.9%和1.3%,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分別為6.6%、6.3%、5.6%和0.9%。松遼河片中的遼河流域利用程度較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為39.8%,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為33.5%。 用水指標 1998年全國平均用水指標值如下:人均用水量為435立方米;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當年價)用水量為683立方米;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為488立方米;萬元工業產值(當年價)用水量,含火電為94立方米,不含火電為71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鎮為每人每日222升,農村為每人每日 87升(含牲畜用水)。與上年比較,除城鎮和農村人均生活用水量略有增加外,其他用水指標值均略有減少。 因受氣候、人口密度、經濟結構、作物組成、節水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省級行政區的用水指標值差別很大。從人均用水量看,大於600立方米的有新、寧、黑、滬、內蒙古、藏、瓊、粵、桂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新疆、寧夏分別為2500和1800立方米;小於300立方米的有渝、晉、陝、津、貴、川、豫、皖、魯9個省、直轄市,其中山西、重慶不足200立方米。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看,大於1000立方米的有寧、新、藏、甘、桂、內蒙古、青、黑、贛、瓊、貴等11個省、自治區,其中寧夏、新疆為4000立方米左右;小於400立方米的有津、京、滬、魯、晉、渝、遼7個省、直轄市,其中天津、北京分別為161和201立方米。從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看,大於800立方米的有寧、瓊、桂、閩、粵等5個省、自治區,小於300立方米的有晉、津、渝、豫、魯、冀等6個省、直轄市。 五、水污染概況 (頁首) 廢污水排放量 1998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共593億噸(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佔69%,生活污水佔31%。按流域片統計,長江片189億噸,珠江片155億噸,松遼河片71億噸,海河片55億噸,淮河片47億噸,黃河片32億噸,東南諸河片28億噸,內陸河片9億噸,西南諸河片7億噸。廢污水年排放量大於20億噸的有12個省、自治區。 河流水質 根據1998年水質監測資料,對全國109700公里河長進行評價的結果,Ⅰ類水河長佔5.4%,Ⅱ類水河長佔24.4%,Ⅲ類水河長佔33.0%,Ⅳ類水河長佔13.7%,Ⅴ類水河長佔6.6%,超Ⅴ類水河長佔16.9%。由於1998年全國大部分地區水量偏豐,水質總體狀況有所好轉,全國污染河長(Ⅳ、Ⅴ類和超Ⅴ類河長,下同)占評價河長的百分數比上年減少了6.4%。各流域片的水質狀況是:內陸河片、西南諸河片和長江片水質良好,污染河長分別為9.9%、13.6%和14.7%;珠江片和東南諸河片水質尚可,污染河長分別為17.4%和21.9%;黃河片、松遼河片、海河片、淮河片水質較差,污染河長分別為62.7%、64.4%、74.8%、76.6%。 湖泊水庫水質 1998年評價湖泊16個,水質達到Ⅰ、Ⅱ類水標準的湖泊有6個,4個湖泊的部分水體受到污染,6個湖泊水污染嚴重。國家重點治理的三個湖泊中,太湖水質介於Ⅳ類~超Ⅴ類之間,全湖處於中富營養狀態,其中五里湖、梅梁湖富營養化嚴重;滇池草海水質為超Ⅴ類,外海水質為Ⅴ類,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時有腥膻氣味;巢湖水質為Ⅳ類~超Ⅴ類之間,西半湖污染重於東半湖,以重富營養化水體為主,局部水域向極富營養化發展。 1998年,對103座水庫的水質進行評價的結果: 有83座水庫水質良好,達到Ⅱ、Ⅲ類水質標准;在受污染的水庫中,超Ⅴ類水質水庫有吉林太平池水庫、黑龍江東方紅水庫、河南宿鴨湖水庫和貴州烏江渡水庫等4座。從富營養化程度看,大部分水庫處於中營養狀況。 註:《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數據,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和澳門地區。

中國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森林質量不高。中幼齡林比重大,其面積佔全國林分面積的70%以上,人工林中的幼齡林比例高於85%。

199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指出:中國的森林面積為1.34億公頃,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3.9%。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列世界第119位。中國森林總蓄積量為97.8億立方米,佔世界森林總蓄積量的2.5%。世界人均擁有的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而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8.6立方米。

2000年,中國全國綠化委員會發布的第一份《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除台灣省外,全國人工林面積達4666.7萬公頃,人工林蓄積量為10.1億立方米,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均居世界首位。目前中國森林面積達到1.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55%,森林蓄積量為112.7億立方米。

中國森林資源的消耗
根據《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全國林木年均凈增長量為4.58億立方米,年均凈消耗量為3.71億立方米,林業資源呈現長大於消的趨勢。

中國森林面臨的問題
由於長期亂砍濫伐和毀林開荒,中國寶貴的天然林面積大量減少。在佔中國國土面積50%的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森林覆蓋率不足1%,許多地區無林可言。

在中國,酸雨帶來的酸沉降正導致大片森林衰退消失,森林受害面積上百萬公頃。

2000年,中國全國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為874萬公頃,森林火災受害面積為8.84萬公頃。

㈡ 我國水的儲藏量是多少

我國水資源佔世界的百分之8。

2.1.中國水資源的特點

中國全國年平均降雨量為61,889億立方米,平均降雨深度為648毫米。降雨量的45%都變為地表以及地下水資源,餘下的55%都被蒸發掉了。因此,中國整個國土面積的水資源總量雖然很大,可同時中國擁有佔世界第一為的眾多人口,按人平均下來,其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26%,如果按耕地面積平均,為世界平均值的80%。

中國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也非常不均衡。整體來說,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方向,水量逐漸減少,基本狀況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東南沿海丘陵地帶,年降雨量超過2,000毫米,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超過1,000毫米,丘陵地帶達到1,400~1,800毫米。到達華北平原以後減少到500~600毫米。而大西北沙漠地區則不足25毫米,而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以及西藏自治區北部通常也只不過為100~200毫米。

降雨量的地區分布不均衡,直接影響了水資源的分布,同時也與人口的分布以及耕地的分布不匹配。包括長江在內的南方江河各流域的水資源總量佔全國的81%,而土地面積和耕地面積各佔全國的約36%,人口佔全國的54%,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全國平均值的約1.6倍,耕地面積的水擁有量為全國平均值的2.3倍。但是,北方,尤其是海河、黃河、淮河三流域的水資源總量只不過是全國的7.5%,而人口和耕地密集,人口為全國的33.7%,耕地為全國的38.5%,按人口平均和按耕地面積平均,水資源擁有量大大低於全國平均值。

這種水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是中國水資源管理的基本問題,同時,也是南水北調構想的原點。另外,從水資源分布的時間推移來看,降雨量和流量的年分布情況也不均衡,每年的變化較大,呈枯水年和洪水年連續出現的傾向。

2.2.長江概況

長江發源於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的各拉丹東雪山(1978年考察認定),最上游部分大約800公里稱做通天河,進了四川省則稱做金沙江,通過險惡的峽谷(大約2,300公里),之後,直至入海口這一段稱做長江,也有時將從源頭開始直至入海口都稱做長江。在日本通常所說的揚子江為在入海口的江蘇省附近,揚子江這一稱呼在歷史上由來已久。

自古以來,長江流域為水量充沛地區,而且,一直到支流小的江河流量都比較穩定,為適合利水的地區。有歷史記載的灌溉設施是從公元前5世紀時就有的,當時的水利設施經過不斷維修後一直延續到現代,目前仍在使用的水利設施為都江堰。此外,三國志中曾描述過,「運載超一萬人以上的大艦隊……」,說明當時曾經用於水運。尤其是現在,正在建設中的三峽水庫附近下游流域的江河坡度和緩,而水量豐富的中小支流以及無數的大小湖泊群,都非常利於水運事業的發展。其典型的例子為南水北調規劃的東線總長1,300公里以上的大運河被注入新的活力。這條大運河全部完工後,不僅可以保住以往兩千數百年的命脈,同時,還將集水運和供水兩益,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設施之一。

由於時代的變遷,經過多次改道,大運河的位置已經有所變化,而且對於大運河是何時完成的,也無法明確。同時,每個時代都有一些河段不再使用,也有一些河段利用了自然河流,所以,關於總長度也沒有明確的記載。自古以來,新建、修復、管理的長江主流和支流的船運、利水設施、滯洪區的數目膨脹起來,即使是專家也很難描述其全貌。但是,革命以來,中國社會的急劇變化造成土地利用形態的變化,在原本就龐大的基礎上人口的增加,出現了許多難題。整個流域降雨量增加所引起的自然流量增加、由於社會開發所引起的湖沼、水田等滯洪域的減少、流出率增加等的聯鎖效應,特別引起了長江中下游流域整體流量的增加,造成洪水泛濫。

由於各種文獻和資料對長江的最大流量的統計數字不一,不能提供准確數字。但可以說,近年來長江流量的增加是不容置疑的。有報導說,入海口處年流量的最大數值已經超過1兆噸以上。

中國的統治者已經更換過幾代,但是對長江的水運、包括長江支流的水利設施、許許多多的大小運河等的修建從未間斷,由地方政權和一般老百姓進行著維護管理,持續至今。

像南陽灌區(公元前三世紀)、以及都江堰(秦代)這兩個2,000年以前修建、其後經過維修、改造直至今日還在持續使用的水利設施真是奇跡。而且這兩個水利設施不僅集防洪、灌溉、船運等多種目的於一身,同時機構也非常復雜,從其完善的管理這一角度推測,這些水利設施不是在這里首次建造的,在其之前已經有很長時間建造這種水利設施的歷史,是在積累了經驗的基礎上建造的。

但是,不能否定,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外國列強對中國的侵掠,中國社會發生了變化,這些,影響了對這些設施的維護管理。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前身是揚子江水道討論委員會(三十年代),委員會由有關部門和長江沿岸的各省派人組成。正如委員會其名稱所表明的那樣,這個委員會主要是以完善以船運航路為主要目的而設置,而不是以一般所關心的防洪、抗旱為目的的組織。長江水利委員會在其後進行了多次改組,它與黃河水利委員會不同,沒有形成為管理整個流域的高度集權組織,這可能與三峽水庫建設工程委員會與長江委員會脫鉤,歸國務院直屬有關。

2.3. 黃河概況

雖然黃河在流域面積和流量上遠不及長江,可是黃河在控制難度上卻遠遠超過長江,與其說洪水不斷泛濫,不如以「流經途徑尚未一定」來表達則更為確切一些。近年來,其泛濫流域已經達到南北1,000多公里,以至於很難說清哪一條為黃河的主流,1947年河道修復後的半個世紀以上都處於安定狀況,這是值得欣慰的。

黃河一旦狂虐起來,黃河流域就會有數十萬人口成為犧牲品,這已司空見慣。可這個地區比較乾燥,自古以來都是人類比較容易生存的地區,由藍田原人、殷墟、仰韶文化的存在判斷,在春秋戰國時期等開始,在古代,中國歷史的中心就在黃河流域。在有確切歷史記載的夏朝以後的4,100多年的期間里,有2,400年中國的首都都定在黃河流域,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這個地區的重要地位。

據記載,公元前246年的秦代,曾經在渭河流域修建了總長150公里的水渠,這條水渠灌溉了40,000公頃的土地,對鹼性土壤進行了改良。這說明自古以來人們就因這個地區乾燥這一特點而困擾。可是,與世界的乾燥地區的氣候特點相似,每年降雨量變化很大,從公元前18世紀開始的3,700年的歷史記錄中,1070年發生過大旱災;清朝的大約200年期間里,基本每年都會在某些地方發生大規模的旱災。同時,在2,540年期間里,有540年發生了洪水或決堤等災害,決堤次數達到1,590次。

這些記載中可以說明的是,太行山脈以東(城市有北京、石家莊、鄭州、淮南等)的平原,從北到南為從天津至南京區間除山東省山嶽區以外的地區,即大部分、整個華北平原為可能被黃河洪水波及地區,換言之,則可以說是泛濫平原。事實上,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黃河沖積下來的黃土形成的平原。黃河這條狂河,從1947年開始沉靜下來的理由之一,則是1947年以後加強了黃河河道的修復工程,同時,在上游的黃河主流和支流修建了大壩,調整水流量,興修水利,以利農業用水,人為地減少了整體的流量。同時,與長江流域相反,自然降雨量也有所減少。但是,這種社會與自然現象變化的結果,使黃河流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兩大問題,一是黃河的特點,即河水中黃土(年流出量為16億噸)在下游沉積,特別是在鄭州以東的河底大量沉積,河床每年約長高10厘米;二是雖然沒有了洪水,而當地卻出現了慢性缺水的現象。如果靠黃河水將河床上沉積的黃土自然沖下,每年則需要200億噸的水量。

目前的狀況是∶如果下雨,則會發生洪水;如果不下雨,則造成乾旱或者慢性乾旱,造成過多地依賴於地下水。由於近年來工業化的進展,地下水的水質急劇惡化,已經關閉了一些排污企業,但是在這之前並沒有對缺水問題採取充分措施。

1990年之後,黃河下游幾百公里流域處幾乎每年都發生100~200天的河床乾枯現象,即所謂「黃河斷流」現象,因此,將黃河作為水源的一般市民、農業、工業等都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損失,受損失的金額沒有確切的數字,多的時候估計可達幾千億日元。尤其是在山東省濟南市以東出現了半沙漠化現象。為此,不得不轉向節水型的農業種植方式,以及關閉一部分企業。

因此,確定黃河總流量比較困難,以往每年流量為700~800億立方米,鄭州市附近的計劃洪水流量為22,000立方米/秒,最近每年流入黃海的流量則為200億立方米以下,這還是在修建了天橋水庫、三門峽水庫等,調整了上游流量的效果。另外,為了防洪,在這些水庫的下游濟南市附近,現在還把保留了一個流量調整能力為10,000立方米/秒、滯洪量20億立方米、面積2,300平方公里的滯洪區。這表明,即使在現在,黃河還是一條難以控制大河。

圖2.1 歷代黃河變遷略圖

2.4.南水北調工程涉及區域的概要

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和東線的供水地區為: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蘇、山東的六省市。這六省市的總面積為64.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6.77%,1995年統計的總人口為3.34億,佔全國總人口的27.6%,耕地面積為3億7,943萬畝(23.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耕地面積的26.6%。國內生產總值為全國的33.2%,工業總產值為全國的35.9%,農業總產值為全國的30.9%。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左右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區。

而位於這六個省市中心的華北平原,目前是中國最為缺水的地區。華北平原的年降雨量一般為500~800毫米,屬於半濕潤地區。華北平原地理位置好,地勢平坦,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而且在歷史上屬於水資源條件比較好的地區。因此,從古代開始就是社會和經濟發展地區。華北平原有首都北京、天津以及眾多有名的工業城市,同時,也是中國屈指可數的糧食、棉花、食用油的生產基地。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佔有重要的戰略位置。因此,為了今後繼續發揮這個地區的綜合優勢,帶動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缺水問題則是必須要解決的課題。

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華北平原的缺水狀況日趨嚴重。特別是八十年代的大旱以後,由於過度地採用地下水,引起地盤下沉,使地下水污染日益嚴重。目前,水資源不足已經成為制約這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所以,作為解決這個問題的對策,除了加強這個地區的節水和水資源的保護以外,從本地區以外引水佔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近年來,隨著各條江河的上游以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發生了用水量不斷增加、地區以外的水流入量逐漸減少、水質惡化等問題。如果不及早解決這個地區的缺水問題,會對這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制約。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供水地區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西線的主要供水地區為中國的西北地區,涉及到黃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等六省(自治區)。這六個省(自治區)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8%,佔全國耕地面積的18.3%,佔全國總人口的10.2%,占工業總產值的5.3%,尤其是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儲藏量佔全國的68.9%。此外,還有鈣、希土金屬、鎳、白金等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有大量未開發的土地,有著擴大開發和擴大灌溉面積的可能性。與目前正在進行的西部大開發相關,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對西線工程寄予了很大的期待。

2.5.從長江引水

長江水量豐富且穩定。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主流全長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為約9,600億立方米,在中國各大江河中是最大的一條江。長江流域的總土地面積佔全國的19%、水資源佔34%、人口佔35%、耕地面積佔24%、農業、工業生產佔37%。長江流域的經濟有著很大的潛在優勢,水資源條件不會制約長江流域社會經濟發展。

據1980年調查,河道外的農業工業以及生活用水的用水量為1,353億立方米,相當於年總流量的14%,其中大部分返流,從入海口水量來看,實際的用水量僅為500億立方米多。根據1990年修訂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計劃要點報告」來預測,即使長江的農業、工業、以及生活用水的需求量達到2,200億立方米時,其實際用水量也不到1,000億立方米。同時,長江的年流量不僅在中國是最大的,而且也是流量最穩定的一條河流,相對北方的各條河流,年流量分布均衡。

另外,從長江調水在地理條件上也具有優勢。長江是從西向東,流經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上游距西北的乾旱地區較近,中下游鄰近著最缺水的華北平原,對長江跨流域向北方調水的南水北調工程來說,從地理條件上來看是極為有利的。因此,從中國全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這一觀點考慮,為了支援北方的乾旱和缺水地區的發展,是可以從長江流域給北方輸送一部分水資源的,這也是在推進南水北調工程過程中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註解:我國水資源佔世界的百分之8。

㈢ 降雨量怎麼計算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測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淞等氣象學中常有年月日12小時6小時甚至1小時的降水量,6小時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6小時降水量24小時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降雨量是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點或某一單位面積上的水層深度,以毫米計算根據國家防辦防汛手冊規定,凡24小時的累計降雨量超過50毫米者定為暴雨;降雨量計算方法測定降雨量常用的儀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徑一般為20厘米,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量杯的直徑為4厘米,它與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

雨量的計量方法雨量是用雨量器和雨量杯來計算的,雨量器是個圓柱形的開口筒,筒口面積在我國多為314平方厘米直徑20厘米為了防止降水蒸發,中上部呈一漏洞型,下部放一儲水瓶為觀測方便與上述口徑配套有一特製量杯;降雨量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或固態經融化後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降水量以mm為單位,氣象觀測中取一位小數,它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的多少降雨量是區域水資源量計算的重要依據,因此;測定降雨量常用的儀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徑一般為20厘米,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量杯的直徑為4厘米,它與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當天的降雨量了;雨量筒的直徑一般為20厘米,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量杯的直徑為4厘米,它與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相應時段內的降雨量我國的年雨量我國雨量南多北少,從東南。
用雨量器來計算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單位面積上水深1毫米 測定降水量的儀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計兩種 雨量器是用於測量一段時間內累積降水量的儀器外殼是金屬圓筒分上下兩節,上節是一個口徑為20厘米的盛水漏斗,為;降雨量的測量過程1雨量筒的直徑為20cm,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2量杯的直徑為4cm,它和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數值就可讀出當天的降雨量;目前,測定降雨量常用的儀器有雨量筒和量杯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當天的降雨量我國氣象局規定小雨是指24小時內降水量不超過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為5毫米169毫米中雨為10;3以在平面收集到的雨水深度表示,准確程度至025毫米或001寸有時亦會以升每平方米1Lm2=1mm表示在氣象統計名詞上,雨量又可稱為降雨量,即一定時間內之降水累積量,其中,若降水量若小於01公釐視為雨跡。
測定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個不漏水的鐵筒,裡面有承水器漏斗和儲水瓶,另外還配有與儲水瓶口徑成比例的量杯有雨時,雨水過漏斗流入儲水瓶量雨時,將儲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內從量杯上讀出的;測定降雨量常用的儀器有雨量筒和量杯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當天的降雨量降雨量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一般以毫米為單位;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我們稱為降雨量以毫米為單位,它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的多少目前,測定降雨量常用的儀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徑一般為20厘米,內裝一個;3以在平面收集到的雨水深度表示,准確程度至025毫米或001寸有時亦會以升每平方米 1 L m2 = 1 mm表示在氣象統計名詞上,雨量又可稱為降雨量,即一定時間內之降水累積量,其中,若降水量若小於01。

㈣ 中國可用水資源還有多少

中國水資源量評估

20世紀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國開展了第一次水資源評估工作,並根據1956-1979年的水文氣象資料,對全國水資源量進行了評價,其成果見表5、表6。

(1)降水總量。1956-1979年間的平均年降水總量為6.2萬億立方米,摺合降水深為648mm,比全球陸地平均值低約20%。受氣候和地形影響,降水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台灣省多年平均年降水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則不足25mm。

(2)河川徑流量。在我國,降水量中約有56%通過陸面蒸發返回空中,其餘44%形成徑流。全國河川徑流量為2.7萬億立方米,摺合徑流量深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為6780億立方米, 約佔27%;冰川融水補給量為560億立方米, 約佔2%;從國境外流入的水量約為172億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據陸面蒸散發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國土壤水通量約為4.2萬億立方米(約占降水總量的67%),其中約有16%通過重力作用補給地下含水層,最後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餘3.5萬億立方米消耗於土壤和植被的蒸散發。

(4)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系指與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總補給量。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全國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約為8288億立方米,其中有6762億立方米分布於山丘區,1874億立方米分布於平原區,山區與平原區的重復交換量約為348億立方米。

(5)水資源總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的重復量,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比河川徑流量多的1009億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間河谷與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開采地下水的情況下,這部分水量以潛水蒸發的形式消耗,通過地下水開采,可以從蒸發中奪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經過計算,平均年潛水蒸發量在北方平原地區為844億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區為119億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現狀

中國的水貧窮到什麼地步呢?聯合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現有12億人面臨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80個國家水源不足,20億人的飲水得不到保證。預計到2025年,形勢將會進一步惡化,缺水人口將達到28億~33億。世界銀行的官員預測,在未來的5年內「水將像石油一樣在全世界運轉」。
我國屬於缺水國之列,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目前我國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或者兩種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由於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專家們警告:「20年後中國將找不到可飲用的水資源」。美國民間有影響的智囊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由於中國城市地區和工業地區對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國將長期陷入缺水狀況。」中國的黃河在過去的10多年年年斷流,其中1997年斷流226天。流經中國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區的淮河去年也斷流了90天。根據衛星拍攝的照片,數百個湖泊正在乾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其中北京市的人均佔有水量為全世界人均佔有水量的1/13,連一些乾旱的阿拉伯國家都不如。
但是廣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們如此的窘境嗎?沒有。
就生產用水來說,在寧夏的一些地方,每畝水稻一年大約需要澆2000多立方米水,一畝小麥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國農村普遍的水資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寧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過兩噸。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對莊稼有好處,倒也罷了,但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引起土地鹽鹼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業用水方面,我國煉鋼等生產過程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水的重復利用率不到發達國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揮霍,那麼我們靠什麼維持這種虛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為例,據《望》周刊的報道,這個人均水資源比以色列還少的地區,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蓋著極度缺水這一重要事實。全省累計超采地下水600億立方米,其中深層地下水300億立方已無法補充。再有15年,石家莊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現在,華北平原已擁有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地下復合漏斗區,達四五萬平方公里。西部的許多地區,因地下水超采嚴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樹木枯死。
專家說:我們是用慘重的代價維持苟安,虛假的綠色使我們依然悠然自得。內情與外觀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滸》中常用的一句話———好個不知死的!
以色列的自然條件比我國西部的許多地方更為惡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過日子極重節水———馬桶上都有兩個按鈕,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產中,享譽世界的節水農業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國家之一的以色列成為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同時,它出口節水農業技術與設備的收入更超過出口農產品的收入。我國近年來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區領導人去以色列訪問,但除了進口一些以色列的節水設備以外並無大的收益。據說主要原因在於我國水價過低,使節水技術和設備的使用無利可圖。
我國目前城市自來水水價偏低,成本和水價偏離,政府實行虧損補貼。在農村,一噸水電力提灌價4至9分,自流灌溉價每噸4厘至6厘,300噸黃河水的價格頂不上一瓶礦泉水。低水價實際上鼓勵了水資源的高消費。
水費漲價,刻不容緩,這是利國利民利後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過各種方式,給全國人民上一堂扎扎實實的節水課。
回答

㈤ 水資源總量與地表水、降水量、地下水量聯系是什麼

大氣降水是地表水的主要來源,也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水資源總量=地表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二者重復量。至於大氣降水哪些成了地表水哪些成了地下水應該是另有復雜的計算標準的。

㈥ 水資源分析

(一)灌溉水源的分析與計算

1.地表水資源量

地表水來源主要為天然降水,地表水水量按照地形條件分布,根據地形條件由低到高呈遞減趨勢。根據甘溪水文站陳家壩水文點實測,2008年9月22日降雨101.5毫米,9月23日降雨255.5毫米,9月24日降雨98.8毫米,致使形成「9·24」特大泥石流災害,說明項目區全年地表水水量較大。由於汶川地震後項目區許多基礎資料丟失,所以參考鄰近地區江油縣多年平均徑流深417毫米作為項目區平均徑流深度。項目區面積3128.56畝,地表水資源總量為86.97×104立方米。

都壩河從項目區東側流過,年均徑流量4.7米3/秒,年均徑流總量1.48億立方米,可作為項目區小河村主要耕地的灌溉水源。

2.地下水資源量

項目區地下水的補給主要受大氣降水控制,由地表徑流補充,其水量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地下水類型為碎屑岩類裂隙水,地震前常有山泉出露,地震後僅有兩處出露,其中一處在大竹村3組西北方向,由於受硫化物污染(可見析出硫磺),不能飲用,僅能用於灌溉;另一處位於大竹村2組正西方向,山泉匯集呈瀑布形式進入項目區,該水源質量較好,可用於飲用,水量較大,流量估計0.05~0.10米3/秒。

(二)需水量分析

1.灌溉制度設計

陳家壩鄉農業灌溉沒有需水量試驗資料,灌溉制度參考相鄰地區和縣內中小型水利工程編制的灌溉制度及灌溉定額進行綜合分析,制定設計方案。

項目區內旱地作物包括玉米、小麥、油菜、紅薯、蔬菜和其他豆類作物。根據作物生育期和降雨年內分配情況,確定玉米、小麥、油菜和蔬菜為主要灌溉作物。

玉米是大春糧食作物,一般在4月上旬播種,8月中旬收獲,全生育期130天,擬定全生育期灌水三次:4月上旬、5月中旬和6月下旬各一次,灌水定額20.0米3/畝,灌溉定額60.0米3/畝,雨季不灌水。

紅薯灌水兩次,6月下旬和7月下旬各一次,灌水定額20.0米3/畝,灌溉定額40.0米3/畝,雨季不灌水。

小麥是小春糧食作物,其生長期一般為10月中旬至次年5月下旬。擬定全生育期灌水四次,灌水定額20.0米3/畝,灌溉定額80.0米3/畝,雨季不灌水。

油菜是小春糧食作物,其生長期一般為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下旬。擬定全生育期灌水三次,灌水定額20.0~25.0米3/畝,灌溉定額70.0米3/畝,雨季不灌水。

蔬菜多為全年性多品種交替種植作物,項目區內大春蔬菜品種有蔥頭、萵筍、白菜和蘿卜等;冬早蔬菜品種有茄子、青椒、黃瓜、番茄等。供水過程按旱季勤供水,雨季不灌水。主要作物灌溉制度見表10-3。

表10-3 主要作物灌溉制度表

2.需水量計算

(1)規劃種植結構。項目區主要種植糧食作物,適當種植經濟作物。在確定灌區作物種類及種植比例時,主要考慮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水土資源。項目區通過土地復墾後,有效耕地面積為838.68畝(不含田坎),全部為旱地。在小河村3組都壩河邊的耕地,種植2年以後,可根據情況,改種水稻。結合北川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農業區劃,復種指數考慮為200%,現規劃種植結構,見表10-4。

表10-4 項目區作物組成規劃表單位:畝

(2)灌水率的確定。灌水率是指項目區內單位面積上所需灌溉的凈流量,是計算灌溉設計流量的依據。凈灌水率用下式計算:

q=α·m/8.64T (10-1)

式中:q——灌水率,米3/(秒·萬畝);

α——作物種植比例,%;

m——灌水定額,米3/畝;

T——灌水持續時間,天。

灌水率計算成果與綜合定額表,見表10-5。

(3)灌溉用水量計算。根據灌水模數圖推算灌溉用水量。計算公式為:

Wi=qiATi (10-2)

式中:Wi——某時段的灌溉用水量,立方米;

qi——某時段的凈灌水率,米3/(秒·萬畝);

A——某時段的長度,秒;

Ti——設計灌溉面積,按土地復墾後耕地面積838.68畝計算;

η——灌溉水利用系數,η=η1η2

η1為田間水利用系數,根據《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規定田間水利用系數設計值不低於0.95,而項目區主要旱作物,採用管道輸水,因此,η1取0.95。η2為渠系水利用系數,根據四川省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整理技術培訓資料,項目區所有輸水渠道整治為混凝土襯砌和漿砌條石襯砌,渠系水利用系數≥0.75,因此,選用0.90,則灌溉水利用系數0.86。

灌區凈灌溉用水量與毛灌溉用水量可分別採用公式(10-3)和(10-4)計算;凈流量與毛流量可分別採用公式(10-5)和(10-6)計算。

災害損毀土地復墾

災害損毀土地復墾

災害損毀土地復墾

災害損毀土地復墾

式中:Wj——某時段灌區凈灌溉用水量,立方米;

A——灌區灌溉面積,公頃;

——灌區凈綜合灌水定額,米3/公頃;3]]

αi——第i種作物的種植比,其值為第i種作物的灌溉面積與灌區灌溉面積之比;

mi——第i種作物在該時段的灌水定額,米3/公頃;

W——某時段灌區毛灌溉用水量,立方米;

η——灌溉水利用系數;

Qj——某時段灌區凈灌溉流量,米3/秒;

q——灌水率,米3/(秒·100公頃);

Q——某時段灌區毛灌溉流量,米3/秒。

表10-5 需水量表

3.水利工程供水量

可供水量主要來源於以下兩個方面:

(1)項目區小河村3組從都壩河引水,可保證灌溉小河村1組、3組靠都壩河邊的土地,同時從青林溝引水,可灌溉青林溝旁的耕地。兩處引水可保證灌溉300畝土地,每年向項目區供水6.00×104立方米。

(2)內部蓄水工程蓄水及補充來源。項目區需水工程主要保障838.68畝耕地灌溉。需新建蓄水池27 口,其中容積為200立方米的4 口,容積為100立方米的23口,復蓄指數按1.5計算,每年可供利用水量為0.47×104立方米。項目區蓄水工程除降雨補充外,全部由大竹村2組一條自然瀑布補充,該瀑布流量保守估計0.05米3/秒,全年供水能力達157.68×104立方米,全部供向項目區或流經項目區,但由於蓄水工程有限,該瀑布水實際利用系數為0.2,可利用水為31.53×104立方米,多餘水排向都壩河。

項目區內有效農業可以利用水源量為38.00×104立方米。

(三)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項目區可供水量38.00×104立方米,項目區需水14.04×104立方米,供水量大於需水量,可滿足項目區灌溉的需求,但由於復墾前沒有蓄水設施和有效輸水設施,現有耕地只能靠大氣降水,所以,本次復墾過程要加強水利設施建設與完善,以解決耕地需水問題。

具體措施為:

(1)新建蓄水池:項目區新建100立方米蓄水池23口,200立方米蓄水池4口,復蓄指數按1.5計算,共可供水0.47×104立方米,配備有管道輸水,可保證蓄水池蓄水及耕地常年用水需求。

(2)瀑布全年向項目區供水31.53×104立方米。

(3)維修及新建灌溉渠,從都壩河及青林溝引水,根據需求,每年可引水6×104立方米。

通過土地復墾後,項目區保障供水38.00×104立方米,大於項目區需水量14.04×104立方米,能滿足項目區農業生產用水需要。

㈦ 水資源問題

所謂水資源,是指現在或將來一切可用於生產和生活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水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球上水的總儲量約為13.6億(立方千米),其中海水佔97.3%,淡水只佔2.59%。淡水資源中冰山、冰川佔77.2%,地下水和土壤中水佔22.4%,湖泊、沼澤水佔0.35%,河水佔0.01%,大氣中水佔0.04%。便於取用的淡水只有河水、淡水湖水和淺層地下水,估算約300萬(立方千米),僅為地球總水量0.2%左右。水在自然界中呈循環狀態。地球上循環的水量,每年大約為42萬(立方千米),其中降落陸地上的約為10萬(立方千米),而後通過江河流入海洋的水量約4萬—4.5萬(立方千米)。

河流和湖泊是中國主要的淡水資源。中國人均徑流量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徑流量的24.7%。中國水資源分布情況是南多北少
浙江省水資源利用的現狀和潛力分析

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955億m3,人均佔有量僅為2060 m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8%,全省實際可用水資源為310億m3,人均可用水資源為700 m3,而且全部由降雨補給。從浙江省的天氣氣候特點及全省歷史平均降水量分布情況分析,浙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至7月上旬的梅汛期及7——9月的台風乾旱期(受台風影響),期間出現的降水往往是大到暴雨,雨水流失多,蓄儲率不高。降水具有地域分布不均、旱澇明顯、隨機性大、年際年內分布不均、水資源的分布與經濟區域需水地區不平衡的特點。同時,省內河流源短、流急,大量徑流以洪水形式流入東海。

1、水資源總量

浙江省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2200mm之間,屬於我國的濕潤地區,平均水資源總量約為955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較豐富,但我省人口稠密,人均擁有量只為2060m3,已接近國際所規定的人均年2000m3的中度缺水警戒線。

表2—3 全省流域分區降水量與地表水資源量

流域分區
降水量
地表水資源量(億m3)

mm
億m3

潘陽湖水系
1905.9
9.72
6.01

太湖沿岸
1323.5
162.26
67.71

錢塘江
1648.1
525.85
291.41

浦陽江、曹蛾江、甬江及浙東沿海諸河
1481.3
331.43
174.57

椒江、甌江及浙南沿海諸河
1730.6
581.83
355.31

閩東諸河
1932
23.97
16.02

閩江
1836.9
22.08
12.96

全省
1607.1
1657.14
923.99

根據《浙江省水資源公報》數據整理

浙江省河湖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6.4%,全省按流域分區可劃分為潘陽湖水系、太湖沿岸、錢塘江、浦陽江、曹蛾江、甬江及浙東沿海諸河,椒江、甌江及浙南沿海諸河,閩東諸河,閩江,各流域分區降水量與地表水資源量見表2-3。表2-4是以行政分區的水資源分布,從列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浙江省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平衡,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水資源總量相對缺少,而經濟欠發達的西南山區降水更為豐富,水資源總量相對寬裕。

洗車浪費的水夠100萬上海人用20天

「上海臨江靠海,不可能缺水!」在多數人的觀念中,上海擁有充沛的水資源,但事實上因為污染嚴重,上海地表水資源中僅有20%的淡水可供使用,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不足200立方米,低於北京,屬於典型的污染型極度缺水城市。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於對水基礎知識和水資源狀況不了解,甚至有誤解,許多企業和個人節水意識淡薄,認為水價便宜,多用點水也花不了多少錢,生產、消費、生活中的水資源浪費現象屢見不鮮。

僅以上海的洗車行業為例。作為特大型城市的消費新熱點,目前上海各類機動車數量已達150萬輛,預計到2010年將達300萬輛。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增加,洗車行業迅速發展。

據上海市水務局統計,上海有70%左右的加油站附設機動車清洗,約為550家至600家;持經營許可證的洗車站(點)為315家;無證經營的洗車攤點約有300家。洗車站(點)的年用水總量約為1000萬立方米。而在數以千計的洗車站(點)中,目前僅有8家安裝使用了機動車污水循環凈化系統。大型公交公司的洗車站雖然具備洗車水循環回用能力,但由於洗車設施不適應公交車結構、機械洗車成本高等原因,大都仍採用耗水量更高的人工清洗。

根據測算,清洗一輛車平均耗水70升至80升。如果使用洗車水循環回用設施,耗水量可降至15升至20升,按全市100萬輛機動車每年清洗50次計算,全市洗車水可節約將近300萬立方米/年。也就是說,目前僅洗車行業浪費的水,就可供100萬上海人20天的生活用水。

在水資源同樣奇缺的北京,除了超過230萬輛機動車所創造出的規模更加龐大的洗車行業外,城市管網漏水造成的水資源浪費也十分驚人。北京市水務局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市管網漏失率近20%,有1/5的供水被白白浪費。北京每年跑冒滴漏所損失的水量,相當於13個北海。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趙國通說:「如果不盡快改變這種『缺什麼,反倒浪費什麼』的尷尬現狀,實現對資源的節約、合理、高效利用,這些資源消費特大型城市將消耗掉自己發展的未來。」

人類有史以來就逐水草而居,水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命脈,決定人的生存環境、健康水平與生活質量,決定國家的發展方向和興衰存亡。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節約用水,珍愛我們共同的家園!

最後送給大家一首小詩:

一滴水,一個點,

一隻螞蟻喝一年。

十滴水,一條線,

兩只螞蟻能劃船。

同學們,不浪費,

別讓龍頭淚漣漣。

全球不少地區和國家為水所困擾,甚至為爭奪水資源的控制權而發生沖突。如:中東地區的以色列自建國以來一直戰爭連綿。其對水資源的爭奪,就是同阿拉伯國家產生沖突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以色列地處荒漠,乾旱少雨,賴以生存的淡水資源主要是兩大國際性河流:約旦河和幼發拉底河。誰控制了水源,誰就得以發展強大。以致以色列總理曾宣言:「水,是以色列人的生命,我們將以實際行動鞏固對約旦河的繼續控制權!」而在1979年,埃及總統曾說過「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情可以使埃及重新走向戰爭,那就是水。」

據統計,全球未經處理就排放的工業廢水、污水每年高達4260億噸。在我國已導致82%以上的江、河、湖泊受至少同程度的污染,以致各種污染事故接二連三。如1999年春節期間,廣西貴港仙衣灘水利樞紐為了蓄水,關閉閘門,下游水量大減,河水自身的凈化能力減弱,水質污染程度加劇而造成污染事故,死魚3萬多公斤,直接經濟損失達十幾萬元。很多養魚戶望著白花花的死魚,跪地痛哭。

水體污染源來自工業廢水、廢渣以及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葯的任意施用和濫用。生活污水主要來自化學洗滌劑的污染,特別是含磷洗衣粉的污染。當環境水體中磷含量超標時,就會造成水中藻類瘋長,而使水體惡化缺氧,透明度下降,即富營養化。在洗滌劑中,含磷的物質還可使魚體等嗅覺細胞喪失功能,從而失去捕食和抵禦外敵侵略的能力而死亡。

、水資源量
降水量 2002年全市降水量1488.6毫米(摺合水量86.59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8.3%,比上年降水量(76.94億立方米)多12.5%。湖州市區、德清縣、長興縣、安吉縣年平均降水量分別為1476.2、1552.4、1335.1、1583.5毫米。分別比多年平均多16.9%、11.8%、2.0%、4.9%;分別比上年增多19.6%、15.5%、7.1%、9.7%。
降水量年內分配情況:非汛期降水量佔全年的36.5%,比同期多年平均多25.0%,其中1、3月份分別偏多8.8%、5.1%,2月份偏少29.4%,10月份基本持平,11月份偏多9.3%,12月份降水量是多年平均的3.6倍;汛期降水量較多年平均持平,其中4、5、8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分別偏多84.6%、48.5%、14.l%,6、7、9月份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分別偏少28.9%、28.6%、54.1%。
我市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總趨勢是自東北向西南隨地勢增高而遞增。2002年全市降水量變化范圍為1300-180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為安吉縣董嶺站2025.1毫米;年最小降水量為長興縣港口站1245.6毫米。老石坎水庫上游年降水量達1800毫米以上,是全市的最高區;對河口水庫上游、賦石水庫上游年降水量也達1700毫米;市區、杭嘉湖平原年降水量1400--1500毫米;長興縣年降水量在1300-1500毫米之間。
2002年6月19日入梅,7月10日出梅,全市平均梅雨量184.5毫米,降水時空分布均勻。
地表水資源量 2002年全市地表水資源量時空分布與降水量基本一致,徑流深變化范圍600-1100毫米之間。全市地表水資源量為45.27億立方米,摺合徑流深778.3毫米,比多年平均35.93億立方米多26.0%;比上年(32.18億立方米)多40.7%。湖州市區、德清縣、長興縣、安吉縣地表水資源量分別為11.71、7.92、9.11、16.53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量 全市地下水資源量為10.12億立方米(重復計算量8.69億立方米)。其中苕溪山區(計算面積4322.3平方公里)為7.17億立方米,杭嘉湖平原區(計算面積1494.7平方公里)為2.95億立方米。湖州市區、德清縣、長興縣、安吉縣地下水資源量分別為2.92、1.76、2.12、3.32億立方米。
水資源總量 2002年全市水資源總量46.70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多26.0%,比上年多40.0%。產水系數為0.54,產水模數80.29萬立方米/平方公里。湖州市區、德清縣、長興縣、安吉縣水資源總量分別為12.71、8.35、9.ll、16.53億立方米。分別比多年平均多53.7%、36.9%、21.6%、8.8%;分別比上年增多60.3%、47.3%、30.3%、29.3%。
二、蓄水動態和出入境水量
我市現有3座大型水庫和5座中型水庫,2002年末總蓄水量為1.7098億立方米,比上年末總蓄水量增加0.5618億立方米。河網蓄水量增蓄1.053億立方米,地下滯水增蓄0.8933億立方米。
我市地處東苕溪下游,北臨太湖,引湖引苕水量是我市可用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引湖引苕水量達34.79億立方米,入湖水量多於迴流水量7.63億立方米,入湖和東排嘉興、江蘇吳江出境水量52.21億立方米。
三、供水與用水量
供水量 湖州市2002年總供水量為18.0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7.48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96.9%;淺層地下水源供水量0.30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1.7%;其它水源供水0.26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1.4%。
在地表水源供水中,蓄水工程供水量1.76億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量1.10億立方米,提水工程供水量14.62億立方米。
用水量 2002年湖州市總用水量為18.04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0.17億立方米。其中城鎮生活用水0.56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3.1%,比上年增多14.9%;農村生活用水0.59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3.3%,比上年減少5.4%;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用水2.30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2.7%,比上年減少4.7%;規模以下工業用水1.43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7.9%,比上年減少8.0%;農田灌溉用水11.29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62.6%,比上年減少2.0%;林漁用水1.87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0.4%,比上年增多16.0%。
湖州市區、德清縣、長興縣、安吉縣2002年用水量分別為7.97、2.95、4.75、2.37億立方米,其中湖州中心城市用水量0.88億立方米。
耗水量 2002年全市各行業總耗水量為9.98億立方米,平均耗水率為55.3%。其中農林漁耗水量8.49億立方米,工業耗水量0.81億立方米,城鄉生活耗水量0.68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