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來訪者咨詢師需要掌握的6個維度
來訪者為什麼來求助?
很多來訪者來做心理咨詢是因為在其生活的環境中不被理解,害怕被評價、或不敢表達,擔心有不良後果,以及由於這些不安帶來的生活或情緒上的壓力和焦慮,他們最終選擇專業求助。
如果你問任何一位咨詢師,如何與來訪者建立關系,開展工作?他們很多人會脫口而出:充分理解來訪者,理解是有效咨詢的基礎!
那麼,問題來了,理解來訪者,到底需要理解什麼呢?
資源優勢取向為咨詢師理解來訪者提供了 6 個維度。
維度一:理解來訪者這個「 人 」
如果一個人的反應定勢是以「心理疾病」的建構系統來看這個世界,那他將會建構出一個充滿問題與心理異常的世界。——Ivey
與軀體疾病的治療不同的是,如果咨詢師不理解來訪者這個人,就很難對他的「病」進行治療,會出現只見病不見人的情況。那麼如何理解來訪者這個人呢,避免出現貼標簽,見病不見人呢?
從資源優勢取向的視角看來,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
來訪者是一個全個體,大於其「問題」的部分;
來訪者是一個關系中的個體,Ta是許多別人關系中的一員,Ta的心理健康與他人分不開;
來訪者是一個環境中的個體,大多來訪者個人的經歷是「環境」造成的;
來訪者是一個可信任的個體,完全值得我們尊敬、接納和信任的;
來訪者是一個有能力的個體,成年的來訪者是有能力在行為上「解決」自己問題的(終究一個人也只能夠由他們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他們需要的是心理力量和空間)。
維度二:理解來訪者的「 症狀 」
來訪者的症狀是什麼?是疾病?外因?內因?還是 ……?
咨詢師必須形成一個看待來訪者「症狀」的整體觀念,避免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那麼, 如何理解來訪者的症狀,他們的症狀在表達什麼呢?
從資源優勢取向的視角來看:
來訪者的「症狀」是Ta的痛的表達,不是病;
是Ta在痛的深處的心理需求的暗示;
「症狀」反映Ta已付出的努力;
「症狀」指示發掘Ta的資源的通道。
來訪者出現問題或「症狀」的可能原因有:
生活情境中出現了什麼影響來訪者發展、成長的事件(過去或現在)?
來訪者的價值觀、文化及支持系統怎樣影響了Ta處理這些事件的方法?
Ta的努力結果怎樣?
Ta有什麼心理需求?
這些需求反映了什麼積極性的追求?
維度三:理解來訪者的「 痛 」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有言:「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意思是說如果氣血暢通就不會疼痛,如果疼痛就說明氣血不通。
和生理上的痛道理一樣,心理或精神上的「痛」也是如此。
美國心理學家傑羅姆·弗蘭克認為來訪者的心理障礙都有一個共同痛苦來源,他稱之為「心力委頓」。
心力委頓的典型表現形式為對自己喪失信心,不僅感到失去了對外在環境的控制能力,也失去了對自身情感和思維的控制能力;其主導心境通常是焦慮和抑鬱。
正如生理上的痛是在表達身體某各部位不舒服,心理或精神上的痛是在表達什麼呢?
從資源優勢取向的視角,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理解來訪者的「痛」:
理解Ta的「痛」是什麼?
理解Ta對「痛」的表達,為什麼要以「症狀」的方式「訴說」痛?
理解Ta對「痛」的「珍惜」和「接納」。
理解Ta為處理其痛而付出的「努力」。
維度四:理解來訪者「 阻抗 」
在咨詢過程中,我們有時候會遇到這一類來訪者,他們好像有意無意地想「留在病中」,而對咨詢表現出一種矛盾態度。
Ta一方面由於現實的痛苦和環境壓力,總體上表現的積極求治,像要努力擺脫疾病的折磨;但另一方面,在實際咨詢過程中,又時時顯得消極迴避。
弗洛伊德把這種現象叫「阻抗」,並認為精神分析工作中最艱苦的是克服阻抗,這也是治療的核心任務之一。然而,與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詢師不同的是,資源優勢取向的咨詢師認為: 沒有來訪者的阻抗,只有咨詢師的阻抗 !
由於咨詢師缺乏共感共情、缺乏無條件支持接納或表達不當、缺乏對其來訪者體驗的證實和認同、缺乏對其有影響的情境的認識,導致咨詢師不理解來訪者、不能讓來訪者感到安全、不能得到來訪者的信任、不能讓來訪者感到「正常」。
維度五:理解來訪者的 需要
很多來訪者,他們面臨現實的困難,迫切的想要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再地表達,我應該怎麼做,應該怎麼做。看似迫切的需求,真的是來訪者真正的需要嗎?
俗 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同樣作為咨詢師也需要考慮,來訪者來到咨詢室,Ta到底需要什麼? 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能有的咨詢師會說,來訪者兩個都需要,那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哪個更重要?哪個是來訪者的真正需求?另外,誰是來訪者問題的解決者或解決方法的執行者?
資源優勢取向的咨詢師認為, 相對於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訪者更需要的是:心理動力 (motivation)、心理信心 (confidence)、心理力量 (strength and power)、心理空間和自由 (space and freedom)。
他們更關注的是,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來訪者發現Ta的資源/優勢,來訪者在咨詢師的幫助後多大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利用好自己的資源/優勢。
維度六:理解來訪者的資源和優勢
假設情形一:
—我這有問題,那有問題,這沒做好,那沒做好。
—是的,我需要改正。
假設情形二:
—我有這個優點,那個資源;我這里做得好,那裡有進步;
—是的,我需要繼續進步。
這兩個情形,來訪者的感受會有什麼不同?哪個情形對來訪者有益呢?
資源優勢取向的咨詢師認為:追求最佳的咨詢效果,其最有效、最安全的途徑是要以人文主義為基礎,積極因素為主導,以資源、優勢為取向。
咨詢師要做的就是看到來訪者這個完整的人,有症狀,有痛,有需要,也有資源優勢和力量。 阻抗不僅僅是痛的症狀,還是資源和優勢力量不能發揮出來的表現。 理解症狀,疏通阻抗,就能夠讓來訪者的優勢和資源的力量發揮出來,流動起來,體驗到自己心底對所存的積極性的嚮往,激發內在價值感,提高改變的動力。
為此,咨詢師需要:學習並刻意練習交流溝通技能,理解來訪者;真誠、積極深度同感和無條件支持接納,證實並認同來訪者的經歷並讓來訪者覺得自己的體驗反映自己的某些積極素質;幫助Ta看到自己的資源和優勢,建立達到目標的希望,培養積極地情感,體驗到自己心底對所存的積極性的嚮往,激發來訪者的內在價值感,提高改變的動力。
正如美國堪薩斯大學段昌明教授所言:「咨詢師可以給予來訪者的最好的東西是幫助來訪者體驗到一個健康的關系和發現自己的資源和優勢!」
附註:文章內容根據段昌明教授2017年10月在武漢舉辦的《資源優勢取向心理咨詢實務工作坊》的授課內容進行整理,並參考了江光榮教授的《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務(第2版)》一書,特此感謝!
作者簡介:張華,心理咨詢師,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咨詢碩士,從事心理咨詢4年,個體咨詢和團體咨詢經驗共計300多小時。擅長領域:戀愛婚姻輔導、家庭教育、人際沖突與人際孤獨,理性決策、夢的咨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