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方式是什麼
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一是計劃,二是市場。
1、計劃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是計劃經濟,主要通過指令命令,直接指揮與干預微觀經濟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2、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是市場經濟,主要通過供求、價格和競爭,實現資源合理流動。
拓展資料:
一、資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對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較做出的選擇。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二、定義
1、在經濟學中,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廣義資源是指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可以說,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任何社會,人的需求作為一種慾望都是無止境的,而用來滿足人們需巧兆閉求的資源卻是有限的,因此,資源具有稀缺性。
2、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3、資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圍內,社會對其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間分配。
4、資源配置的實質就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5、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猜絕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孝裂。
Ⅱ 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方式及其運動形態是什麼
市場配置方式是一種依靠市場運行機制來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這種配置方式在經濟體制上表現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下,資源的流動和分配主要通過價格機制、供求關系以及市場競爭來實現。商家和消費者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優化配置。
計劃配置方式則是指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及可能,通過計劃配額和行政命令來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這種方式在經濟體制上表現為計劃經濟。計劃經濟下,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通過制定詳細的計劃來指導資源的分配和使用。這種配置方式可以確保關鍵資源的穩定供應,但也可能因信息不對稱和決策失誤導致資源浪費或分配不合理。
指令性計劃是指政府直接規定具體的產品生產數量、價格以及市場分配比例。這種方式通常用於保障國家安全和重要資源的供應,但在市場變化快速的環境下,這種固定不變的計劃往往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指導性計劃則是一種更為靈活的方式。政府通過提供指導性目標和政策方向,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源向特定領域傾斜。這種方式允許市場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作用,同時又能夠確保資源向關鍵領域傾斜,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這兩種配置方式各有優勢和局限。市場配置方式在促進創新、提高效率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可能無法有效解決公共物品和外部性問題。計劃配置方式則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但也可能因缺乏靈活性而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現代經濟體系往往採用混合型配置方式,結合市場機制和計劃手段,以期達到資源配置的最佳效果。
Ⅲ 如何制定資源配置計劃
市場經濟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來配置資源。市場機制是指市場機內的競爭、價格、供求、風險等要素之間聯系及其功能。市場機制相應包括了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風險機制等,這些都是一般機制。具體市場是指各類市場上特有的而獨特起作用的運行過程,如: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機制、金融市場上的利率機制等。這些機制之間相互聯系,相系制約,相互作用。
市場經濟通過經濟杠桿來配置資源。它把資源配置到社會最需要的領域與部門中去,實現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市場不只是資源配置手段。
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手段,必然導致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表現為:
一、政府調控的變化。
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指令對企業進行直接管理的管理方式,正在轉變為運用經濟手段和經濟杠桿的間接調控方式,以行政手段干預為主轉變為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
二、國有經濟的所有制要從國家的單一所有轉變多元的社會所有。
所有制結構從以全民、集體,這樣單一的公有制結構,轉變為包括全民、集體、個體、三資企業、混合所的制等在內的多種所有制並存及發展的局面。國有企業已由政府的附屬物向獨立的市場主體轉變。
三、個私經濟發展的必然性。
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過程,要想了解這個過程,就必須從商品經濟談起。當商品生產成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市場成為調節社會經濟運行的基本手段時,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時候,商品經濟就表現為市場經濟了。這既是歷史的發展,也是合乎邏輯的發展。因此,在介紹市場經濟之前,學生必須先了解商品經濟的一般知識。在了解了基礎知識後,尤其是價值規律的內容及表現形式和作用後,再去學習市場經濟的知識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基本內容:商品
1、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物品要想成為商品必須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有的東西不是勞動產品,那就不是商品,如陽光空氣。又一個是商品必須是用於交換的——如:農民自種的蔬菜用於消費的部分就不屬於商品。總之,只有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是商品。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就是商品經濟。
2、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重屬性,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因為使用價值的不同,我們才需要交換;因為價值,我們的交換才能夠成立。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商品都必須有使用價值,但是有使用價值的不一定都是商品;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有價值的必然是商品,商品也必然有價值。所以,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但是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
3、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變,商品數量增加,商品價值總量增加;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商品數量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增加,商品價值總量保持不變。
貨幣
1、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是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而產生的。
貨幣的職能。價值尺度(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想像中的或觀念上的貨幣;原因在於貨幣也是商品,也具有價值)。流通手段(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貯藏手段(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足值的貨幣,即必須是金銀鑄幣或金銀條、塊;金銀首飾不能充當。支付手段(用於清償債務、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等)。世界貨幣(必須是黃金或白銀;鑄幣和紙幣都不行;但現在,美元或歐元也具備世界貨幣的某些職能)
對於流通手段,貨幣的讓渡與商品的讓渡是同時進行的,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對於支付手段,商品的讓渡和貨幣的讓渡是不同時的,可先支付貨幣或後支付貨幣。
商品、貨幣、紙幣的聯系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紙幣的發行量要以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
2、紙幣本質是貨幣符號。它沒有價值尺度職能,因為它本身不是商品,沒有價值。紙幣的發行量及通貨膨脹、通貨緊縮。
價值規律
1、內容: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2、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注意:
(1)等價交換並不是存在於每一個場合,而從整體上,從商品交換的本質上說的。
(2)價格波動現象並不違背價值規律,這是因為價格波動是以價值為中心的,從較長時間看,商品平均價格還是與價值相一致的,即仍然是實行等價交換。
3、價值規律的作用
(1)價值規律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實際是市場價格在起調節作用)
(2)價值規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
(3)價值規律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總的來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的作用從根本上說可以歸結為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經濟效益 。
市場經濟
1、定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為市場經濟。市場配置資源其實就是價值規律在起作用。在市場上,價值規律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變化和相互作用,支配著人們的經濟活動,即調節著人、財、物的投放方向和數量比例。
2、特徵:市場經濟的最主要的特徵就是競爭,競爭是市場經濟之魂。為了給競爭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我們就必須具備其他的特徵,平等性、法制性。而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生產是為了滿足市場、消費者需要的,這也就導致市場經濟的開放性。
3、市場經濟的弱點和缺陷。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
4、國家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的目標及手段。經濟手段: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措施。經濟手段是國家宏觀調控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經濟計劃)。
法律手段: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行政手段: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行政措施來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
(注)國家宏觀調控應以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
(2)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的區別:經濟手段是運用經濟政策和經濟計劃來實施的,而行政手段是憑借政權的力量,採取強制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來實施的;經濟手段的調節具有間接性,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而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快速的特點。
5、在市場經濟中,價值規律是那隻無形的手,而國家的宏觀調控則是只有形的手,無形的手拉著有形的手,一起向前走。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1、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公有制經濟中,國有經濟是主導。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國民經濟的控制力上。第一,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第二,國有經濟要提高自己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引導和影響我國的分配製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主要是按生產要素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十六大在分配製度上的發展:保護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十六大報告確立了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為進一步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提供了理論根據。新的提法並沒有否定我國的分配製度,而是有了發展。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市場經濟本身沒有姓資姓社之分)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
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居於主導地位的是公有制經濟,按勞分配是個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社會生產目的是滿足勞動者物質和文化需要。所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以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也必須把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根本目標。要實現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政策:第一,「先富」政策,就是指在收入分配中承認差距的存在,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以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與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一致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而要同時富裕又不現實,只有先富才能帶動共富。第二,分配政策和稅收政策。即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保持社會穩定,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