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鎮雄自然資源局領導成員是哪些
擴展閱讀
圓形花盆用什麼工具做 2024-12-23 15:05:54
決策重要信息資源是什麼 2024-12-23 14:40:41

鎮雄自然資源局領導成員是哪些

發布時間: 2024-12-23 14:57:40

『壹』 貴州省鎮雄屬於哪個市

鎮雄,不屬於貴州省。

鎮雄屬於雲南省,隸屬雲南省昭通市。

鎮雄位於雲南省東北,雲貴川三省結合部,隸屬雲南省昭通市。東以赤水河為界與四川敘永相鄰,南連貴州畢節、赫章,西毗彝良,北抵威信。

縣屬坡頭鎮德隆村,即「雞鳴三省」之地。縣境從東至西99公里,從南到北54公里,總面積3696平方公里,轄30個鄉鎮(街道)254個村(社區)5283個村(居)民小組,有彝、苗、白、回等17個少數民族,人口168萬人,GDP總量完成113.1億元。縣城駐地烏峰街道辦事處、南台街道辦事處、舊府街道辦事處。

縣內自然資源較為豐富,歷史上與滇西的騰沖共同享有「金騰越、銀鎮雄」的美稱,素有「雞鳴三省」之稱,是享有「母親河」「美酒河」美譽的赤水河發源地。

鎮雄,古今自然景勝尤多。

清乾隆四十九年,收入《鎮雄州志》的景勝,有烏峰聳翠、白人仙影、月窟禪光、一星拱斗、平壩春耕、二水懷珠、桂礬秋釣、梅坳流雲。同時,在《景勝》篇記入佛寺垂楊、吶林飛瀑、桃壩晚霞、鳳嶺樵歌,歲關漁唱、墨池流香、羊梯石蹬、柳林春雨、西山筇竹共十七景。

民國間民間所命的景緻,有犀牛望月、平因秋水、仙姑留影、石關月朗、龍洞晴波、仙人撒網、王泄點燈、—品當朝、珠筆點相。

《鎮雄縣志》,收入夫妻石羅、雞鳴三省、羅甸風光、白騾騰空、飛瀑流珠、葡萄三井、魚跳龍門、羅漢撞鍾、芒部風情、間歇泉水、玉帶龍宮、玉帶天宮、南天門、白馬龍潭、古洞天門、美女梳妝、白水天橋落景景,還有中山公園和人民公園。

五德天坑

鎮雄天坑位於五德鎮新寨村的大鍋圈天坑群海拔1440米,距離鎮雄縣城51公里,佔地面積約600畝,包括6個大小不等的天坑,其中最大的3個天坑分別是大鍋圈、小鍋圈和三鍋圈。當前鎮雄天坑群共查明共有溶洞204個;2015年6月5日至8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岩溶研究所的專家,對鎮雄縣的旅遊資源進行探險考察,科考隊發現了亦今為止雲南最大的天坑群。鎮雄天坑群於2016年8月18日正式被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華網雲南頻道授予「榮獲2016年雲南特殊旅遊新地標」。

『貳』 鎮雄是什麼樣的

鎖鑰南滇、咽喉西蜀:昭通古稱朱提,唐以降稱烏蒙。清雍正九年(1731),在完成改土歸流並鎮壓了土司殘余勢力的叛亂後,雲、貴、桂總督鄂爾泰以烏蒙"不昭不通之甚者也",題請雍正思准"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易名昭通府,附郭恩安縣。

今昭通地區處雲南省東北部,北緯21°34′-28°40′、東經102°52′-105°19′之間。西、北與四川涼山州、宜賓地區相望,東與貴州畢節地區界鄰,南與本省曲靖市、昆明市接壤。轄昭通、魯甸、巧家、大關、鹽津、水富、綏江、彝良、永善、鎮雄、威信11市、縣,總面積22423平方公里,人口475萬。地委、行署駐地昭通市,地處雲、貴、川三省接合部中心位置,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區位優勢明顯,風景名勝怡人的發展中的城市。

全區處於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抬升的過渡地帶,地質結構復雜,地貌特徵顯著。烏蒙山綿延於東北,橫空出世,莽莽蒼蒼,大氣磅礴,雄渾壯美。五蓮峰迤邐於西南,峰出岩岫,人雲表,靈秀俊偉,萬千氣象。山有水之源,水為山之靈。金沙江自巧家蒙姑入境,浩盪北流,穿越5個縣、市,至水富出走.區內流長414公里。牛欄江東向西行,奔走於巧家、魯甸兩縣間,區內流長113公里。橫江由東向北,支流叢雜,百川融匯,蜿蜒曲折,清波跌宕,縈繞8個市、縣,區內流長公里。兩山矗立,三江環抱,山水相得益彰,造化韻致無窮,觸目驚山重水復之幽深,舉步得柳暗花明之情趣。

全區地貌屬中山山原亞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海高差懸殊。區內最高點為巧家大葯山,海拔4040米;最低為水富滾坎壩,海拔267米。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影響,形成全區亞熱帶、溫帶、寒溫帶共存的立體氣候分布。民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這片土地上行走,一日之旅,以領略從海南到北國不同緯度帶的風光景緻;可以追逐從海到北國時序轉換奇妙而真實的足跡,春之溫煦,夏之火熱,風之悠然,冬雪之純凈。天之賦予,光風霽月,春華秋實;地予承載,明山秀水,風物勝景。這是一片富繞、美麗的土地。在片土地上,各兄弟民族親密無間、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秦開"五尺道",漢族的先民溯橫江而上,在烏蒙山、五蓮峰若星羅棋布的山間壩子最早建立了生息繁衍的村落。幾乎同時,彝族的先民也從千里迢迢的北方南來,在以堂琅山為中心的萬山叢中點燃了拓荒的箐火。昭通是彝族先民六祖國統一他支的地方,是彝族的發祥地之一。《西南彝志》等典籍記述詳備,昭通出土的"漢叟邑長"銅印是歷史徵信的實物證明。元末明初,或因自然遷徙,或因從征、屯墾、經商、入仕,苗族、回族也先後在昭通落藉。作為世居民族,漢族、彝族、苗族、回族和其他十個兄弟民族攜手並肩,走過了歷史的風雨滄桑,走過了歷史的幸遇與挫折,為昭通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各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各自應有的貢獻。同時,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瑰麗多姿的民族風情,無疑也是昭通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一道人目耀眼的風景。

物華天寶、俊彩星馳:昭通,夏商屬梁州地。周時稱竇地甸、大雄甸。春秋稱靡莫部。秦時為蜀郡地。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鍵為郡,領12縣。內有朱提、南廣、堂琅3縣,境域約當今昭通地區全境及川東南和本省會澤縣、昆明市一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犍為南部都尉,領朱提、南廣、堂琅、漢陽(今貴州威寧、水城一帶)、存鄢(今宣威一帶)5縣。越二年,設犍為屬國都尉,領朱提、漢陽2縣;堂琅並入朱提,存鄢並入漢陽,南廣仍屬犍為郡。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改犍為屬國為朱提郡。三國時為蜀地。兩晉、南北朝時期仍置朱提郡,其間一度置南廣郡。隋置恭州,後為開邊縣轄地。唐復置恭州,後分置曲州、靖州、協州;南詔時始稱烏蒙部。"宋揮玉斧",今昭通地區為敘州羈縻之地,分設烏蒙、閟畔、易娘、易溪等部。元初置烏蒙萬戶、閟畔萬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立烏撒路、烏蒙路。十五年改稱軍民總管府。二十五年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兼軍萬戶,領烏撒路、烏蒙路、東川路、芒部部,隸四川行省。明洪武十四年(1318)改隸雲南,十七年烏蒙、東川、芒部府升為軍民府。明嘉靖五年(1526)改芒部軍民府為鎮雄軍民府。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歸流,降鎮雄州為鎮雄直隸州,烏蒙府、東川府仍舊;從四川劃隸雲南。九年,改烏蒙府為昭通府,置恩安縣附郭。民初,廢府存縣。民國32年,設昭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昭通、巧家、魯甸、永善、綏江、鹽津、大關、彝良、威信10縣;民國36年會澤縣劃人。1950年昭通解放,設專員公署,後改昭通地區行政公署。1958年會澤縣劃出。1981年新設水富縣。

據考古發掘資料,昭通開發的歷史還要追溯得更為久遠。1982年在昭通市北閘鎮過山洞出土距今五萬年前的早期智人--學術上稱"昭通人"--牙齒化石,說明早在五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這片土地上。大約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居住在昭通的早期智人逐步離開了洞穴,在依山傍水處建立定居點,開始了漁獵生活。全區有7個縣先後發現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特別是魯甸野石大型村落遺址及出土器物,為我們勾畫出了新石器晚期先民們勞動生活的遙遠而真切的情景。

西周末至春秋時期,今昭通誕生了一位"教民務農"的傳說人物。據漢代揚雄《蜀王本紀》和晉代常璩的《華陽國志》、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這位著名的人物名叫杜宇,"從天墮,止於朱提",和一位叫梁利的朱提女子結成夫妻。當時的蜀地還是漁獵社會,部落首領為"魚鳧氏"。"魚鳧氏獵於湔山,便仙去。"杜宇入蜀,"教民務農",得到了蜀民的擁戴,當了蜀帝,號日望帝,"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以漢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建立了北至今陝南、西北達岷山,東南抵今昭通的蜀國。後來蜀中發洪水,嫻於農藝的望帝卻不擅於治水,只好把帝位讓給了開明氏。史載:開明氏傳至十二世,為秦所滅。杜宇的事績雖不見於信史,但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春秋時期,今昭、魯壩區較蜀地更早地跨進了農耕經濟的門檻,魯甸馬廠遺址出土的炭化粟可為佐證。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李冰開鑿僰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進一步略通雲南,派常安將李冰開鑿的僰道延伸至建寧(今曲靖),史稱"五尺道"。雖然當時朱提郡尚未建置,但其地居處"五尺道"樞紐,中原文化南漸,得風氣之先,較早地接受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昭通市出土的"蜀郡千萬"鐵鋤,魯甸縣出土的"蜀郡成都"鐵鋤,從形制、款識、書體推考,均為秦器無疑。說明因"五尺道"開通而得以加強的中原、巴蜀與雲南經濟文化的交流,極大地推動了農耕經濟的發展。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採納唐蒙的建議,改變漢初"閉蜀故徼"的封閉政策,開修"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區置郡縣,擴大中原與西南邊遠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朱提郡建置,直接納人中央政權的管理之下,商品自由運銷,漢文化影響蔚然而成風氣,昭通社會經濟文化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首先是農業。樣潼人文齊任朱提郡都尉,"穿龍池、溉稻田,為民興利",農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朱提縣,川中縱廣五六十里,有大池泉水,僰名千頃池。又有龍池以灌溉種稻。"--多富足呵!方圓五六十里的昭魯壩區在二千年前就成了魚米之鄉。文齊在調任益州郡太守後,把在朱提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的政績在滇池地區又光大發揚了一番。"造起陂池,開通灌溉,墾田二千餘頃。"使滇池地區出現了"甚得其和",安定、繁榮的局面。

與發達的農業相映生輝的是發達的礦冶業。據《漢書》、《後漢書》、《華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堂琅銅、朱提銀,富甲天下,各省商民、廠民尋利而來,摩肩接踵,絡繹於途。特別是朱提銀,因成色好,與錢貨的比值,比其他地方所產銀高出50%。這就難怪,翻開今天的《辭海》,對"朱提"一詞的解釋中,就有一項是白銀的代稱。

經濟的發展,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機遇:一是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的傳入;二是朱提的士子外出遊學;三是漢文化典籍及典儀、禮俗、服飾等浸染;春風化雨,當時的朱提郡"其民好學","多人士,為寧州冠冕"。漢碑、漢洗、漢印、漢畫像刻石等出土文物,更是明白無誤地表達了兩漢時"朱提文化"與中原文化的淵源,也明白無誤地表明了"朱提文化"在滇文化形成和發展中的領先地位。

蜀漢時期,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後推行"和撫"、創立"夷漢部曲"、"以農為本"等積極的政策,使朱提繼續保持安定團結、穩定發展的局面。

三國歸晉,南北朝繼之,中原紛爭不息,生產力遭受極大破壞,局促邊地的朱提已很難如兩漢時那樣充分地接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發展遲滯。隋國祚不久,勃興勃廢。盛唐有大氣,但天寶以後對雲南行羈縻之策;"宋揮玉斧",大渡河以南不再由中央政權直接管理。其間,南詔、大理相繼立國,昭通游移其間,既與中原文化疏離,又未能充分接受後進繁榮的南詔、大理文化的浸淫。歷史冷落了昭通,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滇東北向滇中、滇西轉移。元、明二朝迄至清雍正五年(1727)間,中央政權雖然也採取過諸如屯田、"土流兼治"、"府衛參設"等政策措施,但土司治理的局面並未受到觸動,農奴制、奴隸制經濟何以言發展?雍正五年厲行改土歸流,促成了農奴制經濟向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此後百年間,中央政權實施了一系列安定社會、發展生產、繁榮文化的方針政策,"以組豆化干戈,以衣冠易椎髻","變蠻夷淵藪而為文物之邦"。歷雍正、乾隆、嘉慶三代,昭通社會經濟文化又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其一是招募開墾,興修水利,推廣新的農作物品種。僅恩安縣,雍正十年(1732)安置七百餘戶;十二年(1734),從雲南、曲靖、澄江三府招募一千戶,"戶三十畝,給牛具,頒籽種,發幣金蓋屋棲止",條件極為優厚;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招募共達7000餘戶,墾田地78000多畝。同時,興修水利,引進玉米、馬鈴薯種植,農業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有了基本保障。其二,開發礦業,重振朱提銀、堂琅銅雄風。乾隆時,樂馬廠、金沙廠、茂麓、碌碌等銀銅礦山鼎盛一時,廠民數十萬人,年產銀達30餘萬兩、銅六七百萬斤。其三,開浚金沙江、關河航運,修整入川、入黔驛道,外運銀銅,返程運銷油、米、布、帛、鹽、茶,沿江、沿交通干線一批工商業集鎮迅速崛起,恩安縣城會館、鋪戶、銀樓達百餘處,成為雲、貴、川重要的商貿中心城市。其四,興辦教育,定學額、設考棚、建書院、義學,再現"冠冕寧州"的文物之邦的繁榮景象。有清一代,昭通人才輩出。魏定一、辛聯瑋、李開仁、呂清、張黃、謝文翹、謝祟基、饒起敬、饒起孝、肖瑞麟等才俊精英,或人仕而建功立業,或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或終生執教培養人才,各有建樹,史載留名。

民國時期,戰亂頻仍,匪禍猖獗,煙禁不禁,農耕不興。龍雲、盧漢先後主持滇政達盟年之久,雲南黨、政、軍、警各界首腦中,昭通籍人十有五六,於鄉邦故里各項建設不會不有所關愛。於工業交通,昆明至昭通公路通車、實業公司創辦、昭通機場通航;於文化教育,省立二中、省立民中、十縣女子聯中、女師及各縣中學,民眾教育館先後創建;於農業水利,修整昭魯大河、興辦蠶林實驗所、規劃油桐、木漆、蠶桑基地;諸多項目,雖因負責實施者良莠不齊,有的失敗,有的半途而廢,但當其時,昭通一地的基礎設施、基本建設,在雲南仍處領先地位。抗戰爆發後,地處大後方的昭通,因淪陷區及長江中下游各省商業、金融、貿易、文化事業的轉移,而成為雲、貴、川三省邊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有"小昆明"之稱。昭通一地中心城市的畸形繁榮,並不能掩蓋邊遠地區社會經濟的倒退。從邊遠山區走出來、風雲際會而成為新權貴的官僚們,或與聯姻等形式與土司遺裔嫁接,或出錢、出人、出槍支持親屬搞封建割據,獨霸一方,在邊遠地區恢復農奴制或封建領主制統治。龍雲的三公子、龍雲的一位親信、盧漢的七弟,先後到一個縣繼承了阿朵、阿白、木期古三家土司遺裔的遺產,三分天下,各霸一方,"民國無政府",況乎百姓?

1950年昭通解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在取得清匪反霸、減租退押、鎮壓反革命斗爭決定性勝利的基礎上,勝利地進行了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接著又成功地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社會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解放了生產力,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此前任何一個時期所無法比擬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實施"科教興國"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基礎設施、基礎事業、基礎產業蓬勃向上,日新月異。

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81.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8.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3.5億元。作為"安天下的產業",農業改善生產條件,調整內部結構,加大科技含量,各種農、林、牧、副漁產品產量持續、穩定增長,由長期的短缺經濟實現了總量平衡、豐年有餘的轉變。工業由幾近空白發展到包括煤炭、鉛鋅、電力、化工、建材、煙草、食品、飲料等20多個行業、門類齊全,有相當生產規模的地方工業體系,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在90年代初實現了跨世紀的飛躍。

1997年,全區發電量66709千瓦時;國道、省道、縣道干線公路1673.4公里;程式控制電話市話容量10萬門,長途全自動電路11700路端。以昭通為樞紐,通往周邊地區中心城市如成都、重慶、西昌、宜賓、貴陽、畢節、六盤水、曲靖、昆明公路客車朝發夕至,昭通至昆明有定期航班。全區各級各類學校5648所,其中:高等學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7所、技工學校1所、職業中學14所、普通中學138所、小學5486所;衛生機構240個、病床4471張、衛生技術人員5088人;公共圖書館12個,總藏書量64000冊;文藝表演團體11個;文物管理單位6個;衛星電視地面站1281座,廣播電視覆蓋人口260萬人,覆蓋率56.3%。漢碑、晉墓、唐摩崖等重點文物建立了永久性保存設施,大批出土文物得以妥善保存收藏。以新編地方誌和各類民族民間文藝集成為主的地方文獻、文化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3在保護傳統歷史文物、文化遺跡的同時,黃連河風景區、扎西會議舊址、扎西革命紀念館、羅炳輝舊居等風景名勝也已對公眾開放。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晚清以降的百年間,昭通涌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有中共中央軍委確認的人民解放軍33位軍事家之一的羅炳輝;有中共早期領導人劉平楷、李國柱;有辛亥革命元老、護國名將張開儒、祿國藩、趙端、李華英;有在雲南軍政界叱吒風雲的龍雲、盧漢、安思博、曾澤生、龍澤匯、潘朔端、楊宏光、曾恕懷、張維翰、張邦翰、陸祟仁、曾萬鍾、吳良桐、龔自知,他們中的不少人,在抗日戰爭、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都作出了貢獻;有著名學者姜思敏、 姜亮夫、李士厚、陳一得、張希魯、謝飲澗、鄧子琴、包鳴泉等,一時俊彥,燦若繁星。

玉之在山、蘭之在谷:昭通是一部書,一部古色古香、深邃雋永的典籍。不要企望驚鴻一瞥,浮光掠影的檢閱就能入其堂奧,只能細細地解讀,如琢如磨,才可能領悟個中三昧。

昭通是一軸畫,一軸描摹萬里河山、狀寫千秋風雨的長卷。它不是可以用作街頭廣告的招貼,而是古韻悠悠、翰墨馨香的珍藏。

"玉之在山,以見珍而自破;蘭之在谷,雖無人而自芳。"--在這里,有站在高原高處的大葯山、大雪山、大黎山,層巒聳翠,凌霄直上,疏離塵囂,歸宗自然,唯願與知己者攜手登臨,作俯仰千古的神遊。在這里,有走在大河河源的金沙江、牛欄江、橫江,千回百轉,奔涌跌宕,賞濁浪排空、日星隱曜之壯闊,觀浮光躍金、靜影沉壁之幽雅。在這里,世所珍奇的第四紀冰川的倖存者如珙桐、如桫欏、如銀杏,仍有大面積的群落存在;綏江含笑、五針白皮鬆等舉世罕見的樹種,靈性自如地昂揚於藍天碧雲之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都能在烏蒙山水的性靈中盪滌胸襟,馳騁情懷,培仁者之大仁,見智者之睿智。

昭通是一部深邃雋永的典籍,是一軸翰墨馨香的長卷。漢孟孝琚碑在一個世紀前的蒼煙落照中剛一出土,便讓海內外碩學名儒如楊守敬、羅振玉、梁啟超、陳榮呂、袁嘉穀、王仁俊、黃膺、趙藩、方樹梅、袁丕鈞、袁丕佑、李根源、吳其昌、由雲龍、方國瑜等魂牽夢繞,為之序,為之跋,為之考釋補闕。碑銘講述的是一個平常卻也多少有些慘惻凄婉的故事:一位姓孟名宗、字廣宗的少年,4歲喪母,12歲隨任武陽令的父親到武陽任上讀書。他博覽群書,"習韓詩兼通孝經二卷";他希望自己的品德像玉石一樣堅貞美好,於是改名為瓊,字孝據。父親深愛兒子的敦厚仁慈,替他婚聘了蜀郡何彥珍的女兒,可惜還未完婚他就過早地病逝了。永壽三年(157)十月癸卯的那一天,把他的棺木從祖墳西面暫時停放的地方取出來,在十一月乙卯的那一天安葬並立了碑。不幸呵!資質如此美好的一個青年就這樣過早地告別了人世,對他的無限情愛,使活著的親人心裡充滿悲痛,無以言說,只好在碑石上刊辭以為紀念。--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天命不永、世事無常的故事。顯然,讓那許多名重一時的碩學宏儒們食不甘味、寢不安枕的絕對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那方一千七八百年前的無言的墓碑,碑石、碑式、碑紋、碑銘,及至碑銘中"癸卯"、"乙卯"的干支紀年,都讓學者們案牘勞形,傾注無窮心血。璞玉渾金,"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內第一石!"國寶,國之珍寶。

1963年在昭通後海子出土的東晉招魂墓壁畫,海內鮮見,雲南僅有。墓主霍彪坐像,"南中大姓"的紅纓旌節、冠冕顯赫、軍府威儀,"夷漢部曲"武士形象,"八行題書",宗教神話故事,四壁墓畫真實、形象地解答了史書載籍的諸多困惑:諸葛亮對南中行"撫和"之策,創制"夷漢部曲",究竟是何景象?漢隸到唐楷的遞嬗演變脈絡初見,霍彪其人及霍氏仕途宦績迷蹤釋然,以及楚文化與滇文化的融匯,東晉時南中的民俗風情等等,都在壁畫中得以昭示。難怪高齡83歲的方樹梅在看到壁畫摹本後禁不住"展閱狂喜……於史地、人物、風尚表現於四壁者,其價值不在孟碑之下。"李冰鑿焚道,常安開修"五尺道",歷史行色匆匆而又步履沉穩地走過了二千多年,唐蒙通夜郎、武侯南征、馬可·波羅旅行、李京宣慰烏蒙、南方絲綢之路、"皇木"晉京、堂琅銅朱提銀出省,"五尺道"上演出過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其間讓歷史、讓歲月最不能忘懷的還是發生在唐貞元十年的袁滋冊南沼的民族團結的千古佳話。"西南使星去,遠徼通朝聘。煙雨僰道深,麾幢漢儀盛。"--豆沙關題名摩崖燦然史冊,輝映南滇。堂琅器、朱提洗、漢三聯子母銅印、樂馬廠遺址、漢建初刻石畫,還有那悄然隆起在高原澄明天宇下的"梁堆",懷鉛提槧,為歷史存"史",歷二千年不朽;昭通府回眸、古芒部尋蹤、拖姑清真寺、石匠房棧道、烏蒙王故里、羅炳輝舊居,日月星辰為歲月寫真,越千百載常存。

解讀昭通,解讀昭通的風物勝景,當然應該讓人感受到輕松愉快,賞心悅目的樂趣。但僅只於斯顯然是不夠的,還應該有另一種眼光,別一種旨趣。明末著名詩人鍾惺對於山水名勝的區別有一段議論,他說:"梵谷者皆可以為山,深者皆可以為水也。……一切高深,可以為山水,而山水反不能自為勝;一切山水,可以高深,而山水之勝反不能為名;山水者,有待而名勝者也。"然則山水何所待而"名勝?"他的結論是:"曰事、曰詩、曰文,此三者,山水之眼也。"對鍾惺的立論很難反駁,因為有道理。推而廣之,不僅山水,民俗、特產、古樹名木之類好像也應該有"眼",有"眼"才有魂魄,才有神韻。承認鍾惺立論的精當,解讀昭通和昭通的風物勝景便可能產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清官亭、大龍洞、圓寶山、葡萄井、望海樓、翠華茶、攤戲、"打鼓草",何以名風物,何以稱勝景?事也!詩也!文也!

昭通是一部古色古香、深邃雋永的典籍!昭通是一軸描摹萬里河山、狀寫千秋風雨的長卷。解讀昭通,用你的"眼",用你的道藏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