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人口增長過快、生態環境惡化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浪費和污染嚴重。
水資源的稀缺是一種水資源匱乏的現象,因為地球上水的總量一定,飲用淡水的總量則更少,隨著利用和不合理浪費越來越劇烈,水資源缺乏問題日益明顯。
簡介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再加上存在對水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和利用,很多國家和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這種現象稱為水資源短缺。
水資源短缺主要分為兩個方面: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資源型缺水主要是由於水資源分布的地域性差異性導致的局部區域水源分布較少而引起的缺水水質性缺水則是由於區域內水資源的物理形態或水質惡化導致水資源無法利用引起的缺水,水質性缺水往往發生在豐水區。
B. 浪費水資源有什麼危害
1、水資源的浪費會導致水資源的枯竭,進而威脅到人類的飲用水安全,最終可能引發生存危機。
2、水資源的浪費將導致供需失衡,可能引起水價的上漲,加重居民的日常經濟負擔。
3、農業灌溉用水的減少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加劇乾旱地區的旱災問題,可能導致糧食短缺。
4、水資源的浪費與污染共同作用,將加劇水資源的緊缺狀況,最終可能導致生態系統崩潰。
為了提高公眾對節水重要性的認識並加強水資源保護,聯合國設立了「世界水日」,其宗旨在於促進全球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面對日益增長的水資源需求,聯合國長期以來致力於解決由此引起的水危機。1977年的「聯合國水事會議」就曾經對全球發出警告,預示水資源的短缺將成為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繼石油危機之後,水資源短缺可能成為下一個全球性危機。1993年,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2020年3月22日,中國水利部推出了12314監督舉報服務平台,以加強水資源管理和保護。
聯合國宣布2021年「世界水日」的主題為「珍惜水、愛護水」,而中國國內的紀念主題則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
C. 浪費水有什麼危害
1. 水資源枯竭:浪費水資源會導致地下水和河流的枯竭,進而使得人類失去生存所需的飲用水。
2. 水價上漲:長期的水資源浪費會導致水資源的減少,進而使得水價上漲,增加日常生活的負擔。
3. 地面塌陷:過度開采地下水會導致地層壓力減小,進而可能引發地面塌陷。
4. 農作物減產:水資源浪費會導致農作物缺少灌溉,無法成活,特別是在乾旱地區,會加劇旱災的惡化。
5. 生態系統崩潰:浪費水資源加上污染問題,會使水資源更加緊缺,最終可能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崩潰。
水的重要作用:水是生命之源,這確實是最中肯的評價。自從生命在水中形成的第一天起,水在生命體中起的作用就沒有發生過改變。水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為豐富的物質,一個8磅重的嬰兒體內就有近6磅重的水,一個成年人體內75%是水。由於所有代謝反應都是在水介質中進行,水是生命中所必需的物質。水不僅參與生命的運動,還能排除體內有害毒素,幫助新陳代謝,維持有氧呼吸等等。它的作用與功能是獨一無二的。
雖然我們對自然界中的各種水(雨水、海水、河水等等)可能了解很多,但是,對我們體內的水知之甚少,甚至是一無所知。如果我們了解了水在人體內的作用與功能,我們就會恍然大悟,而很多固有的觀念隨之會發生徹底的改變。水的各種不同的理化性質,使其承擔著多種關鍵的機體功能,水維持生命的作用,其中包括幫助消化。我們吃進嘴裡的食物,經牙齒咀嚼和唾液的濕潤後,進行從食道到腸胃的消化過程,而這些環節都需要水的參與。我們需要的營養成分只有充分的溶解於水中,才能被吸收。
D. 水資源污染
目前水資源出現嚴重的危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供水不足,淡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源嚴重污染。全世界淡水儲量占水資源總儲量的2.53%,但這其中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僅占總淡水量的0.2%,包括了地下淺層淡水、湖泊淡水以及河床水等。從理論上講,地球上的水資源總量應該是保持平衡不變的,其開采、補給、消耗和恢復都是遵從一定的規律循環不止。但是由於各地區的水文氣象條件差異較大、時間和空間上分布不均,更由於城市化、工業化集中用水量猛增,導致了許多國家和地區水資源供求出現矛盾,河流乾涸、湖泊面積減小、水體容量減小的現象屢見不鮮。另一方面,人類活動所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以及農業灌溉所使用的化肥和農葯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源的嚴重污染。
(1)水體污染的特徵值
顏色。純凈水是無色透明的,天然水經常呈現一定的顏色。它主要來源於植物的葉、皮、根、腐殖質、可溶性無機礦物質和泥沙等。工業廢水排入水體後,水色變得極為復雜。水的顏色越深說明有機污染物等含量越高。
濁度。濁度主要是由膠體或細小的懸浮物所引起的,不僅沉積速度慢而且很難沉積。由生活污水中的鐵和錳的氫氧化物引起的濁度十分有害。濁度對魚類不一定有直接危害,但是由於濁度可減少太陽光的輻射強度,致使生物在河流中的生活能力降低。
溫度。我國規定飲用水不超過15°,地表水在10°~20°間。天然地表水的溫度,隨季節在0~35℃范圍內變化。由於排放的廢水使得水體溫度上升達到40℃以上,即可造成熱污染。
懸浮物。懸浮物是由各種廢水排入水體而引起的。懸浮物影響魚類的生長,能截斷光線,降低水體中藻類的光合作用,減緩水底活性,導致河底部動植物窒息,使水體同化能力降低。
pH值。pH值是反映水的酸鹼性強弱的指標。
泡沫。水體中泡沫多由表面活性劑引起。泡沫妨礙水的外觀,還可降低氧氣吸收率,從而降低水體自身的凈化能力。
有毒物質。有毒物質是指其達到一定濃度後,對人體健康、水生生物的生長造成危害的物質。由於這類物質的危害較大,因此有毒物質含量是污水排放、水體監測和污水處理中的重要指標。有毒物質種類繁多,其中,氰化物和砷化物及重金屬中的汞、鎘、鉻、鉛,是國際公認的六大毒物。
大腸菌群落數。大腸菌群落數是指單位體積水中所含大腸菌數目,單位為個/L,是常用的細菌學指標。
水體有機物。水中有機物種類繁多,組分復雜,尺度小,分布范圍廣,但往往含量很低,有的只有痕量。因此常採用間接的方法即某些綜合指標來表示水中有機物的相對含量。常用的綜合指標有: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耗氧量)、總有機碳、總需氧量、活性炭氯仿提取物、紫外吸收值等。有時揮發性懸浮固體、嗅閾值等水質指標也能粗略反映水中有機物質含量的多少。但是,隨著各種合成有機物的種類日益增多,特別是它們當中不少是有毒、有害,甚至是致癌、致畸、致突變性的;同時也由於儀器分析技術的進步,逐漸加強了對一些重點有機物的測定。
化學耗氧量(COD)。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統稱耗氧量或化學耗氧量。其定義是:在一定條件下,水中有機物被外加強氧化劑作用時所消耗的氧量。根據所用強氧化劑的不同,分別稱為重鉻酸鉀耗氧量(習慣上稱為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鉀耗氧量(習慣上稱為耗氧量,又稱為高錳酸鹽指數)。
化學需氧量(CODCr)。反映了水中受還原性物質污染的程度,這些物質包括有機物、亞硝酸鹽、硫化物等,但一般水和廢水中無機還原性物質的數量不大,而被有機物污染是很普遍的,因此可作為有機物質相對含量的綜合性指標。
生化需氧量(BOD)。在有溶解氧的條件下,水中可分解的有機物由於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被氧化分解為無機物,該過程所需的氧量稱為生化需氧量。與其他類似的水質指標(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相比,生化需氧量更接近於天然條件下,有機物質進入水體後的氧化分解實際情況。所以,採用生化需氧量作為反映水體有機物量的綜合性指標更有意義。
總有機碳(TOC)。總有機碳是水中有機物總量的綜合指標。在高溫條件下使有機物中的碳轉變為CO2後,根據測定的CO2濃度計算其含量,以碳的濃度表示。在測定時可將有機物幾乎全部氧化,因此TOC比BOD或COD更能表示有機物的總量,常用於評價水體中有機物污染程度。
總需氧量(TOD)。指水中的還原性物質(主要是有機物質)在高溫燃燒中變成穩定的氧化物時所需要的氧量,結果以O2計。總需氧量反映幾乎全部有機物完全氧化時所需的氧量,比BOD,COD和高錳酸鹽指數都更為接近於理論的需氧量值。TOD和TOC的比值可以提供水中有機物種類的大致信息。
活性炭氯仿提取物(CCE)。當有機物在水中的含量很低時,難於用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或高錳酸鹽指數等水質指標進行測定,但大都能被活性炭吸附以及氯仿萃取,因此活性炭、氯仿提取物可用來作為有機物含量的另一項綜合性指標。
紫外吸收值。水中多數有機物,尤其是不飽和烴和芳香族化合物在波長220~260nm處有強烈的吸收峰,可根據水樣在253.7nm處的紫外吸收值(UVA)來確定有機物含量。這個相對指標,對於比較同一來源的廢水或污染水較方便。
(2)水體污染的來源向水體排放污染物和釋放能量的源都屬污染源,主要來源於工業廢水、含有農業污染物的地面徑流和生活廢水。另外,固體廢物滲漏和大氣污染物沉降也造成對水體的交叉污染。
工業中不同行業產生的廢水中所含污染物的成分有很大差異。表2.1為主要工礦業排入水體中的有毒污染物。工業污染源向水體排放的廢水具有量大、面廣、成分復雜、毒性大、不易凈化、處理難等特點,是需要重點治理的污染源。
表2.1主要工礦業排入水體中的有毒污染物
農業污染源包括農業牲畜糞便、污水、污物、農葯、化肥、用於灌溉的城市污水、工業污水等。由於農田施用化學農葯和化肥,灌溉後經雨水將農葯和化肥帶入水體造成農葯污染或富營養化,使灌溉區、河流、水庫、地下水出現污染。此外,由於地質溶解作用以及降水淋洗也會使諸多污染物進入水體。農業污染源的特點是面廣、分散、難於收集、難於治理,含有機質、植物營養素及病原微生物較高。
生活污染源主要指居民聚集地區和商業區產生的生活污水。主要是洗滌水、沖刷所產生的污水。所含主要污染物為無機物、耗氧有機物及少量重金屬離子。
(3)水體污染現狀
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屬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發達國家生活和工業污水一般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污染物泄漏和污染事故仍有發生,有時造成嚴重危害。在發展中國家,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斷增長,大多數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同時化肥和農葯需求的日益增長和不合理使用,使農業的地表徑流污染也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成為湖泊等地表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來源。
據2009年環境狀況公報,全國地表水污染依然較重。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浙閩區河流為輕度污染,西北諸河為輕度污染,西南諸河水質良好,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
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203條河流408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57.3%,24.3%和18.4%。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其中,珠江、長江水質良好,松花江、淮河為輕度污染,黃河、遼河為中度污染,海河為重度污染。
26個國控重點湖泊(水庫)中,滿足Ⅱ類水質的1個,佔3.9%;Ⅲ類的5個,佔19.2%;Ⅳ類的6個,佔23.1%;Ⅴ類的5個,佔19.2%;劣Ⅴ類的9個,佔34.6%。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和總磷。營養狀態為重度富營養的1個,佔3.8%;中度富營養的2個,佔7.7%;輕度富營養的8個,佔30.8%;其他均為中營養,佔57.7%。
其他大型淡水湖泊監測的9個重點國控大型淡水湖泊中,洱海、鏡泊湖和博斯騰湖為Ⅲ類水質,鄱陽湖和南四湖為Ⅳ類水質,洞庭湖為Ⅴ類水質,達賚湖、白洋淀和洪澤湖為劣Ⅴ類水質。各湖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和總磷。與上年相比,鏡泊湖水質好轉,洱海水質變差,其他大型淡水湖水質無明顯變化。
南四湖、洞庭湖、洱海、鏡泊湖和博斯騰湖為中營養狀態,白洋淀、洪澤湖和鄱陽湖為輕度富營養狀態,達賚湖為中度富營養狀態。
監測的9座大型水庫中,密雲水庫(北京)為Ⅱ類水質,董鋪水庫(安徽)和千島湖(浙江)為Ⅲ類水質,松花湖(吉林)和丹江口水庫(湖北、河南)為Ⅳ類水質,於橋水庫(天津)和大夥房水庫(遼寧)為Ⅴ類水質,嶗山水庫(山東)和門樓水庫(山東)為劣Ⅴ類水質。各水庫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與上年相比,千島湖和松花湖水質好轉,其他7座大型水庫水質無明顯變化。
經對北京、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海南、寧夏和廣東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641眼井的水質監測,水質適用於各種使用用途的Ⅰ~Ⅱ類監測井占評價監測井總數的2.3%,適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的Ⅲ類監測井佔23.9%,適合除飲用外其他用途的Ⅳ~Ⅴ類監測井佔73.8%。主要污染指標是總硬度、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鐵和錳等。
2009年,全國202個城市的地下水水質以良好—較差為主,深層地下水質量普遍優於淺層地下水,開采程度低的地區優於開采程度高的地區。總體來看,全國地下水水質狀況較上年變化不大,水質總體呈惡化趨勢或好轉趨勢的分布較為分散。
2009年,全國重點城市共監測397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源地244個,地下水源地153個。監測結果表明,重點城市年取水總量為217.6億噸,達標水量為158.8億噸,佔73.0%;不達標水量為58.8億噸,佔27.0%。
E. 水資源短缺與水污染的危害是怎麼樣的
地龜裂
全球的水資源總量為13.8億~14億立方千米,但其中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洋鹹水約佔96.5%,剩下的3.5%的陸地水,絕大部分又被冰川、雪山、岩石、地下水和土壤所佔去。可供人類採用的河湖徑流水和淺層地下水,僅占淡水總儲量的0.35%。水在環球水圈中自成一個封閉的循環體系,海水和陸地水之間,通過蒸發、降水、水流等,形成循環平衡。人類真正能夠直接採用的淡水,是來自這種循環平衡降水中的那部分穩定徑流,其總量約每年9000立方千米。僅從數字推算,人類擁有9000立方千米的淡水資源量,應不致於缺水,但水資源危機卻是全球性的問題。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缺水,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0%。有13億人缺少飲用水,20億人的飲水得不到保證。根據當前的氣候條件和人口預測,到20世紀末,全球人均水資源量將減少24%,穩定可靠的人均供水量,將由3000立方米降至2280立方米。人類對水資源的耗量在不斷增加,約經過15年便要增加1倍。目前世界人口增長率約為2%,而用水增長率卻達到了4%,有的國家則達到10%。
水資源不足已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其原因主要有:①全球大氣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導致一些地區缺水嚴重;②人口迅速增長,城市高度集中,使人均佔有水量急劇減少,局部地區「水荒」問題突出;③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非生活性用水量迅速增加;④工業和城市的污水、污物排放使許多水體遭受嚴重污染。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目前,全球約有3/4的農村人口常年得不到足夠的淡水。
目前,人類不僅面臨著淡水短缺的危機,而且,水資源不斷被污染,使干凈的水越來越少。眾所周知,水在自然界中不斷地與大氣、土壤、岩石等接觸過程中溶解了鈣、鎂、鉀、鐵、錳、氧、氮、硅、磷等許許多多不同狀態的物質,它們是人體或動植物生存所必需的。但是由於人為的原因,使某些有害有毒物質進入水體中,並且這些污染物質的數量超過了水的自凈能力,改變了水的組成及其性質,造成水質污染,繼而危害人體健康和動植物的生長。
隨著工業發展、全球迅速城市化,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的大量增加,水質遭到嚴重污染,水在痛苦地呻吟。工業廢水中的污染物質約有157種,大致分為以下幾大類:重金屬如汞、鎘、銅、鉻、鉛、鋅、錳、礬、鎳、鉬等。類金屬是指危害性質類似重金屬的,如砷。
有機化合物包括碳氫化合物、氧化合物、氮化合物、鹵代物、芳烴衍生物、高分子聚合物等170萬種,其中許多是有毒物質,如苯酚、多氯聯苯、六六六、滴滴涕、氰化物、狄氏劑等。
植物富營養化是指水中養分供應過量,使動植物大量繁殖,導致水域環境惡化。
耗氧污染物是消耗水中大量溶解氧物質的總稱。
熱污染是指大量熱水排入水體,導致水溫上升,危及生物生長。
無機污染物包括酸、鹼、無機鹽類、無機懸浮物。
油類污染是指石油污染,它浮在水面上,阻止氧氣進入水體,使水變臭,魚窒息而死。城市生活污水最常見的是來自帶菌的人類糞便。
水污染對人類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它是疾病傳播的媒介。通過污水的流動,將病菌送到各家各戶,人們一旦接觸,某些疾病,如傷寒、霍亂、肝炎、痢疾、腸道病毒等就會廣為蔓延。據估計,水污染引起的腹瀉病使每年約有200萬兒童夭折,約9億人次患疾。污水中還有不少氰化鉀、有機磷、砷等,毒性相當大。人和其他生物將這種污水吸入體內,水生物會迅速死亡,人體會慢性中毒。尤其是如汞、鎘、鉻、鉛、滴滴涕等在污水中的含量雖然極微,但經過生態系統食物鏈的富集,能成千上萬倍地在生物體內積聚起來,最終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水污染還會造成某些與水質關系密切的工業產品質量下降,影響航運業,直接危及農業、漁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