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醫療資源數據利用率一般有多少

醫療資源數據利用率一般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4-12-26 08:02:48

1. 名詞解釋:衛生資源

中國目前的衛生資源

中國的衛生資源供給相對於經濟發展水平已經不低了

相對於經濟發展水平,中國的財力、人力和設施資源的供給至少不算低了,同時,各項資源的閑置程度過高。具體來看,有以下五項指標。

(一)衛生財力資源超前於經濟發展水平

如果以全世界人均衛生費用為標尺,2001 年只有30 個富裕國家達標,包括中國在內的160 多個國家的人均衛生費用佔有量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西方七國集團的人口合計佔全球總人口的11.4%,但消耗了世界衛生總資源的77.0%;美國的人均衛生資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 倍,加拿大人均資源佔有量是世界平均的4.5 倍。中國人均衛生費用只有世界平均數的1/10,大約是美國人均費用的1/100。但是,如果以85 個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均衛生費用和人均GDP 為參數預測中國的人均衛生總費用,則2002 年中國的實際發生值高於預測值4%(按官方匯率口徑計算)或15%(按購買力平價口徑計算)。以衛生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指標,也可以看出中國衛生總費用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已經較高了。2001 年中國的衛生總費用佔GDP 的5.6%左右,而80 多個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大約是5.1%,其中,俄羅斯、巴西、印尼、印度和孟加拉等5 個人口上億的發展中大國的平均比重也只有5.1%左右。

(二)公共投入基本符合經濟和人口條件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和口徑,2001 年中國衛生公共投入(包括一般預算投入和社會保障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36%左右,只有經合組織平均數的一半,也低於全部中等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比重近20 個百分點。但是,目前中國的公共投入份額比較接近經合組織3 個人口較多的成員國(韓國、墨西哥和美國)1990 年代初的水平,也很接近中等收入國家中5 個人口大國(俄羅斯、巴西、印尼、印度和孟加拉)目前的平均水平(38%左右),差距只有2 個百分點。

(三)主要衛生人力資源超前於經濟發展水平

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每千人口的執業醫生人數與土耳其、墨西哥和韓國等國家不相上下,都是1.5 個左右,但是,大大高於實行全民醫療保障的泰國,後者每千人口只有0.3 個醫生。在衛生技術人員中,只是每千人口的注冊護士人數較低。較低的輔助人員配置可能折射出中國衛生工作的重點在執行中的偏差。實際重點放在了醫療上,而忽視了預防保健和康復照料服務的發展,因此,不需要那麼多護士。

(四)衛生設施的配置超前於經濟發展水平

與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的人均衛生設施(包括醫院床位、核磁共振儀和CT)的配置還存在較大差距。但是,中國現行水平已經超過或者接近經濟發展水平稍高的國家。據2005 年衛生部的一個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千人口有床位2.5 個,每百萬人口有1 台核磁共振儀和5 台CT。中國這些設施的人均配置高於泰國和墨西哥等收入較高的國家。

(五)衛生實體資源的閑置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稱

按照經合組織成員國醫生的平均工作效率計算,目前中國醫生有57%的富餘,城市街道和農村衛生院的人力資源富餘更高。按照七個西方大國的醫院床位平均利用率,目前中國的醫院床位資源大約閑置或富餘10%。與衛生費用控制較好的英國相比,目前中國醫院的床位富餘在20%左右,城鄉衛生院的床位富餘也在17%-27%之間。

中國以CT 和核磁共振儀為代表的大型醫用設備的實際工作量,不到潛在工作能力的一半。即使不考慮「大檢查」等誘導消費因素,設備能力也存在50%-60%的浪費。相反,在加拿大和英國等發達國家,大型醫用設備的使用還需要排隊。

二、中國衛生供給嚴重偏離需求的根源在於政府幹預不到位如許多國家一樣,中國也存在著未滿足醫療需求問題和供求矛盾,但是,中國的問題有其特殊性,問題的根源也不一樣。

(一)未滿足需求是中國全社會面臨的問題,且替代服務更貴

如果以醫療需求為標准,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存在著衛生資源的供需矛盾。不過,在中國,這對矛盾比較突出和特殊。

2001 年,佔世界人口4.68%的美國人消耗了世界衛生資源的46.7%,人均衛生費用支出是4873 美元,2002 年上漲到5274 美元;佔世界人口0.5%的加拿大也消耗了2.22%的世界衛生資源。美、加兩國的衛生資源可謂充足,但是,兩國權威部門的聯合衛生服務調查顯示,在2002/2003 年度,13%的美國人、11%的加拿大人沒有享受到必需的衛生服務。可見,不能籠統地將未滿足需求作為衛生資源總量供給不足的根據。中國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2003 年近一半的患者沒有去醫療機構就診,醫生建議住院而未住院的患者達到三成左右。其中,全部患者的1/3 以上採取自我醫療,自我處治(含葯店購葯)費用直至高於均次門診全部費用(含交通費用),全部患者的13%不採取任何治療措施。

中國的有病不醫問題有以下特點:第一,未就診問題是無處不在的,各類人群都受影響。盡管低收入者的未就診問題比高收入者嚴重,但是,城市最高收入組的未就診率也高達45%。並且,醫療條件越發達的地區,未就診問題越嚴重。另外,現行醫療保險制度對就診問題的影響不明顯。第二,絕大多數未就診者傾向於選擇自我醫療,而在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自我醫療的平均費用高於門診服務。第三,中國

的未住院問題也是普遍存在的,不過,醫療條件欠發達地區、低收入者、無保障者的問題更為嚴重。

(二)資源配置的結構性問題不是中國有病不醫的根源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城鄉醫療衛生事業總體上已經走出了「缺醫少葯」的被動局面。在要素構成上,中國財力資源中的公共投入部分稍有不足、人力資源中的護士人數偏低,但是,這兩項資源的少許短缺並不能解釋中國嚴重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在布局上,中國衛生資源的城鄉分布確實很不均衡,特別是優質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大醫院。但是,即使在資源較少較差的農村,衛生院的資源閑置和富餘程度也不低於城市醫院;即使在醫療資源較多較好的城市,老百姓的就醫問題也不輕於農村,大多數未就診者也是更傾向於選擇質次價高的自我醫療。可見,資源配置的結構性問題不能解釋中國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三)政府幹預不足甚至不當造成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首先來分析「看病難」問題,也就是大醫院的人滿為患問題。第三次全國衛生調查顯示,中國的一部分未滿足醫療需求確實是醫生試圖誘導產生的。比如,41%的未治療患者自感病輕;20%的未住院者認為沒有必要住院。並且,還有一部分醫療需求是由不合理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實踐誘導出來的,比如,政府衛生投入主要放在大醫院;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規定醫保患者幾乎可以無限制地選擇醫生等等。當然,一些患者的主動醫療需求和行為也存在著不合理的成分。例如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一些老人冬天湧向醫院輸液。

再來看「看病貴」問題。按照經濟學的一般規律,在一個有效率的市場中,供給過剩必然帶來價格的下降和有效需求的增加。但是,在醫療服務市場中,由於供方相對於需方的信息優勢,市場無形的手失靈了,供方有形的手(醫生手中的筆)可能操縱市場,提供過度服務。因此,在任何國家,即使沒有供給過剩,政府的干預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國,幾乎所有的衛生服務機構和個人都有強烈的動機(有創收和自

主支配剩餘的權力)、有充分的條件(有大量閑置的床位、設備)、卻幾乎沒有後顧之憂(沒有診療規范和有效監管)地提供不必要的、不適當的但有高額利潤可圖的服務。在宏觀管理不到位(區域衛生資源規劃形同虛設、准入失控、法規不健全)和微觀管理不當(授權或默許衛生服務提供者自主處理剩餘、監管軟弱無力)的情況下,供方濫用職權的可能就變成了現實。過度服務必然導致醫療費用的上升和影響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在醫療服務利用降低的情況下,為了保持收入水平,供方必然加大過度服務的力度。長此以往,越來越多的患者就會失去對醫療服務提供者的信任,盡可能地使用替代性的服務;只有萬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醫療服務。結果是小病拖成了大病,治起來更難更貴。

三、中國衛生發展與改革的新思路

在過去二十多年裡,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設計,中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實際上走了一條重點治療大病,主要發展大醫院,向醫患雙方下放責任,以及弱化供方行為監管和需方預期管理的道路。其後果之一就是「看病難、看病貴」。明晰了這一邏輯框架,下面就可以對症下葯了。

(一)適應國情,基本衛生服務應該得到優先發展

中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存在著兩種思路。第一種認為中國衛生資源總體不足,衛生發展落後於經濟發展,建議繼續做大做強衛生資源,對外可以增強醫葯產業的競爭力,對內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第二種思路承認相對於經濟發展水平,中國衛生資源總量已經不低了,但是認為還存在著公共投入不足和低端服務機構發展滯後等結構性問題,建議增加公共投入,做小做適衛生資源(包

括發展城市基層、農村衛生事業,建立濟困醫院或濟困病房,控制大型醫療機構和大型設備,採用適宜技術,等等)。

按照第一種發展思路,正如1984 年世界銀行所預料的那樣,中國的衛生系統正在走從西方進口的、高度資本密集型的治療道路,這樣只能滿足少數強勢群體的醫療需求。在過去的一、兩年內,衛生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從做大做強逐步轉變到做小做適衛生資源。限於中國的經濟和人口條件,適宜技術和基本衛生服務無疑是中國衛生事業發展的長期性選擇。因此,對於第二種指導思想,應該堅決

貫徹執行。

(二)在基本衛生服務的提供上,基層機構應該發揮主導地位

在中國現行的衛生系統中,大醫院實際上發揮著主導作用,而初級衛生機構的作用有限,而且,不同層次機構間、同級機構間都是競爭關系。現在政府提出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發揮其基礎作用。但是,這一提法並沒有解決衛生服務的連續性和協調主體問題。從控制費用和滿足老百姓多種衛生需求的效果來看,初級衛生機構應該負責搭建衛生系統信息共享的平台,負責組織協調各層次衛生服務的提供,乃至衛生資金的分配和使用。

(三)在基本衛生服務的籌資上,政府應該出資並且購買服務

發展基本衛生服務,面臨著兩項政策選擇。一是新建服務提供機構,還是利用已有的機構和人員;二是政府的職能定位問題,是搭建平台、購買服務還是直接舉辦。對於第一個問題,有關部門傾向於整合現有的衛生資源,不另起爐灶。這一政策選擇是符合中國衛生資源的基本狀況的,總體上講,中國資源配置已經超過經濟發展水平,現有資源存在大量閑置和浪費。但是,對於政府職能的定位,衛生部門希望直接舉辦濟困醫院或濟困病房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重建真正意義上的公立機構,提供基本醫療服務。重建公立機構提供服務,可以弱化服務機構的趨利行為,但是,這一政策選擇存在著政府投入巨大、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以及用人唯親等問題。比較而言,政府購買服務,錢隨人走,可以發揮消費者「用腳投票」的權利,可以充分發揮有限政府投入的效用。

(四)在資源配置上的努力只能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最近,衛生部門強調加強衛生資源規劃,嚴格大型醫療機構和大型設備的准入,並且,增加政府投入,大力發展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事業,以期滿足人民群眾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從改善中國衛生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這些政策措施無疑都是正確的。發展和改善衛生資源配置的努力,也有助於解決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的問題。但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還需要解決「願意用」問題,即增進老百姓的消費信心和意願。全國第三次衛生服務調查資料表明,3/4 的不就診者不願使用醫療服務;1/5 的未住院者不接受醫生的建議,拒絕住院。重建老百姓的信任,需要其他方面的努力。

(五)解決「看病難、看病貴」更需要規范醫療服務行為

對於醫療服務行為的規制和監管,有關部門一直比較消極。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對醫療服務機構和個人的趨利行為持同情態度,認為政府投入減少導致了不規范行為;二是認為在技術上監管難以實施,在經濟上很費錢。在改革和轉軌過程中,隨著政府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的下降,減少對社會經濟領域的直接投入是必然的。另外,與中等收入大國相比,中國現在的衛生公共投入份額也不是太低。因此,對於醫療服務行為不加規范,或者對於違規行為聽之任之,或者採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處理方式,都是沒有道理的。作為公共服務的管理者,即使一分錢不投入,也應該理直氣壯地保護公眾的就醫安全、質量和價格。在技術層面上,監管是沒有問題的。勞動社會保障部門在監管醫療機構方面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有兩點。一是將監管對象延伸到醫療服務提供者個人,二是將服務對象從參保者擴

展到全體醫療消費者。在經濟上,監管是要花錢的,但是,這是為了醫療服務市場健康運營必須付出的成本。並且,勞動保障部門的經驗表明,這個成本也是能夠承受的。

(六)解決「看病難、看病貴」也需要管理消費預期

在醫療服務消費方面,政府的職責主要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醫療需求。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滿足每一個公民的全部醫療需求。政府對需求的管理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控制不合理的消費習慣。比如,國人愛吃葯的習慣。其次,在基本醫療服務的選擇上,要控制消費者的自由度。由於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一般消費者沒有能力直接選擇專科醫生,只能通過社區醫生選擇專家。因此,「病人選醫生」的政策應該局限在社區醫生的范圍內。最後,在滿足老百姓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時,要注意控制特需服務的發展及其對基本醫療服務的不良影響。盡管中國的衛生資源配置已經超過了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但是,在很多要素的配置上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是十分明顯。並且,中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人群之間的收入水平差距很大,消費意願和能力也會有很大差別。針對少數人的特需服務主要依靠進口的高新技術,購買和使用費用都很高,還可能帶來社會心理的不平衡。政府對其發展一定要採取謹慎態度。

2. 醫療大數據的分析和挖掘發展現狀如何未來會有什麼樣的應用前景

如今是大數據時代,前景自然好了,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行業大數據市場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總的來說,醫療大數據應用主要體現在臨床操作、研發、新的商業模式、付款/定價、公眾健康五大領域,在這些場景中,大數據的分析和應用都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醫療大數據的應用對於臨床醫學研究、科學管理和醫療服務模式轉型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而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醫院和醫療行業面臨的大數據主要有醫學影像、視頻(教學、監控)及文獻等非結構化數據。由於這些數據增長很快且結構復雜,給數據管理和利用帶來較大的壓力,存儲與管理成本不斷提高,數據利用困難、利用率低。除了數據數量和形態的迅速增加,醫療數據還需要越來越長的保留期。一旦存儲系統的安全性出現問題,導致醫療數據丟失,醫院會面臨嚴重不良局面。醫療大數據的應用要保證數據的全面性、准確性、實時性和使用的便捷性,要能快速運算和快速展現,要與日常工作平台緊密結合。
國人已經把健康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而面對「大數據」的挑戰,醫院必須考慮三大主要問題。
(1) 數據存儲是否安全可靠?因為系統一旦出現故障,首先考驗的就是數據的存儲、災備和恢復能力。如果數據不能迅速恢復,而且恢復不能到斷點,則將對醫院的業務、患者滿意度構成直接損害。
(2) 如何提高醫院運行和服務的效率?提高效率就是節省醫生的時間,從而緩解醫療資源的緊張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3) 如何控制大數據的成本?存儲架構是否合理,不僅影響醫院IT系統的成本,而且關乎醫院的運營成本,醫療數據激增,使醫院普遍存在著較大的存儲擴容壓力。如今,醫院的存儲設備大多是由不同廠商構成的完全異構的存儲系統。這些不同的存儲設備利用各自不同的軟體工具來進行控制和管理,這樣就增加了整個系統的復雜性,使管理成本非常高。
未來,大數據必將影響醫療行業,未來醫療行業的大數據將會具體應用在:臨床輔助決策,醫療質量監管,疾病預測模型,臨床實驗分析。其發展空間有:個人健康門戶,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電子病歷和臨床質量監控,醫學知識管理,臨床路徑和循證醫學,遠程醫療和移動醫療,醫學研究數據倉庫和共享平台,跨醫療機構協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