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教學環節包括哪些
語文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備課、上課、作業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評價。
備課是語文教學的基礎環節。教師需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教學目標,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和需求,以設計更有效的教學活動。備課也是教師准備教學輔導材料、教學媒體資源的過程,如搜集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教學資源。
上課是語文知識的傳遞和接收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通過講解、討論、朗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業布置與批改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作業不僅有助於學生鞏固課堂知識,還能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適量地布置作業,並及時批改反饋,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課外輔導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進行課外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此外,通過組織課外活動如文學社團、寫作比賽等,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學業評價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鑒定,也是教師反思教學、改進教學方法的依據。教師可以通過考試、觀察、記錄等多種方式,全面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能力發展和學習態度。
以上就是語文教學環節的主要組成部分。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語文教學過程。
Ⅱ 語文備課都包括哪些內容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教學的源泉。有效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收獲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這里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僅僅指教師的教,還包括學生的學以及學習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可以說課堂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核心陣地,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核心在課堂。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繫到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那麼,我們如何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認真地備好每一節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首要條件。 正如於永正老師所說,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其實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備課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如果備課無效,教學就必然無效。我們花氣力研究備課實際上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我認為備課的研究應比教學其他環節的研究更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實施有效備課。教師應該從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來備課。這堂課會有哪幾項活動,怎樣安排,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在活動中怎樣進行評估和調控等等,應該是教師著重考慮的問題。而且不僅需要事先備課,還要學會事後備課,就是進行教學反思。通過閱讀一些教學著作,發現很多特級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反思。怎樣把課前備課和課後反思相結合,是我們要進行研究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創新。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關注學生的發展。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體現。但有很多課仍然是先教師講,然後要求學生配合教師。例如,我在教學《蘇州園林》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體會作者描寫的園林美圖,學生很快找出了一些美麗的景物,然後我便按自己備課的教學思路,來概括園林獨具特色的特點,卻忽略了學生自己對於途中風光的體會。那麼,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這是一個基本的問題,是我們應該一起認真研究的問題。只有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其創新思維的發展才能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同時,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思考的多樣性,尊重學生思維綻放的火花,要始終把學生放在心裡,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備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效使用教材,加大學生的發展力度,增強教育的責任心,增強教育的服務意識。教師一方面要盡可能的豐富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夠為學生提供主體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秀的活教材,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要使自身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真正起到身教勝於言教的作用。 二、加強學生課堂上的學習體驗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條件。 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於強烈的認知沖突,並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例如,我在教學《尊嚴》一文時,先讓學生感知傑克遜大叔和年輕人的情感變化,感受年輕人既虛弱又堅定的語氣是因為什麼,年輕人為什麼不肯吃東西,然後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在讀後,基本上都能體會出文中人物的情感脈絡。所以,不斷的強化和拓展學習活動體驗,有利於為後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同時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學更加開放和對話,讓課堂成為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生動的信息背景下進行思維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維成果。如學生在寫作時,都想到了可以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但很多學生的比喻都天馬行空,不貼切實際,於是,我便悄悄地引導學生去聯系生活,用生活中較常見的物體作為比喻、擬人的對象,這樣就使文章顯得更為生動、形象,可讀性、精彩性也增強了不少。當然,在課堂中,我們還應該強化學生的個性化的體驗。引導學生去努力質疑,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民主的對話,在沙龍式的課堂思辨中不斷擦出創新的火花,在有價值的課堂論辯中使學生成為有自己思想的學生。 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目前新課程倡導的新教學理念,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三種基本的學習方式。
Ⅲ 語文老師該怎麼備課
備課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對於語文老師來說,備課的質量直接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效果。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語文老師更好地備課:
熟悉教材內容:語文老師首先要對教材的內容有深入的了解。這包括對課文的主旨、結構、語言特點等進行分析,確保對教材的理解准確無誤。同時,要關注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指導。
確定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准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應該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確保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設計教學過程:在明確了教學目標後,語文老師需要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這包括導入新課、講解課文、組織討論、練習鞏固等環節。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准備教學資源:為了豐富課堂教學,語文老師需要准備一些教學資源。這包括課件、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素材,以及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拓展閱讀材料等。這些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拓寬視野。
制定評價方案:為了檢驗教學效果,語文老師需要制定合理的評價方案。這包括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測試成績等方面的評價。通過評價,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反思與總結:備課過程中,語文老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總結經驗教訓。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反饋,了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便在後續教學中進行針對性的改進。
總之,語文老師備課要做到心中有數,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精心備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Ⅳ 課程資源的含義
教學資源的含義?
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可被利用的條件,可以理解為一切可以利用於教育、教學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以及媒體條件,是教學材料與信息的來源。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廣義也應該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內容。從廣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可以指在教學過程中被教學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撐教學的、為教學服務的人、財、物、信息等。從狹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學習資源)主要包括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後援系統。
妙用課程資源是什麼意思
Windows操作系統的出現,使滑鼠成為電腦必備的輸入設備,它將復雜的命令行輸入方式,變得簡單而輕松。但是滑鼠也不是萬能的,特別是在進行一些特定的操作時,使用快捷鍵更方便一點,以下就是和Shift有關的一些快捷鍵,合理的利用這些快捷鍵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r\n \r\n以下技巧如不加特殊說明,都適用於Win9x\\/ME\\/2000下。 \r\n \r\n選擇多個文件、文件夾: \r\n \r\n要選擇多個文件時,先選中首文件,然後按住Shift選擇最後一個文件,這樣這兩個文件之間的文件將全部被選中,你還可以利用Shift和方向鍵進行選擇。此快捷鍵在資源管理器、對話框中都適用,同時也適合於文件夾轎尺的選擇。 \r\n \r\n徹底刪除文件、文件夾: \r\n \r\n在刪除文件、文件夾時,按下Shift+Del組合鍵,確認回車,可以直接刪除文件,而不是將文件放入回收站。 \r\n \r\n關閉所有文件夾窗口: \r\n \r\n如果你打開文件夾的是,選擇在不同窗口打開不同的文件夾。按住Shift鍵後單擊關閉激帆悶按鈕將關閉該文件夾窗口及其所有上級文件夾窗口。 在打開文件時按住Shift鍵,可以將文件在新的窗口打開。 \r\n \r\n跳過啟動程序: \r\n \r\n在Win98啟動時按住Shift鍵直到啟動完畢,可取消自動啟動程序功能,並且跳過硬體檢測,達到快速啟動。 \r\n \r\n去掉CD自動播放: \r\n \r\n在放入CD光碟時按住Shift鍵,可以去掉其自動播放功能。 \r\n \r\n快速重新啟動: \r\n \r\n在關閉Win98時,按住Shift鍵,選擇\\「重新啟動計算機\\」,計算機將重新啟動Win98而不執行熱啟動。此快捷鍵在更改設置後需要重新啟動系統時非常實用,減少啟動的等待明彎時間。 \r\n \r\n強制移動: \r\n \r\n對於某些由於有屬性而無法進行移動的文件或文件夾,可以在移動時按住Shift鍵,達到強行移動的效果。 \r\n \r\n切換全\\/半形狀態: \r\n \r\n按下Shift+空格鍵。 \r\n \r\n切換粘滯鍵開關: \r\n \r\n按下Shift鍵5次。 \r\n \r\n快速粘貼對象: \r\n \r\n不論是在編輯框中還是在標准Windows應用程序中,同時按下Shift+Insert鍵,即可從剪貼板上粘貼內容。 \r\n \r\n改變文件的關聯: \r\n \r\n當遇到某個文件不想以它的默認程序打開時,按住S......>>
語文課程資源是什麼意思
在《語文課程標准》中,對課程資源與其開發、利用有專門的文字表述,如:「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教學資源是什麼意思。詳細點
用我自己的話來講,教學資源包括教學的書本,材料,教學的佔用資源:如學習的桌子,課本等。這些都是教學的資源。教學資源拆來來說,也就是老師教你們知識的那些所有相關需要的資源。(我覺得我很聰明的,這么說你都不明白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了阿。)
素材性資源條件性資源 什麼意思
條件性課程資源和素材性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如按其功能劃分,可以分為條件性課程資源和素材性課程資源。條件性資源的特點是作用於課程卻並不形成資源本身的直接來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范圍和水平。比如直接決定課程實施的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就屬於條件性課程資源。許多條件性資源的開發雖然不是教師的個人力量能實現的,但是可以利用現有條件盡可能地開發。素材性資源是指作用於課程,並能成為課程的素材或者來源的資源,素材性資源的特點則是作用於課程並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比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就屬於素材性課程資源。教材就是最常見的素材性資源。信息技術的發展,給素材性資源開發和運用帶來極大的便利,然而素材性資源並不能直接構成課程,它只是備選材料,只有經過加工並付諸實施時才能成為課程。
簡述研究課程的意義
1、有助於完善教育學的理論體系;
2、有助於指導教育教學功能;
3、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
資源對於化學課程教學的意義有哪些
一、「錯誤資源」表述 所謂錯誤資源是指師生在認知過程中發生偏差或失誤,並通過雙邊互動,在集體「識錯」「思錯」和「糾錯」過程中生成的課程資源。
錯誤伴隨教學過程的始終,只要有認識,就會有錯誤,錯誤中包含了認知個體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經驗,客觀。
創生教學資源是什麼意思?如何進行?
創生教學資源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准備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用課程標准取代了教學大綱,還教學活動本來面貌,科學客觀地面對教學過程中那些不確定因素。新課改教材為教師留有較大的發揮和創造空間,教師有較大的自主性,可以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特別是要把創生教學資源作為實施探究性學習的准備工作。
我們認為,創生教學資源的時機一般在教學過程前、教學過程中、教學結束後三個階段進行。
①教學過程前,創造性運用教材資源。創生教學資源要從創新使用教材做起。每節課上課前,我們必然要備教材。就探究性學習的實施而言,教材中有些探究成份是隱性的,有些探究成份探究的價值小。這時,我們應深層次挖掘教材中的探究點,把探究成份隱性的備成顯性的,把探究價值小的搞成價值大的,這是對教材內容的一種優化組合。在教學人教版《溫度計》一課時,教材的編排順序是:觀察溫度計構造→知道溫度計製作原理→認讀溫度刻度→認識各種各樣的溫度計,如果按教材編排順序數,教學過程呆板,各環節鬆散且探究價值小。仔細推敲教材,就會發現液體熱脹冷縮實驗裝置與溫度計構造的本質相同之處,這正是一個隱性探究點,值得老師將其顯性化並大做文章。於是實驗教師在備課中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思路,第一步,研究液體熱脹冷縮裝置是怎樣演變成溫度計的構造的;第二步,學生自製溫度計,自主確定刻度劃分標准,從而深刻了解攝氏溫度計的刻度劃分及認讀方法,並為自己設計的溫度計確定用途,由不同用途學生可以想到各種多樣的溫度計。靠創設自製溫度計這份教學資源,將教材所有內容穿了起來,並且超越了教材,學生的探究熱情高漲。
②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問題作為教學資源。隨著探究性學習的實施,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漸增強,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問題和奇思妙想往往為我們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教學資源。為此,教師應因勢利導,把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在教學《眼睛的科學》一課時,在教學即將結束時,實驗教師啟發學生互相提問解答關於眼睛的問題,創生出許多有趣的教學資源,切實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其教學片斷如下:
師:這節課大家積極動腦,踴躍發言,研究了許多問題,下面我們能不能自己提問,自己解答。
生問:貓的眼睛為什麼「一日三變」?
生答:為了能捉住老鼠,晚上瞳孔變大,眼睛看得清。
生問:眼睛不小心進了沙子,為什麼會流淚?
生答:眼睛能分泌淚水,洗刷眼睛,起保護作用。
生問:我想知道近視眼有沒有其它類型?
生答:近視眼分真性近視和假性近視兩種。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通過自己的學習,還能解決同學們提出的許多問題,這說明你們愛科學,會學習,希望在今後學習生活中繼續發揚。
③教學結束後,把學生的問題作為後續研究資源。小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完成的,要重視學生在課後有意義的後續活動,注重拓展學生的信息渠道,廣泛利用存在於教材之外的各種資源。在教學《水的浮力》的結束階段,實驗教師矗設了以下情境:
師(出示裝有小瓶子的礦泉水瓶):最後咱們來玩個小魔術,小瓶子浮在礦泉水瓶上方,若對它說聲「沉下去」它就會聽話嗎?
(學生命令後均不奏效,學生好奇心及求知慾極強。)
師(演示):浮上來。
(小瓶子果然浮上來。)
師(演示):沉下去。
(小瓶子果然沉下去)。
師:同學們有什麼問題嗎?
生(甲):小瓶子的沉浮與什麼有關系?
生(乙):小瓶子為什麼聽老師的話?
生(丙):把瓶蓋拿下來,小瓶子還會沉浮嗎?
師:大家提出的問題都很好,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生(齊答):想。
師:好,讓我們課下一起研究。
(學生懷著......>>
課程整合有什麼意義
⑴廣義課程整合
從廣義上講,課程整合是指將兩種、兩種以上的學科,融入到課程整體中去,改變課程內容和結構,變革整個課程體系,創立綜合性課程文化。 廣義課程整合:針對教育領域中各學科課程存在的割裂和對立問題,通過多種學科的知識互動、綜合能力培養,促進師生合作,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課程發展。課程整合涉及到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各個方面,從而促進課程整體的變革。 此課程整合,由於動靜比較大,學科教師和教研部門不能完成。應當由省市級以上的教育機構來負責組織、實施和推廣。
⑵狹義課程整合
從狹義上講,課程整合就是將兩種學科、兩種以上學科,融合在一堂課中進行教學。 狹義課程整合:對教師、學生、教學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綜合性要求。這種要求並非面向知識,而是強調把知識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綜合實踐能力。 此課供整合,可以由區縣以上的教育機構來負責支持和積極推動,由教研部門和學科教師努力實施來完成。
什麼是微課,微課的含義與發展
我復制的,希望你採納
微課的含義與發展
黎加厚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上海)
一、 引子:你攤上大事兒了
2013年新學期剛開始,我幾乎每一周都接到電話和電子郵件,一些省市的教育部門、基層學校熱情邀請我去參加報告會或培訓班,給一線教師培訓學習微課程教學設計。我感到奇怪,為什麼大家現在一下子象發燒一樣,到處都在說微課程、翻轉課堂、可汗學院?
上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社編輯又給我發郵件,又打電話,希望我幫雜志社最新一期撰寫關於微課的稿件,還說邀請了華南師大的焦建利教授、最早在國內基層教育部門組織微課大賽的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網路中心胡鐵生主任一起撰寫微課稿件。正在我思考如何完成雜志社這項任務的時候,我的手機又響了,這是一所高校的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打電話,要我給該校全體教師培訓微課教學設計,電話中他一開口就說:你攤上大事兒了!
我問他為什麼現在要搞全員教師的微課程設計培訓?對方說,你看看,過去我們學校的計算機中心機房,學生上機要排隊、發上機票、門庭若市;現在,門可雀羅,除了教師規定必須到機房上課以外,幾乎沒人來這里,機房裡的電腦都蒙上灰了;而在校園里,學生個個拿自己的電腦和手機無線上網。你再看看大街上,人人都有手機,家家都有電腦。下一步的發展,幾乎可以肯定,那就是學生人人用自己的設備上網學習,教師不「翻轉課堂」,還用過去的課堂教學模式,行嗎?時間已經到了一個節點上了!
啊,我明白了,我攤上大事兒了!我們搞教育信息化的和從事教師培訓工作的人都攤上大事兒了!
二、「課」和「微課」的含義
在正規學校課堂教學中,師生所說的「上課」了,「一堂課」,是指目前學校教育普遍實施的班級集體教學的組織方式與基本單位。學校的主要工作和教學活動,是以上課作為主體,上課是學校日常教學工作的核心。在經典教學論的學術專著中,對「課」的定義是:「課是有時間限制的、有組織的教學過程的單位,其作用在於達到一個完整的、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學目的。」[1]
觀察和分析一節課的組成,包括了教師-學生-教學目的-教材-各類數字化媒體-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方法-教學評價與反饋-學習環境等多種要素,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系統中的各個要素相互關聯與互動,構成了教學系統的生命活動。
與「課」的概念相對應的「微課」(微課程),是最近從「翻轉課堂」中涌現出來的新概念。去年,當大家注意到可汗學院的課程是一小段一小段講授知識點的「小」課程,就開始把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師授課的「微視頻」稱為「微課程」。後來發現,僅僅是一段「微視頻」,如果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沒有改變,這樣的「微視頻」還在停留在上個世紀的「積件」的思路上,即將課堂錄制的課堂實錄視頻切片,做成一個個教學片斷,目的是用作配合教師上課的教學資源,或者用於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反思的「微格教學」。但是,在新型的「翻轉課堂」教學流程中,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師授課的「微視頻」成了學生自主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教師培訓翻轉課堂的項目中,根據教學論的系統觀,我們給「微課」(或者稱為「微課程」)的定義是:「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鍾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
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流程中,可汗式「微課程」是指記錄教師給學生講授課程內容的一段10分鍾以內的「微視頻」。這段「微視頻」需要與學習單、學生的學習活動流程等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微課程」;如果離開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僅僅是錄制的一段教師上課講授活動的內容,實質是一段視頻記錄的課堂教學實錄,可以作為一段學習材料,沒有形成「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