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原則
對於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開荒」,它既有開墾荒地、開發利用土地後備資源的含義,也有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以及變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變單層次利用為多層利用的內容,同時,還有改良和保護土地資源的含義。根據石家莊市土地資源的特點和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
(1)堅持和維護社會主義土地所有制,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原則。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堅持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維護社會主義制度所必需的。它有利於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保障每個勞動者的勞動權益,有利於避免兩極分化,使全體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我們在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制止有損害於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的違法行為的發生,以強化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
「土地是一切生產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而耕地又是土地資源的精華,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它不但為人類提供生存的立足之地,為一切生產、勞動和人民生活提供必要的場所,並為人類提供所必需的食物,原料及其他生活資料,所以,它是國家最寶貴的物質財富。然而,石家莊市的市情是人多地少,耕地後備資源不足,人口不斷增加,耕地不斷減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發展的迴旋餘地較小。回顧歷史,人們在實際工作中,保護耕地並沒有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重視。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人,包括某些領導幹部還陶醉於我國「地大物博」的傳統觀念之中。如果任憑土地危機繼續發展,勢必又要重蹈人口問題嚴重的歷史性錯誤。我們應該吸取這個歷史性教訓,必須清醒地看到切實保護耕地、穩定現有耕地面積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因此,在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落實「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以警示和教育石家莊市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高度重視土地問題。要像抓計劃生育那樣,列為黨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抓緊抓實、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2)以全面和充分發揮農業資源的生產潛力為前提的原則。農業生產是社會生產中最根本和不可缺少的經濟活動,在整個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中,又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方式,佔有主導地位。但是先進的生產方式,若運用不當,反而會成為掠奪自然資源殘酷的手段,結果造成土地退化、「愈廣種愈薄收,愈薄收愈廣種」的不良性循環。由於林、牧、副、漁業用地無限度的侵佔,而打破了長期以來保持相對平衡的生態環境。這樣就有可能會使整個農業生產走上「殺雞取卵、飲鴆止渴」的路子。
(3)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原則。石家莊市地形復雜,地貌類型比較齊全,氣候、水分條件各異,土壤類型繁多。以上的差異造成了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土地資源特點。資源特點不同,土地開發利用方式也必然有所差異。如果忽視這種差異,而強求一律進行開發利用,不但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影響土地的永續利用,不利於農業的發展。因此,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依據當地的土地資源特點為前提,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使農、林、牧、副、漁業有主有次地結合起來,全面發展。要注意發揮資源優勢,克服不利因素,做到揚長避短,達到提高勞動效率、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
(4)堅持土地資源不斷更新和改善的原則。土地資源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通過適當的管理得以不斷地更新和改善。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地是能量轉移、物質循環的一個重要鏈節。從資源的角度觀察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的過程就是對包括土壤在內的各種資源的利用和改造。我們所從事的種植業,就是對土地資源的利用,而耕地、施肥以及改良土壤等農業技術措施,就是對土地資源的改造。對土地的利用和改造必然引起土地內部物質和能量的不斷流動,輸入和輸出兩個方面都是經常變動的。當輸入大於輸出時,土地的肥力提高,土地資源就不斷得到更新和改善。反之,就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低水平條件下的輸入和輸出的平衡,表現為土地的產量不高、收益不大,這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從事農業,希望土壤中被作物吸收消耗的物質多,同時補充到土壤中的物質多,輸入和輸出都在高水平的條件下進行農業生產。這種在高水平條件下輸入和輸出的積極平衡,對我們是更有利的。因此,我們在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上,要做到科學合理,使土地質量越來越好,土地的生產力越來越高,使土地資源不斷得到更新和改善。
(5)以種植業為基礎的原則。種植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產業。農業生產的最終目的就是生產人們需要的各種農產品,包括糧、棉、油以及其他農副產品。農產品的種類盡管多種多樣,但我們以生態學的理論來觀察和分析農業生產,其本質是生產和轉變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潛能」。能量是不能創造的,人類全部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太陽能。而目前人們又不能大規模地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其他形態的能量,只有加強種植業,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潛能並貯存起來加以利用。所以,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必須以種植業為基礎。
(6)維持生態平衡的原則。自然界生態系統內部多因素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保持著一定的相對平衡,進行著正常的物質和能量的轉化。這就是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在這個平衡里,只要有一個生態因素發生變化或受到破壞,則生態系統的其他因素也就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從而使生態平衡受到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並給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相應的變化。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往往與人類活動有關。因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也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人類本身參與著農業生態系統能量和物質的循環,在農業生態系統結構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其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影響是來自對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幾十年來,我們在土地開發利用中,由於對自然規律認識不那麼深刻,對生態系統理論研究不夠,自覺或不自覺地破壞了生態系統平衡。在某些地區農業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農業生產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我們應吸取歷史教訓,在未來的開發利用上,應注意保持農業系統平衡。
Ⅱ 生態農業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原則是什麼
為實現生態農業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在認可旅遊開發的效益、特色、市場等原則基礎上,應把「保護」作為生態農業旅遊資源開發的首要原則。
(1)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生態農業旅遊區的建設應力求做到與自然景觀相協調,促進生態農業與旅遊業協調發展,不得破壞景觀和污染環境。應以其自然之美與鄉土之奇,充分利用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體現自然與人和諧統一的生態之美,使農業旅遊與生態環境相輔相成。
(2)整體開發原則。生態農業旅遊資源既具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特點,又是區域旅遊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把生態農業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納入區域旅遊開發的系統工程中,從區域旅遊的角度出發,統籌安排,全面規劃,形成統一的區域旅遊路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3)當地居民參與旅遊活動的原則。當地居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可以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更為重要的是讓居民真正從旅遊服務中受益,實現旅遊增收的功能,並能使自覺保護更有動力。
(4)資源開發與協調互補原則。生態農業旅遊景區建設應以突出獨特性、新穎性為原則,避免單調和重復建設,注重景點與周圍環境互補結合,形成自然景觀與農業旅遊景觀的和諧統一。
(5)承載力控制原則。生態農業旅遊資源及環境對其旅遊開發和利用都有一個承載力的范圍,超出這一范圍,生態農業旅遊資源及環境就會受到破壞。因此,應該把旅遊活動強度和遊客進入數量控制在資源及環境的「生態承載力」范圍內。
(6)原汁原味原則。在旅遊開發時,要盡量保持旅遊資源的原始性和真實性,不僅表現大自然的原生韻味,而且保護當地特有的傳統文化,避免因開發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現代化建築移植到旅遊區。
(7)環境教育原則。生態農業旅遊與傳統大眾旅遊最大區別之一是對遊客的環境教育功能。旅遊開發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設計一些能啟迪遊客環保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
(8)依法開發的原則。旅遊開發必須遵循相應的保護法規。
(9)資源和知識有價原則。只有充分認識「資源有價」,開發者、管理者、旅遊者才會自覺地去保護旅遊資源。只有讓資源占旅遊開發效益的一部分,這種保護才有經濟支撐。「資源有價」能減少傳統大眾旅遊的粗放性開發,避免開發中的破壞,同時還能避免管理低水平所帶來的破壞。
(10)清潔生產,節約資源原則。清潔生產就是要在生產過程中,精心設計,使一個生產流程中的「廢物」變成另一個生產過程的生產原料,以達到最大限度地限制生產向環境中排放廢物,將其不利影響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節約資源,即開發中以「消耗最小」為准則,具體是一要節約自然資源;二要適度消費,提倡用諸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資源,倡導建築時盡量使用磚瓦、石頭、沙子等不會造成污染的建築材料。
(11)資金回投原則。為了使保護資源環境落到實處,旅遊所得的經濟收入要回投到環境中,用於保護和修復因旅遊造成的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保證其具有可持續利用的潛力。
(12)技術培訓原則。保護要落到實處,旅遊從業人員的保護意識、保護素質是保證。沒有保護意識和保護知識的人是難以勝任保護性的生態農業旅遊服務的。
(13)保護遊客的原則。遊客作為消費者,其合法權益應該得到保護。為此,在旅遊開發的市場營銷上,一定要堅持對遊客負責任的態度,為遊客提供真實信息,以保證遊客的合法旅遊消費利益。
此外,在生態農業旅遊資源開發利用中,還應注意其他一些原則,如突出農業地域特色原則、兼顧觀光與參與並重原則、增加農業科學內涵原則、地域綜合開發原則、可持續開發原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