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CT檢查輻射很大嗎
近日,網上有關CT檢查的輻射會不會給身體帶來傷害、其致癌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的文章引發了大家的關注。文章中提到:「放射性致癌的風險為1/4000」;「由於認識的偏差,放射引起的癌症的小概率事件被放大,而不會引起癌症的可能性則被輕視了」;「2011年美國醫師協會聲明,每次影像學檢查的放射劑量低於50mSv(毫希沃特,衡量輻射損傷的當量劑量單位),或短期內100mSv的多重劑量所帶來的致癌風險,因劑量過低無法檢測,或這種風險根本不存在」等。這些說法讓人不禁會想,放射醫學一直強調的放射防護是不是過於嚴格和過時了?
這類文章的觀點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究竟CT檢查傷不傷身呢?
國際放射委員會在1990年的建議書中,對於公眾因任何工作和生活引起的輻射建議的劑量限值為每年為1mSv,而對於從事輻射工作人員為5年內平均每年20mSv,單年不超過50mSv。在影像學上,常見屬於X線檢查的有X線透視、X線平片、X線造影檢查、CT等。CT檢查屬於X線檢查中的一種相對高劑量的檢查方法(例如,常規胸CT平掃約為4-8mSv)。短期內過多的CT檢查的確會給人體帶來一定的影響。
CT是如何對人造成損傷的?
所謂的CT檢查傷身,主要指的是相對高劑量X線帶來的生物效應。X線是一種高能量粒子,在穿透人體時會破壞人體的細胞功能和代謝。如果劑量不大,只會產生短期效應,人體能夠自行修復,危害相對不大。但是,如果X線劑量較大,就會損傷基因,產生各種有害的生物效應,而且隨著輻射劑量的增加,生物效應發生的幾率也會增大。生物效應不僅僅包括致癌效應,還包括造血、生殖、遺傳、生長發育、激素調節等方面的效應。我們所熟知的居里夫人,就是死於長期、大量地接觸
放射性物質所導致的白血病
CT的發生和發展是醫學界一項革命性的進步,合理地應用CT檢查能給臨床上診治疾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如急性腦出血的判定、部分,CT有一定的優勢。
CT不是萬能的,每種疾病有其最適應的檢查方法
CT用於發現早期肺癌,判斷腦出血、血管重建、惡性腫瘤分期等都是非常合適的,但說什麼用CT診斷胃潰瘍、盆腔CT診斷子宮肌瘤,這種就屬於根本沒有必要了,因為每種疾病有其最適應的檢查方法;普通肺炎患者在極短的時間內反復進行CT復查,極易讓受檢者處於輻射劑量過大的險境之中。所以CT檢查不能亂用和濫用,在該用的情況下還是可以放心的,畢竟一次至兩次的檢查不會造成嚴重傷害
所以,在進行CT檢查的時候,我們應當嚴格遵循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基本輻射防護的三項基本原則。一是正當化原則,必須保證電離輻射的應用實踐對人群的危害小於利益;二是最優化原則,任何照射保持在合理最低水平,避免不必要的照射;三是限值化原則,保證個人所受劑量不超過規定相應劑量限值,將放射性檢查帶給受檢者的危害降到最低。
對於腫瘤患者而言,CT在腫塊定位及觀測方面確實很有價值,然而,腫瘤高危人群如果採用CT作為腫瘤篩查手段則無疑是在濫用CT。到底自己是否需要做CT?如果我們在做CT前先通過超聲、X線平片等低輻射方法,或通過分子檢測如腫瘤基因突變檢測這種無輻射無創傷的方法先將其中的健康人群分離出來,則能讓並不需要做CT的人群避免來自CT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