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區工作常識
1.社區工作基本知識
社區工作是專業社會工作的一種基本方法,它以社區和社區居民為案主,通過發動和組織社區居民參與集體行動,確定社區的問題與需求,動員社區資源,爭取外力協助,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或預防社會問題,調整或改善社會關系,減少社會沖突,培養自助、互助及自決的精神,加強社區的凝聚力,培養社區居民的民主參與意識和能力,發掘並培養社區的領導人才,以提高社區的社會福利水平,促進社區的進步。
關於社區工作的定義,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一些共同點: 1。它是社會工作的一種介入手法;2。
它是一項有計劃的行動;3。它是一種過程;4。
它是運用集體行動的方法;5。它鼓吹居民自助、互助及自決的精神;6。
它能找出及滿足社區的需要,解決社區問題,培養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促成社區整合,改善社區生活質量;7。 它能發展居民能力,加強其自主性;8。
它能促進社會轉變。 社區工作的具體目標有如下述:1。
促進居民參與解決自己的問題,提高社區居民的社會意識;2。調整或改善社會關系,減少社會沖突;3。
尋求社區需要與社區資源的有效配合,以滿足社區需要,解決或預測社會問題,改善社區生活環境,提高社區生活質量,促進社區進步;4。 追求權力和資源的公平分配;5。
發揮人民的潛能,發掘並培養社區的領導人才;6。培養互相關懷、互助互濟的美德;7。
增強社區的凝聚力。 (2010年4月新聞)貴陽市逐步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報酬待遇作出了具體規定,六城區和金陽新區社區工作者每個月的工資(補貼)標准為:正職1000元,副職900元,一般工作人員850元。
同時,建立社區工作者工資補貼定期增長機制,從2010年開始計算,每3年調整一次,每次調整每人增加100元/月,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適當調整增長幅度。
2.社區工作的內容有哪些
社區工作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並會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有所變化。
進入新千年以來,我國的社區工作以2000年 ***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民政部關於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為指引,在內容上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拓展社區服務。在大中城市,要重點抓好城區、街道辦事處社區服務中心和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站的建設與管理。
社區服務主要是開展面向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社會貧困戶、優撫對象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面向社區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社區單位的社會化服務,面向下崗職工的再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社會化服務。二是發展社區衛生。
要把城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社區,積極發展社區衛生。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站點的建設,積極開展以疾病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社區衛生服務,方便群眾就醫,不斷改善社區居民的衛生條件。
三是繁榮社區文化。積極發展社區文化事業,加強思想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完善公益性群眾文化設施。
要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區服務活動室、社區廣場等現有文化活動設施,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體育、科普、教育、娛樂等活動;利用社區內的各種專欄、板報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對社區成員的社會主義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社區文化氛圍。
3.社區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是什麼
1.資源連接 (1)資源的含義和類型: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組織資源、文化資源。
(2)連接方式:資源整合(社區內資源協調、合作);資源共享(至少兩個社區資源共享,有合作協議,目標明確);資源流通(組織、培訓、咨詢、合作等不同方法彈性使用)。 2.推動居民參與 (1)社區參與的層次和形式:告知(最低層次,單方面,自上而下);咨詢(告知並徵求及考慮意見);協商(邀請居民討論,推動居民參與決策過程);共同行動(大家共同決策,共同分擔執行);社區自治(居民自己決策並負責執行,自下而上)。
(2)影響社區居民參與的因素分析:參與價值、參與意願、參與能力、制度因素。 (3)推動社區居民參與的策略:促進社區居民對參與價值的肯定;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意願;提高社區居民的參與能力。
3.建立社區支持網路 個人網路、志願者聯系網路、互助網路、鄰里協助網路。
4.什麼是社會組織關於社區工作知識
社會組織是指為了執行一定的社會職能,完成特定的社會目標、具有明確規章制度的一個獨立單位,是正式化的社會群體。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社會組織,特別要注意以下三點: 1、社會組織有別於初級社會群體。 雖然社會組織可以由初級群體或非正式群體演化而來,但是當它稱為社會組織之時,已經和諸如家庭、氏族、鄰里等初級群體高度分離。
2、組織中形成了分工體系。 所謂分工,就是將為實現共有目的的工程分解為相互異質、相互補充的幾種作業。
以分工為基礎的協作,用迪爾凱姆的話說,不是因類似而產生聯系,而是異質物之間的聯系。因此,它不是在同類意識和共鳴原則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關系,而是在意識到自己的作業如果獨立進行便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意識到功能上的相互依存的必要性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關系。
3、組織製造了制度化的支配關系。 支配關系是由於利用勢力或行使權力(權力即制度化了的勢力)而建立的支配服從關系。
組織中權力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權力正當性的依據來源於制定了的秩序,即規則,而不是對權力行使者個人的恭順感情。馬克斯·韋伯把這種基於制定了的規則的支配稱為法理的支配或權力,而將基於敬仰、崇拜和感激的支配叫作傳統的支配或權力。
社會學把作為規則規定下來並且為組織成員承認和接受的支配關系,叫作制度化了的支配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服從規則是加人組織所必須付出的代價,組織成員也正是用這種代價換取組織支付給他的利益和報酬。
另外,科層制組織中的權力關系是特定的,它與傳統支配中的主從關系是全人格的不同。 一旦離開了職務,上下級就歸復到了完全平等的個人。
5.社區居民開展工作的技巧有哪些
1.與社區居民開展工作的技巧 (1)與居民接觸的技巧。
①事先准備。清楚接觸居民的目標和出發點。
②與社區居民的接觸過程。介紹自己、展開話題、維持對話、結束對話。
③以招募為目的的居民接觸技巧。以居民的需要和問題為介入點。
運用探索感受、反映感受、重述、鼓動等溝通技巧了解居民的態度和立場,鼓勵居民參與。 (2)會議技巧。
①會議的過程。會議前——會議中——會議後——行動。
②主持會議的技巧。包括:提問和邀請發言,迸一步說明和轉述,聚焦,摘要、綜合和總結,關注、贊賞和鼓勵。
(3)居民骨幹培養技巧。包括鼓勵參與、建立民主領導風格、培訓工作技巧、增強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技巧。
2.社區分析的技巧 (1)收集社區資料的方法。 ①文獻分析法。
文獻包括:人口普查數據、地方誌及 *** 相關資料、社區居委會的工作資料、媒體報道和評論、其他個人和團體的資料。 ②觀察法。
③訪問法。與各類社區居民面對面的談話。
④問卷調查法。 要符合問卷調查的規范。
⑤社區普查法。 (2)社區動力分析。
①社區系統分析(靜態構成)。關注系統與外部關系的因素包括:理念、目標、構成、資源、期望以及社區內不同體系在社區事務上的活躍程度、發展階段、組織風格、領袖的個人風格等。
②社區互動分析(動態分析)。 互動關系包括:交換關系、權力依賴關系、授權式關系、聯盟式關系、競爭關系。
③社區動力的分析步驟。列出社區內活躍的個人、團體、組織、機構,逐一分析;將取向相近且有共同利益的個人、團體、組織、機構歸類到同一系統,然後考察各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從社區事件人手。
(3)社區資源分析。分析工作包括:社區資源分析表、社區資源地圖、社區資源檔案。
3.活動策劃與方案設計的技巧 (1)活動策劃的過程。 ①掌握活動的基本目標:服務對象的特點、組織的目的、問題的解決、提升居民意識。
②衡量服務對象的特點、需要、興趣。 ③符合機構的宗旨、贊助團體的期望。
④評估本身擁有的資源以及可以動員的資源。 ⑤制訂初步計劃:訂立具體目標、確定服務對象、設計活動形式、制訂活動進度表。
⑥評估可行性。 ⑦確立詳細計劃。
⑧預期困難及解決方法。 (2)方案計劃書的要素。
一份方案計劃書通常應具備以下要素:方案名稱、緣起與依據、宗旨與目的、舉辦單位、實施時間、實施地點、工作人員、服務對象、工作內容與工作方法、預算經費、預期效果、預案。
6.社區工作主要做什麼啊
不才就是在社區工作的,專職居委會副主任,30歲,每天8點上班,17點下班,已經工作5年了 如果說社區工作是大媽級做的,那麼只能說說這句話的人還生活在80年代。
現在 *** 所有的工作都下移到社區了,計劃生育、衛生、工青婦、社區治安、民政、人民武裝,甚至經濟普查,安全生產、文物保護。 。
(眼下正在進行的經濟普查的普查員其實很多都是居委會幹部或村幹部) 現在社區工作也是信息化的,大媽行嗎? 專職社區幹部的工作已經和事業單位和 *** 工作人員的工作掛鉤,甚至工作能力只有比高高在上的 *** 辦公室里的公務員工作能力強 年輕人到社區工作是很有前途的,國家不是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工作嗎,社區也是一樣,能學到很多東西,得到有價值的鍛煉,因為是直接和老百姓接觸的地方,是最基層。
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或者在上面有人,那麼可以進 *** 當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到那時,基層的經歷將是財富和競爭優勢。
現在幾乎所有的 *** 工作,第一手資料都是居委會和村委會操作完成的, *** 部門只是做匯總工作而已,所以現在的社區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
❷ 社區有哪些自然資源
問題一:社區資源的名詞解釋 社區資源是指能夠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求的一切自然物質資源和人為的社會文化制度。是一個社區內一切可運用的資源、各方面的力量。
社區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內含 團體與機構組織)、物力、財力、知識與資料、歷史傳統、生活習俗、發展 機會、自然的地理、天然物質資源、人文社會環境等等各方面,只要能有 助於社區發展工作的,均應加予發掘、動員與運用。
1、人力資源:社區領袖、 *** 領導、志願者、專家學者、專業人士。物力資源:物質資源和設備。財力資源:各種來源的資金緩燃弊。
2、人文資源:人民認可、喜愛的文化性內容。人緣資源:運用各種資源的段吵動力、媒介和人際關系。
3、內部資源主體方面,即社區組織發揮主觀能動性,由此獲得社區資源。作為社區居民,也是一種社區資源。
(1)社區的內部資源主要是為住戶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務,具有內部整合性和現實實用性的特點,在幫助住戶處理生活中的困難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填充了社區管理幫助不到的空間,起到了緩解居民與社區矛盾的作用。(2)對於和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內部聚合資源,社區居民的知曉程度很高,明顯高於對於外部資源獲取、使用的知曉程度。
問題二:農村社區文化資源有哪些 農村社區是相對於傳統行政村和現代城市社區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方式基礎上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農村社區是一個比自然村落、社隊村組體制更具有彈性的制度平台。它圍繞如何形成新型社會生活共同體而構建,注重通過整合資源、完善服務來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凝聚力、認同感。
問題三:關於OFFICE與C盤空間的一點問題 裝OFFICE都會這樣,很多微軟出的軟體裝完了,在C盤都會占很多空間
問題四:社區有什麼功能 社區的功能是指社區各部分對社區整體的作用。 1.經濟生活功能 經濟生活功能亦即生活、分配、交換、消費的功能,表現為社區通過生產或進口為其成員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務,並為社區成員提供就業與謀生的機會,擔負這一功能的主要是社區的各個經濟組織。社區的工廠、商店、旅擾族店、餐館以及第三產業等,能為居民提供生產、流通、消費娛樂文化等服務。一個大的社區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不僅在本社區內,同時還流通到鄰近社區,輻射到其他社區。費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國騰飛以長江為大動脈,以上海為龍頭,輻射到全國的「龍頭說」。這個理論就是以上海社區的經濟建設帶動整個長江流域,使南京、武漢、重慶等大型城市發揮龍身龍尾的作用,輻射到全國以促進城鄉社區經濟發展。 2.社會化功能 社會化指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社會通過各種教育手段,使自然人逐漸學習社會知識、技能與規范,從而形成自覺遵守與維護社會秩序和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取得社會人的資格,這一成長過程即社會化。社區內的家庭、學校和兒童游戲群體對兒童與青少年的社會化起重要作用。社區的文化教育活動對青少年、成年人都產生重大影響。社區所有成員在參加社區各項活動中受到教育,不斷社會化。社區有一套社會化的體系,對社會成員起社會化的功能。社區社會化的最大特點,是能否密切協調各種組織的活動,使社區的社會化活動形成一個整體,從而在功能上達到最大的效果。 3.社會控制功能 社會控制具有把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落實到基層社區的功能,社區通過社會化來實現其對成員的內在控制,通過各種組織及其規章制度來實現它對成員的外在控制,以維護社會秩序。 社區各類機構與團體在維護社區秩序、保障社區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社區有一套完整的社會控制體系,一方面發揮正面教育作用,鼓勵人們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另一方面對違反社會規范的人給以懲罰,同時也發揮著反面教員的作用。社區的風俗習慣和規范約束居民的行為,社區的贊譽與責備等社會輿論促使居民遵守社區的風俗習慣和規范。 4.社會福利保障功能 社區通過組織社會福利機構與居民互助體系,發動組織本社區的力量,為社區成員解決困難和提供各種福利服務,它所提供的是就地、直接和及時的幫助。這種功能表現為社區福利部門或慈善團體、民政部門扶貧助弱,社區居民之間的相互幫助、互相支援,社區醫院、診所為居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等。守望相助、鄰里相幫是我國社區居民的一個優良傳統,一個友好的「近鄰」賽過親密的「遠親」,它能解你「燃眉之急」。許多生活中的困難,往往消化在鄰里的互助之中。因此,和睦鄰里成為社區文明建設的一項內容。 5.社區參與功能 社區是居民生活交往的場所,也是社會成員直接參與社會事務的活動的地方。社區通過其基層組織開展各種社會活動、文化娛樂活動、體育活動等,促進人們相互交往與互動,提高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社區越是能動員其居民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就越有利於促進社區的建設與發展。 社區為居民提供經濟、政治、教育、康樂和福利等方面活動的參與機會,促進社區內人們的相互交往與互助,使居民對社區有更多的投入和更強的認同感,提高社區的價值整合。通過社區開展各種社會活動、文化娛樂活動、體育鍛煉活動,提高社區居民們的參與意識。在參與社區活動中產生互助,發揮居民的潛能,充分挖掘社區資源,促進社區的繁榮與發展。 社區的功能隨著社區的變遷和發展而發生相應變化。現代社區的發展趨勢是一方面在復雜化,一方面在專門化。一個大的社區往往聚集為居住區、商業區、文化教育區、工業區、科技社區等。
問題五:開發自然資源是否有益 生態旅遊,顧名思義就是到生態環境優良優美、空氣質量最高的地方去旅遊,而這樣的地區卻非自然保護區莫屬。所以要開發生態旅遊,自然保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優勢。那麼保護區如何才能有效地、科學的開發生態旅遊?保護區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生態旅遊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包括社會的需求和國際趨勢。現在就個人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分析。1生態旅遊發展的國際趨勢。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生活水平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歸自然,並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依託的復合觀景、度假休閑及專項旅遊,使世界的生態旅遊產業市場需求不斷轉型升級,以森林旅遊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遊業已在世界各國迅猛發展,遊客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成為旅遊業發展最快的部分,如肯亞,尚比亞,台灣,不丹,日本等。但是,與熱潮澎湃的大眾旅遊相比,我省的自然保護森林生態旅遊資源卻幾乎依然保持「靜養深閨」的狀態。國家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森林旅遊以其良好的綜合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特性,已成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陽產業」。2生態旅遊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經濟效益。1982年9月,我國建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志著我國自然保護區森林旅遊開始起步。到上世紀末,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已達953處,經營總面積85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0.85%,其中國家森林公園306處。1994至1998年,森林公園接待遊客年均增長率為15%以上,年均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占同期國內旅遊總人數的10%以上,全國森林公園接待遊客總數達3.5億人次,森林公園直接收入2.6億多元,社會綜合旅遊收入超過150億元,有近12萬農民依託森林公園,通過從事森林生態旅遊業走上了脫貧的道路。1999年,全國森林公園直接旅遊收入超過5億元。就我省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言,它的發展歷經從原來依靠砍伐森林資源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轉向利用水資源開發小水電的進展模式,如今已經開始以科學的發展觀,持續有效利用森林資源走上生態旅遊的科學發展模式,使社區的老百姓逐步走上脫貧致富的生活。所以對更高層的國家管理機構而言,開發生態旅遊是使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科學之道。3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是引用自己的自然優勢。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類等昆蟲和野生動物最理想的地方,因為它有酷熱和寒冷,潮濕和乾旱,石灰岩與茂密的森林,低窪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變的植物群落與分明的季節變化,使得這里的自然資源多樣性豐富多彩。3.1自然資源。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地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風的影響,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夏半年受副亞熱帶高壓的影響,其西緣偏南汽流給雨區輸送充沛的水汽,森林植被隨著雨季的到來生長加快;南緣則是熱帶輻合區和台風活動的雨帶,山區在副高壓的控制下,雨季結束後即轉為旱季。地質地貌幾經造山運動的影響,以及流水、風力等各種外力作用,形成多樣性的地貌,地勢陡峻,丘陵豐富,嶺谷排列有序;由於地形豐富多樣性,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土壤組合,雨量充沛,動物植物種類多樣性,林種豐富。3.2動物資源。保護區境內物種資源豐富,是難得的物種基因庫。據初步調查統計,該區現已發現脊椎動物5綱33目77科449種,其中魚綱5目14科43種;兩棲綱2目7科34種;爬行綱3目10科76種;鳥綱15目21科211種;哺乳綱8目25科8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2種(華南虎、豹、黃腹角雉等9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熊、藏酋猴、水獺、鴛鴦、穿山甲、白鷳等5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占自然保護區內449種......>>
問題六: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自然資源 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自然環境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的,是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稱,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能量和自然現象的總體.
人工環境從廣義上講,是指由於人類活動而形成的環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質能量和精神產品以及人類活動過程中的所形成的人與人的關系,後者也稱為社會環境.從狹義上講,是人類根據生產、生活、科研、文化、醫療等需要而創建的環境空間,如各種建築,園林等.
社區地域空間環境包括地理環境(社區的位置、地域大小、氣候等)、資源環境(水資源、各種能源、土地、礦物等)和人工環境(交通網、建築群、各處城鄉設施等)三部分.一般說來,社區發展較快的地方,總是地理環境優越,資源能源豐富的地方.地理環境和資源環境作為一種自然環境,對社區的興衰有重要的影響.人工環境對社區的作用是人類自己造成的.例如我國城市效能落後,公共建築嚴重不足,住宅緊張等,這是我國城市社區發展的一大問題.社區地域環境的建設應協調好兩方面的關系:一是社區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關系,二是地域環境與其他社區構成要素的關系.社區的發展尤其應注重人工環境的建設,建設人工環境應當以自然環境為前提,並對其進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使社會的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從美學和科學的角度融為一體,從而促進社區的健康發展.
不應該亂扔垃圾..不要污染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不應該用人工改造.. 不要濫砍濫伐..多種樹..那些工廠..汽車..什麽的要盡快改造成無污染的.. 野生動物不應該撲殺..就算是有害的..這樣會破壞生態食物鏈的 ..
人類為了生存所進行的資源及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開發和利用都應當從整個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環境的生態系統,即所謂生物圈的平衡狀況加以全面地和科學地考慮,然後再在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多樣性的基礎上,達到人和自然之間的協調.
當前,不但要加強和擴大那些具有原始性狀,即受人類影響較少的生態系統,通過人為的保護和再建、使其維持原始的自然面貌,保持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平衡,而且要重視人類在認識化學物質毒性問題上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對於各種比學物質,從生產到廢棄的整個過程,都要考慮一個防止污染環境的安全措施,更應當尋求無污染的生產方法,製取無毒性的化學產品,顯然,這是給化學工作者提出的一個更高、更難的任務.
我國憲法第二十六條已經明確指出:「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這樣,在黨和國家的重視和領導下,我們要大力宣傳和普及「環保」知識、為創造一個無污染和公害、生態保持平衡和優美的環境而共同努力.
問題七:什麼是智能化社區?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有別於傳統社區「建築即家的一切」、「鄰里老死不相往來」單調乏味的生活方式,作為一種優越的生活模式,依託良好的交通、自然景觀資源,宜居的社區規劃、戶型設計,完善的社區配置、商業配套,溫馨周全的物業服務,省時、省錢、省心的社區移動互聯網服務,營造出「出行方便快捷、居住健康生態、社區安全有序、鄰里交流和諧輕松、社區配置完善好用、物業服務溫馨便捷、購物消費快捷實惠」的生活氛圍,步入社區即享優質居住、智能生活體驗。比如像慧生時代廣場就是採用這種模式。
問題八:社區居委會主要幹些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居委會組織法》和《北京市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社區居委會的基本職責是:
1、 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產,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2、 協助人民 *** 及其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民事調解,社會治安、勞動就業、衛生醫療、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外來人口管理等工作,確保 *** 各項工作在社區的順利開展;
3、 向社區居民會議或社區成員代表會議負責,並定期匯報工作,努力完成其提出的各項任務;
4、 辦理本社區居民的公共事務、公共事業,開展共駐共建,開發社區資源,籌措本社區公益事業資金,管理和維護集體資產;
5、 動員和組織居民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督促本居住地區的社會單位做好門前三包,搞好環境衛生;動員和組織居民維護本居住地區的綠地,積極舉報並協助有關部門制止損壞、侵佔綠地的行為;
6、 發展社區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識,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7、 積極開展便民利民、下崗人員和無業人員就業服務等社區服務工作;維護婦女、兒童、青少年、老人、殘疾人合法權益,積極開展尊老愛幼、助殘幫困活動;興辦有關的社會福利事業,指導、管理社區服務站、就業服務中心、老年活動室等社區服務機構。
8、 協助 *** 部門做好社區內失業人員及離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與服務工作;
9、 協助 *** 有關部門對本居住區的出租房屋進行管理,積極舉報違法建設。加強對物業管理委員會的指導,監督物業管理企業,協調物業管理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和居民之間的關系。搞好社區環境整治和提高物業服務水平;
10、 向 *** 部門反映社區居民的意願、要求和提出建議;
11、 組織社區居民對 *** 部門的各項政務進行民主評議和民主監督;
12、 依法積極培育和發展社區民間組織,協助 *** 部門加強對社區民間組織的指導和幫助;
13、 在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允許范圍內,自主決定社區各項事務。
問題九:城市管理學 城市社區主要有哪些 1、社區概念的釐定。社區是世界各國社會結構與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研究是個公認的國際前沿課題。英國學者S・H・梅因在1816年出版的《東西方村落社區》一書中首先使用了社區一詞① 。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哲學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1855―1936)在1887年出版的著作(《Gemeinschaft und Geselischaft》,即《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從社會理論研究的角度首次提出了社區的概念。滕尼斯將社區理解為建立在所謂「本質的意志」 基礎上的一種「自然社會」。這種社會建立在一致的自然情感和文化意識的基礎上,成員之間具有排他性的緊密的社會聯系。他認為社區是「一種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種原始的或者天然狀態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統一體。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和宗教共同體等作為共同體的基本形式,它們不僅僅是各個組成部分加起來的總和,而是有機地渾然生長在一起的整體。」② 。第一次對社區作出明確概念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社會學家羅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帕克認為,社區(munity)是理解現代文明轉變的基本單位,從而他也對社區進行了研究。帕克認為,社區是「占據在一塊被或多或少明確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匯集」,「一個社區不僅僅是人的匯集,也是組織制度的匯集」。帕克所講的組織制度包括:(1)生態體制,即人口和組織的地理分布;(2)經濟組織,即社區中的企業組織及其所構成的經濟結構;(3)文化和政治體制,即約束社區成員、組織的規范體系。帕克還進一步概括了社區基本特點:(1)它有一群按地域組織起來的人群;(2)這些人口程度不同地深深紮根在他們所生息的那塊土地;(3)社區中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之中。③社區的概念逐步從制度、要素、內部結構、地域等角度進一步加以明確。20世紀30年代初,以費孝通為首的一些燕京大學學生在翻譯帕克的「munity is not Society」時,將「munity」譯為中文的「社區」,將社區概念引進我國①。費孝通先生在談到「社區」這個術語的翻譯時指出:社會是人際關系的綜合,每一個社區都是一個社會,而社會卻不是社區,「這個詞實際是指在一個地方共同生活的人,……是指一群聚集在一個地方分工合作的人,它是具體的,這群人之間的關系,即人際關系,構成社會。」②後來,費孝通將社區定義為:「若干社會群體(家庭、民族)或社會組織(機關、團體)聚集在一地域里,形成一個在生活上互相關聯的大集體。」他們在吳文藻先生的指導下,與其他學者一起致力於我國本土的社區研究,確立了社區研究在我國社會學中的重要地位。後來,在中國社會學界中「munity」的「社區」這個譯名被一直沿用下來,逐步成為社會學的一個專門概念。
現代意義上的社區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活共同體,社區內部的成員擁有一塊地域,成員與成員之間互相依賴,密不可分。故也有學者稱社區為「地區共同社會」 或「共同區域社會」。國內學者對「社區」這一概念的爭議在於,究竟該從社區地域、社區資源、行政劃分、規模大小、文化氛圍、情感歸屬等哪一個或哪幾個方面來界定較為合理?北大學者指出,「社區」是「社(會)」和「(地)區」這兩者的結合,認為「社區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內的相互關聯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體,即地域性社會共同體。也有學者認為社區是指按照便於管理、便於開發社區資源、便於社區居民自治的原則,並考慮地域性、認同感等社區構成要素,對原有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作適當調整後的居民委員......>>
問題十:農村社區有什麼標准? 2o5o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到50%。根據人學家的預計,2050年中國將有l6億人,農村人約為8億。換句話說,未來5og,中國農村人將長期維持在8億至9億的高位。期待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而迅速將農村人轉移到城市,是不太現實的。針對這個國情,對於我國農村的發展前途,我國 *** 採取了務實的態度。在學術上和實踐上存在兩種並行的思路:一個是農村社區的城鎮化道路,通過大力發展小城鎮和小城市,解決農村人向非農化、城市轉移的問題;另一個是建設新農村,就是立足於現有農村社區村落,通過農村社區村落的標准化建設,提高農村社區的基礎設施水平(包括生產和生活兩個方面),提高農村社區農民的生產能力和生活水平。從理論上探討這兩種思路的關系,可能更有利於海兩種思路的發展效果。本文嘗試對此問題做出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