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利用農村資源開展幼兒活動
一、利用鄉土材料,創設本土化的環境
心理學家皮亞傑強調:"兒童是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通過主客體的交互作用而獲得心理上的發展的。"蒙台梭利認為:"在教育上,環境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因為孩子從環境中吸取所有的東西,並將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印象。"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而且,環境是幼兒最好的啟蒙老師,它不僅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參與意識,還能極大地引起幼兒的探索慾望。
我們組織幼兒到園內外尋找各種鄉土自然素材,並利用收集回來的鄉土自然素材創設環境,以滿足幼兒的需要。另外,在環境的創設中,我們還充分體現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幼兒與環境對話,寓教於環境之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1)主題牆
主題牆是主題活動預設與生成的刺激物。主題牆應是動態的,隨著幼兒的學習、活動的需要而變化;主題牆應是互動的,是"幼幼互動"、"師幼互動"、"家園互動"的有機結合,最終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得到良好的發展。
2)自然角
自然角屬於環境創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供幼兒飼養小動物、栽培植物、陳列幼兒收集的無生物及實驗用品所用的場地,是幼兒開展非正規科學活動的場所。它可使幼兒進行細致地觀察,也為幼兒帶來自由操作、探索的可能。彌補集體活動時觀察探索的不足,開闊幼兒的眼界。
農村幼兒園設置自然角,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養著一些從家鄉江邊捉來的小動物(江蟹、海螄、泥土鱉)及在廢舊物品上種些植物(土豆、番薯、綠豆、赤豆、蔥),供幼兒學習、探索。在大家的呵護下,我們的自然角一片生機勃勃:江蟹悠閑地吐著泡泡,泥土鱉不安分地爬著,不時摔個大朝天;土豆苗探出嫩綠的小腦袋,蔥兒青翠欲滴,油菜花黃燦燦,桃花紅艷艷。不知不覺中讓幼兒更加喜歡家鄉的動植物,願意親近大自然,關心自己生活周圍的環境。
二、挖掘鄉土資源,開展本土化的活動
主題活動是一種以幼兒的經驗、能力、興趣、需要為出發點,用整合的方法將各領域的學習聯系起來,有效地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活動。我們將周圍的自然資源,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事物搬進課堂,融入主題活動中。
1)利用葉子可以開展:分類、沾貼、拓印、數數、比較、排序等
2)利用種子可以開展:沾貼、種植、排序、分類(種類、大小、形態、顏色等)
3)結合季節特徵,開展主題活動
例如:主題《春之田野》
春季,鄉村田野的溝溝岸岸上長滿了野草、野花、野菜,紅一叢、黃一片,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於是,我們生成了《春之田野》這一主題,將教育融進了大自然這個露天大課堂,帶幼兒們去拔野草、摘野花、挖野菜等。幼兒們用野草、野花製作插花、小掛件、賀卡、項鏈、手鐲,用夾子夾住野花做頭飾,用針穿過野花做胸飾,還有把花夾在書中當書簽等。在挖野菜活動中孩子們認識了薺菜、馬頭蘭、艾青,知道薺菜剁碎和豬肉可以做餃子餡,馬頭蘭可以做涼拌菜,艾青可以做清明團子等。在看、聞、嘗中,領略鄉村田野的無窮魅力,品嘗著濃濃的"鄉味"!
4)利用青蛙、小動物、家畜等可以進行:語言、美工(畫、折、剪)音樂、故事、科學、觀察(蝌蚪)記錄、可以區分它們泊不同點、總結共同點。
5)利用地方劇可以開展表演(欣賞)看、聽、了解劇情、認識劇中人物、畫臉譜、了解方言等等
6)利用特色產業可以開展:樂平桃酥的味道、原材料、生產過程等等
7)利用民間游戲可以開展打彈珠、踢踺子、跳皮筋等
三、重視幼兒教育的規律原則,充分發揮本土化園本教學的作用
1)匹配性原則:教師在充分利用農村本土資源時要以幼兒的興趣、以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水平相適宜、活動的內容與教育資源及教育目標相匹配時才能更好的構建園本課程。
例如"豐收"這個主題要根據不同班級幼兒的年齡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
2)體驗實踐性原則:必須讓幼兒在開放性、真實性環境中充分實踐和體驗中獲得豐富的經驗、嘗試與人交流、合作。
3)適宜指導性原則:教師在活動中要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4)發展評價性原則:活動結束時要對活動進行評價。(以前是結果式評價),現在要用過程性的評價(例如:比以前好、態度認真、明天會比今天更好等)
本土文化課題的研究給我們幼兒園帶來了特色,帶來了活力,也帶來了新的希望。本土特色區域活動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它能讓幼兒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願,做一個學習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會的主人。對於這個新游戲領域的組織、開展與引導需要我們長時間地去研究和探索。
② 幼兒園中班音樂教案《在農場》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音樂教案《在農場》,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中班音樂教案《在農場》1
活動由來:
孩子們前幾天學習了打擊樂《粉刷匠》,學習了節奏x x , xx x,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並體驗這兩種節奏型的不同,開展此次活動。
活動目標:
1、樂於參與音樂活動,並從中感到快樂。
2、感受歌曲節奏,基本准確學唱歌曲。
3、初步感知音樂的前奏。
4、感受樂曲歡快富有律動感的情緒。
5、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幼兒想像力、口語表達能力及肢體的表現能力。
活動重點:
感知音樂的前奏。
活動難點:
感受歌曲節奏x x,xx x。
活動准備:
物質准備:ppt,小豬,小雞,小貓,小狗的圖片。
經驗准備:
幼兒對動物的叫聲有了解。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
(1)隨著《粉刷匠》的音樂幼兒律動入場。
(2)故事引入新歌,聽《豬兒在農場》帶幼兒律動,在前奏處帶幼兒拍手。感受歌曲前奏。
(3)鼓勵幼兒跟唱兒歌。
小結:唱歌前有一段只有音樂,但不需要小朋友跟著唱的就是前奏。這首歌里我們拍手的時候沒有唱歌,那就是前奏。
(4)學唱歌曲《豬兒在農場》
師:你聽到歌曲里唱的是哪只小動物?它在哪?他是怎麼叫的?出示ppt,教師彈琴,幼兒學唱兒歌。
2、游戲,農場找朋友
(1)出示ppt,引導幼兒按圖卡仿編歌曲。
師:小豬找到了誰?它在哪?它是怎麼叫的?教師彈琴,學唱仿編歌曲。
3、分角色演唱歌曲《在農場》
(1)自選角色輪流演唱師:你喜歡當什麼小動物,請去小動物的家裡。
師:小豬唱完小雞唱,小雞唱完小貓唱,小貓唱完小狗唱。每個小動物唱歌前請聽前奏在唱歌。
(2)互換角色再次演唱師:你還想當什麼小動物,請在一首歌的時間里互相交換角色。
4、自然結束師:農場里還會有哪些小動物?它們又是怎麼唱歌的?我們下次再去農場里看一看。
活動反思:
在農場里這首歌,其目標是學唱歌曲,並在學唱的基礎上,進行動物和叫聲的仿編,並感受音樂的前奏。由此,為了讓孩子們直觀的感受到歌詞,我將圖譜做成了顯而易見的ppt,動物 農場 x x,動物 農場 xx x的形式。讓幼兒對著相應的動物和節奏卡進行歌唱。
音樂只有小豬在農場,我以小豬在農場找朋友為線索,依次出示了小雞、小貓、小狗。以三個簡單的問題"它是誰?它在哪?他是怎麼叫的?引出新歌詞的仿編學習,最後請幼兒自選角色聽前奏輪流演唱歌曲。
在活動過程中發現以下幾點問題:
1、幼兒對歌曲中x x,xx x,節奏掌握不好,在"小豬"部分時分析的不夠細致。
2、在歌唱活動中幼兒聲音小,整個活動歌唱時,都需要老師提示。
反思與改進:
1、把1課時教學調整為兩課時,在活動前應預設活動的重難點,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2、讓幼兒在歌唱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幼兒敢於學唱新歌。
3、在活動前應充分了解幼兒水平,抓住難點,想好解決難點的方法。
幼兒園中班音樂教案《在農場》2
活動設計背景
我班孩子都是農牧民的孩子,家裡都有動物孩子們也基本上聽見過他們的叫聲。《綱要》中指出幼兒教育要本土化,利用當地的資源,對孩子進行教育更能貼近幼兒的生活,因此我選擇了這個中班的音樂活動。
活動目標
1、學慣用領唱齊唱的.方法演唱歌曲。
2、按原歌詞的格式和內容創編新歌詞。
3、體驗與同伴合作歌唱的樂趣。
4、能根據音樂的速度,變換動作速度。
5、樂意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教育幼兒學會領唱和齊唱方法演唱歌曲。
難點:教育幼兒創編新歌詞。
活動准備
1、對農場(村)的動物及叫聲有一定的認知經驗(經驗)
2、幼兒已學過歌曲《小豬睡覺》(經驗)。
3、農場背景圖一張,以及小雞、小鴨、小豬等小動物的實物圖片,和節奏卡兩張(×○×○,×××—)。
活動過程
一、復習歌表演《小豬睡覺》
1、幼兒復習歌表演《小豬睡覺》。提問:小豬住在那裡?(引出歌詞:小豬在農場里,同時出示農場背景圖,以及小豬)
2、教師引導幼兒說出小豬的叫聲:嚕嚕。
二、學唱新歌。
(1)幼兒學唱小豬的叫聲。(出示節奏卡)
1、小豬吃飽了就睡,睡著了還要打呼嚕,問:打呼嚕時的叫聲應該怎麼樣?引出節奏卡(×○×○),讓幼兒學念其中的歌詞:嚕嚕。
2、用同樣的方法引出小豬找食吃時的叫聲,同時出示節奏卡(×××—),幼兒學念嚕嚕嚕。
3、幼兒跟隨教師學說其中的歌詞,注意掌握休止節奏。
(2)通過領唱齊唱等方式幼兒完整學唱歌曲。
1、幼兒邊看圖,邊聽教師完整范唱歌曲。
2、用領唱齊唱方法幼兒學唱歌曲,並模仿相應的動作。
3、引出歌曲名稱《在農場里》,同時出示「在農場里」四個字寶寶。
三、創編新歌詞。
1、幼兒遷移經驗,說出在農場的其他動物及其叫聲,並編進歌曲里唱一唱。
2、請個別幼兒將自己編的歌詞唱出來,大家跟著學唱。
3、用新編的歌詞進行領唱、齊唱。
四、結束談話。
表揚幼兒能積極動腦,能用漢語表達歌曲。並給創編歌曲的幼兒獎一朵小紅花,鼓勵幼兒回家把歌曲編給爸爸媽媽聽。
教學反思
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而音樂活動都能為幼兒 提供發展創造 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機會。在幼兒園中音樂創造能力培養方面的要求是「樂於參與即興創造活動。」幼兒在創作過程中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是 評價創作教學是否獲得成效的主要依據。
《在農場里》這節歌唱活動,其活動目標是在學習歌曲的基礎上,結合歌曲內容,充分發揮想像力,編創的歌詞,並結合歌詞進行即興動作表演。我改變以往的圖譜,換成了生動的背景圖,以及相應小動物的圖片和節奏卡,讓幼兒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地方,各種動物在這里悠然自得地生活,同時我將歌唱、體態律動、創編歌詞等幼兒喜愛的活動融入《在農場里》。這首歌旨在通過幼兒對農場里各種聲音的模仿、想像與創造歌唱使幼兒的聽覺、觀察力、模仿力、創造力等諸多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同時還能使幼兒拉近幼兒與小動物的距離。首先在創編歌曲《在農場里》根據歌曲內容,我以游戲的口吻告訴幼兒:「農場里還有那些動物朋友沒有來,我們把他們也請到《在農場里》?」然後出示相應的小羊、小狗、公雞等動物圖片,並讓幼兒討論:如果小羊、小狗、公雞在農場里,歌曲應該怎麼唱?這是創編的准備階段,為創編新的歌詞內容作準備。本環節幼兒在學會歌曲的基礎上,創編時都很積極,都有創編的慾望,並且幼兒創編的也很好。本活動是一種輕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後是創編的練習階段,請幾個能力較強的幼兒到前面指著圖片分別領唱。此環節幼兒非常輕松、愉快地體驗了創作成功的喜悅。最後活動在愉快活潑的氣氛中進行、結束。
此次活動唯一不足的就是有一小部分幼兒對歌曲的最後一句有些混淆,雖然我糾正了一下,但效果並不很好,這也許是我班幼兒語言能力弱,又是全班幼兒一起上課的原因吧,我相信只要稍微個別輔導一下,那幾個幼兒一定能改過來的。不過我覺得整個活動效果還好。
小網路:農場,指農業生產單位、生產組織或生產企業,以從事農業生產或畜牧養殖為主,經營各種農產品和畜牧產品,「大家種有機農場」。
幼兒園中班音樂教案《在農場》3
活動目的:
1、 能用自然的聲音、節拍准確地歌唱,並激發幼兒的歡快情緒。
2、能按歌中的句子形式繽紛對自己所熟悉的小動物編出新的歌詞,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
3、復習游戲《開火車》,能按音樂的節奏做動作,遵守游戲規則。
活動准備:
農場背景圖一張、各種小動物圖片
活動過程:
一、幼兒聽音樂做各種小動物的動作進活動室,要求動作合拍。
二、發音及節奏練習《加油干》,要求做動作有精神、有力度。
三、仿編歌曲《在農場里》
1、出示圖片(背景圖)
聰明的叔叔阿姨門造了一個現代化的科技農場,農場裡面住著許多小動物,先請小朋友聽一聽,小動物們都在干什麼?
教師范唱一遍。
2、在幼兒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范唱一遍。
3、仿編歌曲。
(1)農場好大,好綠呀,小豬、小鴨想要請我們小朋友動動腦筋,猜一猜,農場里還住著那些小動物,他們是怎樣叫的,並把它編到歌里去,唱給大家聽。
(2)幼兒自由發揮講清楚動物,並把編好的歌唱給大家,其餘幼兒可做動物的動作,教師給予肯定、鼓勵。
(3)集體個別練習,讓幼兒學著唱,教師加以肯定。
四、復習游戲《開火車》
農場里的小動物看到小朋友這么愛動腦筋,心裡真高興,它們就請叔叔、阿姨們准備了一輛火車,讓我們一起到農場里去做客,喜歡嗎?集體做游戲一遍。
五、教師請火車頭帶著全體火車車廂聽開火車音樂出活動室。
教師反思: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激發幼兒的歡快情緒。
能按音樂的節奏做動作,遵守游戲規則
幼兒園中班音樂教案《在農場》4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特點,學習領唱和齊唱的方法演唱歌曲。
2、嘗試根據歌曲的結構創編歌詞,提高創造想像能力。
3、能積極參與活動,體驗與同伴合作歌唱的樂趣。
活動准備:
農場背景圖,小動物圖片,音樂,歌詞圖片,太陽、月亮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練聲
1、"小朋友,今天我要邀請小朋友去參觀一個非常漂亮、好玩的地方--農場,想去嗎?我們乘著火車出發吧!"(播放音樂,進入場地)"農場到了!瞧!農場里有什麼呀?"幼兒講述。
2、練聲"哇!農場里的東西真多呀、真有趣,有房子、大樹、有柵欄,還有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呢!那這些小動物是怎麼叫的,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好嗎?"帶領幼兒唱《我愛我的小動物》。
二、學習新歌
1、"小朋友們唱得真好聽,輕輕地找個地方坐下來吧!""除了這些小動物,看還有誰來了?我們快跟它打聲招呼吧!小豬是怎麼叫的?"引導幼兒學習小豬的叫聲。
2、"小豬看到小朋友們可開心了!聽,它唱起了歌--"老師范唱歌曲。
3、"歌曲的名字叫什麼?"幼兒講述後出示漢字:在農場里。
4、"你聽到歌曲里唱了些什麼?"請個別幼兒講述,教師出示相應圖片。
5、"小朋友的耳朵真靈呀,我們一邊看圖一邊來說一說,好嗎?"帶領幼兒念歌詞。
6、"我們也來唱一唱吧!"幼兒演唱歌曲。
7、 "在農場里這首歌曲聽去怎麼樣?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聲音演唱歌曲?我們來聽一聽。"教師播放歌曲。
請幼兒講述。
"這首歌很歡快,活潑,在唱的時候也要用快樂的聲音來唱。"8、"唱的時候嘴巴要張得圓圓的,這樣我們的聲音才好聽,我們再來唱一唱吧!"再次演唱。
三、學慣用領唱和齊唱的方法演唱歌曲
1、"小朋友唱得真好聽呀,太陽和白雲也跑來了,她們也想唱歌,在這里代表什麼意思呢?"請幼兒講述。
2、"小朋友真聰明,太陽在這里就是太陽唱的,白雲在這就是白雲唱的,最後在一起就是一起唱的,現在我來做太陽,你們做白雲來唱一唱,好嗎?""誰想來做太陽?剩下的小朋友做白雲。"四、創編歌詞"農場里除了小豬,還有很多小動物呢,請你選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和他的叫聲編到這首歌曲里來唱一唱,好嗎?
1、幼兒交流,教師巡迴指導
2、個別幼兒答"你來做太陽,我們來做白雲,好嗎?"四、結束部分"小朋友真能幹,編出了這么好聽的歌曲,回家後把它唱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聽,好嗎?時間不早了,我們趕快回家吧!"聽音樂離開場地。
③ 如何利用本土資源開展教育教學和活動
近年來,有關兒童發展的研究顯示,兒童的年齡愈小,他們愈容易從非正式的,主動而互動的過程中學習知識。這就涉及到了課程實施的「適宜的教學方法」。美國著名的幼教專家麗蓮凱茲在《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中明確指出:「適宜的教學方法要提供幼兒足夠的機會與各種成人、兒童、材料互動,並直接與真實的物品和環境互動」。也就是說,適合兒童的教學方式應該大部分是非正式的、非結構性的,在這樣的活動方式中,兒童可以和真實的環境、材料及教師、同伴互動。新《綱要》在總則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的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堅持保教結合,寓教於樂,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 區域這一具有低結構性、非正式性恰好滿足條件並符合要求,在區域活動中孩子擁有了學習的自主權,自覺、自主、自由而快樂地學習著。
在《綱要》的指引下,我園在課程設置和實施上,力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探究學習,強調兒童學習過程中主動的參與、互助的合作、積極的探索。從2007年我園著手市級課題《本土文化融入幼兒教育活動中的探索》研究,我們江安縣幼兒園地處農村縣城,有著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鄉土資源,農村廣闊的田野蘊含著許多豐富的鄉土材料,有著廣闊的活動空間,有著純朴的人文風情,素有「長江之濱」、「橙竹之鄉」、「中國戲劇之搖籃」等美稱,幼兒可以最生動、最直觀、最形象的從中吸取不少的知識與營養,它有利於促進孩子對生活的理解,激發幼兒的興趣及探索精神,也更能培養幼兒從小愛家鄉的情感,因此我們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的文化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讓幼兒親身去感受、去領略、體驗作為小縣城孩子的快樂,從小培養孩子繼承和發展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胸懷和能力。研究中我們發現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開展活動的價值除了傳承本土文化外,由於本土文化資源對幼兒來說都是熟悉而親切的直觀而具體的,與幼兒本身的生活緊密相連的,也是極易引起幼兒興趣的,在園內外的教育環境相互滲透的活動中,孩子們體驗到了快樂與激動,這將給孩子留下深刻的記憶,也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創建一個個、充分滲透本土文化特色的區域,活動中幼兒主動探究創索,這對他們各方面的發展起重要作用。幾年來 ,老師們對如何將本土文化融入區域活動有了一些感悟:
(一)利用社會自然環境開展富有野趣的本土文化區域活動
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應親近動植物,觀察、了解照顧他們,具有熱愛自然、珍惜自然資源,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和「接觸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質,觀察和感受風、雪、雨、雷等自然現象,了解它們的顯著性及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的精神,幼兒園要不斷挖掘附近的自然環境資源,利用周邊自然環境的可鍛煉因素,進行愉悅的戶外區域活動。幾年來,我們帶孩子走遍了縣城的大街小巷、風景名勝、田間、山頭、各種特色水果基地、竹雕工藝廠等,例如:帶孩子們「徒步」到長江邊,寬闊的沙地成了孩子們天然的活動場地,江邊的鵝卵石、河沙、路邊的舊樹枝成了活動材料,孩子們在裡面盡情地壘城堡、做生日蛋糕、畫畫、奔跑樂此不疲;和孩子們一起來到「川南民俗文化活字典——夕佳山民居」,10056平方米、共有123間房、已有四百年歷史的、其儒家耕讀文化和民俗風情之完美的民居庄園,成了孩子們的活動區域,孩子們在裡面親身體驗、感知、探究,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民居的園林布局、建築裝飾、民風民俗以及園林生態等方面去看、去聽、去想,去領略、感受民居中所蘊涵的傳統文化。這樣的天然活動區域在我們幼兒園周圍很多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在這些自然和歷史賦予我們的空間里,新奇又陌生的物品引起幼兒興趣,激發了探究的慾望,孩子們暢快、自由的活動,豐富了幼兒的活動內容,提高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拉近幼兒與大自然、歷史與現代的距離,滿足幼兒親近大自然的渴望,使幼兒天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自主性逐步提升、運動熱情更加高漲,感受了我們的歷史文化,充實了幼兒的內心世界。
另外,《學前教育課程指南》提出:「培養幼兒對運動的興趣,在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積累運動經驗,體驗運動樂趣,開展各種富有野趣的活動。」我們充分發揮地方優勢,打破了以前把孩子「關」在幼兒園甚至「關」在教室里「教」的局面,在充分考慮安全的情況下,積極利用社會自然環境開展生動活潑的戶外區域活動。鄉間的羊腸小道、田埂、石板路,李子成熟季節爬到樹上去摘李子,夏橙成熟時摘夏橙,孩子們可以在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自由地活動,在攀爬、鑽、跑、跳、投、平衡等運動中使綜合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在具有自然鄉土氣息的材料和空間里,體會和享受原汁原味的「野味」。
(二)利用本土文化開展純真樸素的區域活動
獨特的本土文化使得幼兒園的孩子們擁有與眾不同的活動區域內容。杜威曾經說過:「只有社會與兒童找到平衡點時,幼兒對於活動才有真正意義上的興趣。」結合主題活動我們在園內創設了「走進戲劇—橙鄉小舞台」「民俗一條街」「農家小院」「奇石居」「美食一條街」「竹藝空間」等特色區域,大量投放了各類本土材料供幼兒欣賞與娛樂,極大地滿足了幼兒的探索興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家鄉小吃」中,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製作了「黃粑」、「紅橋豬兒粑」、「竹筒飯」等等,在活動中津津有味地品嘗家鄉的美味小吃。在「國立劇專」中,幼兒從帶來了在家裡和爸媽一起收集的有關「國立劇專」的成立、為啥如何遷搬到我們江安,以及在此培養出的一些著名人物等等資料,再加上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到「國立劇專陳列館」親身看到、感受到一些知識經驗,和老師共同創建了此活動區,在活動角中盡情模仿著、創造著、表演著……這些傳統的本土文化游戲,蘊含著純真、樸素的韻味,讓孩子們百玩不厭。
(三)利用家長資源開展富有本土文化氣息的區域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夥伴,作為教師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長們豐富的自然知識和各方面的技能,可以為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增添與眾不同的課程。如每年春天我們幼兒園都組織「親子春遊活動」,家長同孩子一起走田埂、采野花、捉蝌蚪,捉蚱蜢、捉螃蟹,在活動中教會他們對自然的知識;秋天組織「親子登山活動」;還不時有計劃、有組織地邀請一些有編織特長的家長來幼兒園的編織區教孩子編織草鞭、花籃、昆蟲等等;邀請會竹雕工藝的家長到幼兒園「竹工藝區」現場雕刻,教給孩子們一些簡單的竹雕技術;邀請愛好收藏奇石的家長給孩子們講解相關的知識,讓孩子們感受家鄉的奇石文化。家長們在教孩子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責任感,孩子也為自己的家長感到自豪,使家園形成合力。
(四)以本土文化主題探究活動為主線,有機滲透區域活動。
課題研究中我們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總體構思幼兒園的課程體系,在本土文化品牌中篩選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與幼兒日常生活知識經驗相接近的、能為幼兒所接受的本土文化教育內容,並根據幼兒的興趣與需要,進行歸類整理。通過考察、訪問、開展活動等形式,以主題探究活動為基本模式,構建五大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動主題,形成了名為《娃娃游江安》系列園本課程。區域游戲是實現主題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以本土文化主題教育為主線,有機滲透區域活動,作為對主題活動的補充和延伸。我們適時將區域活動納人幼兒園課程體系,在每個主題活動開展時,教師根據主題內容創設相應區域,投放一定材料,讓孩子在集體活動後有機會進行個性化學習,既鞏固已有學習經驗,又讓幼兒切身體驗課程的自主性,也為教師進行個別指導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最終促進每個孩子快樂、均衡地發展。
1.從材料上去滲透本土文化
活動區圍繞開展的主題探究活動,以及孩子的關注點和最近發展情況來投放材料。如:在特色主題《美麗的夕佳山》中我們創設了:
活
動
區
語言區
1、夕佳山民居畫冊、民間故事書、民間手工藝作品畫冊、民俗圖書、VCD、謎語書等。
2、白鷺的各種圖片資料。
美工區
1、投放麥桿、竹蔑、小樹枝等以及其他的建構材料供幼兒編織、搭建。
2、投放剪刀、彩色紙學剪窗花。
3、收集廢舊材料,製作燈籠、獅子等 。
建構區
提供各種紙箱、紙盒、積木,小竹棍、木棒等材料供幼兒建構造型。
表演區
1、 提供自製的服飾、綵帶、鼓,進行表演。
2、 提供各類戲曲音樂及面具、道具供幼兒欣賞、表演。
探索區
提供各種房子、民居的自製拼圖,幼兒可進行拼擺和排序。
2.從內容上體現本土文化
為結合主題活動的需要,我們充分利用本土材料、廢舊材料設計創設了「奇石館」、「好吃一條街」、「小竹海」、「美麗的夕佳山」、「國立劇專」等蘊涵江安本土文化內容的區域。在活動區中我們根據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設置具有代表性的能喚起孩子生活經驗的情景,堅持感知體驗、熏陶感染、形象趣味、淺顯整合、具體操作等原則,以好玩、好看、好聽、好吃的內容為活動的切入口,在做做、玩玩、看看、講講、畫畫、吃吃的活動中,使幼兒在愉悅的情緒體驗中學會認知、激發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總之,我們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教育資源,創建富有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在活動中,讓幼兒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家鄉文化的魅力,激發了幼兒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課題的研究給我們幼兒園帶來了特色,帶來了活力,也帶來了新的希望。本土特色區域活動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它能讓幼兒自主的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願,做一個學習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會的主人。對於這個領域的組織、開展與引導需要我們長時間地去研究和探索。
④ 幼兒園應怎樣把本土教育運用到教學中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和實施,以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運用,要求幼兒園教育活動及環境的創設上要有自己的特色,這就要求幼兒園充分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資源,促進幼兒園形成自己的特色課程,拓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使幼兒活動充滿生機。「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生活教育理論強調「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這告訴我們,教育要面向實際生活,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和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我園地處黃河之濱,幼兒人數多、教玩具缺乏,給教育活動帶來了極大不便。但是,周圍有泥土、大海、田野……有幼兒唾手可得、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這些鄉土資源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娛樂性和可操作性。要深挖本土教育資源,立足本園實際,以五彩繽紛的農村生活為背景,探索出具有本土特色、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一、本土資源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
幼兒常常被周圍的事物和現象所吸引,表現為對周圍環境的關注、跟蹤、操作、觀察、提問等,而好奇心又驅使幼兒去探索、發現、了解周圍事物,形成對周圍環境的積極態度。種子就是一種鄉土資源,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把各種各樣的種子投放在區角內,孩子們立刻對形狀、顏色、大小不同的種子產生極大的興趣:「老師,種子怎麼不一樣?種子有什麼用?種子從哪裡來?種子長在哪裡?種子會發芽嗎?」……面對孩子們的提問,教師啟發幼兒探索,帶著孩子到田邊採集種子。孩子們還從家裡收集了各類種子:菜籽、黃豆、扁豆、蠶豆、紅豆、黑豆、豌豆、小麥、稻子、苦蕎、玉米、花生、芝麻、西瓜子、南瓜子、葵花籽……面對種類繁多的種子,孩子們邊觀察邊交流:「它們的顏色不同,有紅色的,黑色的,黃色的,綠色的……菜籽是最小的,絲瓜子是扁扁的,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哪些種子會發芽,哪些種子不發芽……」從孩子們的交流中可知,種子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慾望,使他們能主動探求知識。
二、本土資源陶冶幼兒的情操
大自然是五彩繽紛的,幼兒在大自然中可以感受歡快的鳥鳴、柔柔的風、泥土的芬芳、大海的聲音,感受人們的辛勤勞動以及家鄉的變化,等等。孩子們耳濡目染著:小兔的耳朵豎著在聽什麼呢?小兔的眼睛都是紅色的嗎?大公雞擺弄著姿勢在和誰比美?魚沒腳怎麼會在水裡快活地游來游去?孔雀為什麼會開屏……這一切,都在幼兒腦中留下美好的印象,構成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帶給他們無比快樂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創設的區域游戲中,有孩子、家長、老師共同收集的各種自然材料,如:用採集來的柳條編小辮子、帽子、小花籃,用稻草做小草人,用棕櫚葉編織小蚱蜢,用蘆葉編織口哨、小風車,用泥做月餅、糖塊。讓幼兒邊做邊玩,在游戲中提高幼兒對美的感受,提高對美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從而培養幼兒愛家鄉、愛生活的情感。
三、本土資源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區角,讓幼兒與材料進行互動,盡情表達,大膽想像。如:提供土豆、番芋、洋蔥、生薑、南瓜、金瓜、絲瓜、毛豆等,讓幼兒進行觀察、想像。經過他們的充分觀察和想像,這些材料便成為一件件生動活潑的物體。如孩子想像出洋蔥像娃娃、番芋像小豬、生薑像大山等。在想像的基礎上,再為幼兒提供一些輔助材料,如:牙簽、橡皮泥、彩紙等,讓幼兒與這些材料進行互動,自由探索,製成各種有趣的造型,如:對蠶豆,孩子們用牙簽製成了不同動態的小人;對番芋,孩子們給變成了小胖豬;對蘿卜,變成了小老鼠。把這些栩栩如生的小動物展示在自然角,給孩子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增強了孩子對區角活動的興趣,發展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四、本土資源使幼兒增強自信心
孩子們在操作本土材料的過程中,通過玩、想、做,能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師把棕櫚葉編織成的蚱蜢、花籃、青蛙、手鏈等投放到區域時,幼兒們立刻被這些棕櫚葉製品吸引了。然後,教師再提供干凈的棕櫚葉,引導孩子們積極地與棕櫚葉互動。不久,各種各樣的棕櫚葉製品成了班級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棕櫚葉風車、棕櫚葉項鏈、棕櫚葉地毯、棕櫚葉扇子……然後,把孩子們的作品布置在教室里,孩子們激動不已,自豪地向同伴介紹,向客人老師介紹,向家長介紹,極大地滿足了幼兒的心理需要,使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到了成功和快樂,在快樂中增強了自信心。
五、本土資源美化了幼兒園環境
環境的創設彰顯了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採用豐富的本土資源:稻草、麻袋、竹片、草席、貝殼、麥稈、草繩,進行主題牆和班級特色的創設。如:用貝殼拼成各種各樣、不同姿態的魚、蝦、螃蟹、水草等,來創設美麗的大海;用草席創設森林;用麻袋做火車的一節節車廂並裝滿果實,體現豐收的秋天。幼兒園的西北側用稻草製作了一男一女的稻草人,每天迎接著進園的每一位朋友。草繩、草墊製成各種小動物貼在走廊的牆壁上,麥稈編成一個個的蟈蟈籠,棕櫚葉編成的蚱蜢、青蛙,以及蘆葦葉編成的風車等都懸掛在活動室。幼兒園到處散發著濃濃的本土氣息。
六、本土資源使區域活動豐富多彩
幼兒園的區域是幼兒學習和游戲的主要場所。玩具與材料是幼兒進行區域活動游戲的物質基礎。教師們收集各種材料,進行製作與創新,把它投放到各個區角內,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盡情玩耍,自得其樂。比如:設立了農家樂、工藝坊、五穀豐登、海邊人家、娃娃家、豆腐坊、養雞場等主題場所。大一班是以「農家樂」為主題創設的:牆面上掛著斗笠、蒸籠、竹籃等;用紙箱製成鍋灶、風箱、毛房;把葫蘆劈開製成舀水的瓢;蒸籠里是用海綿製成的栩栩如生的餃子、饅頭等;老師們親手編織的繩網上懸掛著許多農作物與水果。櫃子里擺滿了操作材料,充分體現了農家一派豐收的景象。中三班的「工藝坊」,用幾塊網搭成一個大框架,架頂上掛滿老師和小朋友一起製作的工藝品:涼帽襯和中國結製成的小燈籠,編織的手套、襪子,納好的鞋底,織出花紋的布,彈好的棉絮,編織的籃子,等等。櫃里擺滿了供幼兒繪畫、雕刻、編織、製作的材料。小一班的「海邊人家」,有體現海邊生活的漁網、漁船、紫菜、魚、蝦等,孩子們扮成漁民在海邊織網,航船在海邊捕魚。豆腐坊里的豆腐是用白紗布做的,白白嫩嫩;炒米機里爆出白白的炒米、玉米花,還有香香的蠶豆,讓人回味無窮。擠滿了客人的海鮮特色小吃更是豐富多彩:文蛤、海螺、海蟶、蝦、梭子蟹、魚等,應有盡有;吊橋游戲,孩子們玩得可歡了:用收集來的直筒進行壘高,加上輔助材料紙板,拼搭出吊橋,在橋的一端用滑輪控制,孩子用手拉滑輪繩,能將吊橋高高地懸在空中;海上迪斯科,孩子們光著腳在沙坑裡踩貝殼,隨著歡快的音樂不停地扭動著身體……這些豐富多彩的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賦予了孩子們奇思妙想,讓孩子們學會了與同伴合作,提高了大膽表達的能力。
同時,在各個區域投放不同的本土材料,豐富多樣的玩法深深吸引著每一個孩子。根據材料的特性,使用同種材料在各個區角活動中創造出豐富的玩法。比如,(1)貝殼:巧手區中幼兒用貝殼做蝸牛;數學區中用貝殼數數,為貝殼配對以及利用貝殼進行大小排列;音樂區中有貝殼打擊樂器;益智區中有貝殼拼圖、貝殼棋、貝殼轉轉;體育區中有跳貝殼格子、過貝殼河;美工角中有貝殼黏貼、用水彩筆在貝殼上畫畫;自然角中有花束插在貝殼里。(2)豆類、谷類:把它們放進瓶子或布袋裡,製成沙球,投進音樂區,幼兒就能持著「樂器」敲出歡樂的節奏;體育區可以玩沙袋,拋、接、投擲、夾沙袋跳、頂沙袋、運沙袋;把豆類投入數學區,幼兒可以進行分類、數數、排序等;把豆類投入科學區,孩子們即沉迷在「沉與浮」「種子發芽」的探索中;把豆類、谷類投入美工區,孩子能用它們拼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畫。(3)玉米棒:益智區用玉米棒拼成鳥巢,製成金魚、長頸鹿、青蛙、鱷魚、兔子等各種動物;數學區用玉米棒數數、拼圖、高矮排序;體育區用玉米棒投擲、跳格子。(4)麥稈、稻稈:編織區可以用來編織、做風車;益智區做游戲棒、拼圖;體育區做草樁、草墊、草繩、草尾巴。(5)蘆葦葉、棕櫚葉、玉米葉:編織區可以編蚱蜢、青蛙、涼席、手鏈、風車、口哨;表演區可以用這些葉子製成時裝,進行時裝表演。這些活生生的本土資源,極大激發了幼兒的創作慾望,區角游戲更豐富了:編織的、製作的、剪貼的、刺綉的、交往的……各種游戲油然而生。孩子們的藝術創作生動了,創意、造型、用色、布局變得更有想像力,更有創意和童趣。平面的、立體的藝術品豐富多彩,各具特色,不僅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也促進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實現了多領域的整合。
七、本土資源充實了園本課程
教材中,有部分內容和農村幼兒園存在差異。為了立足幼兒園實際,研發園本課程,應以本土課程開發為切入口,利用周圍的鄉土資源,設計一些貼近農村幼兒生活的教學活動,以豐富幼兒園課程。比如:教師共同設計了園本課程——「有趣的漁網」。活動中,用網和鐧帶製成大小不同的漁網(大小不同的方塊,四周是鐧帶,中間是網,鐧帶可以彎曲,可平放,也可立著放),引導幼兒體驗漁網的多種玩法。同時,教師與幼兒一起探索游戲規則,不斷創新和拓展新的玩法,相繼開發多種游戲:有「鑽山洞」「跳圈」「過障礙物」「車輪滾滾」「跨欄」「走小路」「過獨木橋」「過小河」「梅花樁」等。又如:各班自製打擊樂器,都是用貝殼、廢舊的空盒子做的,為開展音樂活動提供了材料。還有,在活動室和走廊上為幼兒擺放了滾筒、獨輪車、毽子、扁擔、水桶、梅花樁、沙包、高蹺、草繩、草墊、篩子、鐵環、轎子、皮筋等。這些自製玩具,都是教師和家長共同收集本土資源製作而成的,它們既能豐富幼兒的生活,增強幼兒的體質和技能,使幼兒在玩中學到本領,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資源能讓傳統游戲得以傳承與發展。而且,這些本土資源都是孩子們最喜歡、最感興趣的。把這些鄉土資源融入到幼兒園課程中,給了幼兒以「活」的知識,且促進了幼兒園形成自己的特色課程,從而推動園本課程的發展。
八、結束語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讓農村的本土資源走進了幼兒園,讓幼兒在大自然中去感受本土資源帶來的無窮魅力,讓幼兒在大自然中主動去觀察、去發現、去探索,從而豐富自己的感性經驗,激發探索的慾望,發展孩子的動手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同時,拓寬了教師教學改革的思路。因此,要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合理運用本土資源開展活動,讓本土資源在幼兒園教育中發揮最大的作用,使每個幼兒在充滿探索與快樂的自然環境中主動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