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資源開源節流的措施有哪些
高中地理水資源開源節流的措施如下:
1、在開源方面,可以採取以下措施:開發水資源,提高供水能力。例如,通過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等措施來增加水資源的供應。海水淡化。利用科技手段將海水轉化為可飲用的淡水,以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開發新的水源,合理利用地下水。
2、在節流方面,可以採取以下措施:加強用水管理,實行水價調節,增強節水意識。通過價格機制來引導人們合理使用水資源,減少浪費。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例如,通過推廣節水器具、修復漏水設施等措施來減少水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3、節流:降低生產成本,企業可以通過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等方式來降低生產成本。此外,企業還可以通過實施質量管理體系等措施來提高產品質量和減少廢品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減少人力成本:企業可以通過合理安排人員、優化組織結構等方式來減少人力成本。
㈡ 水資源持續利用的措施(從開源和節流方面分析)
針對上述主要的制約因素或矛盾,結合水資源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特殊作用、水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提出如下基本對策。
(一) 強化節約意識,建設節水型社會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不多、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佔有量隨人口增加逐漸減少,目前只有世界人口的1/4,被列為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人口的持續增長、經濟的快速建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離不開沒有可替代資源的水。
因此,在水資源總量有限的條件下,不實行保護性和持續性的開源節流措施,是無論如何也解決和滿足不了供需矛盾和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的。節約用水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持續性策略,並逐漸形成節水型社會。
節約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不可能自發的形成,需要政府重視並大量的艱苦工作。這里既有認識的問題,也有政策和管理的問題,還有科學技術和經費投入等問題。但是,只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水資源市場化與公益性相結合,堅持政策引導和目標導向,節水型社會的建設是可以預期的。
(二) 合理開發水資源,適度增強供水能力
2011年底我國供水總量6107億m3,約占水資源總量22%,總的開發利用率並不算高,還有較大潛力提高供水能力。但是,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和理用情況極不均衡,需要大力增加供水能力的北方缺水地區,當地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經較高,其地表水的利用率已達43%~68%,地下水開發程度達40%~81%。
據國外研究經驗指出:當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少於500 m3,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達到70%時,如不採取復雜高效用水措施和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必將造成嚴重的社會與生態問題。目前華北地區人均水資源量≤500 m3,按水資源開發控制現狀已屬於水資源超載區。
因此,再增加當地供水量是相當困難的。如採用南水北調引水工程,增加北方用水,無論東線和中線,開發難度和資金投入都越來越大。至於開發西線調水工程解決西北乾旱地區的供水缺水問題將更困難。
現在的水資源開發必須與保護水資源、防止水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和地區經濟發展同步規劃,有計劃的實施,以維持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協調關系。
因此,必須做好綜合規劃,包括流域或地區的水資源評價、水環境容量及水的承載能力分析,以及從宏觀到微觀的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和防洪減災的全面規劃等,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水資源對持續發展的最大支持和效益。
(三) 保護水環境,防止水污染,改善水生態環境
我國目前水環境污染是相當嚴重的。徹底解決已經污染了的水資源,使污水資源化,必須採取各種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我國制定的經濟、城鄉和環境建設「三同步」(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方針、超標罰款等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認,這些方針和政策並未扼制住環境惡化的勢頭,局部改善而整體惡化的趨勢仍在繼續。
工業是我國水環境的最大污染源,對工業污染源的治理應作為水污染防治的重點。防治水污染的最好途徑是加速建立環境保護產業和推行清潔生產技術。環保保護產業是指其產品和勞務用於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等方面的產業部門,其中包括環保機械和環保用品的製造業。
清潔生產技術是包括節省原材料、消除有毒原材料和削減一切排放和廢物數量與毒性,將污染盡量消滅與生產過程之中的生產方式與技術。如改革原料路線和產品種類,採用高效低耗的生產工藝及設備,使原料、材料、能源的消耗減至最少,使生產的廢物量減至最小,並使廢料、廢物盡可能的「變廢為寶」。
(四) 綜合治理洪澇災害,保障生產與社會安全
為了提高現有防洪能力,盡量減少洪災損失,需要採取工程與非工程相結合的防洪措施。用工程手段控制一定防洪標準的洪水,用非工程措施(包括行政、法制、經濟、管理等)減緩工程措施不能防禦的洪水而帶來的洪災損失。
洪水是自然環境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過分強度對洪水的控制,甚至從政績等方面考慮萬無一失,無論在從經濟上還是技術上,都是不可取的。
洪水防治應樹立疏而非堵的理念。此外,洪水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的反映,沒有也不可能完全控制。因此,需要制定有關防洪政策、防洪法、洪水保險和防洪基金等制度,把工程的和非工程的措施結合起來,共同對付洪水災害和保障社會發展。
治減緩水旱災害損失,還應與水土資源綜合開發、保持水土、植樹造林等結合起來,共同支持再生資源的恢復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總之,防治災害必須是開發性的防治,開發資源必須是與防治不利影響結合起來,貫徹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五) 加強水資源管理,保證水資源持續利用
目前,我國的水資源管理,隨著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正在進行管理體制的改革。但總的來說,還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步伐,顯得遲緩不力。譬如,水資源管理部門要求節約用水、保護水質、減少污染,而各行業的生產部門為追求產值卻依舊我行我素,不惜浪費水資源,甚至污染水體。
類似現象,不僅城市、農村存在,個別的水利部門也存在。因此,加強管理不但現在要強凋、要行動,就是將來隨著情況變化、科技進步,管理制度的安排和制度變遷也是存在的和需要的。
水資源管理內容繁多,重點要加強水資源產權管理、全國水資源總體開發利用、保護、防治規劃和合理配置水資源等管理,研究制定有關水資源政策、法律、協調機制和水資源產業行業管理等。管理的手段,除行政、法律、宣教外,經濟和科技手段的結合將越來越重要。
(六) 建立水資源核算體系,提高水資源綜合效益
加強水資源開發力度,強化水資源科學管理,是提高水資源供水能力的重要措施,但完全依賴國家資金投入,既有實際困難,也影響國力的全面發展。因此,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要加強和建立基於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系,轉變水資源產業運行機制,提高水資源綜合效益。
建立水資源核算體系,明確水資源所有者、使用者和開發者的權利和義務,並逐漸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水資源的儲蓄控制和消耗減少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得到具體表現且水資源的投入產出關系得到有效反映。
通過這樣,可以明晰水資源的盈虧、供水與用水的輕重緩急、節水與浪費水的效益差異,並可指導協調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2)現如今如何做到水資源開源節流擴展閱讀
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機理包括:
(一) 水的循環規律是水資源得以循環利用的保證
水資源優越於大多數其他自然資源在於其可通過太陽能的作用使陸地上的水源不斷得到更新和補充,從而使維持一切生命活動的水源不斷更新。
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前進和人口的增長,人類對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治理的廣度和深度越來越大,對水的需要不斷增加,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可以得到更新和補充的新鮮水量卻有一定限度,因而在一些地區出現了水資源的供需失衡。
有些地區因過度開發和污染破壞了當地的水源,直接威脅人類生存的環境、,因而人們要求保持水資源的持續利用並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從而引出水資源承載能力的概念,相應而言,各個地區均需擁有水資源承載能力所能維持的承載水量,該水量必須能在水循環的條件下得以持續維持。
(二) 水量守恆原理是水資源得以持續利用的客觀現實
水量守恆原理,就是指一定量的水在其循環運動過程中,可以變換形態和存在空間,但其數量不變。具體來說,在循環中,能夠在一年或多年之間可以得到恢復的水量,該部分水量可以由人類控制、調節並能按照需要供應,並以它作為分析水供需關系的依據。
作為該部分水量應具有以下特徵:
1、能按照社會的需要提供或可能提供的水量;
2、該水量擁有可靠的來源,且該來源通過水循環不斷能得到更新和補充;
3、該水量可由人工加以控制;
4、該水量和水質能夠適應用水要求;
5、該水量主要功能系供水,兼具生態功能。
㈢ 一個城市關於水資源開源節流的措施有哪些
現在世界各國都在考慮節水的問題,而且逐漸積累了許多開源節流的技術和經驗。下面列舉一些受到重視的措施。
1、重視興修水利工程,既可防治洪澇災害,又可積蓄水資源。修水庫、通渠道是保護水資源的基本措施,有利於解決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的問題,充分利用降水是最重要的開源節流。古代是這樣,現代仍然是如此。
2、興建跨流域調水工程,有利於緩解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問題。如引灤入津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從豐水地區將水資源調至缺水嚴重的地區,有助於緩解後者的水荒。不過,有些專家認為,調水工程隨著調水距離越來越遠,調水成本越來越高。
3、生態環境保護,有利於保護水資源。森林植被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調節氣候的功能,濕地有蓄納洪水、調節降水的功能。保護森林植被和濕地有利於保護水資源,也有利於節水型社會建設。
3、防治水污染和再生水的利用。水污染是破壞水資源造成水資源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水質性缺水幾乎遍及全國。限制納污防治水污染是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手段,當然也屬於節水的措施。
將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經過技術處理變成可再利用的再生水,既可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又可緩解水資源緊張的程度,一舉兩得。
4、礦井水的利用。礦井水主要是煤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水,它主要是由地下水被採煤過程污染形成的。礦井水過去被當成污水排放,污染礦井周邊環境。全國的礦井水數量很大,現在已開始被重視經適當處理後再利用,這也是屬於開源的一種措施。
5、海水淡化。海水是含有較多鹽類的水,不屬於淡水資源,由於其無法利用,過去一直被排斥在「水資源「的門外。現在水資源如此緊張,再加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人們已能大規模地進行海水淡化。海水淡化就是把海水中的水和鹽分開,而利用所得的淡水。海水淡化在歐美各國和中東地區發展很快,我國沿海城市,特別是北方沿海城市近年來也在大量發展中。
6、城市雨水的利用。城市雨水也是天賜的水資源,但過去很少被利用,至今在我國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現在城市缺水嚴重,而且在汛期,城市雨水也會形成洪澇災害。城市一方面缺水,另一方面在汛期又不積蓄雨水。現在人們慢慢認識到利用城市雨水的重要性了,特別是我國北方的城市。
7、人工降雨。人工降雨在緩解農田乾旱方面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8、拖移冰山,把南極的小冰山拉回來利用。這說明為了開源節流,人們真是動足了腦子。資料上有人提到這個辦法,但尚未看到具體的實施措施。
9、實行科學灌溉,減少農業用水浪費。農業灌溉是個用水大戶,傳統的農業灌溉採用粗放的漫灌方式,水的利用效率很低,水浪費十分嚴重。現在已發明很多種科學的灌溉技術,如噴灌、微灌、滴灌等,可以大量節約用水。
10、降低工業用水,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工業用水也是個用水大戶,我國工業用水的利用效率遠低於一些發達國家,冶煉一噸鋼的耗水量比發達國家要高好幾倍。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低也是水浪費的主要原因之一。工業節水有很大的潛力。
11、推進城市生活節水,重視城市生活污水的回收再利用。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用水迅速增加,現在已佔城市用水總量的50%以上。人們普遍用起抽水馬桶、洗衣機、洗浴設施等。居民家庭和服務業採用節水器具、重視用水重復利用和回收再利用,節水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