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溫泉之都在哪裡
溫泉之都在重慶。
重慶能被評為「世界溫泉之都」想必是有很多原因的,就渝帆知道的而言,肯定有量大質優、歷史悠久等原因,重慶本身就是一座浮在溫泉浪花上的城市,它位於川東褶皺帶,岩層裂隙豐富,充沛的地熱資源造就了溫泉富集。
據統計,截至2015年,重慶已探明溫泉礦點達131個,區域面積1萬余平方祥蘆公里,地熱可采水量5.6億m³ /年,每天有10萬m³的溫泉在人們腳下流淌。
溫泉之都歷史:
我們再來說說重慶開發溫泉的歷史,早在公元423年,當時佛教高僧慈應就率眾在重慶市郊的縉雲山創建了縉雲寺及縉雲下寺——溫泉寺,開啟了重慶利用溫泉的先河,這比日本最古老的有馬溫泉還要早200多年。
「重慶歡迎你,游三峽、謹蘆帶看熊貓、泡溫泉、品火鍋,嘩絕體驗一趟精彩之旅,山水之都·美麗重慶歡迎你!」這是2018年凌晨紐約時報廣場舉行的新年倒計時盛典上的邀請語,重慶面向全球展示了「山水之都.美麗重慶」的獨特魅力,並向全世界發出了旅遊邀請。
重慶不僅擁有江山環繞的美景,還擁有世界級的溫泉地熱資源,量大質優、歷史悠久,且類別豐富。江畔溫泉、湖景溫泉、島上溫泉、峽谷溫泉、森林溫泉、洞穴溫泉等,應有盡有,各領風騷。「五方十泉」、「一圈百泉」更是馳名中外。
B. 重慶地熱資源豐富的原因是什麼
重慶地處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其北部、東部及南部分別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環繞。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有「山城」之稱。重慶地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東北部靠大巴山和東南部連武陵山兩座大山脈。其地貌形態可劃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壩卜和猛)五大類。中山主要有巫山、武陵山、大婁山山系,其中金佛山主峰—風吹峰最高,海拔2251米。
重慶位於揚子准地台之龍門大巴台緣坳陷之大巴山陷褶束、上揚子台坳之川東南陷褶束、四川台坳之川中台拱和川東陷褶束,及秦嶺地槽褶皺系之北大巴山冒地槽褶皺帶根據大地構造單元、地質構造特徵及形態特徵,並結合華鎣山基底斷裂、七曜山基底斷裂、沙市隱伏斷裂將重慶的地質構造分為:川東褶皺帶、川東南陷褶帶、大巴山斷褶帶和川中台拱四大構造區。
C. 地熱能利用技術分析
地熱能利用技術分析
地熱能是指蘊藏在地殼中能夠為人類經濟地開發利用的熱資源。地熱能可分為淺層地溫能、常規地熱能和乾熱岩地熱能。那麼,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地熱能利用技術灶模分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地熱能的概念和優點
第一,地熱能的基本概咐世念
地熱能是指蘊藏在地殼中能夠為人類經濟地開發利用的熱資源。地熱能可分為淺層地溫能、常規地熱能和乾熱岩地熱能。200米以淺的稱為淺層地溫能,200米至3000米的稱為常規地熱能,3000米至10000米的稱為乾熱岩地熱能。常規地熱能的高溫部分和乾熱岩資源供地熱發電利用,常規地熱能的低溫部分和淺層地溫能用作供暖和其他熱利用。
第二,地熱能的主要優點與其他可再生能源比較
地熱能利用的優點是其利用系數最大。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暘指出,地熱發電利用系數是0.73,平均一年工作6400小時以上,生物質、水力、潮汐、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的利用系數分別是0.52、0.42、0.23、0.21和0.14,在同樣裝機容量下,地熱能發電年發電量是風力發電的3.5倍,是太陽能發電的5倍。
二、我國地熱能分布及重慶地熱資源狀況
第一,我國地熱能分布
我國是以中低溫為主的地熱資源大國,全國地熱資源潛力接近全球的8%。據國土資源部初步評價,我國淺層地熱能資源量相當於95億噸標准煤,年可利用量約3.5億噸標准煤;常規地熱能資源量相當於8530億噸標准煤,年可利用量約6.4億噸標准煤;乾熱岩衡辯肢地熱能理論資源量相當於860萬億噸標准煤,約為2013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0多萬倍。高溫(>150℃)對流型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西藏、騰沖現代火山區及台灣地區;中溫(90~150℃)、低溫(<90℃)對流型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帶如廣東、福建、海南等省區;中低溫傳導型地熱資源,分布在華北、松遼、四川、鄂爾多斯等地的大中型沉積盆地之中。
第二,重慶市地熱資源
根據《重慶市地熱資源總體規劃報告》,全重慶市地熱資源總量為3.3×1017千焦,可采水量約為4.64億立方米/年(約127萬立方米/天)。
重慶市淺層地溫能資源150米以淺的可利用資源量約為1.26億千瓦,100米以淺的可利用資源量約為0.77億千瓦;涪陵區、黔江區、萬州區、一小時經濟圈150米以淺的可利用資源量分別約為7.33萬千瓦、221萬千瓦、881萬千瓦、7220萬千瓦;涪陵區、黔江區、萬州區、一小時經濟圈100米以淺的可利用資源量分別約為472萬千瓦、142萬千瓦、567萬千瓦、4640萬千瓦。
重慶市鑽孔深度取150米則地埋管地源熱泵能滿足製冷麵積約為12.6億平方米建築的空調冷負荷,鑽孔深度取100米則地埋管地源熱菜能滿足製冷麵積約為7.7億平方米建築的空調冷負荷。涪陵區、黔江區、萬州區、一小時經濟圈150米以淺的可利用資源量分別能滿足製冷麵積約為7340萬平方米、2210萬平方米、8810萬平方米、7.22億平方米建築的空調冷負荷;涪陵區、黔江區、萬州區、一小時經濟圈100米以淺的可利用資源量分別能滿足製冷麵積約為4710萬平方米、1420萬平方米、5670平方米、4.64億平方米建築的`空調冷負荷。
三、地熱能利用途徑
地熱能利用分為地熱發電和地熱直接利用兩種途徑。
第一,地熱發電
地熱發電是利用地下熱水和蒸汽為動力源,把熱能在汽輪機中轉變為機械能,帶動發電機發電的發電技術,適用於高溫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可分為蒸汽型和熱水型地熱發電兩大類。
其一,蒸汽型地熱發電
蒸汽型地熱發電主要應用在溫度高於150攝氏度的乾熱岩資源地熱田,把蒸汽田中的干蒸汽直接引入汽輪發電機組發電,發電方式簡單。干蒸汽地熱資源較少,且多存於較深的地層,開采難度大,發展受到限制。
其二,熱水型地熱發電
熱水型地熱發電主要利用高溫熱水,溫度范圍為150攝氏度-100攝氏度,主要有閃蒸地熱發電和中間介質法地熱發電兩種方式。閃蒸地熱發電是將高溫高壓熱水抽至地面,部分熱水會沸騰並“閃蒸”成蒸汽,蒸汽送至汽輪機做功;中間介質法地熱發電就是通過熱交換器利用熱水來加熱某種低沸點的工質,使之變為蒸汽,推動氣輪機做功發電,該種發電方式能有效利用中低溫地熱資源,適合溫度為低於100攝氏度的地熱資源發電。
重慶市地熱資源主要以熱水型中低溫為地熱資源主,地下數百米至三千餘米的地熱水溫基本在25至62攝氏度,重慶市推廣地熱發電還有待相關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投資成本的下降。
第二,地熱能直接利用
主要是用於工業加工、建築採暖製冷、農業溫室、農田灌溉、洗浴醫療、旅遊等領域。
其一,建築物採暖製冷。主要是利用地源熱泵技術,將土壤、地表或者地下水體中的熱量進行轉換,供建築物採暖製冷。如重慶大劇院採用江水源熱泵機組,以嘉陵江水作為熱源和冷源,實現全年替代常規能源量1502噸標煤,年減排二氧化碳3710噸、二氧化硫30噸、粉塵15噸,年節約運行費用152萬元,具有較好的節能效益。
其二,地熱能農用技術。主要集中在地熱溫室種植和水產養殖方面,地熱灌溉、地熱孵化禽類、地熱烘乾蔬菜、地熱加溫沼氣池等也在發展之中。
其三,地熱能醫療利用技術。地熱流體溫度較高、含有特殊的化學與其他成分、生物活性離子及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器官功能具有醫療、調節作用,可利用地熱進行水療、氣療和泥療。
其四,地熱用於旅遊娛樂。溫泉與旅遊相結合,是我國地熱利用發展較快的領域。
四、重慶市地熱資源利用狀況及問題
第一,利用現狀
重慶市地熱利用以溫泉旅遊、地源熱泵利用為主。2015年,全市已運營溫泉旅遊項目33個,預計溫泉遊客接待量將達2500萬人次,地熱水開采利用相當節約標准煤8萬噸左右,減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懸浮質粉塵分別為23萬噸、1600噸、570噸和770噸,節省燃料成本近4000萬元,節省治理費用1700萬元。
2011年至2015年全市建築中熱泵系統應用面積達到380萬平方米,其中水源熱泵系統應用面積達到300萬平方米,地源熱泵系統應用面積達到80萬平方米。
第二,存在的問題
其一,投資成本較高。重慶地區地下岩石多,且成片,鑽井費用高,目前地熱利用工程的投資較大。
其二,老城區建設密度大,地下管網分布復雜,對老城區的空調進行熱泵技術改造,施工難度較大,技術要求高。
其三,重慶市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工作有待加強。一是全市統一的地熱資源信息系統需要建立;二是需要政府出台地源熱泵資源開采區規劃及指導意見。
五、相關政策介紹
第一,《關於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國能新能〔2013〕48號)》提出,到2015年,全國地熱供暖面積達到5億平方米,地熱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萬千瓦,地熱能年利用量達到2000萬噸標准煤,到2020年,地熱能開發利用量達到5000萬噸標准煤;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地熱能資源勘查與評估、地熱能供熱製冷項目、發電和綜合利用示範項目;按照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政策要求,對地熱發電商業化運行項目給予電價補貼政策。
第二,《重慶市地熱資源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256號)》規定,地熱資源探礦權、采礦權及其配套開發的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通過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開采地熱資源應當依法繳納采礦權使用費、采礦權價款、礦產資源補償費和資源稅;地熱資源實行限量開采。
第三,《重慶市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工程專項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渝財建[2007]427號)》規定,對利用可再生能源熱泵機組的空調,按機組額定製冷量每千瓦補貼800元;對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生活熱水的高溫熱泵機組,按機組額定製熱量每千瓦補貼9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