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末日種子庫是真的存在的嗎
這樣的種子庫確實存在於地球上,有成千上萬個大大小小的種子庫,它們被稱為種質資源庫。有些人可能會問,既然地球上有這么多物種,煞費苦心保護種子的目的是什麼?真的是為了應付世界末日嗎?誠然,地球災難的那一天離我們太遠了,但事實正好相反。我們不是因為世界末日而保護種子,而是為了保護種子免受世界末日的影響。
事實上,為了防止人類在這個藍色星球上孤獨,除了利用種質資源來儲存和保護這些動植物資源之外,還有必要保護環境,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㈡ 國家種質庫中收藏的植物種質資源種類和來源佔比是多少
國家的種質資源庫種類繁多,據統計,涵蓋了35科,192屬,以及712種植物,其中80%的資源來源於國內,其中我國的地方品種資源佔比高達60%,稀有和珍稀的野生近緣植物占據了大約10%的比例。這些資源源自於千年的自然演化,蘊含著巨大的遺傳潛能,對國家的寶貴財富和人類生存具有基礎性價值。
國家戰略性地將這些資源收藏並保存,旨在為後代子孫提供可能的利用。隨著庫存量的增加、種類的豐富和保存時間的延長,這些資源正逐漸展現出其重要的作用,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自1998年以來,多個科研機構如雲南農科院、山西農科院等,已從國家長期庫中成功恢復了在原保種單位消失的種質,用於育種項目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研發。
以國家種質庫為基礎,開發遺傳潛力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已經啟動,這標志著科研工作的進一步深化。每年,包括中外學者和大中小學生在內的上千人會來這里參觀學習,使這里成為了植物遺傳資源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宣傳和教育場所,對於增強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識起到了積極作用。
(2)全球種質資源保護地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種質資源又稱遺傳資源。種質系指農作物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它往往存在於特定品種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種、新培育的推廣品種、重要的遺傳材料以及野生近緣植物,都屬於種質資源的范圍。
㈢ 怎麼對抗病種質資源進行收集和保存
抗病種質資源可通過到原產地考察搜集交換引種等多種途徑獲得蘇聯學者瓦維洛夫(N.T.Vavilov)在對植物種質資源的系統考察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作物起源中心學說,並認為在作物的起源中心(origincenter)存在大量有價值的變異茹可夫斯基進一步提出,植物與病原物共同起源中心存在豐富的抗病類型栽培植物的野生近緣種類是抗病基因的主要攜帶者西南亞印度次大陸地中海沿岸和非洲東北部是小麥種質資源收集的重點地區抗晚疫病的馬鈴薯抗源多來自墨西哥中部;玉米的抗源來自墨西哥秘魯等中南美洲國家;高粱病害抗源主要來自西非蘇丹衣索比亞;煙草抗霜霉病的材料多來自外高加索;水稻抗病原始材料來自中國南部爪哇和印度等地此外,在植物病害長期流行地區,寄主經常受到病原物侵染,適應淘汰選擇的機會多,抗病類型也較多
由於全球生態條件的變化和農作物改良品種的單一化栽培,致使許多野生種質資源和原始地方品種趨於消失,因而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都先後開展了大規模的種質資源系統考察和收集活動世界各國收集保存的各類種質資源估計有610萬份,保存最多的國家是美國(41萬份)俄羅斯(37萬份)和中國(36萬份)
我國曾開展了兩次大規模的品種徵集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共徵集到大田作物近53種,品種材料約20萬份,蔬菜88種,1.73萬份第二次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共徵集到60多種作物,整理出11萬份材料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還先後組織了多次重點地區和重點作物的考察,收集到各種作物栽培種野生種的種子和標本近5萬份,發現了一批新種亞種或變種
收集和徵集得到的種質材料,要准確地進行記載,主要記載項目包括名稱原產地徵集地點和日期原產地的自然特點生產條件和栽培要點,材料主要特性等對種質材料要及時進行整理歸類,登記編號,妥善保存
保存方式有原地保存和異地保存野生種質資源多在原來的生態條件下就地保存,必要時可建立自然保護區或自然公園等機構異地保存是在原產地以外的地區進行集中保存,可委託種質庫(包括長期庫中期庫短期庫)種質園植物園等實施具體保存方法可依據種質特性,實行種植保存貯藏保存或試管培養保存等
世界著名種質資源保存和研究中心有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美國農業部國家種子貯藏研究室(NSSL)美國農業部植物遺傳和種質資源研究所原全蘇作物栽培研究所(VIP)義大利農業部研究所種質研究室前南斯拉夫玉米研究所國際半乾旱熱帶地區作物研究所(ICRISAT)日本農林省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印度農業研究所等另外,設在羅馬的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IBPGR)還組織了國際基因庫網路
197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了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先後設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還建立了現代化的國家長期種子庫,有計劃進行作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整理和研究工作
我國保存有大量農作物種質資源以水稻為例,全國約有栽培稻種質資源6萬份左右全國已作過抗病性鑒定的栽培稻種共119400份次,野生稻7512份次已鑒定的栽培稻中有地方種質資源93942份次,從國外引入的種質資源22603份次,雜交稻三系資源2855份次野生稻中以普通野生稻最多,葯用野生稻次之,還有疣粒野生稻小粒野生稻長雄蕊野生稻以及其他16種野生稻
我國是大豆的起源地,近緣野生大豆資源非常豐富,我國保存有不同進化類型的野生大豆種質資源5000餘份,是世界上保存野生大豆種質資源最多的國家野生大豆具有多節多莢多粒多分枝高蛋白抗病蟲等許多栽培大豆缺乏的優良基因,是改良栽培大豆的重要基因源
為了高效利用種質資源,Frankel(1984)提出了核心種質(coregermplasm,corecorllection)的概念,企圖用最少的種質資源樣品,最大程度地代表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這一概念已獲得普遍認同,許多國家已致力於核心種質構建我國在各項重要科研計劃中,均已立項支持開展農作物核心種質構建和重要新基因發掘與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