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地下水資源怎麼評價

地下水資源怎麼評價

發布時間: 2025-03-29 01:24:34

『壹』 地下水資源評價及評價原則

地下水資源評價就是對地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時空分布特徵和開發利用條件作出科學的、全面的分析和評估。地下水資源評價包括水質評價和水量評價兩個方面,水質評價是水量評價的前提,水量評價是地下水資源評價的核心。通常所說的地下水資源評價是指對地下水資源的數量進行評價。

地下水資源評價,可分為兩種主要類型:①局部水源地地下水資源評價。即在局部地段(水源地)影響范圍內,為保證某具體部門的供水而評價地下水資源;②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即大面積范圍內(如某一水文地質單元或某一行政區劃內),為規劃開發利用地下水或綜合利用自然資源而評價地下水資源。

地下水資源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螞銀:

(1)可持續利用原則。地下水資源評價應以可持續利用為前提。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是在保證生態良性循環的前提下,地下水系統能永久持續提供一定水資源量,以滿足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時,應在不發生不良生態和環境效應條件下,提供當今時代和未來時代均可以持續利用的水量。

(2)「三水」聯系,互相轉化,統一評價的原則。地下水、地表水、大氣降水都是水文循環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三水」相互聯系,互相轉化。尤其是地下水與地表水聯系密切,在一定條件下常相互轉化。開采地下水時,使這種轉化更為明顯和加強。因此,在評價區域地下水資源時,特別是在總的水資源不夠豐富的地區,應注意評價在含水層開采條件下,地表徑流的變化值,最好是將該區地表水與地下水統一評價,統一規劃,合理開發利用。

(3)以豐補欠,合理調控的原則。含水層系統具有強大的調蓄能力,可視為地下水庫。合理調控地下水位既可減少甚至避免蒸發損失,又可增大地下水可采資源量。利用這一原則時,應注意區域水資源綜合平衡,合理截取雨洪水,以達到充分利用水資源的目的。實際工作中應注意做到旱年旱季最大水位降不要超過允許降深,且消耗的儲存量豐水年能完全補回。漏絕這一原則的實質是以多年平均補給量作為允許開采量。

(4)考慮人類活動增加或減少的補給量及排供結合的原則。評價地下水資源時,應考慮評價區內有無人工水利工程建設,例如修建水庫、開挖渠道及運河等。這類活動會引起地下水的補給量增加或減少,應考慮如何把這些水用於供水或灌溉的可能性,即考慮供、排結合的可能性。這不僅可以一舉兩得,節約資金,對於地下水資源短缺的地區,也是解決水源不足的一種理想途徑。

(5)安全開采,防止產生不良環境地質後果的原則。開采地下水使水位下降,可能引起一些不良的後果,如土壤乾旱、農作物受損、地面沉降、水質惡化等。因此,在評價地下水資源時,必須對環境地質等不良後果發生的可能性作出評價。對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要作出預測和提出防治措施,悶搜宴以達到安全生產為原則。

(6)以地下水系統為單位的評價原則。為了較准確地計算地下水資源量,避免重復計算,一般來說,應以地下水系統或水文地質單元為單位評價地下水資源,如對淺層水含水系統和深層水含水系統應分開計算評價等。對局部水源地,還應考慮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水開采方案相結合,評價地下水資源。

(7)用補給量評價開采量。即用各種方法計算的地下水允許開采量(可開采量)是否有補給保證,還要用補給量進行論證和評價。

『貳』 地下水資源評價原則和方法

地下水資源是指賦存和運移在岩層中的,其質與量具有利用價值的地下水,具有可恢復性、流動性和可寶貴性等特點。山西六大盆地第四系孔隙水系統是由補給、徑流、排泄而組成的6個相對獨立完整的地下水系統,具垂直交替和水平徑流轉化兩個特點。其輸入系統主要包括大氣降水補給、山區側向補給、河流入滲補給、渠系滲漏、地表水灌溉回滲、地下水灌溉回滲等,輸出系統主要有人工開采、蒸發、排向鄰區等。

一、評價原則

(一)計算區的確定

本次工作只計算各盆地孔隙水系統的地下水資源。計算邊界的確定,以盆地第四系與邊山基岩交界處作為二類邊界。

(二)水文地質參數分區及確定

根據盆地內水文地質條件及第四系沉積物的沉積條件及規律,對盆地區水文地質參數進行分區,水文地質參數有新的試驗數據的利用最新數據,沒有的主要利用已有勘查成果,用水文地質比擬法選取或確定,部分選用經驗值。根據地表岩性和本次實測水位埋深進行降水入滲系數分區和蒸發強度分區。

(三)計算不同降水頻率的地下水資源補給量

為合理評價地下水資源,體現以豐補貝的原則,利用盆地區長系列降水資料計算不同保證頻率的降水量,由此給出本區不同頻率降水補給資源量。計算豐水年(P25)、平水年(P50)、枯水年(P75)和多年平均地下水補給資源。

(四)以資源模數結合水文地質條件按行政單元分配地下水開采資源

由於地下水資源計算以地下水系統為單元,而開采量則是依據行政單元(市、縣)統計的。為方便各種部門規劃使用,以資源模數、面積並結合當地水文地質條件進行分配。

(五)水量計算考慮了地下水水質情況

對地下水質量進行評價,扣除了不能飲用的鹹水量。

(六)對地下水資源潛力進行評價

根據水文地質條件,結合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地下水資源評價考慮了地下水開采潛力和利用潛力。

二、地下水資源評價方法

(一)根據水均衡原理,採用補給量法和排泄量法分別計算地下水資源量

補給量法主要包括大氣降水入滲補給、盆地周邊山區側向補給量、河流滲漏補給、渠系滲漏補給、地表水灌溉回滲、地下水灌溉回滲量等,排泄量法主要考慮人工開采量、蒸發量、河流基流排泄量、排向鄰區的地下水潛排量等。其中大氣降水入滲量採用長系列資料分區進行評價,盆地周邊山區側向補給量根據以往研究模擬成果,結合近年來不同部門在盆地取得的研究成果,綜合分析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分段進行計算評價,地表水灌溉回滲和地下水灌溉回滲量根據最新調查數據進行計算。排泄量法主要根據本次實際調查情況,得出盆地孔隙水的開采量,蒸發量的計算在充分研究盆地以往資料的基礎上,根據包氣帶岩性、地下水位埋深情況進行分區,選用不同的潛水蒸發強度進行計算,根據目前的等水位線圖,具體考慮排向鄰區的地下水潛排量。

(二)地下水開采資源量確定

忻州盆地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用平均布井法求得,並利用水均衡法校核。其餘盆地以枯水年(保證率為75%)的補給資源作為開采資源量。

(三)評價地下水開采程度

採用開采系數法和開采模數法評價地下水開采程度。

(四)水質評價方法

本次評價的方法根據《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技術要求系列(二)》規定,按照地下水質量標准(GB/T14848—93)制定。在地下水單項組分分類並確定單項組分評分值的基礎上,利用綜合指數進行地下水質量分類和評價。

(五)地下水潛力評價

根據《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技術要求系列(二)》工作方法,依據地下水潛力系數、潛力模數等對工作區地下水潛力做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