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認識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1、人口問題突出。首先,龐大的人口規模對資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劇了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其次,人口老年化問題嚴峻,青少年人口比重嚴重偏低。使得我國老年撫養系數快速上升、社會保障壓力加劇、老年醫療和養老等問題突出。
2、資源形勢十分嚴峻。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由於人口多,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是「一多三少」,即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高質量耕地少、可開發後備資源少。而且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工礦、交通和城市建設用地不斷增加,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我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礦床比重較小,貧礦、難選礦和共伴生礦多,尤其是鐵、銅、鋁土、鉛、鋅和金等多為貧礦,難選比重大,開采成本普遍比較高,實際可供利用的資源比例較低。
我國是水資源緊缺的國家,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在我國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缺水比較嚴重的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資源的有限性和人們需求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瓶頸。
3、環境日益惡化。我國在獲得巨大經濟發展的背後,卻付出了更大的資源成本、環境成本和生態成本。我國的經濟發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壞自然資源為代價的。改革開放後,我國生態退化的局面不但沒有得到扭轉反而更加嚴重,如果繼續實行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問題只會變得更加嚴重。
(1)珍惜有限的司法資源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途徑
1、大力宣傳教育、培育生態文化,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是個龐大的全民工程、社會工程,更需要全民的文明行動。環境和生態由無數小分子構成,不光是政府、企業、投資商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事。
沒有文明的公民,就沒有文明的生態;沒有文明的生態也就沒有生態文明。因此,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應當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倡導全社會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調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以政府為主體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以行業為主體推動生產方式轉變、以公眾為主體推動生活方式轉變。
充分利用多種媒體手段,加強基本國情、基本國策和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做法和成效,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大力普及生態文明理念,發揮環保非政府組織作為政府與社會之間聯系的橋梁作用,促進生態文明理念進行業、企業、學校、社區、家庭。
2、從制度設計和體制機制上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節能減排。首先要重視和運用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減排。要嚴格市場主體責任與權益。生態環境治理必須下狠手、下猛葯,企業要把環境資源成本納入成本體系,公眾要有監督意識和反映的渠道。
其次要積極培育節能減排交易市場,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第三要加快燃料價格改革。加快資源稅和環境稅改革。第四要嚴格市場准入退出機制,完善行業准入標准,提高行業准入門檻,加快完善標准體系,對排污的外部性問題要嚴格採取收稅收費辦法。四是加強信息公開,強化公眾對能耗污染的知情權。
二是切實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妥善處理各功能區利益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盡快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的支持力度,要建立開發與保護地區之間,上下游地方,生態收益和生態保護地區之間的橫向補償機制。要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優化區域布局,沿海發達地區不能把落後產能轉移到中西部地區。還要加強農村與城鎮的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鎮化要同步推進。
三是建立健全生態文明標准體系。在國家發展規劃中,要把地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定義為生態權益,把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增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定義為生態補償,把地區對生態下游地區資源環境承載人類的影響定義為生態輸出,把扣除生態補償和生態輸出後的生態權益定義為生態成本。建立生態文明建設標准體系要承上啟下,統籌兼顧。
四是改革完善領導幹部考核機制,強化監督獎懲力度。要把人均GDP與單位生產成本、生態成本CDP的比值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約束性考核指標。指標要以人口統計、生態輸出能力評估和物質生產能力的調查為基礎,調整。
同時,還要盡快形成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共同承擔責任但又有區別的目標、任務考核體系。目標要一致但切忌一刀切,要按照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分別採用不同指標考核,要給欠發達地區發展權;要明確考核對象,明確責任主體。
其中,要強化政府的主導責任,重點考核其領導決策和監管責任,突破紅線應當一票否決;要硬化企業和法人社團的主體責任、考核及實施的責任;要推動落實公民消費者自律的責任和監督責任。最後,考核的信息結果要公開,接受全社會廣泛監督,新聞媒體可以有更大作為。
五是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科學合理地修改與制訂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應當更多地通過司法途徑追究污染環境者和破壞生態者的法律責任,索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維護公民環境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生態系統永續發展。
要合理利用司法資源,藉助法律手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一些不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經濟政策法規重新修訂,創設有利於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經濟政策法規。
3、加強社會建設,充分引導、動員、利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建立廣泛的社會參與體系,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使全社會廣泛參與成為一項實踐生態文明的自覺行動。
要完善生態環境教育與公眾參與制度,促進民間環保組織的健康發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提升民間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才會有扎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挑戰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挑戰及實現途徑
㈡ 訴訟是什麼意思
1. 訴訟是法律框架下解決爭端的一種方式,它維護了公民的合法權益。
2. 當個人之間因分歧無法通過對話解決時,訴訟便成為了一種求助渠道。
3. 訴訟的過程涉及起訴、審判和執行等階段,法庭的目標是作出公正的裁決。
4. 訴訟參與者的合作至關重要,包括當事人、律師和法官,以確保程序的順利進行。
5. 情緒化的當事人可能會在訴訟中受到負面影響,因此冷靜和理性是必要的。
6. 法官需要依靠專業知識和職業操守來公正地判斷案件,保障裁決的公正性。
7. 作為一種解決糾紛的手段,訴訟的效果和重要性不容忽視,它關乎權益保護和司法公正。
8. 合理利用訴訟資源,不僅有助於促進正義,也體現了對司法資源的珍惜。
9. 在復雜的社會背景下,有時避免訴訟或迅速解決爭議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10. 對訴訟的意義和特點進行深思熟慮,選擇恰當的方式解決爭議,對社會正義和文明進步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