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河上中下游各段特點
黃河上游:山高坡陡,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水多沙少、河水較清、流量均勻是該河段的水文特徵,黃河流出青銅峽之後,其地勢平坦開闊,進入寧夏平原和內蒙古河套平原。這里水渠縱橫交錯,成為黃河上游最早的農業開發區之一。
中游:於夏秋季多暴雨,沙源豐富,多水多沙,洪峰流量大,含沙量高,成為世界有名的多沙河流,河道淤積與侵蝕河段交互出現,峽谷與寬谷相間。
下游:由西向東流經華北平原,河道坡降小,水流平緩。加之河道寬淺散亂,泥沙淤積嚴重,河床逐漸升高,兩岸幾乎全靠大堤為屏障,河道灘面一般高出兩岸地面約2—5米,有的高達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懸河」。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1)黃河上游是區域有豐富的什麼資源擴展閱讀:
黃河自河口鎮急轉南下,直至禹門口,飛流直下725公里,水面跌落607米,比降為8.4‱。滾滾黃流,奔騰不息,將黃土高原分割兩半,構成峽谷型河道。以河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陝西省,因之稱晉陝峽谷。
晉陝峽谷位於鄂爾多斯地台向斜與山西地台背斜交界,構造較簡單。本河段河道比較順直,河穀穀底寬,絕大部分都在400~600米。峽谷兩岸是廣闊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支流水系特別發育,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6條。
本峽谷段流域面積11萬平方公里,佔全河集流面積的15%。區間支流平均每年向幹流輸送泥沙9億噸,佔全河年輸沙量的56%,是黃河流域泥沙來源最多的地區。
黃河流域的日照條件在全國范圍內屬於充足的區域,全年日照時數一般達2000~3300小時;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之間;僅次於日照最充足的柴達木盆地,而較黃河以南的長江流域廣大地區普遍偏多l倍左右。
黃河流域的太陽總輻射量在全國介於中間狀況,北緯37°以北地區和東經103°以西的高原地帶,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餘大部分地區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雖然不及國內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強,但普遍多於東北地區和黃河以南地區,為我國東部地區的輻射強區。
Ⅱ 求初二地理題答案! 簡要說明一下黃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特點:___;___;___。
黃河上游地區以清澈的水源和豐富的水能資源著稱,峽谷段尤為突出,水能資源豐富。這一區域的水流相對平緩,在河套地區更是如此。黃河中游段則呈現出另一種特色,這一段河流接納了眾多支流,峽谷地貌也較多,同時,由於黃土高原的侵蝕作用,這里的河水含沙量極大。黃河下游則以水流緩慢、泥沙沉積嚴重而聞名,最終形成了著名的「地上河」景象。
上游段的生態環境較為原始,水流清澈,河床穩定,為魚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此外,這里豐富的水能資源也為當地提供了清潔的能源。峽谷段的水能資源尤為豐富,是水電開發的理想區域。河套地區的水流雖然緩,但也孕育了豐富的農業資源,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
中游段由於支流眾多和黃土高原的侵蝕,河水攜帶大量泥沙,使得水體渾濁。這一段落的水流不僅塑造了壯觀的峽谷地貌,也對兩岸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黃土高原的侵蝕作用使得大量泥沙進入黃河,成為黃河含沙量大的主要原因。
下游段由於長期的泥沙沉積,河床逐漸抬高,形成了「地上河」景觀,水流緩慢,泥沙沉積嚴重。這種獨特的地貌結構使得下游段的防洪和治理工作面臨巨大挑戰。同時,這種地貌也為下游的農業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同時也帶來了洪水災害的風險。
綜上所述,黃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各有其獨特的自然特徵和生態環境,這些特徵不僅塑造了黃河的自然景觀,也對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