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基本術語與資源儲量體系
一、基本術語
(一)油頁岩基本術語
1.油頁岩定義
劉招君等(2005)把油頁岩定義為:油頁岩(又稱油母頁岩)是一種高灰分的固體可燃有機礦產,低溫干餾可獲得頁岩油,含油率>3.5%,有機質含量較高,主要為腐泥質、腐殖腐泥型和腐泥腐殖型,其發熱量一般≥4.19KJ/g。
2. 油頁岩資源儲量
油頁岩資源是指在地殼內由地質作用形成具有經濟意義的固體自然富集物,根據產出形式、數量和質量可以預期最終開采是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其位置、數量、品位/質量、地質特徵是根據特定的地質依據和地質知識計算和估算的。油頁岩資源儲量是指在特定時間估算的已查明的(包括已采出的)和潛在的,在目前技術條件下可以探明的各級各類油頁岩的資源總量。
3. 油頁岩查明資源儲量
油頁岩查明資源儲量是指經勘查工作已發現的固體礦產資源量的總和[據《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7766-1999)修改]。
4. 油頁岩潛在資源量
油頁岩潛在資源量是指根據地質依據等預測而未經查證的那部分固體礦產資源量[據《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7766-1999)修改]。
5. 油頁岩剩餘查明資源儲量
油頁岩剩餘查明資源儲量是指油頁岩查明資源儲量中扣除注銷量(包括采出量和損失量)剩餘的部分。
6. 油頁岩探明的資源儲量
油頁岩探明的資源儲量是指礦區的勘探范圍依照勘探的精度詳細查明了礦床的地質特徵、礦體的形態、產狀、規模、礦石質量、品位及開采技術條件,礦體的連續性已經確定,油頁岩資源數量估算所依據的數據詳盡,可信度高[《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7766-1999)]。
7. 油頁岩技術可采資源儲量
是指油頁岩資源儲量中,在現有和未來可預見的技術條件下可以采出的油頁岩的總量(包括已經采出的),等於油頁岩資源儲量乘以油頁岩技術可采系數(油頁岩資源評價實施方案,2004)。
8. 油頁岩技術可采系數
是指油頁岩資源儲量中,在現有和未來可預見的技術條件下可以采出部分所佔的百分比(油頁岩資源評價實施方案,2004)。
9. 含油率
油頁岩含油率是指油頁岩中頁岩油所佔的重量百分比(油頁岩資源評價實施方案,2004)。
(二)頁岩油基本術語
1. 頁岩油定義
頁岩油是油頁岩低溫干餾時有機質熱分解的產物,類似天然石油,頁岩油加氫裂解精製後,可獲得汽油、煤油、柴油、石蠟、石焦油等多種化工產品。
2. 頁岩油資源儲量
頁岩油資源儲量等於油頁岩資源儲量乘以相應含油率(油頁岩資源評價實施方案,2004)。
3. 頁岩油技術可采資源儲量
頁岩油技術可采資源儲量等於油頁岩技術可采資源儲量乘以相應含油率(油頁岩資源評價實施方案,2004)。
4. 頁岩油可回收資源儲量
是指頁岩油技術可采資源儲量中,在現有和未來可預見的技術條件下可以干餾出的頁岩油的總量,等於頁岩油技術可采資源儲量乘以頁岩油可回收系數。
5. 頁岩油可回收系數
是指頁岩油技術可采資源儲量中,在現有和未來可預見的技術條件下可以干餾出部分所佔的百分比。
(三)邊界指標
1. 邊界品位
當前經濟技術條件下,用來劃分礦與非礦界線的最低品位,本次評價邊界品位(含油率)定為>3.5%。
2.最小可采厚度
礦石質量符合要求時,在目前經濟技術條件下,有開采價值的單層礦體最小厚度為0.7m。
二、資源儲量體系
(一)資料特點
本次油頁岩資源評價收集的資料主要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的勘查成果,最早有30年代的資料,最新的是2003年勘查成果。提交勘查成果的單位也不同,有地質部門、煤炭部門、石油部門、冶金部門、化工部門、建材部門等。由於時間跨度大,部門多,採用的勘查規范標准、資源儲量類型不同。這就需要把不同規范標准、不同資源儲量類型統一到新標准———2002年版《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和《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7766-1999)標准。國家掌握的34個油頁岩含礦區(63個勘查區)雖然經行了套改,但本次油頁岩資源評價統一了計算指標,大部分資源儲量進行了重新估算,對原套改結果按新規范標准進行了核實。本次評價收集到國家沒有掌握的新增46個油頁岩含礦區(41個勘查區)資料,沒有進行資源儲量套改,本次評價進行了資源儲量套改,並按新規范標准,進行了核實估算。
(二)勘查規范沿革
(1)1954年蘇聯的《總則》。
(2)1959年版《總則》。
(3)1977年版《總則》。
(4)1987年三委《三分總則》。
(5)1992年版《總則》。
(6)煤炭行業《四分總則》。
(7)2002年版《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
(三)資源儲量類型沿革
(1)20世紀50年代前資源儲量類型使用過甲、乙、丙地質儲量。
(2)20世紀六七十年代使用過A1、A2、B1、C1、C2。
(3)1987~1999年,參照蘇聯制定的《煤炭儲量分類總則》探明礦產儲量(分A、B、C、D四級)及預測礦產儲量(分E、F、G三級)。
(4)《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7766-1999)。
新國標[《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7766-1999)](圖4-1;表4-1)利用聯合國分類框架中三維的概念,對固體礦產資源儲量進行了分類。
圖4-1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三維關系圖
表4-1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表
說明:表中所用編碼(111-334)
第1位數表示經濟意義:1=經濟的;2M=邊界經濟的,2S=次邊界經濟的,3=內蘊經濟的,
?=經濟意義未定的;
第2位數表示可行性評價階段:1=可行性研究,2=預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數表示地質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斷的,4=預測的,
b=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基礎儲量。
(四)資源儲量套改
1. 勘查階段套改
將不同時期,不同部門提交的勘查報告的勘查階段套改為2002年版《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標准(表4-2)。
表4-2 不同勘查規范的勘查階段的對應關系表
2. 資源儲量套改
先將不同時代的資源儲量標准套改為1987年參照蘇聯制定的《煤炭儲量分類總則》的分類標准(探明礦產儲量分A、B、C、D四級,預測礦產儲量分E、F、G三級)(表4-3);再按國家套改方案統一套改為《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7766-1999)標准(表4-4)。
表4-3 不同時期資源儲量類型套改表
(五)資源儲量類型
本次評價資源儲量體系分5大系列,每個系列按地質可靠程度和經濟意義又各細分為2個層次,細劃13種類型(表4-1)。
1. 資源儲量體系5大系列
資源儲量體系5大系列中,油頁岩有2大系列,頁岩油有3大系列。
油頁岩2大系列為油頁岩資源儲量系列、油頁岩技術可采資源儲量系列。
表4-4 資源儲量套改表
頁岩油3大系列為頁岩油資源儲量系列、頁岩油技術可采資源儲量系列、頁岩油可回收資源儲量系列。
2. 按地質可靠程度細分
資源儲量體系5大系列中,每個系列按地質可靠程度細分2個層次,多種類型,都是相互一一對應的。資源儲量分查明資源儲量、潛在資源量;查明資源儲量按地質可靠程度分探明的、控制的和推斷的;潛在資源量按地質可靠程度是指預測的;探明的、控制的、推斷的和預測的又細分為111b、121b、334?等13種類型(表4-1)。
3. 按經濟意義細分
資源儲量體系5大系列中,每個系列按經濟意義細分為2個層次,多種類型,都是相互一一對應的。資源儲量分基礎儲量、資源量;基礎儲量按經濟意義分經濟的和邊際經濟的;資源量按經濟意義分次邊際經濟的和內蘊經濟的;經濟的、邊際經濟的、次邊際經濟的和內蘊經濟又細分為111b、121b、334?等13種類型(表4-1)。
4. 按動用情況細分
資源儲量體系5大系列中,每個系列查明資源儲量按動用情況細分為剩餘查明資源儲量和注銷量,每個系列剩餘查明資源儲量中又統計出剩餘探明的資源儲量(圖4-2)。
圖4-2 6種資源儲量類型相互關系圖
5. 資源儲量體系5大系列間的關系
圖4-3 5大資源量系列相互關系圖
(六)與常規油氣資源類型對應關系
本次油頁岩資源評價是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項目的一部分,為了與常規油氣資源類型相對應,把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表4-1)與新一輪常規油氣資源評價的分類(表4-5)進行對照,其中固體查明資源儲量與油氣已發現資源量(儲量)相對應、固體潛在資源量與油氣未發現資源量相對應。因此,頁岩油資源儲量與油氣地質資源量大體對應、頁岩油可回收資源儲量與油氣可采資源量大體對應(表4-6)。
表4-5 常規油氣資源分類表
表4-6 頁岩油資源儲量類型與常規油氣資源類型對應表
Ⅱ 我國儲量概念及分級
儲量分級、分類貫穿於整個勘探開發過程,從區域勘探、預探、評價鑽探以至油田開發各個階段都有相應級別的儲量。每一級儲量既反映所處勘探階段的工作成果,又是指導下一步勘探、開發部署的依據。由於勘探階段大量儲量參數未落實,因此該階段計算的儲量稱為資源量。下面分別介紹資源量和儲量分類和命名。
1. 遠景資源量
遠景資源量是根據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資料統計或類比估算的尚未發現的資源量。它可推測今後油 (氣) 田被發現的可能性和規模的大小,要求概率曲線上反映出的估算值具有一定合理范圍。
遠景資源量按普查勘探程度可分為以下兩類:
(1) 潛在資源量或稱為圈閉法遠景資源量
根據地質、物探、地震等資料,對具有含油遠景的各種圈閉逐個逐項類比統計所得出的遠景資源量范圍值。潛在資源量可作為編制預探部署的依據。
(2) 推測資源量
根據區域地質資料,與鄰區同類型沉積盆地進行類比,結合盆地或凹陷初步物探普查資料,或參數井的儲層物性和生油岩有機地球化學資料,可估算總資源量;或者是根據盆地模擬估算可能存在的油氣資源量為總資源量。這兩種方法估算的總資源量,是在不同參數條件下,利用概率統計法給出的一個范圍值,在扣除已發現的儲量和潛在資源量後即可得出推測資源量。推測資源量是提供編制區域勘探部署或長遠規劃的依據。
2. 儲量
油氣田從發現起,大體經歷預探、評價鑽探及開發3個階段。根據勘探、開發各個階段對油氣藏的認識程度,可將油氣儲量劃分為預測儲量、控制儲量及探明儲量3級。
(1) 預測儲量
在地震詳查以及其他方法提供的圈閉內,經過預探井鑽探獲得油氣流、油氣層或油氣顯示後,根據區域地質條件分析和類比,對有利地區按容積法估算的儲量。該圈閉內的油氣層變化、油-氣-水關系尚未查明,儲量參數是由類比法確定的,因此可估算一個儲量范圍值。預測儲量是制定評價鑽探方案的依據。
(2) 控制儲量
在某一圈閉預探井發現工業油氣流後,以建立探明儲量為目的,在評價鑽探過程中鑽了少數評價井後所計算的儲量。該級儲量通過地震和綜合勘探新技術查明了圈閉形態,對所鑽的評價井已作詳細的單井評價。通過地質-地球物理綜合研究,已初步確定油氣藏類型和儲層的沉積類型,並大體控制了含油氣面積和儲層厚度的變化趨勢,對油氣藏復雜程度、產能大小及油氣質量已作出初步評價。所計算的儲量相對誤差不超過±50%。
(3) 探明儲量
在油氣田評價鑽探階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後計算的儲量,在現代技術和經濟條件下,可提供開采並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的可靠儲量。探明儲量是編制油氣田開發方案、進行油氣田開發建設投資決策和油氣田開發分析的依據。
探明儲量按勘探開發程度和油氣藏復雜程度分為以下3類:
◎已開發探明儲量 (簡稱Ⅰ類):指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通過開發方案的實施,已完成開發井鑽井和開發設施建設,並已投入開採的儲量。該儲量是提供開發分析和管理的依據,也是各級儲量誤差對比的標准。新油氣田在開發井網鑽完後,即應計算已開發探明儲量,並在開發過程中定期進行復核。對於新油氣田還必須取得計算動態儲量的有關參數,用動態法核算儲量。當提高採收率的設施建成後,應計算所增加的可采儲量。
◎未開發探明儲量 (簡稱Ⅱ類):指已完成評價鑽探,並取得可靠的儲量參數後所計算的儲量。它是編制開發方案和進行開發建設投資決策的依據,其相對誤差,不得超過±20%。
◎基本探明儲量 (簡稱Ⅲ類):對於復雜斷塊、岩性圈閉及裂縫型儲層油氣藏,在完成地震詳查、精查或三維地震,並在鑽了評價井後,在基本取得儲量計算參數和含油麵積基本控制的情況下所計算的儲量為基本探明儲量。按油氣藏構造的復雜性和儲層的非均質性將基本探明儲量分為兩類,Ⅲ1類指一般的斷塊、岩性油氣藏;Ⅲ2類指油氣水關系極為復雜的復雜斷塊油氣藏、儲層變化非常劇烈的透鏡體岩性油氣藏或斷塊岩性油氣藏,以及裂縫型油氣藏。
我國儲量和資源量分級、分類關系見表7-1。
表7-1 我國油氣儲量及資源量分級、分類表
註:表中英文字母是我國其他礦產資源的分級符號。
Ⅲ 請問:內蘊經濟資源量是什麼意思
1、資源量是指所有查明與潛在的礦產資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經濟意義仍不確定的或屬次邊際經濟的原地礦產資源量 ,分為內蘊經濟資源量、次邊際經濟資源量及預測資源量。
2、內蘊經濟資源量是礦產資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質可靠程度達到了推斷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評價工作只進行了概略研究,由於技術經濟參數取值於經驗數據,未與市場掛鉤,區分不出其真實的經濟意義,統歸為內蘊經濟資源量。可細分為3個類型:
探明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1)
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
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
Ⅳ 潛在資源量和推測資源量是什麼
潛在資源量是按圈閉法預測的遠景資源量,是根據地質、物探、地震等資料,對具有含油氣遠景的各種圈閉逐項類比統計所得出的遠景資源量范圍值。潛在資源量可作為編制預探部署的依據。
推測資源量主要是指在區域普查階段或其他勘探階段,對有含油氣遠景的盆地、坳陷、凹陷或區帶等推測的油氣儲集體,根據地質、物化探及區域探井等資料所估算的原地油氣總量。推測原地資源量一般可用總原地資源量減去地質儲量和潛在原地資源量的差值來求得。
以上兩者,構成遠景資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