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趙本山如何成功的整合資源
趙本山今天在圈內的地位,遠非郭德綱和周立波所能及。在我看來,區別就在於這么多年來,趙本山並沒有做「一枝獨秀」,孤軍奮戰,而是讓每個弟子都很強大。更使得本山傳媒如日中天。能有今天,得要佩服趙本山除了營銷搞得好,更懂得整合資源。 整合品牌資源 光靠「趙本山」這個一個主品牌是不行的,太過於單一,所以「本山大叔」馬上想到要推出自己的子品牌。因為他知道只有品牌多了,本山傳媒才能壯大。(北京德雲社的郭德綱現在也開始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在郭德綱如何學趙本山管理徒弟一文中有講過)把更多的子品牌整合在一起,是「本山大叔」最睿智的一面。從2005年讓徒弟蔡維利、王小虎在春晚小品《功夫》中扮演「小忽悠」的雙雙登場,到陸續讓小沈陽、王小利在央視春晚的高調亮相。小沈陽的一夜火爆、王小利的迅速走紅以及旗下弟子的紛紛嶄露頭角,都充分顯示出趙本山的子品牌戰略是正確的,他們不僅為「本山大叔」臉上增了光,更為本山傳媒掙了錢,可謂兩全其美。 同時子品牌多了,就降低了某一個子「品牌」過於強大的問題。徒弟的翅膀硬了的時候,就難免要單飛。去年郭德綱的弟子紛紛退出德雲社,讓我們更佩服趙本山管理「團隊」的能力。 整合媒體資源 一方面趙本山重視每個人的價值。每個徒弟,他都設法給他們戲演,每一次發展的機會都考慮到手下的徒弟們。這讓每個人找到了發揮自身價值的平台 另一方面企業要發展,品牌要成長,尤其是娛樂圈沒有媒體的參與是不行的,趙本山深諳此道。整合媒介不能單純理解為打廣告那麼簡單,得借勢借力。 我們看到在對媒介的資源整合上,趙本山可謂招式嫻熟,這與他在央視春晚混了二十幾年不無關系。從央視、遼寧衛視、黑龍江衛視到網路傳媒、地方影劇院,媒體提供的廣闊平台是本山傳媒藝人露臉的好機會。演員也怕酒香爛在巷子里,尤其是未成名之前,更是希望有在舞台上展現的機會。 媒體整合對於趙本山來說就是免費買了別人花巨資都不可能買到的黃金時段,一方面媒體需要趙本山和他的二人轉團隊的支持來增加收視率,另一方面他的徒弟們也需要機會在媒體上露臉。來不斷的增加自己的影響力。娛樂圈你的收入和你的知名度是成正比的。有時候甚至不管你是形像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這在國外是不可理解的,比如像「廣受好評」的「芙蓉姐姐」和「鳳姐」,再比如令人煩不勝煩的腦白金廣告。這都印證了「科技都可以轉化為生產力」這句話的本質! 整合社會資源 本山傳媒不僅在沈陽中街、沈陽工人會堂、沈陽沈鐵建立了「劉老根大舞台」,還分別在北京、哈爾濱、長春、天津等地設立了「劉老根大舞台」劇場,整個東北三省及河北、北京一帶幾乎都有「本山大叔」的地盤。 趙本山對藝人的管理,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曾經說過:「管理藝人,你光用制度去約束是不好使的。那都是野馬,你上來就給他上套,繩兒會拉斷的。我和他們之間,首先是感情化的,就像他們父親一樣,有時候比父親的責任還大。然後我給他們戲拍,讓他們火,他就不敢得瑟了。最後把所有規矩形成制度,一條一條寫出來,誰犯哪條,拿哪條錢。錢能治他們。罰款最多的,一下讓他掏10萬。」 除了公司內部也有完善和嚴格的管理制度,每次拜師儀式結束,他都向徒弟們贈送他親筆寫的「國法家規」為信物。鑲嵌「國法家規」四個字的石頭,上萬塊錢一塊兒,是他親自選的,以示這四個字的分量。對演出的質量的監控,以及每個演員演出走穴都有嚴格的規定,誰違反規定誰就受處罰。 整合人才資源 趙本山心中非常清楚僅憑自己的能力,是很難將東北二人轉發展到一定的廣度與高度的;與其孤軍作戰,不如將眾多優秀的民間二人轉藝人納入旗下。在趙本山的眾多弟子中,很多人並非是在拜「本山大叔」為師之後才學習二人轉的,而是未加入「趙家班」之前就在一定的區域市場小有名氣,如王小寶、王小利、劉小光、小沈陽等。 他融入個人情感的管理方式。他採用了傳統的戲班式的師徒制,在企業內部,徒弟們都叫他師傅,甚至師父,有的直接叫老爸。這些年來,徒弟有任何困難,沒錢了,家裡出事兒了,有人渾犟犟地打媳婦了,他都管。這讓徒弟們找到了歸屬感。
Ⅱ 趙本山的勵志成功經歷
作為一位草根藝人,趙本山連續19年登上春晚,演繹了中國小品界的傳奇。在大眾娛樂明星群體里,他在中國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幾近無人可比。
現在,從「企業家」這個角度來解讀大眾眼中的娛樂明星趙本山,會讓熟悉他的人覺得很「意外」。因為這顛覆了「小品之王」「春晚之子」趙本山的娛樂形象,讓人們發現那個「土味」十足的趙本山的另一面:辦學校,招弟子,推動造星活動,建立「劉老根大舞台」連鎖表演平台,經營影視產業(《鄉村愛情》《關東大先生》等),其旗下資產竟高達數億元,已然成為一家集團公司。這一切不禁讓人發問,趙本山是如何成功轉型,又是如何做到的?
其實,早在很久之前,趙本山在保持自己娛樂明星地位的同時,就已悄然向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轉型。他成功利用一個小品演員的影響力,為自己撈到第一桶金,並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進行投資,構建起自己的商業帝國,進而完成從實業家到投資商的轉型。此刻,了解趙本山的創業過程,對於每一個人學習如何利用身邊的資源,形成自己的影響力,進而發展自己的事業,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春晚成就了諸多明星,但只有趙本山完成了從文化英雄到財富英雄的華麗轉身。這讓他有別於同是從遼寧走出來的潘長江、鞏漢林,也讓他超越了姜昆、馮鞏等著名笑星。而趙麗蓉過早地駕鶴西遊,陳佩斯與春晚舞台早早地分道揚鑣,都是趙本山轉變為財富英雄的絕好注腳。可以說,趙本山的每一步都契合了時代的脈搏,他的成功歸功於他比一般明星看得遠,會做人,也更是他歷經艱辛、奮力打拚的結果。
現在看來,趙本山的創業之路與中國成百上千積累起可觀財富的名人基本相似,只是他走得比較扎實。他早年將鐵法(鐵嶺法庫的煤礦)的`煤拉到本溪賣,後來籌辦飲料廠沒成功,入主遼足沾了一身腥而退出,最後鎖定影視演藝事業。在趙本山那些CEO同學眼中,本山傳媒能成功,主要歸功於他的為人——非常低調、真誠和實在。
不論趙本山如何成功,最讓人佩服的一點就是他並不忘本。在歷屆春晚上,他成功地把家鄉鐵嶺推向全國,也帶動了東北二人轉的發展,他本人儼然成為沈陽展示給全國的一張名片。這是趙本山的一種營銷手段,也是他的聰明之處。說起自己的生意經,趙本山用一句話來形容:「過去別人經營我,現在我經營別人,也經營自己。」
趙本山的經歷,是一個小人物奮鬥成功的典型。他的成長不僅僅是關東的傳奇,也是中國的傳奇。他的成長看似順風順水,實際上每一步都恰巧迎合了這個時代的需要。
多少年來,趙本山在春晚表演小品,讓壓抑了一年的芸芸眾生得以釋放,他把這個時代的神經拿捏得恰到好處,讓觀眾欲罷不能。我想,這就是趙本山成功的秘密所在。
Ⅲ 趙本山除了拍電視還有什麼盈利產業
在明星光環的籠罩下,趙本山的商業才華鮮為人知。他說,他只是在按照與市場比較吻合的方式往前走。
過去被別人經營的趙本山,如今在經營別人的同時也經營自己。「過去我是泰森,現在我是唐金」,這也許就是趙本山對其經營理念最形象的比喻。
在經過兩場熱身預演之後,趙本山拖著疲憊的身軀,來到了鄭州。
5月28日,他的《劉老根大舞台》全國巡演的第一場演出在這里上演。趙本山對這場演出相當重視,他不僅親自帶隊,還帶來了主要的骨幹隊員和強大的宣傳攻勢。
作為演員,趙本山在全國有著最為廣泛的知名度,他的作品讓人們領略到了最基層人民的幽默藝術,他甚至成了「小品」的代名詞,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他的節目是億萬觀眾期待的亮點,而每次從他口中冒出的經典語句也往往會成為一個時期的口頭禪。
今年已經48歲的趙本山,同時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
這個只念過小學,自稱為「農民」的藝術家,在「2006福布斯中國名人榜」上位居第15位,年收入為900萬元。
趙本山並不缺乏經營天賦,正如他曾經宣稱的那樣:「我只是按照與市場比較吻合的方式往前走,但我每走一步都是成功的,在我做的事情中從來就沒有過賠錢的時候。」
即便如此,他的商業才華依然被淹沒在他的明星光環中。作為商人的趙本山,鮮為人知。
煤炭起家
出生在遼寧省鐵嶺市開原縣蓮花鄉蓮花村的趙本山,曾有一個最大的願望:「就是想離開農村,農村太苦了。」
當年,那個不到100口人的山村很窮,在趙本山的記憶中,「幾乎沒吃過整頓的飯」。
1987年,趙本山和潘長江搭檔表演《瞎子觀燈》時一炮走紅,在沈陽演了五六百場。這一年,他終於調入了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得到了盼望已久的「鐵飯碗」。
1993年,趙本山開始經營公司,主要做文化、廣告、影視和煤炭。據媒體報道,當時趙本山經營公司的盈利主要靠煤炭。在東北這個我國傳統的重工業基地,誰都明白做煤炭生意就意味著財源滾滾。但趙本山究竟靠煤炭賺了多少錢,並沒有確切的說法。
趙本山周圍的很多人,對此也都是諱莫如深。曾有和趙本山相熟的記者私下說:「趙本山希望藝術以外的東西媒體少報道。」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煤炭生意賺到的錢為趙本山玩轉文化產業積累了必需的資金。煤炭和文化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在趙本山的「忽悠」下,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1997年的一天,趙本山和幾個老闆去二人轉劇場看演出,幾個老闆非常喜歡,「光小費就給了幾十萬元」。
這一下子讓趙本山找到了感覺:「這才是最寶貴的藝術,但當時沒有人意識到。」而且,東北地區有著為數眾多的二人轉藝人,如果把這塊資源開發出來,肯定大有市場。於是,趙本山又把二人轉納入了自己的產業。
於是,這個「小品大王」開始利用每次上春節聯歡晚會演小品的機會推廣二人轉。二人轉在全國出名了,於是有了《劉老根大舞台》的出爐,有了300年來二人轉首次嘗試走出東北的夢想。趙本山《劉老根大舞台》的全國巡演計劃,也在鄭州拉開了序幕。
Ⅳ 趙本山個人資料簡介 是什麼出身怎麼出名的
1. 趙本山簡介:趙本山,1957年10月2日出生於遼寧省開原市,是一位喜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小品演員、東北二人轉教授。他還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全國青聯委員和本山傳媒集團董事長。
2. 趙本山的出身與成名:趙本山年幼時成為孤兒,家境貧寒,失學後以表演傳統東北民間曲藝二人轉」為生。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在表演上逐漸嶄露頭角。到了90年代,他開始參加央視春晚,通過表演小品而一舉成名,成為家喻戶曉的小品表演藝術家,被譽為東方卓別林」。他還連續十幾年獲得春晚最受歡迎作品獎。
3. 趙本山的商業帝國:藉助央視春晚的平台,趙本山不僅獲得了小品王的稱號,還建立了一個擁有現代商業模式的娛樂帝國,身家超過50億元人民幣。他走紅後,涉足多個行業,包括煤炭、運輸、果茶、木材和鋼材,賺取了第一桶金。隨後,他將趙家戲班子從東北帶入京城,甚至闖進毗連香港的深圳,並在多個地方建立影視基地。
4. 趙本山近年來的挑戰:近年來,趙本山藝術生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創。他的作品被指低俗」,人品也受到質疑。他穿名牌、買私人飛機、住豪宅的行為,使他受到了一些批評。然而,許多大牌明星也有類似的生活方式,因此這種批評受到了一些質疑。
5. 趙本山的乾爹問題:近日,知名博主長春國貿」曝光了趙本山的發跡史。1982年秋,遼寧省文化廳舉辦農村小戲調演,李忠堂決定拿《摔三弦》參賽,並選擇趙本山作為主演。趙本山對李忠堂的相助和賞識一直滿懷感激。然而,是否李忠堂是趙本山唯一的乾爹,以及他是否與趙本山之後的作品有關,目前尚不得而知。
6. 趙本山在娛樂圈的影響力:趙本山在戲曲界有很強的影響力,這為他在娛樂圈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剛出道時,他的很多機會都是通過這位乾爹得到的。盡管有這樣一個背景,但趙本山的成功也離不開他自己的努力,因為如果一個人不上進,即使有再好的資源也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