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我國的資源國情是什麼
擴展閱讀
鑫夥伴哪個公司的產品 2024-09-19 09:16:41
石油提供熱量多少 2024-09-19 08:51:05

我國的資源國情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1-26 01:46:28

❶ 我國的資源國情是什麼

我國資源豐富,西多東少、北多南少,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種類較為齊全的國家,國際排名靠前,但人均佔有量不多,國際排名靠後。
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佔有量少、開發難度大。我國面臨嚴重的資源問題。
環境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 人口: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農村人口多,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均衡,男女性別比例失衡。

❷ 我國自然資源國情的基本特徵及其他又有什麼特

中國的自然資源基本特徵
①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齊全。我國是世界資源大國。不僅如此,我國還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礦種比較齊全的國家之一。
②人均資源佔有量不多,許多資源人均佔有量居世界後列。
③自然資源形勢嚴峻。由於利用不當、管理不善,自然資源遭到破壞和浪費的現象嚴重。

❸ 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國情是( )

【答案】
B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
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國情是總量豐富,人均佔有量不足。總量豐富,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人均佔有量不足。
考點:本題考查我國自然資源的知識。
點評:本題的關鍵是理解我國人口眾多導致人均佔有量低。本題還可以考查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知識。

❹ 我國的基本資源國情是什麼

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

❺ 我國資源國情和環境國情是什麼

資源國情?
1.資源種類繁多
2.資源總量大
3.人均量很少
4.開發難度大

環境國情?(見書P26.第二段)
1.優勢: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
2.劣勢: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

樓主也上初三嗎?o(∩_∩)o...中考要加油哦~

❻ 我國的環境國情和資源國情分別是什麼

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❼ 我國資源的基本國情是什麼樣的

我國資源的基本國情是資源分布廣,儲量打,人均保有量相對較少。

❽ 什麼和什麼是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國情

不能過度開采不可再生資源、適當開采緩慢性再生資源

❾ 我國的自然資源國情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一、中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發展與現狀特徵

(一)開發利用歷史悠久

我國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在廣袤的國土上各族人民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兩百多萬年前開始的舊石器時代,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巫山人(距今約200多萬年)、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和北京人(距今約50萬年),就已經能夠使用一些用堅硬的礦物和岩石——燧石、石英與石英岩、板岩、石灰岩等製成的粗笨石器,砍伐樹木,刮削木棒,切割獸肉,挖掘植物塊根,擴大從自然界獲取生活的來源。到了距今1萬年左右開始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黃河上下、大江南北的我們的祖先,開始採用以礦物原料打製成的石鐮和比石斧更薄的方形石器,在當地栽培植物、飼養役畜,並能夠從事植物栽培、動物飼養供生活需要,同時也開始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一些地區的土地墾殖成為耕地,利用草原來放牧牲畜。

到了奴隸社會時期,青銅冶煉業成為社會生產發展重要物質基礎。距今約5970年,大約相當於仰韶文化時期,我國便有了最早的用銅記錄。由於大量礦物采冶生產知識的積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籍中就曾留下關於我國礦物資源分布的豐富記載。秦代秦始皇曾專設鐵官管理全國的礦冶事業。漢晉時期,我國已懂得用天然氣煮鹽、從硫化汞中提取汞,還曾有陝西延長地區石油可燃現象的記錄。到西漢時代(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用煤當燃料在我國已是相當廣泛了。

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方面,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把海洋作為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的基地。春秋戰國時期,即已開始大規模地利用海灘曬制海鹽,並大力發展沿海捕撈。西漢時代便發展了海洋運輸,與日本等國開展了頻繁的海上交通往來。唐宋時代(618年~1279年),我國商船隊已成為航行南海和印度洋海域最活躍的船隊。明代我國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航海船隊,於1405年~1433年間,七下西洋,途經40多個國家,更為世界航海史增添了光輝篇章。

(二)各項資源的開發利用發展迅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得到了迅速發展,各項資源的開發利用都取得顯著成就。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面,50年代中期,各省、自治區、市都相繼成立了地質勘探及礦山開發的專門性機構,用於礦產勘探的鑽探工作量,每年平均達二百幾十萬米,為1949年前最高年份萬余米的數百倍。已探明儲量的礦種已從1948年的18種,激增至目前的148種;其中有些礦種如鐵礦,30年代全國探明儲量僅18萬噸,而目前其探明儲量幾近500億噸!

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50年代,我國就開展了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對我國遼闊海域所蘊藏的漁業資源、油氣資源、潮汐資源等作了專項調查。目前,除海洋捕撈、海鹽生產(海鹽年產量世界第一)和海運等產業繼續有所發展以外,正向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新興的海洋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大規模地查勘大陸架海底油氣資源,潮汐發電、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等的研究試驗工作,也都在蓬勃發展。

(三)開發利用尚有巨大潛力

我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發展迅速,取得了顯著業績,但由於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水平尚低等原因,目前總的來說開發利用水平不高,尚有巨大開發利用潛力。據統計,目前我國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僅為20%左右,礦產資源的利用率僅40%~50%,化工原料的利用率僅33%,木材利用率為40%~50%,能源利用率僅33%,冶金行業有色金屬冶煉中的總體利用率不到50%,含鐵塵泥只利用了15%。按此計算,我國通過廢水、廢氣、廢渣每年排放的純硫達33萬噸,有色金屬7.3萬噸,鐵80萬噸,煤230萬噸。

又例如我國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全國現有耕地的復種指數平均約為150%,長江中下游地區高達218%;但光、熱、水條件比較優越的華南地區,按可能一年可以3熟甚至4熟,而實際復種指數卻還只有195%;黃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區一年可以二熟,復種指數也僅為148%。因而,假使積極創造條件,因地制宜地提高現有耕地的復種指數,實際就意味著擴大耕地面積,其農業增產潛力實是相當可觀的。還有,我國現有耕地,大體是高、中、低產的耕地各佔1/3,也就是說中低產耕地要佔2/3。如果能改善生產條件,使高產地區保持穩產高產,力求穩中有增,中、低產耕地逐步提高單產,努力實現地區間平衡增產,則必將使我國耕地的生產水平登上新的台階。另據研究,在耕地保持18.45億畝(1.23億公頃),糧食播種面積在21.15億畝(1.41億公頃),灌溉面積達到10.35億畝(0.69億公頃)的前提下,我國糧食的理想生產能力約9.4億噸,經土地質量綜合訂正後認為,全國糧食最大可能生產力約8.3億噸,播面單產接近6噸/公頃(400公斤/畝),是現有單產的2倍多,糧食尚有1倍的增產潛力。

我國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樣也具有巨大潛力。例如海水養殖,僅我國沿海水深在15米以內的水面和灘塗就有0.13億公頃以上。假使能利用其中的一半來發展海水養殖業,以目前我國海水養殖的平均生產水平計算,就可使其產量每年達到2000多萬噸,全國人均每年即可獲海產品20公斤。有人認為,如在渤海放養對蝦苗50億尾,即能使我國對蝦產量翻一番,年創外匯收入可達數億美元。

(四)資源浪費、破壞情況相當嚴重。

誠如上述,我國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有悠久歷史,這一方面積累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豐富的、寶貴的經驗,發展起了規模巨大的產業經濟活動,把自然資源的潛在優勢轉化成了現實經濟優勢;但另一方面,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不斷變更居住地,開拓新的生存空間,留下了原始農耕文化對自然資源的破壞遺跡;以後又經歷代統治者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戰亂破壞,以及對自然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在我國廣袤國土上各項自然資源所遭受的破壞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1949年後,我國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改善保護,在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進了國民經濟令人矚目的發展和局部地區自然環境的改善。但因歷史上對自然資源開發強度過大,對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缺乏應有認識,以及我們在政治、經濟、人口等方面多次決策失誤,先後造成了「大躍進」和「文革」時期兩次對自然資源的大沖擊、大破壞。近些年來,有些地區貪圖近利的短期行為,還在對自然資源搞掠奪式經營,亂挖濫采,造成了破壞性開發。例如在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部分地區對土地長期搞集約經營,重用輕養,不適當地使用農葯、化肥,綠肥種植面積和施用有機肥減少,水利等農用基礎設施失於修繕,丟掉了傳統的有機農業耕作模式,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結構遭到破壞,農業減產;同時,城市工業迅速增長和不少鄉鎮企業盲目發展,使環境污染迅速蔓延,直接威脅農業增產。此外,城市(包括眾多小城鎮)和農村建設大量佔用有限耕地;部分沿海地區,農村由於棄農從工經商,耕地荒廢或被挪作它用,這就使原已十分緊張的人地關系,隨人口壓力不斷增加而顯得愈加嚴峻。

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自然環境破壞,生態系統失調,還使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和南方山地丘陵地帶,水土流失面積有增無減,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從解放初的116萬平方千米增至約367萬平方千米,占我國土地總面積的38.2%;據推算,每年水土流失的土壤至少在50億噸以上,相當於耕作層為33厘米厚的耕地116.7萬公頃。僅黃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帶走的氮、磷、鉀就有約4000萬噸,相當於全國每年生產的化肥總量。據不完全統計,40多年來因水土流失減少的耕地達270多萬公頃,造成經濟損失每年約100億元!每年木材消耗超過林木生長量,赤字近1億立方米;全國草原退化面積已達0.51億公頃;沙漠化面積已從原先的13.7萬平方千米增加到17.6萬平方千米;陸地河流、湖泊也出現面積日益減小的趨勢,勢必對有些大江大河流域內洪澇災害的形成起著加劇作用。

另外,還因為我國大部分工業企業管理不善,生產工藝落後,機械設備陳舊,也導致資源的浪費和破壞。如我國億元國民生產總值的耗煤量,比英、美高2.4倍,比原西德高3.6倍,比日本高4倍。全國造紙行業每年隨廢水排入江河的燒鹼,等於全國燒鹼產量的1/3。資源、能源利用率低,大量物料和能源變成「三廢」排入環境,意味著大量資源、能源遭到浪費,沒有變成工業產品造福人民,反而變成環境的污染物危害當今和後世。

二、中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面臨的挑戰

綜上所述,我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經歷了1949年前後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總的來說,是有所進展,成績顯著,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誤的教訓。為了求得今後開發利用的進一步優化,尤為重要的是,必須清醒地看到進一步開發利用所面臨的挑戰。這種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較小,且有繼續下降趨勢。

上面我們在對我國自然資源狀況作出總體評價時,曾經明確指出,幅員遼闊的我國,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故而我國各項資源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具有絕對量大,人均佔有的相對量小的突出特點,如水資源(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資源等,雖然在所擁有的絕對量方面,都位居世界各國的前列(河川徑流總量居世界第6位,耕地面積居世界第4位,林地面積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佔有量水平(1989年),則分別只佔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這說明我國所擁有的這些自然資源,其數量並非豐富,而是堪稱貧乏的。還應指出,由於自然資源擁有量往往是個極少變動的常數,而人口卻是處於經常變動中的可變數,即使是在堅持實行計劃生育,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情況下,我國每年仍有絕對量1000多萬人口的凈增長;再加上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中的某些不合理因素,這就勢必使我國人均資源數量呈現繼續下降的趨勢。眾所周知,擁有足夠數量、質量的自然資源,是進行現代化經濟建設經常必需的物質保證。我國一些重要資源人均佔有量的較少,及其繼續下降趨勢的存在,無疑要對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穩定、持續的發展,構成不可忽視的嚴重挑戰。

(二)自然資源日益短缺。

這是來自另一方面的對我國進行現代化經濟建設的挑戰。這種挑戰之由來,一是由於我國人口的繼續大量增長;二是因為經濟結構的不盡合理,資源消耗量大的產業過量發展;三是在某些地區某些時期依然存在的對一些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和不合理利用,致使造成對某些資源需求日益嚴重的過分依賴,從而導致一些資源日益嚴重的短缺。這尤其突出地表現在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普遍短缺,和全國性的耕地不足和退化上。據統計,全國缺水城市迄今已達300多個,日缺水量達1600萬噸以上;預計到2000年,全國水利設施所能提供的水量只能達到6677.97億立方米,與需水量7096.19億立方米相比,仍缺水418.22億立方米。缺水最嚴重的地區還是黃、淮、海、遼諸河流域,其缺水量要佔全國缺水總量的64%。因為缺水,農業因灌溉水不足每年減產糧食250多萬噸,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因此都受到很大影響。所以,水資源短缺,乃是我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所面臨諸多挑戰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再就耕地而言,我國耕地負擔人口的壓力本來就大;而我國耕地後備資源數量又並不多,且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的邊遠地區,開墾利用難度較大,一時還難以藉此擴充耕地以緩解我國耕地日益嚴重的人口壓力;另一方面,城鄉經濟發展中亂佔耕地現象有增無減,最近幾年全國每年因此減少耕地數十萬公頃,農業用地和城市及工業用地需求矛盾日益突出,這更加劇了由耕地不足而引發的人地關系矛盾,這也是亟待採取有效對策加以妥善解決的一個問題。

❿ 我國的資源國情

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大國之一。按自然資源總量的綜合排序,我國是世界第四位。其中礦產資源探明儲量潛在價值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陽能和煤炭資源分別居第一、二、三位,石油資源居世界第八位;耕地、草原面積居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積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佔有量少,是世界上人均資源佔有水平較低的資源小國之一。
我國自然地理條件復雜,資源種類齊全,但資源質量不高,自然生產力低。我國資源分布不平衡,資源之間不匹配,資源分布與生產力布局不協調。眾多人口對有限資源的壓力將愈來愈大。後備資源供給不足,潛伏著更大的資源危機。如果不能在地質勘探方面強化投入並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石油、天然氣、關健礦產資源將嚴重衰竭。
人口持續增長,耕地不斷減少,供水能力緊張,能源緊缺愈加深重,礦產資源不足,後備資源基礎薄弱,資源總需求迅速擴大,各類資源供應長期緊缺,是我國人口與資源、經濟增長與資源供給矛盾的基本格局,資源短缺將長期成為遏制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