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本資源是什麼
擴展閱讀
土地為什麼不是土壤資源 2024-11-24 20:05:45
石油固井怎麼樣 2024-11-24 19:57:12

資本資源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1-19 22:10:01

⑴ 資源資本化是什麼意思

把資源量化,做到企業的資產里去

⑵ 玩資本不如玩資源是什麼意思

簡單的說1.資本就是我們現有財力物力2.資源就是你有一幫或者一群有財的有權有勢力的人脈。
一般情況下有實力個人的力量是敵不過一群有實力的人,所以說玩資本不如玩資源。

⑶ 資本投資是什麼

資本投資是指所有投資者投入企業經營的全部資金的賬面價值,包括債務資本和股本資本。其中,債務資本是指債權人提供的短期和長期貸款,不包括應付賬款、應付單據、其他應付款等商業信用負債。投資資本也是企業全部資產減去其商業信用債務後的凈值。

計算方法如下:

投資資本=權益資本投入額+債務資本投入額 =股東權益+全部利息債務=營運資本+長期資產凈值-無息長期負債。

(3)資本資源是什麼擴展閱讀:

資本投資的作用如下

1、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非常緊密。在經濟理論界,西方和我國有一個類似的觀點,即認為經濟增長情況主要是由投資決定,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基本推動力,是經濟增長的必要前提。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以從要素投入和資源配置來分析。

2、投資是促進技術進步的主要因素

投資對技術進步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投資是技術進步的載體,任何技術成果應用都必須通過某種投資活動來體現,它是技術與經濟之間聯系的紐帶;

另一方面,技術本身也是一種投資的結構,任何一項技術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資本和資源(如試驗設備等)等的產物。技術進步的產生和應用都離不開投資。

⑷ 資本指的是什麼

資本(資本商品,資本設備):capital(capital goods, capital equipment)
指具有經濟價值的物質財富或生產的社會關系。

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中,資本是投入(生產資料)的一部分,投入包括:勞務、土地、資本。
資本是指: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是耐用品。根據現今主流宏觀經濟學觀點,資本可以劃分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源、技術知識
物質資本:(physical capital) 物質資本是指用於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設備和建築物存量。
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人力資本是經濟學家用來指工人通過教育、培訓和經驗而獲得的知識與技能的一個術語。
金融資本(英語:Financial capital),像股票、債券等,會以資本資產(英語:Capital asset)的形式出現,可以在金融市場中交易。其市場價值不是以其累計的投資金額為准,而是以其市場對於未來盈餘及風險的預期值為准。自然資本(英語:Natural capital),是指固有的自然生態,提供生活所需及其他資源,例如河流可以提供農田水源。社會資本,在私人企業中常會視為是商譽或品牌價值,不過社會資本是一較廣的概念.是指為實現工具性或情感性的目的,透過社會網路來動員的資源或能力的總和。教學資本(英語:Instructional capital),一開始在學術上定義是指有關教學及將知識轉移到原來不具備相關知識的個體,像知識資本及智慧資本也是描述類似的概念.但是其定義和上述學術定義不完全相同,在會計處理上也還沒有一定的共識。人力資本,泛指社會資本、教學資本及個人才能的總和。在技術經濟學(technical economic)中會用人力資本來定義平衡成長,也就是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同步提升。

⑸ 資本資源包括哪些要素

我國是一個人均自然資源緊缺而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在這樣的要素稟賦結構下經濟增長方式面臨怎樣的特定問題。未來經濟增長如何形成合理的資源配置,以及如何體現在政府的方針政策上,本文試做初步的探討。

一、中國特定要素稟賦結構下的增長模式及面臨的兩難選擇

中國是一個自然資源緊缺的國家。與人均資源的相對缺乏相反,中國的勞動力極為豐富,勞動力總量供大於求。因而,我國目前社會經濟發展中突出的矛盾就是巨大的勞動力就業需求對自然資源消耗構成的強大壓力,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就業壓力的資源消耗效應。就業壓力要求經濟必須保持高增長,在創新能力不足時,只能通過不斷擴大投資和生產規模,才可能保持新的就業崗位的持續供給,從而容納更多的勞動力。巨大的就業壓力在很多領域使粗放式、消耗性的高增長成為一種社會需要和必然趨勢。無論在城市和農村,大批勞動力為自謀生路,以低廉的勞動力價格與一部份社會資本相結合,興辦起技術和資本含量都較低的小規模、低層次產業。這些企業以粗放式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為代價,依靠模仿生產低附加值的物質產品。並通常以維持生存為目標底線,因而其產品價格和利潤水平可以降到僅僅保住就業崗位的最低限。這些企業在需求已經飽和的生產領域內,以其可承受的最低價格頑強地參與市場價格競爭,包括與高層次企業競爭。所形成的過度競爭的實質是就業競爭,是眾多要生存的低層次勞動力要素,與技術、資本等要素的競爭。
由於這種競爭不是建立在產品差異化基礎之上的效率競爭,而是建立在產品同質性基礎上的價格競爭,使企業之間陷入相互殘殺乃至自我扼殺的低效率循環。一些在技術上有優勢的企業由於資本和勞動力支出較大而不具有成本優勢;在我國目前價格競爭仍居主要地位的市場狀態下,那些技術落後的企業可以保留下來,而一部分技術上先進的企業卻可能面臨困境。對產業發展極為不利。
2.粗放式、消耗性經濟與低國民收入水平下的供需循環結構。在一個收入水平總體不高,人們在選購商品時還往往將低價格視為主要標準的市場上,低層次企業生產的低質低價產品多能贏得上風,以至出現「產業逆淘汰」趨向。整個生產方式就可能被帶入低層次、粗放式產業循環。在能夠容納較多的簡單勞動力就業的同時,必然要以每生產單位的增加值要耗費較多的物質資源為代價。在消費拉動方面,由於粗放式生產以質量低、數量大為特徵,需要更多的消費來消耗其生產出來的產品,而其產品的低價格又使更多的低層次消費成為可能。粗放式生產和低層次消費成為一種社會氛圍,說到底都與巨大的就業壓力相關。
由於城鄉勞動力的相對過剩,所形成的就業壓力使社會自發產生大量從事粗放式和資源消耗型的企業以容納就業。粗放式生產企業在微觀層面形成了三種替代效應,同時又對從事集約式生產的高端企業構成強大的競爭(主要是同質化的低價競爭),導致高端企業難以有效擴大規模並提升競爭力。以上效應的結果是:一方面粗放式生產使資源環境受到破壞,另一方面由於這些企業走的是低成本、低質低價路線,多數勞動力的收入很低,從而壓低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兩方面結果反過來對經濟系統的循環運行產生不利影響:在供給方面,由於資源環境制約的加強,使生產難以持續擴大,最終影響就業;在需求方面,由於勞動者的低收入狀況,使社會缺乏高收入需求的拉動,尤其是以高收入為基礎的第三產業難以發展。限制了就業空間。從而難以緩解就業壓力。
3.就業壓力與資源環境制約的雙重矛盾與兩難選擇。顯然,為生存以求就業,使廣大勞動力具有強大的自發動能進行任何形式、力所能及的生產活動,經濟在粗放前提下的高增長具有可能性。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生存壓力,但是另一方面,這種社會需要和趨勢所面臨的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是任何生產都離不開自然資源的投入,例如土地、礦產資源、能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等等。正如威廉·配第的名言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里的土地可以推廣為所有自然資源,亦即每一個勞動力的就業都必須有相應的自然資源相配套,才可能從事生產,而中國恰恰是勞動力眾多,而自然資源缺乏,兩者不成合理比例。當然,不同的產業和不同的生產方式(粗放的或集約式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配比關系會很不一樣。中國從促進就業的要求出發,如果每個勞動力的就業只需要較少的資源相配套,相應的矛盾就比較小。然而現實中國就業壓力的釋放恰恰是以大量建立粗放式物質消耗性產業為其路徑的,其對於物質資源投入的要求特別巨大。
由此造成的現實矛盾就是:大量的勞動力就業需要源源不斷地投人物質資源,會使有限的物質資源難以有效供給,就業的增長乃至這種生產方式本身也就難以為繼。近幾年中國各地在經濟高速增長中出現的資源要素制約越來越強,已顯示了這種矛盾的尖銳性。與此同時,勞動力就業的壓力則有增無減。當然,如果考慮對外開放的條件,一個國家可以通過從國外輸入的所缺乏的資源要素來滿足其大規模生產的需要,反之如果勞動力過剩,也可以通過輸出勞動力來解決本國勞動力供過於求的問題。但是這首先受制於國際貿易壁壘和人口跨國流動的壁壘,其次這種做法對一個小國有可能緩解矛盾,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則是難以解決問題的。現實告訴人們,轉變增長方式,調整優化生產要素投入配比,更多地利用我國豐富的人力資源,更有效利用自然資源,減少資源消耗,成為保障我國可持續發展,並有效地解決就業問題的必然選擇。

二、勞動力與自然資源的替代及要素投入組合的優化

應該看到,廉價的、幾乎無限供給的勞動力既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優勢,也是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利益分配不利性的基礎。中國的勞動力價格是低廉的,中國勞動者沒有得到與全球勞動力市場平均價格相對稱的收入,但這又是由於中國勞動力大量剩餘,供過於求所形成的必然結果。中國參與要素合作型國際分工中的勞動力弱勢分配地位因此而形成。
首先我們考察各類要素利用度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在一般情況下生產系統存在著資源總量的限制和勞動力總量限制,制約著對相應要素的利用程度。而在人均資源相對缺乏而勞動力總量十分充裕的我國,主要存在著資源總量的限制,而勞動力總量的限制則是較遙遠的事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其對各種要素的利用度是動態變化的。在經濟發展初期,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消耗資源和增加勞動力的投入形成高增長,但發展到工業化中期,由於資源消耗量的增大,開始受到資源總量不足的限制,當然,這種限制只是一種相對限制。即在假定資源供給量總體不變的前提下形成的對經濟發展的約束。這時資源消耗程度必須受到嚴格限制,在資源消耗被迫減少的情況下,勞動力的加大利用已形成對資源的替代效應,保持經濟的增長態勢。同時,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提升必須持續加強。科技創新不但能夠有效地利用和節約資源,降低資源制約的程度,也能夠形成節約勞動力的效應。但在目前就業壓力極大的階段,更應該重視前者而降低後者的效應。同時轉變原有粗放的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升級。但一個國家的勞動力資源終究也是有限的,在進一步的發展中,長期來看,仍將面臨勞動力總量的制約,這是在發達國家早就已經面臨的問題。此後,在資源和勞動力雙重製約的情況下,經濟的增長在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投入和創新,以及人力資本的壯大過程。
其次我們考察在資源的剛性約束下,怎樣進行要素的替代性配置,從而更有利於實現最佳的經濟增長。如圖1所示,XY線表示經濟增長的趨勢,與經濟增長同步,資源與勞動力的使用也不斷增加。資源與勞動力具有一定的替代關系,AB、CD、WH即是在不同增長水平上二類要素配置的元差異曲線。當然無論是資源還是勞動力至少要具有最低數量,低於這個數量,替代關系就無法成立。右邊反映經濟增長程度的縱坐標,例如G點所對應的增長程度為100個單位。在經濟增長的每一階段點上,資源與勞動力各自所佔的比例可以有多種選擇。例如在AB線上,可以選擇多用資源少用勞動力的M點,也可以選擇少用資源多用勞動力的N點。根據我國資源缺乏而勞動力極為豐富的要素特點,我們應盡可能使用勞動力而少使用資源。即盡可能選擇無差異曲線的右下方所反映的配置比例,在AB線上,我們選擇N點而不選擇M點的配比,有利於在一定資源約束下的最大程度增長。我們如果選擇M點的配比,則經濟增長到G'點時(對應元差異曲線CD),其對應資源的需求為M',而該點已經與資源約束線相交,由於受到資源的剛性約束,經濟就無法增長,其對應的增長程度約為130個單位。相反如果選擇N點的配比,經濟增長到G」點(無差異曲線WH)時,其要素配比N"才會受到資源約束線的剛性約束。其對應的增長程度達210個單位。可見,根據國情採取有利於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合理要素配比具有重要意義。

再進一步考察在科技創新條件下對要素配置與經濟增長的影響。圖2是在科技創新條件下的要素配置與經濟增長。科技的應用可以產生兩方面作用:一方面使經濟增長所需要的資源和勞動力要素減少,圖2與圖1相比,經濟增長的G、G'和c"點所分別對應的經濟增長程度分別為140、225和320,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科技應用也可以改變同等經濟增長所需投入要素的配比狀況,圖2的無差異曲線AB、CD、WH比圖1更趨於水平狀況(與該三條線分別相交的虛線分別表示其在圖1的位置)。我國的科技應用應更著力於減少資源消耗而不是減少勞動力,或體現出以勞動力替代資源的要求。適應於中國勞動力豐富而資源緊缺的情況,這種配比的改變,可以使國民經濟在原有資源約束條件下實現更高的增長。G"所對應的是在出現資源相對約束時候的增長程度,達到320個單位,與圖1的G"相比增長程度則高得多。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如果能夠通過國際貿易從國外輸入自然資源,從而增加國內資源供給,則資源相對約束線就可以提高,同樣可以實現更高的增長。同樣,如果能夠大力引進國外資本,並且外資所進行的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的,較少地消耗自然資源,則將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十分有利;但如果外資是資源消耗型的,其進入主要目的在於大量利用中國的自然資源,則可能加劇我國的資源制約矛盾。

三、中國勞動力過剩、資源緊缺條件下的發展對策

如何解決上述兩難問題,最根本的是努力形成就業壓力的資源節約效應。即在盡可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的前提下,轉變增長方式和轉變消耗性的產業結構,在同等勞動力就業的要求下,能夠更多的通過勞動力與技術要素、智力要素的結合,更多的採取人力資本投入進行生產,而不用或少用自然資源,即用較多的人力(應是較高素質的)而以較少的自然資源配比,是緩解乃至消除上述尖銳矛盾的根本途徑。
第一,大力發展多用勞動力、少用資源的產業。前者包括除交通運輸、餐飲業以外的大多數的服務業,尤其是高層次服務業,例如教育、信息、科技、金融、社會中介、咨詢業等,主要或完全是用人力資源而較少消耗物質資源。因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未來長時期中應該作為我國的重大戰略予以高度重視。對第二產業而言,也要重視發展主要通過人力資源投入增值的產業和產品,除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外,在傳統產業方面,如工藝美術產品、高檔服裝,尤其是採用獨特工藝技術、深加工產品。投入的物質資源較少,而通過人力資本實現高增值的特徵明顯。此外,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或較長時間內尚無法用機器設備替代人力進行生產的製造業產品。應注重發展,如相當一部分食品加工、皮革服裝生產等等。羅默等學者認為,在資本短缺而勞動力豐富的國家,勞動密集型投資比資本密集型投資具有更高的資本效率,原因是少量的資本可以推動大量的勞動力。
第二,對外開放戰略上,在商品貿易方面,應大力從國外輸入我國所缺乏的能源、礦產等自然資源,保障我國高增長所必需的要素供給;在服務貿易方面,應學習印度的經驗,充分利用我國的人力資源,積極發展勞務輸出及服務外包的形式,使本土產業為更多的外國企業和公民服務;在引進外資方面,要注重引進消耗資源較少又能創造較多就業機會的產業,更要大力引進技術先進的新興產業,通過技術和產業關聯形成開拓型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和就業雙重目標的實現;在對外投資方面,要鼓勵中國企業跨國投資資源產業,如開發資源豐富國家的油田、礦山、森林等,使我國經濟增長的資源供給有長期的保障。政府對以上跨國經濟行為應給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第三,要將轉變增長方式,形成資源集約型經濟作為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粗放型產業的基本特徵是產品的技術、智力含量較低,主要依靠我國歷史上形成的相對低價的資源要素投入維持生產,例如行政劃撥的土地、國家嚴格控制價格的水、能源、重要原材料,成為粗放式、消耗性生產的前提。然而隨著目前已經出現,並且未來更將加劇的資源的供不應求,以及國家對價格控制的放開,粗放式生產的資源供給必將難以維持;同時,粗放生產的低價、低檔產品在目前全社會總體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還能有相當的銷路。但未來隨著全社會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低檔、低價產品的需求逐步被對高檔、高質、高價產品需求所取代時,粗放式生產的產品銷路也將日漸萎縮。因此無論從要素供給還是產品價值實現的角度看,粗放式生產在我國歷史中只能是短暫的現象,在未來可預期的時間內勢必被逐步淘汰。現有企業必須轉變增長方式才能生存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有效和重復利用有限的資源是必然的選擇。
第四,大力推動能夠形成新的產業、新的增長點、新的就業機會的「開拓型創新」。為了支持更多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就必須形成更大的生產規模並且能滿負荷生產。相對於僅僅提高勞動生產率或減少工作時間的效率型創新,「開拓型創新」不僅可以大量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有效擴大社會總需求,而且是產業升級的強大動力。比較突出的具有開拓型創新效應的產業有:信息產品生產與服務,醫療保健領域;高等教育及精神、文化產品生產領域;交通運輸領域(如家庭轎車等),家庭及個性化服務業領域;住宅建設領域;環境保護領域,以及所有能推出新產品、激發新需求的領域。要支持相對大規模的生產,就必須有較高的消費拉動。我們要求生產是多投入勞動而少投入物質資源的生產,因而在消費領域也應該鼓勵多消費更多地包含活勞動所創造價值,而較少地包含物資資源轉移價值的產品。鼓勵人們尤其是高收入人群大量消費服務業產品應該是首要的選擇,例如大力促進旅遊業和文化娛樂業的發展,鼓勵人們接受家政服務、接受更多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參與各類研究工作、接受社會咨詢、接受各類金融理財服務。在製造業產品方面,鼓勵人們消費更多資源投入少的產品,例如工藝美術產品、深加工高增值的日用消費產品等等。
第五,應用與開發更多能夠用勞動力替代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技術,使過多的勞動力能夠替代相對缺乏的資源。例如:以勞動力替代土地、更多地採用勞動密集的生產方式、鼓勵更多的企業和勞動力投入資源再生事業、投人更多的勞動力從事新資源的研究、開發產業、投入更多的勞動力從事可再生資源和清潔能源建設、投入更多的勞動力從事節約資源和能源的科學技術研究和管理科學研究等。
當然,以上設想必須正確處理若干方面的矛盾:一是與企業經濟效益的矛盾。即當企業從其效益的要求出發,能夠用機器設備、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投入使生產過程提高效率,但會減少勞動力的使用。如果我們要求企業從宏觀和長遠的要求出發,避免或限制這種過程,事實上會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二是與產業升級的矛盾。一般來說,經濟技術發展的過程,基本是與資本的投入替代勞動力的過程同步的,它使勞動力的平均物質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人們的收入也不斷提高。如果限制這樣的替代過程,勢必與產業升級產生矛盾。過度推行這樣的政策,有可能影響產業升級和經濟素質提高的步伐。這同樣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解決以上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在強調更多地利用我國充裕的人力資源的同時,必須同時強調提高我們所利用的人力資源的素質。也就是說,只有更多的利用有更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才能既克服我國經濟發展中資源配比不協調的矛盾,又能夠在多使用人力資源的同時,避免由於勞動力的就業剛性壓力過度地產生勞動力替代技術和資本,從而影響經濟效益和產業升級的矛盾。如果能通過調整教育結構和職業培訓、技能開發政策給更廣泛的人群創造出大量就業機會,將實現就業和產業升級的「雙贏」。

⑹ 資本屬於資源嗎

當然屬於。

⑺ 資源性,資產性,資本性。分別是什麼意思

  1. 資源性資產(resources assets) 是由人們發現的有用途和有價值的物質,由於資源具有量、質、時間和空間等多種屬性,因而它應當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系統研究自然資源的生態循環及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循環規律便成為我國經濟學科領域的一個新課題。

  2. 資本性收入是區別於經營性收入的,是指籌建期間發生的各種收入.

  3. 資本性支出是指通過它所取得的財產或勞務的效益,可以給予多個會計期間所發生的那些支出。因此,這類支出應予以資本化,先計入資產類科目,然後,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轉入適當的費用科目。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供長期使用的、其經濟壽命將經歷許多會計期間的資產如: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等都要作為資本性支出。即先將其資本化,形成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等。而後隨著他們為企業提供的效益,在各個會計期間轉銷為費用。如:固定資產的折舊、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的攤銷等。

⑻ 資本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區別

資本資源主要指資本,簡單地講就是資金;而自然資源主要指煤、石油、各種礦產等資源。

⑼ 社會資源資本是什麼

就是懂得以智慧融合資源與資本,化石成寶,點石成金!
智慧:它代表企業用於創造利潤的運營方向與策略,
確保團隊做對的事!一個真正好的創業團隊,他們需要擁有足夠的智慧,對市場有充分的認識,
預知機會與風險在那裡,
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
推動適合的商業模式,
選擇巧妙的竟合戰術,
才有獲得成功的可能!
資源:它代表企業用於加速創造利潤的多元條件,
確保前進的過程更有效率!一個真正好的創業團隊,他們內部需要掌握解決問題並快速推進的各項條件,
更應懂得從外部引入各類助力以彌補自身的不足,
內外力量整合後,
實現天時地利人和,
借力使力四兩撥千斤,
才能高效的成功
資本:它代表企業用於創造利潤的運轉動力,
確保能持續前進!一個真正好的創業團隊,他們需要確保現金流無虞,
才可能持續邁向成功!

⑽ 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區別謝謝啊

一、定義:

1、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亦稱「非物質資本」,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資本。

2、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 ,簡稱HR)指發展經濟和社會事業所需要的具有必要勞動能力的人口。

二、區別如下:

1、價值關系不同:

(1)人力資本是由投資而形成的,強調以某種代價獲得的能力或技能的價值,投資的代價可在提高生產力過程中以更大的收益收回。

(2)人力資源作為一種資源,勞動者擁有的腦力和體力對價值的創造起了重要貢獻作用,人力資源強調人力作為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創造能力,它在生產過程中可以創造產品、創造財富,促進經濟發展。

2、研究問題的角度和關注的重點也不同:

(1)人力資本是通過投資形成的存在於人體中的資本形式,是形成人的腦力和體力的物質資本在人身上的價值凝結,是從成本收益的角度來研究人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它強調投資付出的代價及其收回,考慮投資成本帶來多少價值,研究的是價值增值的速度和幅度,關注的重點是收益問題。

(2)人力資源是將人作為財富的來源來看待,是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研究人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關注的重點是產出問題,即人力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有多大,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有多強。

3、計量形式不同:

(1)人力資源是指一定時間、一定空間內人所具有的對價值創造起貢獻作用並且能夠被組織所利用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

(2)人力資本往往是與流量核算相聯系的,表現為經驗的不斷積累、技能的不斷增進、產出量的不斷變化和體能的不斷損耗;如果從投資活動的角度看沒有與存量核算相聯系,表現為投入到教育培訓、遷移和健康等方面的資本在人身上的凝結。

(10)資本資源是什麼擴展閱讀:

1、人力資源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人力資源的最基本方面,包括體力和智力,從現實應用的狀態,包括體質、智力、知識、技能四個方面。人力資源與其他資源一樣也具有特質性、可用性、有限性。

2、最早的人力資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的著作。他在著名的《理想國》中論述了教育和訓練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