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我國的旅遊資源概況有哪些
擴展閱讀
存原材料成本多少錢 2025-01-11 17:56:02
社區資源分配方式有哪些 2025-01-11 17:40:48
3d大底縮水工具哪個好用 2025-01-11 17:26:33

我國的旅遊資源概況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1-27 16:50:37

Ⅰ 中國旅遊資源有哪些

按傳統旅遊資源觀分類,我國旅遊資源包括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民俗風情資源、傳統飲食資源、文化資源和工藝品資源,以及都市和田園風光資源等。按現代旅遊產業資源觀分類,我國旅遊資源包括觀光型旅遊資源、度假型旅遊資源、生態旅遊資源和滑雪、登山、探險、狩獵等特種旅遊資源,及美食、修學、醫療保健等專項旅遊資源。

學術界按旅遊資源的成因或其屬性分類,將旅遊資源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型。前者是指地貌、水體、氣候、動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構成的、吸引人們前往進行旅遊活動的天然景觀,具有明顯的天賦性質;後者內容廣泛、類型多樣,包括各種歷史古跡、古今偉大建築、民族風俗等等,是人類活動的藝術結晶和文化成就。也有的將其分為三類,除上述兩大類型外,還有復合型旅遊資源。

我國旅遊資源有幾大特色:中國是世界上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資源種類繁多,類型多樣,具備各種功能;中國旅遊資源不僅種類多樣,而且每種資源的積淀豐厚,擁有各種規模、年代、形態、規制、品類的資源特徵;中國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流傳至今的寶貴遺產構成了極為珍貴的旅遊資源,其中許多資源以歷史久遠、文化古老、底蘊深厚而著稱;中國擁有數不盡的特有旅遊資源。每個國家由於地理位置、氣候、土壤、水文、海拔高度等差異,以及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的區別,無論是自然旅遊資源還是人文資源均存在差異,有明顯的區域性,如北歐峽灣、亞馬遜雨林以及我國的古城牆及美洲瑪雅文明等,旅遊資源因分部不同而各具特色。

Ⅱ 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現狀

旅遊業具有「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的美稱。所謂朝陽產業,它的發展前景廣闊可觀,當今的旅遊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我國的旅遊市場規模穩步擴大。但是相較而言,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廣度深度都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民對旅遊消費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國內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討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迅速,覆蓋面廣,但總的說來仍然處於一種低消費、大眾化、低水平、中近距離旅遊的狀況。旅遊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發展很快,但仍不能適應國內旅遊市場發展速度的要求。
旅遊人次數穩步增加,旅遊消費額逐步提高;絕大部分屬於觀光旅遊,文化型和享受型極少;國內旅遊熱門地區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知名度高、旅遊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4A級以上景區。自助旅遊增多,團隊出遊減少;度假村的區域『生特徵已經比較明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西部、東北等區域的度假村經營都各顯特色。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重慶等經濟發達地區度假村數量明顯比其他地區高很多。這說明我國旅遊房地產度假村細分市場的區域格

Ⅲ 中國旅遊資源的特徵

特性一

①區域分異特性:旅遊資源是造成旅遊活動的最基本的因子。沒有景觀的地域分異,就不可能吸引需求不同的旅遊者。旅遊資源區域分異受自然地理和人類社會活動規律所控制,而前者的控製表現更為直接和明顯,如由氣候差異造成的緯度地帶性分布特性。

受制於氣候干濕程度影響的經度地帶性分布特性;由於氣溫和熱量隨高度變化而造成的垂直地帶性分布特性;由內外因子綜合作用而形成的集中性分布特性,這種集中包括大小范圍的集中、團塊狀集中、條帶狀集中等。

②景象組合特性,包括:從種類上的同類組合和綜合組合;從空間上的集團組合和異地組合;從規模上有大小不同尺度的組合,有當地或近地的集團組合,也有遠距離的異地組合。

③相似出現特性,自然和人文景象相似出現,給旅遊者造成近地旅遊之方便,但也給旅遊業發展造成一些問題,對於類似景點,不易多次重遊和加強其特色宣傳。此外還有潛在資源特性、季節變化特性、性質變異特性等。

特性二

(一)價值上的觀賞性。它主要是用來看或觀賞的。這是旅遊資源同一般資源最主要的差別。

(二)空間上的地域性。地域差異性集中體現出各個地區的旅遊資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遊景觀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業是否有成就。

(三)時間上的季節性。(變異性) 主要指自然景觀受季節氣候的影響而呈現出的最佳觀賞季節。

(四)使用上的永續性。主要指旅遊資源只供觀賞不能帶走,因此可以長期供遊人使用。前提是保護和管理得好。

(五)構景上的綜合性或多樣性。指旅遊資源往往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組成。

特性三

(1)多樣性

對旅遊者構成吸引的各種因素都是旅遊資源。對旅遊者構成吸引的各種因素都是旅遊資源。需求千差萬別,概括為:「求美」「求異」,縱向上對遙遠的古代遺跡充滿敬仰、橫向上為異地的奇特環境和事物流連忘返、對美的本能追求使人們面對自然造化的優美景觀心曠神怡、對體現人類追求、凝結人類智慧的人工創造物一往情深。

(2)壟斷性——(不可移動性 )

是指旅遊資源的實物本體不能朝向旅遊者移動。正是旅遊資源的不可移動性,才決定了旅遊活動暫時的和異地的特徵;消費者買走的只是映象和感受。

(3)定向性一是資源分布的區域性。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性—— 人們渴望了解居住地以外的世界;才形成了旅遊者向某個方向的旅遊流;旅遊流的指向是旅遊資源的吸引力。

二是同一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的區域性;對某些國家或地區的旅遊者吸引力大; 對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旅遊者吸引力不大; 對另一些本就不具有吸引力。

(4)時間性

與旅遊活動的時間性,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時間的季節性。是指同一地理環境隨季節的變化在某一特定季節出現某些特殊景觀或特別的體驗感受適合於旅遊的現象。

時間特定性或周期性:旅遊景觀和事物在某一特定時間周期性地出現或發生。傳統的節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每4年一屆奧運會 ;珠海每兩年一次的航展,歐美國家一年一度的狂歡節來臨; 每年農歷8月16錢塘江觀潮;日出日落,

時代的變異性:歷史遺跡、名人故居、廢棄的礦井、監獄等;登月旅行, 一些主題公園地衰落

(5)組合性

一個孤立的構景要素或一個獨立的景點是較難形成使旅遊者離開其居住地專程前往游覽的吸引力的,總是復雜多樣、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各個要素組合構成足以吸引旅遊者的旅遊資源。

資源特點

1、種類的多樣性和數量的豐富性

2、空間分布的廣泛性和地域性

3、時間分布的季節性合共生性

4、文化內涵的深遠性和獨特性

(3)我國的旅遊資源概況有哪些擴展閱讀

屬性分類

對於旅遊資源的類型,人們有多重劃分方法,但根據各國普遍的做法,旅遊資源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自然旅遊資源,一類是人文旅遊資源,還有一類是社會旅遊資源。

自然旅遊資源:主要是天然賦存的具有游覽觀光、休息療養、娛樂體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這些要素或以單體和單體組合,或以某種要素為主輔以其它要素組合構成旅遊資源。

地文景觀類——山嶽形勝、岩溶景觀、風沙地貌、海濱沙灘、特殊的地質現象和地貌類型等。

水域風光——河流、湖泊、瀑布、泉水、溪澗、冰川、濱海等

生物景觀——森林、草原、珍稀樹種、奇花異草、珍禽異獸

氣候與天象景觀——適宜於避暑避寒療養治病的氣候及特殊的天象景觀,如泰山日出、廬山雲瀑、黃山雲海以及雖可遇不可求但出現頻率較多的峨嵋佛光、沙漠海市蜃樓、極地極光等。

人文旅遊資源:是指能夠吸引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古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實體或以其為載體的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

歷史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建築遺址、石窟石刻等

民族文化及其載體——主要包括可視、可感、可參與的特殊民俗禮儀、習俗風情、節日慶典、民族藝術和工藝等。

宗教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參觀游覽型的宗教建築藝術,如壇、廟、寺、觀、帶有人格神色彩的大型塑像,以及賦予其中的裝飾、雕塑、壁畫、楹聯、碑刻等; 另一類是這些宗教建築和藝術本身營造的宗教活動場所。

如各種宗教的神職人員佈道求法,現代旅遊者中也有大量專為求神拜佛而光顧宗教寺廟道觀的。

城鄉風貌:具有視覺形象的歷史文化名城、獨具特色的現代都市風光,具有清新質朴的田園風光、古鎮村落等。

現代人造設施:富有特色、具有規模、某種特殊意義和影響力的大型工程及文化設施。

有影響的國際性體育和文化事件:

飲食購物:包括各種富有特色的地方風味美食、特產名品、特色市場與著名店鋪等。

Ⅳ 旅遊資源的簡介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現象和因素,均稱為旅遊資源。(國家旅遊局2003年頒布《旅遊規劃通則》)
2.旅遊資源是指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產,以及直接用於旅遊目的的人工創造物。(保繼剛,1993)
3.凡是足以構成吸引旅遊者的自然和社會因素,亦即旅遊者的旅遊對象或目的物都是旅遊資源。(鄧觀利,《旅遊概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4.從現代旅遊業來看,凡是能激發旅遊者旅遊動機,為旅遊業所利用,並由此產生經濟價值的因素和條件即旅遊資源」。(邢道隆,《談談旅遊資源》)
5.凡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為旅遊業所利用,並由此產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現象和事物均稱為旅遊資源。(高教版與上基本同)
6.對旅遊資源的定義比較確切和規范的是:「所謂旅遊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有吸引力、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具備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國家旅遊局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 1.旅遊資源理論的核心是吸引力。
2.存在形式既有的有形物質資源,如山川、河流,也有無形的非物質資源,如神話傳說。更多的則是有形的物質資源和無形的非物質資源的結合體。如長城與孟姜女哭長城、故宮與歷朝王朝的故事、泰山與歷代皇帝封禪的故事、杭州的雷峰塔與許仙和白娘子的故事等。
3.發展變化
旅遊資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本身是帶有發展性質的概念。表現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並沒有被作為旅遊資源,但隨著旅遊者需求的變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遊資源;反之亦然。
1.階段性:有些還不是旅遊資源的事物,將來就可能成為旅遊資源。如文革遺跡。
即所謂未開發的潛在旅遊資源和已開發的現實旅遊資源。
2.旅遊資源吸引力具有群體傾向性或吸引力的定向性,如對城市人來說農村田園風光、對農村人來說城市的高樓大廈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的本質屬性——吸引功能;
旅遊資源的作用對象——旅遊者;
旅遊資源的內容——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總和;
旅遊資源可開發性——旅遊價值和原材料。
旅遊資源可定義為: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並具備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統稱為旅遊資源。它是發展旅遊事業的基本物質條件,在范疇上屬於社會資源之列。

Ⅳ 水庫的旅遊價值及我國水庫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概況

17.1.1水庫的旅遊價值

水庫是人類為了某種目的需要(飲用水、灌溉、防洪、發電、航運等)而用人工建造的湖泊,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尤其是天然湖泊分布比較少的地區[1]。與天然湖泊不同,水庫是人工建築和自然山水相結合的復合體,主要由水體、水生生物、庫岸(盆)和水庫相關建築物四大部分構成。

水體是開展各種水上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在這里可以開展劃(游)船、垂釣、水上滑水、水上摩托艇、水上高空滑翔傘等娛樂活動項目,還可以發展漁業。

水生生物包括各種水生動植物、微生物等。傳統觀賞植物(如睡蓮、荷花、金魚藻)都會引起遊客極大的觀賞興趣,同時,包括魚類、甲殼類(如蟹、蝦)、龜鱉類(如龜、鱉)、軟體類(如蚌)在內的各種水生動物為遊客提供了觀賞、垂釣、收集的娛樂機會。另外,大規模的水產捕撈、魚群洄遊活動也是遊客觀光的對象之一。

水庫庫岸是進行各種戶外遊憩活動的重要場所,其包括水庫河流的河漫灘、岸坡和水庫四周的山地等,它的旅遊價值主要體現在:為遊客提供了進行各類休閑活動的場所,拓展了遊客的旅遊活動空間。水庫庫岸的山地為登山、森林旅遊等活動提供了場所,實現了旅遊空間從水面向陸地的拓展。

水庫附屬人工建築物主要包括攔河大壩、水電站、專用建築物等。該類建築物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其中大壩是水庫的核心建築物和重要標志,也是重要的觀光對象之一。水庫的專用建築物還有過壩建築物、通航建築物(含船閘、升船機)等,其中船閘和升船機的整個運作過程對大多數遊客來說比較新奇,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17.1.2我國水庫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概況

水利旅遊作為一項朝陽產業,近年來在我國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水利部門充分利用現有水利工程,主要是利用一些大中型水庫,積極開發旅遊項目,不僅增加了收入,而且提高了社會知名度,成效顯著[4]。據水利部資料統計,截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共修建了大小水庫近10萬座,現有100多處較為著名的水庫旅遊風景區。為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國家水利部已將水利旅遊與供水、發電並列為水利經濟的三大內容[2]。2001年水利旅遊比2000年增加了0.8億元,達到5.2億元,增幅為18.2%,2001年10月,水利部首批18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的評選和命名,拉開了發展水利旅遊的序幕,截至2005年底,我國已批准設立192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其中廣東有4個(表17.1)。此外,還有近千個省級水利風景區。水利基礎產業地位的確立,為庫區水利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庫區水利旅遊業必將成為水利經濟一個新的重要增長點[5]

表17.1 廣東省獲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名單(截至2005年)

我國的水庫旅遊事業雖已起步,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各地水庫經營狀況不一,很多的水庫還只是停留在「發電、養魚、賣水」的階段[6],一些水庫的旅遊開發起點低、規模小,沒有進行統一的規劃,缺乏科學的指導思想和有效的運作方式,造成效益低,有的甚至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等。因此,如何開展這一工作還有許多問題亟待研究。

Ⅵ 我國的海洋資源現狀

我國的海洋資源
1、海洋生物資源
中國海地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3個氣候帶。大陸入海河流每年將約4.2億t的無機營養鹽類和有機物質帶入海洋,致使海域營養豐富,海洋生物物種繁多,已鑒定20278種。根據長期海洋捕撈生產和海洋生物調查,已經確認中國海域有浮游藻類1500多種,固著性藻類320多種,海洋動物共有12500多種,其中:無脊椎動物9000多種,脊椎動物3200多種。無脊椎動物中有浮游動物1000多種,軟體動物2500多種(頭足類100種左右),甲殼類約2900種,環節動物近900種。脊椎動物中以魚類為主,約近3000種,包括軟骨魚200多種,硬骨魚2700多種。
2、海洋礦產資源
中國大陸架海區含油氣盆地面積近70萬km2,共有大中型新生代沉積盆地16個。據國內外有關部門資源估計,我國大陸架海域蘊藏石油資源量150億-200億t,分別佔全國石油總資源量674億-787億t的18.3%-22.5%;據國家天然氣科技攻關最新成果,全國天然氣總資源量為43萬億m3,其中海域為14.09萬億m3。這充分展現近海油氣資源的良好勘探開發前景和油氣資源潛力的豐富。我國漫長海岸線上和海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砂礦資源,目前已探明具有工業價值的砂礦有:鋯石、錫石、獨居石、金紅石、鈦鐵礦、磷釔礦、磁鐵礦、鈮鉭鐵礦、褐釔鈮礦、砂金、金剛石和石英砂。
3、海洋化學(海水)資源
世界海洋海水的體積13.7萬億m3,其中含有80多種元素,還含有200萬億t重水(核聚變的原料)。海水資源可以分為兩大類,即海水中的水資源和化學元素資源。此外,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即地下鹵水資源。我國渤海沿岸地下鹵水資源豐富,估計資源總量約為100億m3左右。海水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淡化成為淡水資源;海水化學資源可分為海鹽、溴素、氯化鎂、氯化鉀、鈾、重水和其他可提取的化學元素;地下鹵水資源可分為海鹽、溴素、氯化鎂、氯化鉀、其他可提取的化學元素等。
4、海洋可再生能源資源
海洋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等。中國潮汐能資源量約為1.1億kw,年發電量可達2750億kw小時,大部分分布在浙、閩兩省,約佔全國的81%。波浪能理論功率約為0.23億kw,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浙江、海南和台灣的附近海域。我國潮流能可開發的裝機容量約為0.18億kw,年發電量約270億kw小時,主要在浙江、福建等省。另外流經東海的黑潮,動力能源更為可觀,估計為0.2億kw。溫差和鹽差能蘊藏量分別為1.5億kw和1.1億kw,兩者的總量超過海流能和潮汐能。
5、濱海旅遊資源
中國沿海地帶跨越熱帶、亞熱帶、溫帶3個氣候帶,具備「陽光、沙灘、海水、空氣、綠色」5個旅遊資源基本要素,旅遊資源種類繁多,數量豐富。據初步調查,中國有海濱旅遊景點1500多處,濱海沙灘100多處,其中最重要的有國務院公布的16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3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5處國家海洋、海岸帶自然保護區。按資源類型分,共有273處主要景點,其中有45處海岸景點、15處最主要的島嶼景點、8處奇特景點、19處比較重要的生態景點、5處海底景點、62處比較著名的山嶽景點、以及119處比較有名的人文景點。
6、海岸帶土地資源
中國海岸帶地區的土地資源類型較多,有鹽土、沼澤土、風沙土、褐土等17個類型,53個亞類。海岸帶不僅現有土地資源豐富,而且是地球上唯一的自然造陸地區,據古地理研究,我國長江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下遼河平原等,約有14萬-15萬km2的土地都是古海灣沉積而成。由於入海江河多,挾帶泥沙量比較大,河口三角洲淤積速度快。例如,黃河每年向海洋的輸沙量高達10多億t,河口灘塗平均每年淤長約2100hm2(3.2萬畝)。

Ⅶ 我國自然旅遊資源的現狀

我國自然旅遊資源的開發可以說取得了一些成績,帶來了各種效益。但不能否認的是在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不免出現了許多不能迴避的問題。為了眼前利益,往往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甚至進行掠奪性開發,使一些自然旅遊資源的開發出現了無序的狀態。具體的問題概括起來有如下的幾個方面。
1. 進行違反自然規律的開發,使自然旅遊資源所依存的天然條件改變,導致自然景觀的變異,甚至消亡。此種現象是令人相當惋惜與痛心的。如由於在黃山大建賓館,人工蓄水,造成黃山人字瀑的斷流;青海湖鳥類的減少;白洋淀的境遇等等無不是違背自然規律,而遭受自然的懲罰。自然景觀作為地域綜合體是受諸如地質地貌、風力風向、溫度濕度、地理方位等因素影響的。人為地改變其中的一點或幾點因素,就有可能導致整體失衡,從而改變整個景觀。因此,人們在開發自然旅遊資源時,應在按自然規律辦事,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旅遊資源。
2. 自然旅遊景觀的非自然化傾向。自然景觀的非自然化傾向是指城市化,公園化、人工化,導致旅遊景點特有風格與美感的消失。世界上最高、載重量最大的戶外觀光電梯———張家界百龍觀光電梯,其三百五十米的高度比法國埃菲爾鐵塔觀光電梯還要高出二百三十三米。它雖然贏得了兩項世界之最,方便了遊人,增加了地方稅收。但它對景觀美感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它讓地質、旅遊、美學等專家學者扼腕,讓真正懂得美、欣賞美的旅遊者痛惜。它帶來的經濟效益無論有多麼可觀,都是有限的,可它損毀的卻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是多少錢也買不回來的。
3. 自然旅遊景點商業化、集市化,最終導致旅遊景點的世俗化,失去吸引旅遊者的原有特色,削弱了旅遊價值。在旅遊地隨意設攤經商,往往將清麗、幽靜、脫俗的自然景觀弄得一片喧囂,照相機、攝像機的鏡頭總也躲不開煞風景的攤點。如此開發,只能使自然旅遊景觀漸漸失去昔日的魅力,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失去其應有的旅遊價值,最後只能是得不償失。
4. 與國際上的自然旅遊資源的經營開發與管理相比,仍處於相形見拙的劣勢。粗放型開發的現狀與中國極其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和充足的客源市場相比,還相距甚遠,與未來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許多方面的隱患和問題,更難以適應未來WTO 環境下全面開放和激烈競爭的國際旅遊大市場。要想使中國的自然旅遊資源得到應有的開發、利用,應從多方面解決制約中國旅遊業發展的不利因素。自然旅遊資
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應是促進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根本所在,對中國旅遊業乃至中國經濟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Ⅷ 我國的旅遊資源有哪些

按傳統旅遊資源觀分類,我國旅遊資源包括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民俗風情資源、傳統飲食資源、文化資源和工藝品資源,以及都市和田園風光資源等。按現代旅遊產業資源觀分類,我國旅遊資源包括觀光型旅遊資源、度假型旅遊資源、生態旅遊資源和滑雪、登山、探險、狩獵等特種旅遊資源,及美食、修學、醫療保健等專項旅遊資源。
學術界按旅遊資源的成因或其屬性分類,將旅遊資源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型。前者是指地貌、水體、氣候、動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構成的、吸引人們前往進行旅遊活動的天然景觀,具有明顯的天賦性質;後者內容廣泛、類型多樣,包括各種歷史古跡、古今偉大建築、民族風俗等等,是人類活動的藝術結晶和文化成就。也有的將其分為三類,除上述兩大類型外,還有復合型旅遊資源。

Ⅸ 旅遊資源現狀

8.2.1 旅遊資源類型

從湖南省已知或已開發的旅遊區(點)的資源特徵、性質及類型來看,總結歸納有三大類型:第一類是自然界中地理環境和生物所構成的自然景觀資源,風光和物象能給人以自然美感,並吸引人們前往游覽觀光。其特徵:自然風光中的山、水、石、洞、氣、光、生物等,經過巧妙的天然組合,造成千變萬化的旅遊環境和景象,觀光旅遊者通過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生理過程,便可產生種種想像,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第二類是指古代人類社會活動的遺跡和現代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等為主要觀光內容的人文景觀資源。其重要特徵:它是古今人類政治、經濟活動的記錄和文化藝術的結晶,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風貌和特徵的集中反映,給人們以知識、教育、啟迪和娛樂。人文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受社會性質、意識形態和文化素養的支配和控制。第三類即有人文景觀又有自然風光,兩者有機結合而構成的綜合類型。

(一)自然景觀資源

(1)名山:湖南省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山地面積達10.49萬km2,佔全省總面積的49.56%。據統計,境內1500 m高的著名山峰有千餘座。這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作為重要類型的自然景觀,給人們提供內容非常豐富的觀賞游覽,每一座山都是一幅風景畫。

(2)秀水:湖南省水系發育,擁有湘、資、沅、澧四大水系和號稱八百里的洞庭湖,大小水庫以及與水有關聯的名井、名泉、地熱溫泉、瀑布景觀星羅棋布。山以水秀,樹以水青,景以水名,這就構成當今頗具魅力的賦情景觀——水文化。

(3)奇洞:湖南省境內碳酸鹽類岩石出露非常廣,岩溶地貌十分發育,使得湖南省洞穴資源豐富。可開辟旅遊的溶洞有以下幾種類型:純天然洞穴、洞穴與石刻相結合構景、溶洞與古建築相結合構景、特殊類型的溶洞。

(4)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旅遊林場:湖南省是一個森林資源大省,是我國南方所特有動植物科屬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屬國家重點保護的佳木奇花有75種,其中銀杉、水杉、水松、銀杏、珙桐五大植物活化石尤為珍貴。為了有效地保護、開發、利用森林自然景觀資源,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全省先後建立了62個自然保護區和35個森林公園。依地域和交通狀況,全省可分為四片大的森林風景區:①以張家界為中心,包括天門山、猛洞河、桃花源、鳳凰山的湘西北風景區;②以洞庭湖為中心,包括岳陽樓、君山、大雲山、鐵山水庫、南湖的湘北風景區;③以韶山為中心,包括花明樓、嶽麓山、桔子洲頭、雲陽山、炎帝陵、桃源洞的湘東風景區。④以莽山為中心,包括蘇仙嶺、五蓋山、天鵝山、東江水庫、九嶷山、舜皇山、那溪、雲山、黃桑坪的湘南、湘中風景區。

(5)風景地貌景觀:根據地質條件、地層岩性、地貌形態等特徵以及人文景觀的藝術特徵,湖南的風景地貌景觀有4種主要類型:①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②丹霞地貌;③喀斯特地貌;④花崗岩地貌。

(6)野生動物資源:湖南省的野生動物資源在中國占據很重份量,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150種珍貴動物中,湖南省就佔40種,為保護好這些世界珍稀動物,建立了兩個國家級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東洞庭湖野生動物(白鰭豚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張家界大鯢野生動物(大鯢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三個省級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江口鳥洲鳥類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珍稀水禽自然保護區;目平湖白鶴及濕地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以及五個縣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7)天象景觀資源:湖南省的氣候可以用四句話來形容,春溫多變、夏熱且長、秋常乾旱、冬寒甚短。全年無霜期260~300 d。因地形、氣壓和陽光作用,氣候具有復雜多變的特點。四季分明,景象萬千,使得湘楚大地上空中的日光、月影、風霜、春雨、冬雪、霧靄、雲霞等重要的氣候要素都成為天象景觀資源之構景主體。

(二)人文景觀資源

(1)古建築類型:湖南省古代建築保存下來的數量很多,它們分屬各個不同朝代所建,不僅具有文物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岳陽的岳陽樓、衡山的南嶽大廟、寧遠的文廟、長沙市的嶽麓書院,以及沅陵的龍興寺、通道的回龍橋等。古建築主要由樓閣、寺殿、祠廟、橋梁、亭台、坊塔等類型組成。

(2)古陵墓類型:湖南省境內的古陵墓數量比較大,歷經的朝代較多,時間跨度比較寬,文物和歷史價值比較高。有轟動世界的長沙馬王堆古漢墓、有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比較著名的古陵墓還有岳陽的魯肅墓、汨羅屈原墓、永順老司城土司古墓群、平江杜甫墓以及在中國近代史上歷史名人的墓葬,如長沙市嶽麓山上的黃興墓、蔡鍔墓、蔣翊武墓、曾國藩墓等。

(3)古遺址、古戰場、古窯址、古城址:湖南省20世紀60年代在桂陽縣境喀斯特溶洞中發現了一件古人類的遺物,經鑒定為舊石器晚期的刻紋骨椎,證實了湖南大地的確曾是古人類活動場所。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或村落遺址,先後在我省的許多地方發現,主要集中在湘北地區及洞庭湖一帶。我省境內最重要的古戰場遺址在岳陽的巴陵古戰場。古城址主要有鳳凰縣黃絲橋古城、長沙天心閣古城、漢代北練城遺址、汨羅市春秋時代羅子國城遺址、桃源縣戰國時代采菱城遺址、常德漢代索縣城遺址、邵東縣邵陽城遺址,此外還有鳳凰縣沱江鎮、道縣道口鎮、武岡城關茶陵城關也都保留有古城門和城牆。古窯址以長沙市望城縣銅官古窯最有名,還有湘陰縣的岳州窯、岳陽的鹿角窯以及衡陽唐代衡州窯。

(4)歷史名人故居、紀念館、祠、堂:湖南省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長沙的黃興、邵陽的蔡鍔、瀏陽的譚嗣同等仁人志士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此外,歷史上還有許多他鄉賢達名士、騷人墨客留跡於湖南。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曾行吟於沅湘之野,西漢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賈誼曾任長沙王太傅。東漢末年,醫學家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寫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杜甫晚年流寓湖湘,賦詩多首。唐代書畫家歐陽詢,是今長沙市望城縣書堂鄉人,當地留有石筆架,洗筆池等古跡。還有司馬遷、韓愈、柳宗元、朱熹、辛棄疾、米芾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湘楚一游。

(5)考古文物、石刻碑林類型:位於長沙市開福區上大壠的湖南省博物館存放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出土文物、資料達十萬余件,各市縣級的博物館,也都保存著本地區范圍內各個歷史時期發掘出土的珍貴文物。在湖南省考古歷史上,最為轟動、震驚中外的要數1972年春發現和發掘的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之馬王堆西漢墓。湘楚文化歷史悠久,碑林石刻到處可見,在碑碣叢中,現存曠世古稀長沙嶽麓山上的禹王牌。最長的碑文是祁陽浯溪石刻《大唐中興頌》,文奇、字奇、岩奇,世稱「三絕」碑。

(6)革命傳統教育類型: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這30年的輝煌歷程中,湖南省被譽為中國的「革命勝地」。以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左權等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為優秀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及大批的革命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和先進的革命民主人士,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為緬懷先烈們、先輩們以及英雄的三湘兒女的豐功偉績,建立了(革命)故居紀念館,修復和開辟革命活動舊址紀念地。這些具有革命紀念意義的場所和文物,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是進行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的課堂,供現代人參觀瞻仰,構成了我省一項極為重要的人文景觀資源,如韶山、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宜章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等。

(7)民族民俗風情: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境內除漢族之外,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等42個民族。民族民俗風情,是一部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生活在湖南省境內的少數民族是三湘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們有獨特的服飾,優美的歌舞,傳統的習俗和民族風韻。在具有民族風格古建築中,侗族的鼓樓、涼亭、風雨橋;苗家的吊腳樓;土家族的老司城等別具一格,建築藝術價值高。少數民族婦女,精於耕織。紡織、穿、綉的工藝相當精美,顯示出民族的特色。少數民族一般性格豪爽,耿直,富於靈感,易於觸景生情,能歌善舞,出口成章。其舞蹈中有土家族的擺手舞、八寶銅玲舞、色古斯舞、苗族的蘆笙舞、瑤族的長鼓舞、銅鼓舞等。

(8)現代工程及城市市容類型:現代工程中的公路建設,根據山區的地形地貌,設計很有特色且實用,如吉首市矮寨景觀區「矮寨公路」,橫跨雪峰山脊樑段的盤山公路,既是交通道路的基礎設施,又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湖南省境內的現代高速公路一般設計成雙向六道全封閉,這些現代工程宛如一條銀帶,把自然界的景色串在一起,構成一道亮麗的景觀資源。

在山水景觀中,大型建設工程能成為構景主體的還有水庫的大壩。湖南境內的大型水庫工程,壩址選在江河幽險之處。每座大壩根據具體情況,設計造型及規模都不一樣,但都表現出雄偉壯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同時,大壩、水庫里的水、周圍群山共同構成極具特色的湖島型的風景旅遊區,既可以開展水上運動,還可依山傍水修建療養基地與水上運動訓練基地。

(三)綜合景觀資源

(1)園林風景:把山、石、水、花、亭、名樓、閣坊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機地融為一體,依據造園的結合手法,形成一種景觀藝術空間。

(2)田園風光:田園風光之構景主體為農田、耕地、果園、苗圃、農宿農宅以及山水等。湖南省農田耕地的特徵表現為:山區以梯田為主,丘陵區為多邊塊田,平原湖區則為大面積方格網狀田。在平原的洞庭湖區,具有湖區特色的田園風光處處可見。

(3)其它特殊類型景觀:包括高校旅遊、觀看軍事訓練和表演、工礦企業旅遊、科普教育旅遊以及探險旅遊等。

8.2.2 旅遊資源基本特徵

(1)廣泛性:既有自然風光,又有能讓旅遊者體察感觸到的民族風俗風情;既有歷史遺跡,又有現代建築,內容相當廣泛,非常豐富。

(2)景觀組合性和綜合性:表現在一些旅遊資源既具有旅遊觀賞價值,又有科學考察意義;既是自然風景區,又是人文景觀區。它們相互聯系又互為補充,具有構成景象組合特點。

(3)社會變異性:隨著時代的變遷或同一時代不同時期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政治上的寒暑表特徵。

(4)地域性: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地理環境以及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而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

(5)不同層次結構的特點。

(6)地區分異性。這種特點反映了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差異性受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所制約。

(7)總體格局具有特色的「一線一片一帶一源」。

8.2.3 旅遊資源分區及現狀

在研究分析湖南省旅遊資源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的分區,有利於我們對全省境內的旅遊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規劃,有利於有計劃有步驟的開發並突出各個區的特徵,進而為整個旅遊布局提供科學依據。在進行分區時,考慮如下原則:

第一,旅遊資源類型的組合在地域上具有基本一致性;

第二,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歷史背景和民族特點以及交通條件的基本狀況相似性,顯示出對資源的利用程度和潛在力;

第三,區內資源開發現狀、遠景和發展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利於規劃的科學性和完整性;

第四,旅遊網路的完整性,在同一地區內要有一個知名度比較高的骨幹風景名勝地作為核心與依託,以此帶動區內其他景點(區)的發展。

根據以上基本原則,將湖南旅遊資源分為Ⅰ—Ⅵ區,具體情況詳見表 8-2。同時編制出1∶50萬湖南省旅遊資源分布與分區圖(圖8-1),該圖表反映了我省旅遊資源的總輪廓和基本格局,也體現了湖南省旅遊資源的發展現狀。

表8-2 湖南省旅遊資源分區一覽表

圖8-1 湖南省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圖

Ⅹ 中國旅遊資源開發現狀

一、我國旅遊業的現狀我們正一天天走近2l世紀。當新世紀的帷幕就要拉開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世界正處於這樣的--遍及全球的平民百姓的大眾旅遊黃金時代已經到來。凡是能為人們提供娛樂、休憩、遊玩的地方,大多人滿為患,擁擠不堪。隨著全二次大戰後,隨著國際和平環境的來臨、世界經濟的日益繁榮和國際交往的不斷擴大,作為第三產業的國際旅遊業迅猛發展,旅遊人數逐年上升,至1990年,全世界進行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的總人數就已超過50億,總收入已達到2.9萬億美元,占當年世界商品和勞務總消費的12.3%。根據世界旅遊理事會發表的年度報告,自1992年起,旅遊業已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產業,不論從它的總收入、就業、增值、投資和納稅等方面,旅遊業的發展對於世界和各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貢獻。由於國際旅遊業是世界經濟中具有廣泛前景的一個組成部分,各國都在努力探零並積極參與這一領域的競爭。當前的狀況與世界經濟總格局一致,國際旅遊業高度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歐美地區,這一地區接待國際旅遊者一般佔世界旅遊者總數的80%以上。如西班牙、美國、義大利、法國和英國等佔有明顯的優勢。 我國的旅遊業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才起步的新興產業。雖然我國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名山大川和文化名城較多,但由於過去幾十年的閉關鎖國,加上國家財政困難,對旅遊業長期缺乏投資,以致我國的旅遊業設施落後,近十多年來,由於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經過努力追趕,有了令人矚目的發展,但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遠遠不能適應國際競爭和國內經濟發展的要求。以1990年為例,我國旅遊收入為286億元,僅相當於同年世界旅遊總收入的0.12%;1990年我國有組織接待國際旅遊人數為425萬人,也僅相當於同年國際旅遊人數的1%,兩者為數都是微乎其微。 我國旅遊業在世界旅遊行列中的排位,按旅遊收入計,1978年居世界第41位,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至80年代後期,躍升至第25位左右。但在同一時期內,與部分亞洲國家(地區)相比,韓國排位由第38位上升至第13位,泰國由第24位上升至第14位,香港由第17位上升至第10位。上述情況,一方面說明我國的旅遊業近年來有一定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發展速度不快,地位仍較滯後。與我國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很不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