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包括哪些
擴展閱讀
定投怎麼降低持倉成本 2025-01-11 16:35:28

資源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1-28 20:06:38

㈠ 教育資源包括什麼

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可被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廣義也應該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內容。從廣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可以指在教學過程中被教學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撐教學的、為教學服務的人、財、物、信息等。從狹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學習資源)主要包括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後援系統。傳統的圖書館、資料中心這些學習資源環境已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知識的日新月異的變化。網路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的出現,為人類提供了最為廣泛的教學資源。網上教育資源形式多樣、種類繁多,了解教育資源的分類及其特點,將有利於高效地獲取資源,也能更好的在實際教學中利用這些資源。

㈡ 要素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一、有形資源
主要是指財務資源和實物資源,它們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基礎,一般都可以通過會計方式來計算其價值.
二、財務資源
是企業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的貨幣體現,具體表現為已經發生的能用會計方式記錄在賬的、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包括資金、債權和其他權利.
三、實物資源
主要是指在使用過程中具有物質形態的固定資產,包括工廠車間、機器設備、工具器具、生產資料、土地、房屋等各種企業財產.由於大多數固定資產的單位價值較大,使用年限較長、物質形態較強、流動能力較差.

四、無形資源
主要包括時空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品牌資源、文化資源和管理資源等.相對於有形資源來說,無形資源似乎沒有明顯的物質載體而看似無形,但它們卻成為支撐企業發展的基礎,能夠為企業帶來無可比擬的優勢.
五、時空資源
是指企業在市場上可以利用的,作為公共資源的經濟時間和經濟空間.時間資源(經濟時間)是指人類勞動直接或間接開發和利用的自然時間或日歷時間.

㈢ 常見的資源有哪些

①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②計算機系統中的硬體和軟體的總稱。如存儲器、中央處理機、輸入和輸出設備、資料庫、各種系統程序等。由操作系統進行系統的、有效的管理和調度,以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工作效率。

㈣ 資源的分類有哪些

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自然資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質資源和自然過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術經濟環境條件下對人類有益的資源。
自然資源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從資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劃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
再生資源:即在人類參與下可以重新產生的資源,如農田,如果耕作得當,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斷為人類提供新的農產品。再生資源有兩類:一類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如太陽能、空氣、雨水、風和水能、潮汐能等;一類是生物資源。
非再生資源:(或耗竭性資源),這類資源的儲量、體積可以測算出來,其質量也可以通過化學成分的百分比來反映,如礦產資源。
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區分是相對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資源,但它們卻是古生物(古代動、植物)遺賅在地層中物理、化學的長期作用變化的結果,這又說明二者之間可以轉化,是物質不滅及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表現。
從資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劃分為專有資源和共享資源。
專有資源:如國家控制、管轄內的資源。
共享資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資源等。

㈤ 資源有哪些

自然資源指的是:地球能提供給人類衣、食、住、行、醫所需要的物質原料,也稱為:地球資源。 自然資源可劃分為: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陸地上重要的自然資源有六種,它們是: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種類、礦山、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與不可再生兩大類。
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指的是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可以不斷自己再生的物質。最典型的可再生資源有:植物、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
而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氣和其他所有礦產資源。它們經過了上億年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這些資源的儲量隨著人類的消耗而越來越少。
水資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國主要的淡水資源。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中國幅員廣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植被種類豐富,分布錯綜復雜。
礦產資源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㈥ 自然資源包括哪些

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通常稱為自然資源,可分為有形自然資源(如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等)和無形的自然資源(如光資源、熱資源等)。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自然資源分為: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自然資源泛指存在於自然界,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條件(自然環境要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通常包括礦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與生物資源等。它同人類社會有著密切聯系;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又是社會生產的原、燃料來源和生產布局的必要條件與場所。自然資源僅為相對概念,隨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科學技術進步,部分自然條件可轉換為自然資源。如隨海水淡化技術的進步,在乾旱地區,部分海水和鹹湖水有可能成為淡水的來源。

㈦ 城市資源包括哪些

城市設立,存在和發展的一切條件,可以稱為「城市資源」。
一、城市不是隨意設立的,大多數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
例如:行政中心的設置,密集人口形成的物資交換、市場。這就是中國古代銅幣「外圓內方」很好的象徵:「內方」為行政中心,「外圓」為逐漸聚合而形成的物資交流市場。
城市的設置往往要考慮兩大要素:一是水源充足,所以歷史上的城市都是「近水樓台」例如洛陽、西安、北京、…、南京等等,西方的例如羅馬等等。二是交通便利,這是便於行政管理,多選擇地勢平坦、四通八達之處。
所以:城市資源的基礎就是三個:
1:水資源為基礎性「城市資源」;
2:交通便利為選擇性「城市資源」;
3:行政中心為政治性「城市資源」。
二、近現代城市擁有了工業,發達的商業與金融業
城市因為擁有了密集的人口,方便的交通,為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經濟的發展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吸引更多的人員。
因此
4:發達的工業、商業和金融業是經濟性的城市資源。
三、城市的先進,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表現就是更多的學校。
科研、文化機構、娛樂場所,從而又加大了城市的吸引力與凝聚力。
5:先進、發達、多樣化的文化,是經濟性的「城市資源」。
四、由於產業分工,消費型城市的形成,更先進的城市就把一部分污染工業遷出市區,而在市區加大了綠化面積,將「山、水、草原」濃縮進城市。
城市的山水保留,而「假山」(例如北京的景山)成為高山大嶺的濃縮版;
城市的湖泊、護城河、城中河,則成了大江大河的縮小版;
城市公園、綠地,則成了大草原、原始森林的盆景版。
但不可否認:
6:山、水、林、草成為自然方面的「城市資源」。
五、還有一個方面:「機會」,歷史的機會,當代的機會,則成為城市的形成和發展的又一個條件。
7:歷史機遇和政治機會,成為機遇性的「城市資源」。
當然,還可以從各方面表述,那將是一本大書的含量。
六、「城市資源」會不會枯竭?
「城市人口」總要消耗「城市資源」。一個城市的資源如何增加,總有一個限度,僅從地理空間上來說,其容納的資源必定為一個不可超越的常數,而人口的膨脹則是一個不容抑制的變數,以大北京為例,北京市建國六十五年來,其「資源」增加總是有限度的,有些是以算術級數增長,有些還在縮小,例如湖泊、護城河、綠化面積,而人口則成幾何級數增長,毫不猶豫、毫不客氣地實現了馬爾薩斯所謂的「二十五年翻一番」。結果就是:人均「城市資源」的不斷減少。
城市規模的無限制增長,總有一天,「城市資源」會負擔不起的。
「城市資源」也會走向枯竭的。

㈧ 實施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工作生活環境是員工積極參與和保證質量穩定的必備條件,工作場所和辦公室均清潔、整齊、明亮、安全、文明。對廢氣廢水、能源、有毒固體物、雜訊C公司是有著六年發展歷程的企業。六年來,由於行業景氣,公司經營策略正確,所以規模不斷擴大,銷售業績不斷翻番,到2004年已經有六個億的銷售額。按道理,公司蓬勃發展,人丁應該是逐日興旺才對;但是讓C公司老闆Z先生頭疼的,公司最忙的部門不是車間,也不是銷售和供應部門,而是人力資源部。你想想,除了例行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還要整天給在職的員工辦離職手續,然後到人才市場去招聘,能不忙嗎? 而且C公司的中高層幹部異常穩定。也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特別是處於穩定發展階段的企業,這也許是一件好事。然而對於在一個高速發展的企業,則確實是讓人難以理解:當它的營業額只有幾百萬時,是那麼幾個人在指揮這個企業;當發展到幾個億時,還是那個領導班子在管理這個企業。而且,Z老闆知道企業的領導班子已經不適應了,許多技術性很強的部門的經理用的都不是專業人才。其實並不是企業沒招人,而人來了往往留不住。由於部門經理的頻繁跳槽,而為了保證每個部門有人領導,一個能力並不強的人,平均每半年換個部門去當經理,成了什麼都會、又什麼都不會的「萬金油」。這樣能管理好這個企業嗎?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千變萬變、班子不變」的怪現狀呢? 差不多大小小的民營企業家都有相同的困惑:人才不好找,班子不好帶,員工不好管,聽話的不能幹,能乾的則不聽話。一言以蔽之,就是招不到人、管不好人、用不好人、留不住人。據一項調查表明,每年民營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佔到了總需求量的60%以上,其中因員工跳槽造成的職位空缺佔到了40%以上。 總結這種人心潰散的現狀,具體表現為四個症狀。 (1)實用第一 許多民營企業在招聘人才時總是有這么一條要求: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他們不屑於在高校內招聘人才,在他們看來,即使再優秀的畢業生,也不能立刻為自己創造價值。既然市場有現成的人才,何必去花力氣去「養」這些只有理論知識的毛頭小孩? 許多民營企業家認為,商場如戰場,企業需要的是實戰型人才,最好招進來就能沖鋒陷陣。企業哪有空閑去培養人才?中國許多民營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表現出「等不起」現象,說白了是企業不願意「等」,他們總認為,自己花費大量的財力和時間去培養人才,等人才由「理論型」轉變成「實用型」,人卻跳槽了,怎麼辦?豈不是「竹籃打水」? 企業的這種擔心當然不是空穴來風。然而,市場真有呼之即來、來之即用的人才嗎?許多企業是「人到用時方恨少」。並不是中國人多,人才就多。且不說許多專業性強的人才緊缺,就算一般的崗位,找個合適的人都很難。招來的人價格高、可塑性差,更關鍵的是,他能跳進來,也能隨時跳出去。這些特點決定了人才並不好招,招到了並不好用。而企業的自己培養的人才更了解自己的企業,與企業有更多的感情,與企業有更好的「相溶性」。 急功近利的人才觀,是一個惡性循環的結果,也是很多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的致命弱點。企業與員工的無長期合作利益、相互之間的不信任,造成了民營企業鼠目寸光的招人方式。當然,民營企業對這種人才流動的擔心是有理由的,所以在改變這種觀念的同時,建立一個良好的用人與管人機制是有必要的。 (2)人才是「蠟燭」 如果把人才比做蠟燭,相信許多民營企業家會點頭贊成。在他們看來,企業招人來就是給人才一個釋放光和熱的機會。沒有長期的利益共享,也沒有對員工個人發展的規劃,如何能吸引人才的加盟?企業只有把自身的發展與員工的發展相聯系,員工才看得到希望,對企業充滿信心,才是獵獲人才的最佳途徑。 人才是個動態的概念,其知識結構是需要不斷更新和補充的,自身層次也不斷提高的。人才,尤其是優秀的人才,在選自己「東家」的時候,不但看給多少錢,更看重的是前景,是機會。企業不應把人才當作不斷燃燒的蠟燭,而應將其視為一個蓄電池,在不斷放電的同時,也應不斷地給其充電。國外的許多企業也都把對雇員和工人的培訓看作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手段。培訓是人才成長的最佳途徑之一,是使人才充滿活力,使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力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企業獲得人才的最好武器。 因此,我國民營企業應有可持續的培訓計劃。從企業長遠利益出發,實施崗位培訓、專業培訓,通過授課、外派學習、橫向交流等形式,使人才不斷獲得新知識。只有真正把人才當作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和事業發展合作夥伴,從心裡認識到人才對於企業的價值,為人才考慮得更多、更好、更周全,以心換心,並有切實可行的舉措,人才才有可能會盡職盡責,忠誠到底。企業應該時刻警醒自己:人才的忠誠,是企業用「心」換來的;只有用「心」,人才才會安「心」。對民營企業來說,贏得人才忠誠不僅是管理行為的創新,更是經營理念上的創新對人才的發現和使用離不開培養,所謂「沒有培養也就沒有人才」正是這個道理。可以講,中國有不少各類人才,而真正適應中國企業需求的人才不多。因為,各個企業在競爭中所使用的「戰鬥武器」也不盡相同,企業的機制和環境更是各有差異,企業不給人才提供各種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卻要求人才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怎麼能發現人才?在現代科技發展的今天,即使有某一方面專長的人才,卻只有知識的消耗而沒有充電的機會,專長優勢也會逐漸喪失。 對於一些跨國公司,培訓早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培訓是最好的福利」對這些企業和員工絕對不是一個口號。招聘到合適的人僅僅是用人的開始,而根據企業的需要,通過培訓使新進來的員工提高專業素質,更好的了解企業文化、行業的實際狀況,是提高員工素質的必要步驟。對於員工而言,培訓意味著學習機會,乃至晉升機會。培訓可謂是網羅人才、留住人才的良葯。

㈨ 中國的資源有哪些

中國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有高等植物3萬多種,脊椎動物6347種,分別約佔世界總數的10%和14%;陸生生態系統類型有599類。中國不但野生物種和生態系統類型眾多,而且具有繁多的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品種及其野生近緣種。此外,中國生物特有屬、特有種多,動植物區系起源古老,珍稀物種豐富。 中國具有豐富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它有如下特點: (1)物種豐富。中國有高等植物3萬余種,其中在全世界裸子植物15科850種中,中國就有10科,約250種,是世界上裸上植物最多的國家。中國有脊椎動物6347種,佔世界種數近14%。 (2)特有屬、種繁多。高等植物中特有種最多,約17300種,佔中國高等植物總種數的57%以上。6347種脊椎動物中,特有種667種,佔10.5%。 (3)區系起源古老。由於中生代末中國大部分地區已上升為陸地,第四紀冰期又未遭受大陸冰川的影響,許多地區都不同程度保留了白堊紀、第三紀的古老殘遺部分。如松杉類世界現存7個科中,中國有6個科。動物中大熊貓、白鰭豚、揚子鱷等都是古老孑遺物種。 (4)栽培植物、家養動物及其野生親緣的種質資源非常豐富。中國是水稻和大豆的原產地,品種分別達5萬個和2萬個。中國有葯用植物11000多種,牧草4215種,原產中國的重要觀賞花卉超過30屬2238種。中國是世界上家養動物品種和類群最豐富的國家,共有1938個品種和類群。 (5)生態系統豐富多彩。中國具有地球陸生生態系統,如森林、灌叢、草原和稀樹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凍原等各種類型,由於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又分各種亞類型599種。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類型也很齊全,目前尚無統計數據。

㈩ 資源配置包括哪些內容

基本定義
在經濟學中,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廣義資源是指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可以說,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任何社會,人的需求作為一種慾望都是無止境的,而用來滿足人們需求的資源卻是有限的,因此,資源具有稀缺性。

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資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圍內,社會對其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間分配。

資源配置的實質就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相關原理
社會資源的配置是通過一定的經濟機制實現的。動力機制,資源配置的目標是實現最佳效益,在資源配置是通過不同層次的經濟主體實現的條件下,實現不同經濟主體的利益,就成為它們配置資源的動力,從而形成資源配置的動力機制。信息機制,為了選擇合理配置資源的方案,需要及時、全面地獲取相關的信息作為依據,而信息的收集、傳遞、分析和利用是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機制實現的,如信息的傳遞可以是橫向的或者是縱向的。決策機制,資源配置的決策權可以是集中的或分散的,集中的權力體系和分散的權力體系,有著不同的權力制約關系,因而形成不同的資源配置決策機制。

相關特點
[1](一)影響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收益需求的各項因素,包括投資者的投資周期,資產負債狀況、財務變動狀況與趨勢、財富凈值、風險偏好等因素。

(二)影響各類資產的風險收益狀況以及相關關系的資本市場環境因素,包括國際經濟形勢、國內經濟狀況與發展動向、通貨膨脹、利率變化、經濟周期波動、監管等。

(三)資產的流動性特徵與投資者的流動性要求相匹配的問題。

(四)投資期限。投資者在有不同到期日的資產(如債券等)之間進行選擇時,需要考慮投資期限的安排問題。

(五)稅收考慮。稅收結果對投資決策意義重大,因為任何一個投資策略的業績都是由其稅後收益的多少來進行評價的。

基本實現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機制是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但市場配置資源客觀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資源配置盡善盡美。當一定時期資源配置出現問題,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存在失衡時,國家可通過財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資源轉移分配到急需發展的領域,使經濟結構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如在地區結構調整中,加快西部地區發展,保持東部、中部與西部之間的平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對社會物質資源的安排和搭配。資源配置合理,就能節約資源,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資源配置不合理,就會造成社會性資源浪費。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在增加,而大多數資源是有限的,不能再生。因此,合理配置資源,使資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合理配置資源,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優化配置資源。使全社會資源生產總量與使用總量平衡,資源的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一致,全社會資源配置合理。(2)節約使用資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對貴重稀缺資源,可採取替代措施。(3)保證重點產業對資源的需要。根據重點產業對資源的要求,重點支持國家重點產業和企業的生產。資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計劃配置和市場調節配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調節配置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即根據市場供求規律和支配資源流向、流量及消費強度。

分類介紹
資源配置的類型按照資源配置方式的內容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即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

計劃方式
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計劃配置方式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設想,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將由全社會佔有,商品貨幣關系將不再存在,因而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計劃,即通過社會的統一計劃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正是按照這一理論來實踐的,把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一段時間里,計劃也曾經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場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計劃資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

市場方式
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始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所有產品、資源都變成了可以交換的商品,市場范圍不斷擴大,進入市場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從而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越來越大,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

作用介紹
積極
資源配置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

第一,促進勞動效率

提高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效率提高。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企業要使產品價格具有競爭力和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使自己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即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社會價值。在競爭的作用下,勞動生產率較高、個別價值較低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能夠以高於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以此獲得較高的收入。相反,勞動生產率較低,個別價值較高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可能按低於其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獲得較少的收入以至蝕本。這樣,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從自身利益出發,會主動地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進經營管理,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第二,實現產需銜接

引導企業按照市場需要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實現產需銜接。

企業作為市場調節信號的接受者,主要通過市場價格的漲落,了解市場供求狀況,並據此安排和調整生產經營方向、品種、數量和規模,進行生產要素的組合。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漲,意味著該商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企業就會自動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反之,若某種商品價格下跌,表明該種商品在市場上供過於求,企業則會縮小生產規模,或調整經營方向,轉而生產其他商品。市場是企業的「生命」,關繫到企業經營效益的好壞和企業的發展。所以,面向市場進行生產經營,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第三,增進商品生產經營能力

發揮競爭和優勝劣汰機制,增進商品生產經營能力。

企業從事商品生產經營必然為爭奪市場份額展開激烈的競爭。競爭以外部的強制力,迫使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強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勵企業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促使企業增強創新意識和銳意進取的活力。

消極
資源配置市場調節的缺陷和局限性

第一: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

市場主體都是從本位利益出發,按照市場信號調整微觀經濟個量資源配置,不可能洞察國民經濟全局並直接按照社會實際需要組織生產。整個社會資源配置往往要通過反復多次的市場自發調節並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才能實現供求總量的平衡和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和盲目性還會帶來過剩供給和虛假繁榮,而一旦支撐虛假繁榮的鏈條受到破壞,經濟運行就會發生紊亂。因此,市場對國民經濟重大的結構調整、重大建設和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調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對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加以必要的宏觀調控,會導致經濟生活的劇烈震盪。

第二:市場對壟斷產品的調節

市場調節對壟斷性產品的調節是乏力的

在壟斷條件下,壟斷企業可以對其銷售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實行控制,從而通過提高產品價格高於邊際成本或限制產量的辦法來獲取超額利潤。因此,壟斷的存在會約束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阻礙資源配置的優化。

第三:調節會造成外部不經濟

市場調節會造成外部不經濟

各個市場主體的經濟費用和社會經濟費用之間,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一家企業為了節約自己的費用而將污染物排放出去,使得其他企業或社會付出額外的費用甚至更大的費用而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對於這種外部不經濟問題,市場調節是無力解決的。

第四:不能有效提供產品勞務

市場調節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和勞務

例如,國防、社會治安以及社會公共設施,就是這類公共產品和勞務。這一類產品和勞務,是由社會共同消費的,不可能由個別企業按照市場交易規則來提供。

第五:不能解決收入社會問題

不能解決收入不公平和社會不公平的問題

市場調節要求商品生產經營者在市場上遵守等價交換原則和平等競爭規則,但卻默認競爭結果的不平等性,市場不會因為經濟當事人的收入差距和社會不公平而對低收入者採取價格優惠、對高收入者實行高價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