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開發和利用身邊的科學資源
一、開發和利用農村的植物資源。
在我們農村,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在農村的田野里、桑地上、小河邊等一些地方,生長著無數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為我們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在科學教學中,能形象直觀地進行教學,提供直接感知的植物,讓學生對所要研究的植物形成正確的概念,為學生提供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有很好的幫助。在這過程中,不但能使學生掌握好科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讓學生了解到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
如教關於花的知識,第一次上課時,我叫學生課前採集一些花,課堂上進行仔細觀察,雖然也能掌握有關花的知識,但跟我第二次帶學生去米丘林實驗基地(學校實驗基地)上課相比,無論是興趣也好,還是創新發散思維也好,都比第一次關在教室里上好得多。課前學生一聽說要各自帶好自己所需的觀察工具去校外觀察,上課鈴聲前,他們早就帶好工具,排著隊等候發「兵」了。一到園地,他們各自拿出自己的觀察工具,根據小組分工進行認真仔細觀察,有的用放大鏡觀察,有的用照相機拍攝,有的乾脆用手摸一摸花柱柱頭有沒有黏液,聞一聞花香,還有的一位學生拿著數碼攝像機拍攝小蜜蜂採花的過程……,總之一句話,學生非常投入,組員之間配合默契。我從他們的課堂反饋中發現,他們不但知道了花的結構,而且了解了花的幾種傳粉方式(風媒傳粉、蟲媒傳粉、人工傳粉),並懂得了什麼樣的植物開什麼花,花是怎樣的?像這樣的學習,既學到了知識,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在教學《植物的一生》這一章時,為了讓學生能清楚地了解植物一生的變化,觀察它一生成長的過程,我利用學具袋中的幾顆鳳仙花的種子,讓每位學生將種子種到可以攜帶的罐子中,給鳳仙花澆水、除草的同時觀察鳳仙花一生成長的變化,並每天帶到課堂中予以科學觀察。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觀察到了鳳仙花從種子變成芽,芽長成苗到鳳仙花開花、結果,以及收集到了種子。學生在觀察鳳仙花一生成長變化時,同時也對身邊其他的很多植物進行了對比觀察,切實了解到了植物一生的變化。學生通過這種活動,既觀察到了植物一生的變化,又培養了動手的能力。
在教學《有生命的物體》這一章的植物部分時,為了要使學生清晰地觀察到植物是怎樣通過體內「導管」將水分輸送到全身各部分的情形,我預先布置學生採集內質較肥厚、葉子較寬大的植物。學生采來後把它洗凈,然後把它的根浸泡在盛有紅色墨水和藍色墨水的瓶中。經過一段時間後,學生就能夠清楚觀察到植物通過「導管」將紅色液體和藍色液體吸收到莖和葉片上,從而讓學生了解到植物是怎樣喝水的。
二、開發和利用農村的動物資源。
在農村,有著極其豐富的動物資源。學生可以充分接觸的非常多的動物,通過對動物的飼養、觀察,就可以充分地了解動物,並進行科學研究。我充分利用這一科學資源進行教學,變枯燥無味的課堂為生動活潑的課堂,讓學生人人參與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理論聯系實際,生動形象地學到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有生命的物體》這一章的動物部分時,我就讓學生課前准備捉一些蝸牛、螞蟻、蜻蜓等動物,上課時帶到教室里進行仔細觀察、比較,既誘發了學生從小有研究科學的興趣,又為學生深刻認識動物提供感性材料。通過對這些動物的學習研究,使他們認識了這些極小的動物,並產生了愛憐之情。我還在課上出示了金魚、公雞、青蛙等動物,讓學生觀察研究,學生顯示出了極大的興趣。我就根據學生的這個特點,並參照家鄉豐富的動物資源,讓學生飼養一種小動物。每個學生都飼養了一種小動物,並能成功養殖。通過學生的這種行為,既讓他們觀察到了動物一生的變化和生活的習性,又培養了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小動物的情感。
教學《動物的生命周期》時,講到了蠶的一生。由於不可能在課堂中看到蠶的一生完整的變化過程,我提前指導學生制定養蠶的計劃,讓學生按計劃去觀察蠶的變化,認真寫觀察日記。學生通過飼養、觀察,對蠶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記得一清二楚。等到我上這些課時,對學生養蠶的情況和記錄進行考查,針對學生所記錄的情況,觀察到的現象展開討論,課堂上同學們各抒己見,學習的興趣高漲,課堂非常活躍,學生很快地概括出蠶的一生要經過四個階段的特點。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上課的熱情,還培養了學生怎樣有計劃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
三、開發和利用農村的自然環境。
農村自然條件豐富,山青水秀,河道縱橫,岩石、土壤到處都是;春、夏、秋、冬的物候變化多端;瞬息萬變的電閃雷鳴,雲、霧、雨、露、霜、雪等自然現象司空見慣,蜿蜓的河流,廣闊的田野,悅耳的蟲鳴鳥叫,都為科學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假如這些探究只局限於課堂上,單憑標本、直觀教具或CAI課件是遠遠不夠的,這樣既會束縛學生探究的思維空間,又會造成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減弱。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合理取材,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實驗、去考察、去感知自然現象,學生科學課既能上得生動活潑、學到許多科學知識和方法,又能受到愛家鄉、愛大自然的教育。
在教學《空氣》這一章時,我讓學生先去呼吸不同地方的空氣,感受不同的氣味,並用各種方式收集空氣,感受空氣。讓學生到戶外感受空氣的流動,看看空氣在不同的地方是如何流動的。再在課堂中用各種實驗加以驗證,為學生了解空氣的流動提供了更廣泛的依據。空氣是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生通過身邊的萬物對空氣的需求,了解到了空氣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並懂得了要注意不能污染空氣。把大自然當做課堂進行教學,使學生受到愛科學、愛大自然的教育。如教學《天氣》這一章時,講到了雲、雨、風和氣溫等有關自然現象,我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學習課本知識,看看雲的樣子,品嘗雨的味道,感受風的力量,體驗氣溫的變化。我經常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進行實驗,當今天天空的雲特別多時,我就讓學生去看雲的樣子,說說它們的名字,認識它們。當天下雨時,我讓學生到外面去測測雨量,嘗嘗雨的滋味,真正去感受雨帶給我們的一切。我還讓學生每天記錄風向和風力的大小。學生還每天記錄氣溫的高低,感受大自然氣候的變化。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他們明白平時熟視無睹的這些事物,就是大自然的一角,其中包含著無窮無盡的科學知識,等著他們去研究。同時也認識到只有通過仔細觀察,才能揭開其中的奧秘,並讓學生陶醉在大自然這美妙的環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
四、開發和利用校本資源
1、 建立實驗室,允許自行實驗。
要使小學生的科學探究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像科學家那樣為其准備一個能自行實驗研究的「實驗室」,而學校里的實驗室則是學生自行實驗的最好場所。因此,農村學校必須要建立一個專用的實驗室,購進必需的實驗器材,除了科學課上進行實驗探究,還可以利用午間活動和放學後時間開放,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行實驗,由值班實驗教師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應的指導,學生在沒有壓力的環境里,輕松自在,會設想出許多奇思妙想的實驗設計,通過互相合作、自主實驗,他們定會發現許多有價值的科學現象,領悟書上學不到的科學知識,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 發揮網路、圖書室優勢,擴大信息收搜范圍。
在探究中,學生經常會碰到這樣那樣的疑問,說實在的,有些疑問連老師都難以解釋清楚,而學生恰對這些問題最感興趣。比如學習太陽系時,許多學生提出了:「有沒有外星人?木星、火星上有哪些物質?」等問題,像這些問題,單憑書上是沒辦法解決的,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從圖書館借來大量有關這方面的書刊,以便上課查詢,同時還開放網際網路,讓學生帶著對宇宙的神秘嚮往自主收搜信息,並把收集到的信息,隨時記錄下來,然後集體交流總結,通過這樣的自主收集信息,可以擴大學生探究的范圍,激發學生探究宇宙科學的興趣。
3、 建立實驗基地,直接參與實踐活動。
許多科學教師可能對教材中的生物學部分內容教學感到頭疼,尤其是種植部分內容。一方面由於現在學生缺乏社會實踐,對動物的生活習性、植物的生長過程知道的甚少;另一方面由於各學校缺少種植和養殖基地,使得教學只是一種「紙上談兵」。因此,我校發揮自身優勢,騰出校園中的一塊空地,開墾成實驗基地——米丘林實驗基地,分成二部分:養殖區和種植區。養殖區主要是飼養著教材上出現的動物,如雞、兔之類的動物,當上這部分內容時,便可提供活生生的實物,供學生觀察探究。種植區除了種植教材上出現的植物外,還可以從田地里引進許多新品種。種植這部分作為學校生物探究的主要部分,凡是種植類的課,都在基地內上,並要求學生對所種植的植物進行精心管理、仔細觀察、認真做好觀察記錄。米丘林實驗基地既為學生提供了各種活生生的動物、實物和植物材料,又成了學生生物探究的主要場所。
五、開發和利用家庭資源
在實驗探究中,往往有許多實驗不是馬上就能知曉它的結果,而需很長一段時間才有結果,如蠶、青蛙的一生觀察、種子發芽的觀察,像這樣的觀察,單在課堂里拿幾件標本或實物是很難解決問題的,讓學生在家裡自己親手動手養一養,種一種,這樣更利於學生的探究。我教《蠶》時,課前先請學生自己在家養幾條蠶,精心飼養,仔細觀察,並做好詳細的記錄,課內進行集體交流匯報。這樣一來,學生對蠶的一生非常了解,課堂上人人有話說,個個舉手發言。在交流會上,各學生紛紛拿著自己的實驗記錄,選擇自己最擅長的表述方法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用文字表格形式,有的用生動圖畫形式。另外,豐富家庭的科普讀物,關注科技資訊信息,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小小圖書館,並提高其利用率。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對家庭飼養與種植的動植物進行一些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這樣通過課內與家裡互相結合,使知識從感性認識自然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還激發了學生們探究科學的興趣。
六、開發和利用社區資源
與本街道社區科研、企事業單位建立聯系,共建科技活動場所,開展現場科技教學活動;聘請科技人員和專家擔任學校科技活動的指導老師,聘請家長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學生作科普講座。例如把學生帶到果園,了解果樹的栽培與嫁接;到工廠參觀產品是怎樣生產出來的等等。
『貳』 如何在教學活動中開發課程資源
教學的「基本」的要素,大體有三:一是學生;二是教師;三是課程資源(或稱之為「教學資源」、「教學內容」)。以前人們往往重視教師的講授,或者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殊不知無論教師的講授,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其最終的效果取決於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決定著「有效教學」的理想能否兌現為課堂教學實踐的關鍵因素。課程資源既指「課程物質資源」(或稱之為「條件性課程資源」),也包括「課程人力資源」(或稱之為「素材性課程資源」)。「課程物質資源」主要指學校的教材、教師數量(師生比例)、圖書館、活動場地、教學時間、教學設備和設施、學校環境等等。對於那些長期在教學的圈子內部尋求教學變革方向的人來說,也許需要超越教學而獲得「課程資源意識」。「課程人力資源」主要指教師和學生的主動精神、知識結構和人格品質以及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關系。如果說「課程物質資源」所倚賴的物質條件更多的是一種固定化的、消費性的、「耗散材料」式的資源。那麼,「課程人力資源」所倚賴的「教師和學生的知識結構、主動精神和人格品質」等更多的是一種發展性的、生成性的、精神性的資源。當然,二者有相互交叉的可能,並非絕對的劃界。
一、課程物質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課程物質資源主要涉及對教材的「再度開發」、「網路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與利用、「社區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教材」的再度開發
「教材」包括「課本」(或「教科書」)以及相關的「教輔材料」,比如與「教材」配套的教師參考用書、教學掛圖、教學儀器設備、學生練習冊、練習本,等等。
有效教學的基本前提是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教材。這些教材一般由出版社提供。但無論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輔資料如何「完美」和「精緻」,教師仍然需要對這些教材進行加工和改造。「備教材」是教師「備課」的一個部分。所謂「備教材」主要是指對教材進行再度開發。
教師的責任是通過對教材的「再度開發」來保證學生所接觸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義的。在某些時候教師可能需要針對這些教材和教輔資料進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的勞作,但這又並不意味著教師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將教材和教輔資料嚼爛嚼碎之後再喂給學生。教師在對「教材」進行加工和改造時,有時需要為學生留出一定的空間,讓學生自己親自在原始性的資源背景中尋找有價值的主題。
在為學生提供教材和教輔資料時,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輔資料需要保持一定的難度,能夠對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和理解水平構成一定的智慧挑戰。教材和教輔資料理想的難度是保持在「最近發展區」的范圍。讓學生大體能夠通過有指導的自主學習而理解和掌握教材和教輔資料所蘊涵的信息。
有時也可以提供難度較大的教材和教輔資料。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輔資料難度較大時,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的方式體驗和領悟相關的信息。
(二)體驗「網路資源」與「現代教育技術」
網路資源和影視資源可以合稱為「媒體資源」。除教材資源之外,教師尚需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從網路資料、影視資料或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有價值的課程與教學資源。
重視對網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現代教學改革的一個基本趨勢。隨著中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和網路化的逐步推廣和加強,網路資源將發揮更大作用。「書本」(「課本」、「教科書」)雖然歷來成為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前提,但「網路資源」將對傳統意義上的「書本」構成某種挑戰。
網路教育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基於互聯網傳播技術的網路教育將改寫教育模式,重新定義「教學」和「學習」。網路教育提供的學生學習環境是一個開放式的、自由的空間。相對於傳統教學中教科書而言,互聯網網路資源為學生提供的是豐富全面的學習資料,它鼓勵學生按自己的愛好、環境、心境,選擇適宜自己學習方式的內容和過程,從而創建和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網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實際上是對人類的傳播方式變革的一種回應:從古到今,人類的傳播形式大體有四種。首先產生的是口頭傳播。然後是書籍傳播。第三種形式是大眾傳媒,尤其是以電視為代表的現代傳媒。傳播發展的第四階段是網路媒體的出現。「以文字文本為基礎,輔以多媒體的信息網路,不僅使信息數量成百上千倍增長,而且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傳播質量,文字與圖像、聲音的巧妙結合,使閱讀重新成為重要的獲取信息的方式,也使閱讀者的閱讀興趣、選擇權利得到尊重。」
除網路資源之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藉助於「現代教育技術」來開發和利用相關的課程資源。當教師適當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時,現代教育技術本身就構成課程資源的一個部分。美國學者布魯巴克在對西方「教學方法」的歷史發展做了詳盡的梳理與分析之後感嘆:「到了二十世紀中期,本世紀初在教學方法上占據重要地位的推進力,基本上已經耗竭了;教育家們平靜下來,沿著
『叄』 如何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顧名思義是教學中有利於教學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因素。同時也應該包括一些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老師綜合修養、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教學模式的因素。對這些因素的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可以促進我們的有效教學,提高教學的效果和教學效率,也為創造有活力課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 明確學科和目標 教師在使用資源之前,首先要明確學科的特殊性以及這節課所需要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情感態度是容易被喚醒的,如果他們的學習活動能伴隨著情感,那麼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會更為豐富、更為深刻、也更為主動。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連同渲染的課堂氣氛,只要作用於兒童的心理,就能促使他們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整個學習活動中,達到學生整體和諧發展的目的。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信息技術最可能為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情感提供比較大可能性和比較好的視聽覺效果。 二、 尊重學生,共享資源 備課是一件比較繁瑣的事情,上課前就要用大量的時間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而課堂上的使用僅僅只需要幾分鍾。如何使收集到資料能夠有效運用呢?我是這樣做的:課前讓學生認真預習,要求找出概念、定義,讀熟例題,可以參考相關輔導資料,有疑問的、有不同見解的地方在書上做出標記。每節課開始時讓學生閱讀教材,藉此檢查學生的課前閱讀情況,在學生閱讀時我來回巡視,督促每一位學生認真閱讀分析,同時也檢查了學生對要學習內容的預習情況。這樣做,大致了解了學生對數學概念、定義、應用題理解程度,還知道了學生在哪些方面比較困難,靈活調整教學的側重點。而讓學生參與到資源的收集與整理,提高了我所准備的資料的時效性,也促使我更加精心地去把握住教材與學生。從我自身來講,我在備課、上課、與學生的互動中獲得了更大程度的提升。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渴望從多方面去主動獲取學習信息,並且在教學流程中地位是與老師平等的,發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積極參與在學習中,學得積極、有趣,學習能力得到鍛煉,為自主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三、 靈活運用,注重生成 當我們手中擁有了大量的資源,就要合理靈活地利用這些資源,首先,我們資源的使用是為了強調教學重點,降低教學難點的難度,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學習的內容。如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時,當學生只找到兩種計算方法的時候,我用課件將長方形四條邊分解,同時動畫演示了拼圖與組合,學生豁然開朗,而且一氣呵成,找到了所有可以計算長方形周長的辦法,而且能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來進行解釋。在開發利用教學資源過程中,不管運用什麼方法,唯一的目的是為了教學,為了學生的能力發展。所以,我們在選擇資源的同時,必須與學生的認知情況聯系在一起,讓他們容易接受、容易理解,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
『肆』 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哪些策略
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要策略包括敏於發現、勤於研究、善於捕捉。
『伍』 在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一、根據學生實際,深度開發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為我們的教學樹立了統一標桿和尺度。教材的編寫反映了國家意志,嚴格遵循課程標准,同時,又充分考慮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滲透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並重的教育理念。從這一方面看,尊重教材,是不能偏廢的,是教師首先具備的課程資源意識。但是,教材往往只是一個範本,在關注「共性」的過程中,很難兼顧「個性」的需求。因此,我們尊重教材的同時,不能把教材「神化」,要從「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的層面上來。這樣,勢必要對教材進行深度開發。
1、開發教材的策略之一: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原則是「因地制宜」,具體說,要符合地方特點、校園文化、以及學生實際。
在六年級下冊「線段比例尺轉化為數值比例尺」這一教學環節中,教材呈現了我國東北地區的地圖,要求學生測量沈陽和長春兩點間的圖上距離,並根據線段比例尺,計算兩地的實際距離。對於海南學生而言,北方這兩座城市很陌生,計算出兩地實際距離後,學生沒有感性認識。教學時,我把東北地區交通圖換成了海南省交通圖,要求學生計算海口到三亞的實際距離。有一位學生由於把線段比例尺轉化為數值比例尺有的過程中出了差錯,結果計算出海口到三亞的實際距離僅有三十多公里,另一位學生馬上質疑:「海口到三亞只有三十多公里,這怎麼可能?爸爸經常開車帶我(從海口)去三亞玩,少說也有三、四個小時的車程,而且還是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呢。」 多數學生去過三亞,對海口和三亞兩地的實際距離有感性認識,在教學中很容易調動已有的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建構數學模型。
『陸』 如何開發和利用好校內和校外資源
如何開發和利用好校內和校外資源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以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為指導思想的教學改革中應運而生的新型課程。它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目標,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發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方面。綜合實踐活動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場所必須從課堂走向社區、走向社會,學習內容的載體也必須從教科書轉身豐富多彩的社區、社會生活實際,實現校外教育資源與校內資源的整合與優化。
然而,我國人口眾多,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形成了只強調適應學科要求的不完整的教育模式,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學生高分低能」的弊病,學生被局限在校園這個有限的空間中,與社區、與社會接觸少,學校忽視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已成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和發展的重要障礙。因此,為保證綜合實踐課程的有效實施,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社會實踐能力,學校應正視當前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及時採取應對措施,提高開發和利用課堂外的蘊藏於社區、社會生活之中的課程資源的能力與水平。
一、當前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開發和管理的現狀
1、開發的無序性、短期性,缺乏整體性,導致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閑置與學生社會實踐資源匱乏相並存的局面
長期以來,學校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應試教育偏重智力,忽視德體美勞;重視知識量,忽視學生素質、自我探究能力的開發;重理論,忽視活動課程和社會實踐課程。因此,社會實踐活動課成了可有可無的課程。對社會實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特別是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更是少之又少。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正在緊鑼密鼓中進行。但在新課程方案中,作為國家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沒有統一的教材,缺乏操作的具體內容。加上某些學校沒有引起高度重視,沒有積極主動挖掘課程資源,從而導致這樣一種局面,即一方面是既有的社區、社會實踐資源的閑置與浪費,另一方面又是學校感慨資源的匱乏。即使在一定條件下進行開發,往往也是短期的、臨時的開發,或者是因校外因素影響而被動地開展,總的來說缺乏整體性。
2、利用的檔次低、效率低,共享程度低,存在校外社會實踐資源低水平重復利用與無序管理的現象
由於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差別大,橫向上聯系少、借鑒少、共享少,各自為政,各校對同主題、同形式的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進行低水平的重復開發與利用。在縱向上,同一學校對既有的校外資源沒有進行規范系統的管理和合理利用,沒有物力人力的保證,沒有深入挖掘資源潛在價值,所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科教學脫節,與德育主題相悖,體現不出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興趣、增進生活體驗、進行缺陷補償的要求。如目前一些博物館、革命教育基地沒有對學生免費開放,或者即使是免費開放的,但只是主辦方簡單的「開門接待」,而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挖掘,所提供的教育內容與方式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往往教育效果甚微,甚至適得其反。這樣,校外社會實踐資源也就失去了促進學生發展的意義,難以體現生活和經驗對學生發展的價值。
二、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對策
1、樹立課改新觀念,充分認識社會實踐資源開發管理的重要意義
作為一所學校,要樹立大課程觀、大教材觀、以及課程資源觀。我們要認識到,大自然、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書,「生活世界處處有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必修課、選修課一樣,課都是培養學生的主渠道;我們要認識到,課程標准和教科書是基本的課程資源,而校外社會實踐資源更是豐富多彩的,是學校課程的延伸,是學生發展空間的擴展,是師資力量的補充。因此,只有充分開發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進行科學管理,實現高效利用,才能保證學生廣泛了解有關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的豐富知識,比較全面地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
2、開展調研,科學分類,形成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包」
校外實踐資源是多元的,包括校外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文化資源、信息資源等。校外社會實踐人力資源包括學生家長、社區居民、校外專家以及社會相關部門的人員。校外實踐活動離不開他們的幫助與支持,如組織學生到社區開展家政服務活動,就需要社區工作者、居民的大力支持。而物力資源、財力資源是確保社會實踐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條件。在學校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對開發利用好社會的物力、財力資源提出了新的更高、更為迫切的要求,若社會各部門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場所、設備、經費、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給予幫助,對學生實現平等參與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不可忽視對文化資源、信息資源的調研,它更為隱性,更不穩定,隨著人員、政策、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學生校外實踐資源要充分開發與利用文化資源、信息資源,發展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和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因此要建立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調研工作常規,定期不定期進行資源調查研究,及時掌握資源的變化情況。
資源的豐富性,也決定了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無序性,資源往往是零散的。我們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進行科學分類、初步篩選,對校外社會實踐資源「心中有數」,形成可供深入挖掘、綜合開發的資源庫、資源包。
3、精心開發,研製方案,高效利用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
經過調查分類的資源有的可直接利用,但大部分需要進行規劃性開發。無論是直接利用,還是規劃開發,都要做到三「結合」,進行有選擇的開發:首先,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的健康成長。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一本質特點決定了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開發和利用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也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特別是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滿足學生的需要。其次,要結合學校辦學目標和辦學特色。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歷史背景、外部條件和內在條件,這些條件的綜合,就形成了該校具有自己特色的辦學傳統和校風,它是學校文化的積淀,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開發要走的就是這樣一條基於學校現實的特色化的道路。最後,要結合當地經濟、文化、社會事業的發展狀況。課程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校外社會實踐資源具有地方差別性、具體性、可感性,是校本課程最好資源。
只有與「三結合」密切相關的資源,而且只要與「三結合」密切相關的資源,我們就要下決心,花力氣,主動與相關部門相關人員聯系商談,深入挖掘,達成協議,使之成為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新去處」、「新形式」。如處於城郊結合部和農村的學校,就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周邊田多地廣的優勢,建立「蔬菜水果種植」實驗基地,成為學生的校外勞動實踐資源。而在城市或處於文教區內的學校,則可充分利用城市或文化教育園區方面優勢,與大中專學校、圖書館、社區、養老院等建立固定的社會實踐關系,充分利用它們的資源,開展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教育。如利用養老院建立校外「義工」或「志願者」隊伍,對學生進行培訓,使他們了解、熟悉「義工」、「志願者」制度,增強他們的服務能力;如借用鄰近學校的校園資源,開運動會、搞課外活動等,開展校際聯誼,促進共同發展等。
4、強化管理,優化配置,共享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開發成果
一旦某一資源得到開發就要加強管理,備案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社會實踐資源的管理辦法。備案法要求對所有資源進行分類,對資源的相關負責人、聯系人、聯系電話、活動場所面積、適用程度、財力支持能力、可接收學生數、活動時間、安全保障等主要方面進行登記,存入資源庫,隨時調用。
校外社會實踐資源要做好合理配置,進行綜合利用、循環利用。以利用現有資源為主,同時深入挖掘潛在資源。綜合利用就是根據學生的社會實踐主題,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有選擇地調用各種可用資源,以濃厚學生的興趣,增進學生體驗,促進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循環利用是指對某一資源一經開發就要多次重復使用,發揮資源的最大的效益。例如學校與超市建立「學生導購員」社會實踐關系後,學校定期、輪流安排不同年級的學生前往實踐。當然,對於不利於學生、學校發展的過時資源,我們要優勝劣汰,及時淘汰。
共享是綜合利用資源的重要形式,是循環利用資源的特有形式。例如,目前我市「古堰畫鄉」的「大港頭」、「九龍」寫生基地,已成為共享程度非常高的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而學校也一樣,某個學校開發的校外社會實踐資源一旦成功,就應該毫無保留地推向社會,與其他學校共享。只有這樣,才能使有限的社會實踐資源的教育效益實現最大化。
讓我們大力開發利用好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建設沒有「圍牆」的學校,搭建通往社會、通往大自然的橋梁,擴大學生的學習空間,滿足學生親近自然、了解社會的需求,充分利用具體、可感的社會實踐資源,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他們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柒』 作為在校學生擁有哪些資源如何合理利用
人際資源
師資資源
圖書資源
實訓資源
好好學習
天天利用
『捌』 學校如何開發課程資源
關於基礎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幾點思考
張曉東
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助理研究員
論著選摘
課程資源是新課程改革提出來的一個核心概念,在國家頒布的各學科課程標准中都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組成部分。課程資源包含的意義范疇寬廣,既包括教材這一重要的為人們所熟悉的課程資源,父包括大量的非教材的卻是課程有機組成要素和實施條件的軟硬體資源。無論是國家課程的開發,還是地方課程的建設,尤其是綜合實踐活動和校本課程的多樣化呈現與實施方式,都離不開大量課程資源的支撐。合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課程改革順利達到預期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井為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一、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的顯現平台
我們周圍存在著大量的課程資源.關鍵是如何充分合理開發,使之成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實現其應有的課程意義與價值。總的來說,課程資源的開發大致有以下四個途徑,這些途徑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在開發的時候需要有機地整合在一起。
1.從學生的現狀一度開義課程資源
所有的課程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的身上,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也是為他們服務的是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導向,要從兩方面人手進行分析:
一是要對學生的各方面的素質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看看這些學生的素質到底達到了多高的水平,實際上是對學生接受和理解課程資源能力的一種把握。不同學校乃至不同班級學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國家級示範初中,省實驗小學和一般初中、普通小學的學生素質是不一樣的,在開發課程資源時,必須對此進行考慮,這不僅影響到課程資源的內容選擇.還直接關繫到開發的深度和廣度。比如.同樣是關於當地風土人情資源的開發,對於生源條件好的學校來說,可以在選擇的量上和深度上超過一般的學校,讓學生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層面進行思考;一般的學校可能更多地作一些通識性的介紹,讓學生對家鄉風貌有所了解.能熱愛自己的家鄉即可。
二是要對學生的興趣以及各種他們喜愛的活動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開發課程資源。從學生的興趣著眼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是學生自己的課程資源,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最適合他們的,他們量願意參與進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扳性。所以,在開發課程資源時,我們要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待周圍的一切。教師的視角和學生的視角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努力尋找學生的興趣所在,力求選擇出來的課程資源應該是「兒童化」、「學生化」的課程資潭。這樣,學生才感到親切.才能更好地融入進去。千萬不能是「教師化」、「成人化」的課程資潭,因為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是提供給學生自我構建的,而不是簡單地把教師眼中的課程資源倒進學生的腦袋裡。
2.從師資的條件出發開發課程資源
師資條件是開發課程資潭的一十基礎要素,並直接制約對課程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課程資源學生需求強烈,而且也非常感興趣,但是限於師資的水平和特點,教師沒有能力去開發,或是開發出來效果不好。比如,在西北某一個條件艱苦的農村學校,學生們對當地黃土高原的民族音樂非常感興趣,但是農村地區藝術類教師缺乏是個普遍現象,就連藝術課程開設都是個老大難的問題,雖然學校可以開發西北民歌這一課程資源,但充其量大家只能簡單地模仿民間歌手的演唱,更深一步從民族音樂本身去研究、去理解,恐怕就不行了,這種師資條件的欠缺就制約了對課程資源的開發。
從學校現有的師資情況出發,看看教師具有什麼樣的素質,他們在哪些方面有專長、特長,開發課程資源時教師們才能游刃有餘.這是一種非常實際而有效的開發課程資源的做法。比如,在扛蘇南部地區的一所普通初中里,體育組里有兩位老師,這兩位老師在體育理論與實踐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們的投入精神,他們每天清早就起床,風雨無阻,從市區趕到位於郊區的學校,和學生一起鍛煉身體,這個學校的學生從不用突擊訓練,就可以在全市的體育比賽和中考中穩居頭名,參加學校足球隊、籃球隊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像體育一樣出眾。該校充分利用這樣的教師資源積極進行各種體育類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學生們踴躍報名,形成了一種充滿活力的校園氛圍,同時也為其它課程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從學校的特色出發課程資源
所謂學校的特色也就是學校的資源優勢,這種優勢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軟體方面的,也可以是設施設備等硬體方面的。要充分利用好學校課程資源的優勢.這也是對學校進一步形成和探化學校辦學特色的促進。教育部、農業部頒布的《關於在農村普通初中試行「綠色證書」教育的指導意見》,特別強調因地制宜、自主選擇確定「綠色證書」教育的具體內容.就體現了這種課程資源的開發思路:不同的學校具有各自獨特的課程資源,
「綠色證書」教育的內容也應該各不相同,實際上就是要求農村學校從自身的特色出發.挖掘學校的特色資源。
具體到一個個學校,有的學校是百年歷史、聲名顯赫的老校,學校的文化積淀很探,培養出了一大批各行各業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學校與眾不同的悠久人文傳統,那麼在課程資糠的開發方面,就可以花力氣向這個方向努力。學校要充分開發利用這方面的課程資源,通過各種文字、圖片、影像以及校友們的講述,讓學生了解學校輝煌的過去,讓學生在濃厚的學校文化氛圍中生活和學習,被這種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有的學校硬體條件相當好,設施設備現代化的水平非常高,計算機已經在學校普及化,那麼,就可以在信息類課程資源開發方面多用點心思,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與信息技術緊密接觸,使學校成為一所建構在信息技術基礎之上的學校,不僅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4.從社會的需要出發開發課程資源
新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關注學生的發展,強調以學生為本。但是,以學生為本並不排斥學校要為社會培養人才,畢竟學校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為社會輸送合格的社會成雖。從社會的需求的角度開發課程資源,培養學生在這些方面的素質,可以讓學生將來較好地適應社會。
美國是當今受毒品肆虐最為嚴重的國家,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青少年吸毒現象越來越普遍,這不僅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對整個社會持續發展與穩定產生了不良影響,整個社會風氣日下,道德淪喪。社會非常需要教育對此作出回應。為此,從維護青少年健康成長和社會的良性發展出發,美國許多中小學校充分開發禁毒教育課程資源,甚至還編寫了專門的教材.對學生進行有關禁毒方面的教育。這種課程資源的開發從社會需求出發,對學生的發展也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我國在課程資源的建設中,也曾有許多類似的例子,比如環境惡化、人口極度膨脹等,在特定時期都對整個社會產生了負面作用,成為影響社會正常前進的阻礙因素,社會需要學生對這些問題有一定的了解,成為消除這些問題的積極因素,從而導致環保教育、人口教育這些內容作為課程資源被開發並整合進學校的課程中來,這實際就是根據社會需求開發課程資源。
二、管理執制:資源開發的切實保障
大量的各種各樣的課程資源以不同的載體形式呈現出來。在人們對課程資源這一概念和意義把握還不是很好的情況下,如何讓這些課程資源得到及時開發,並發揮最大的資源效益,有效的管理是根本保障,我們要通過對課程資源的有效管理,為課程資源充分開發和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提供直撐。
1.建立課程資源庫
對繁雜的課程資源應該根據一定的分類標准,進行必要的梳理和歸類,建設成課程資源庫。課程膏潭庫對於課程資源的開發作用重大,教師們在開發課程資源時需要什麼,就到這個庫里進行檢索和點擊,可以節約大量尋找資源的時間,而且,同一資源可以為不同的教師反復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益。資源庫里不僅要有大量文本、文獻類的資源,還要有許多超文本類的課程資源,使資源的數量、品種、形式多樣,保持庫里資源的充裕豐富。
這種課程資源庫不僅每個學校需要建立,並且要形成自己的特點,各級地方教育部門也應該建立課程資源庫,更大、更充裕的圖書館,這樣有利於課程資源開發向深入發展,便於教師和學生進行探層的探究和體驗,而且,還應該通過信息技術把各組各類資源庫聯系起來,為學校和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提供多重服務和深度支持。
2.形成課程資源開發的網路
開發課程資源不僅要靠學校和教師,還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社區和家長的幫助與支持。學校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與家長、社區以及其他相關部門建立密切的聯系,形成縱向從基層學校到各級地方教育行政、教學科研部門、課程研究中心,橫向教育內部向教育外部的交錯相連的課程資源開發網路,形成課程資源開發的整體效應和優勢。
中小學校首先應該積極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新課程的實施高不開課程資源的強大支持,課程改革為教師實施進程提供了創造的空間,這需要大量課程資源進行有機填補,學校應該有一種強烈的資源章識;在各個學校形成個性、獨自為戰的同時,要加強校際間在資源開發方面的聯系,一個學校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可以為大家共享,整體提高課程實施水平,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另外,各級地方教育部門,教學科研部門、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及其它相關部門也要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對課程資源的建設進行指導,從更高層面促進課程資源的建設。
3.構建資源開發的激勵機制
課程資源的開發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說還是較為陌生的,在舊有的被動接受的思維定勢框架里,許多教師缺少進行資源開發的信心和勇氣,甚至不知道從哪裡找到自己需要的課程資源。我們要對教師開發課程資源進行鼓勵.並建立相應的獎勵和激勵機制,尤其是在課程資源開發的初始階段,第一步往往是最難走的.這種機制應該盡早建立,促使學校和教師能盡快適應新課程,積極進行課程資潭的開發,把第一步邁好。
課程資源開發激勵機制的建設可以是體系化的.出台一個較為完善的課程資源開發獎懲辦法,對教師開發課程資源進行全面的評估和調控;也可以先在局部某些方面做點嘗試,比如,在一些評審、評獎、評選先進等活動中,甚至在教師的職稱晉級時.可以把課程資源的開發作為一項比較重要的成果指標。通過這些激勵措施的建立,課程資源的開發一定會受到廣大學校和教師的極大重視,肯定會促進課程資源開發網路的建設和課程資源的充分合理開發。
三、存在問題:問題資源的制約瓶頸
1.教師課程資源開發章識薄弱
在傳統的課程與教學中,中小學採用統一的教學內容、統一的考試、統一的教參、統一的教學進度,它的課程資源大多是國家和地方規定好的,是現成的、固定不變的,並不需要教師去開發課程、創造課程,缺少課程建設的空間,教師們考慮的是如何把這些內容上好、教好,因此,教師也就很難養成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更鎮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圍的課程資源,這一方面造成了課堂教學的單調枯燥、機械灌輸,另一方面又導致大量的課程資源被閑置與浪費。
新課程的實施為教師自主教學提供了空間,教師們應該也必須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在已經進行新課程實驗的地區,出現了一些問題,一些鞋師在實施課程時,仍然按照習慣的教學思路和模式,把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上一堂課的內容.20分鍾就講完了,下面不知道怎麼辦了,這實際就是缺乏課程資源開發的童識,僅僅關注教材這一傳統的課程資源,把教材上的內容敦給學生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周圍大量鮮話的資源進入不了他的視野,難以成為新課程實施的有機組成部分。
2.課程資源開發等同於編教材
在一些地區和學校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一提到開發課程資源、建設新課程,馬上就是編寫各種各樣的教材,我們看到許多地方和學校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成果就是一本本的教材。教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表現形式,尤其是國家課程需要以教材作為載體形式,但是地方和學校在開發課程資源時,絕不能把課程資源的開發等同於編寫教材,尤其是不能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
我們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必須是有利於學生「自我建構」的學習材料,從內容到形式都要有利於學生的學習,要指導和幫助學生建立起科學的、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式,所以,資源的載體形式應該是多元化的。即使我們要用教材文本作為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的載體,這些教材也應該是多樣化的,也不一定就是學生人手一本的課本,完全可以是教師講稿、講義,可以是供學生選擇的資料,還可以是學生的操作材料等等,要堅決反對課程資源開發的"課本化",傾向。
3.課程資源開發沒能與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結合起來
受時代與觀念的局限,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學科本位,教師中心主義傾向。課堂中,教師是主宰,是權威,以「講」為主的教學活動貫穿了整個課堂,教材也是根據教學大綱來設計的t沒有多大的彈性,更多地從教師如何教學的角度來考慮。這樣一來,導致所謂好的教師就是採用「高超」的、學生喜歡的教法,把教材的內容傳授給學生,在新課程實施中這種現象仍然存在。
現在,則要突出強調一種開放的理念,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給教師帶來極大的自主創造空間,同時,也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實際生活,關注學生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要通過師生的積極互動,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建課程的過程。
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因此,要實現而且也必須實現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時的教學過程已經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方案)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豐富、整合課程資源的課程建設過程。
參考文獻略
文章選自 《當代教育論壇》2003(9)
(1)、挖掘教材,溝通物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2)、變換改編,使教材內容接近學生的認識水平
(3)、捕捉課堂生成性資源
(4)、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物理知識,豐富教材內容。
總之,教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種極富主動性、創造性的工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教師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開發、利用好課內外的物理課程資源,我們的課堂必定會是一個風采迷人、朝氣蓬勃的天地。
『玖』 如何開發課程資源
在我們周圍存在著大量的課程資源,它們以各種載體形式呈現出來,是課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廣泛支撐。面對這么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我們應該如何合理地選擇和開發?首先,要做一個價值判斷,哪些是學生們最迫切需要的,對於他們現實的發展最有價值的,這些資源應該得到及早優先的開發,把雖然學生有一定的需求,但需求並不是特別強烈的課程資源留在後面開發;其次,還要考慮到具體學生群體和個體的身心發展特點等一些特殊情況,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要能為他們所接受和理解,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學生的體驗和探究,有些課程資源不能很好地被學生內化吸收,就暫時不要開發。總的來說,課程資源的開發大致有以下四個途徑,這些途徑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在開發的時候需要有機地整合在一起。1、從學生的現狀出發開發課程資源 所有的課程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的身上,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也是為他們服務的。因此,學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導向,從開發出來的資源的有效性出發,把關注學生的現狀作為開發課程資源的途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方面的考慮:一 是要對學生的各方面的素質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看看這些學生的素質到底達到了多高的水平,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接受和理解課程資源能力的一種把握。不同學校乃至不同班級學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國家級示範初中、省實驗小學和一般的普通初中、普通小學的學生的層次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開發課程資源時,必須對此進行考慮,這不僅影響到開發課程資源的內容選擇,還直接關繫到開發的深度和廣度。比如,同樣是關於當地風土人情資源的開發,對於生源條件好的學校來說,可以在選擇的量上和深度上超過一般的學校,讓學生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層面進行研究;一般的學校可能更多地作一些通識性的介紹,讓學生對家鄉風貌有所了解,能熱愛自己的家鄉即可。二 是要對學生的普遍興趣以及他們感興趣的各種活動進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開發課程資源。從學生的興趣著眼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是學生自己的課程資源,他們最願意參與進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樣的課程資源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最適合他們的。所以,在開發課程資源時,我們要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待周圍的一切,教師的視角和學生是不一樣的,要努力尋找學生的興趣所在,力求選擇出來的課程資源是「兒童化」、「學生化」的課程資源,這樣學生才感到親切,才能更好地融入進去。千萬不能是「教師化」、「成人化」的課程資源,因為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是提供給學生自我構建的,是學生成長的基礎和平台,而不是簡單地把教師頭腦中的課程資源倒進學生的腦袋裡。2、從師資的條件出發開發課程資源 師資條件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瓶頸,同時也是開發課程資源的一個瓶頸,它將極大地制約我們對課程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課程資源學生需求強烈,而且也非常感興趣,但是限於師資的水平和特點,教師沒有能力去開發,或是開發出來效果不好。比如,在西北某一個條件艱苦的農村學校,學生對當地黃土高原的民族音樂非常感興趣,但是農村地區藝術類教師缺乏是個普遍現象,就連藝術課程開設都是個老大難的問題,雖然學校可以開發西北民歌這一課程資源,但充其量大家只能簡單地模仿民間歌手的演唱,更深一步從民族音樂本身去研究、去理解,恐怕就不行了,這種師資條件的欠缺就制約了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從學校現有的師資情況出發,看看我們的教師具有什麼樣的素質,他們在哪些方面有專長、特長,這樣開發課程資源時教師們才能游刃有餘,對學校來說,這是一種非常實際而有效的開發課程資源的做法。比如,在蘇南地區的一所普通初中,體育組里有兩位老師,這兩位老師在體育理論與實踐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們的投入精神。他們每天清早就起床,風雨無阻,從市區趕到位於郊區的學校,和學生一起鍛煉身體,這個學校的學生從不用突擊訓練,就可以在全市的一些體育比賽中穩居頭名。更難得的是,參加學校足球隊、籃球隊的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像體育比賽中穩居頭名。更難得的是,參加學校足球隊、籃球隊的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像體育成績一樣出色。學校利用這樣的師資條件,積極開發各種體育類的課程資源,建設體育類的校本課程,學生們積極踴躍報名,形成了一種充滿活力的校園氛圍,為其他課程的實施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從學校的特色出發開發課程資源 所謂學校的特色也就是學校的資源優勢,這種優勢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軟體方面的,也可以是設施設備等硬體方面的。總之,要充分利用好學校的課程資源的優勢,這也是對學校進一步形成和深化學校辦學特色的促進。教育部、農業部共同頒布了《關於在農村普通初中試行「綠色證書」教育的指導意見》,而且,特別強調因地制宜、自主選擇確定「綠色證書」教育的具體內容,就體現了這種課程資源的開發思路。牧區的學校、林區的學校和漁區的學校具有各自獨特的課程資源,「綠色證書」教育的內容也應該各不相同,實際上就是要求農村學校從自身的特色出發,挖掘學校的特色資源。 具體到一個個學校,有的學校是百年歷史、名聲顯赫的老校,學校的文化積淀很深,培養出了一大批各行各業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學校與眾不同的悠久人文傳統,那麼在課程資源的開發方面,就可以花力氣向這個方向努力,要挖掘學校的歷史文化傳統,充分開發利用這方面的課程資源,通過各種文字、圖片、影像以及校友們的講述,讓學生了解學校輝煌的過去,讓學生在濃厚的學校文化氛圍中生活和學習,被這種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有的新建學校硬體條件相當好,設施設備現代化的水平非常高,計算機已經在學校普及化,那麼,就可以在信息類課程資源開發方面多用點心思,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與信息技術親密接觸,讓學生隨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獲取課程資源,使學校成為一所建構在信息技術基礎之上的學校,不僅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來使用,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4、從社會的需要出發開發課程資源 本次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關注學生的發展,強調以學生為本。但是,以學生為本並不排斥學校要為社會培養人才,畢竟學校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為社會輸送合格的社會成員,從社會需求的角度開發課程資源,培養學生在這些方面的素質,可以讓學生將來較好地適應社會。
『拾』 數學教學中怎樣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
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有大綱意識、教材意識、教參意識,而課程資源的意識十分淡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課程意識提到了重要位置,強調課程是由教科書、其他教學材料、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那麼,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如何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呢?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資源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依據。為了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首先通過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編寫意圖。
1、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所謂教學內容的廣度。是指知識的范圍或知識的量,從資訊理論的角度說就是一節課傳輸給學生的信息量。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大,知識點過多,學生難以接受,而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小,知識點過少,則浪費時間,不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幾個知識點時,往往需要明確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以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響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所謂難點,就是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這種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內容,通常稱之為教材的難點。教學難點要根據教材的廣度和深度、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心理特徵來確定。難點有時和重點是一致的。
教材中有些內容對掌握某一部分知識或解決某一類問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些內容就是教材的關鍵。作為教材的關鍵,它在攻克難點、突出重點過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處理好教材的關鍵,與其相關的教學內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3、合理安排教學的順序。教學中往往還要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做更細致的安排。有時一部分知識可能有不同的教學順序:這時教師就要考慮哪種順序更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哪種順序更可以節省教學時間,哪種順序教學效果更好。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呈現一般是敘述性的、靜態的,大都同教師直接採用課本上條件完備、結論明確的封閉的例題、習題作為學習材料。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要把靜態的知識內容結構轉化為自己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必須有一個積極主動、有效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所以教師在知識的呈現上,應由靜態封閉變為師生共同探究,在動態中生成。
4、深入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教育資源。
教學時,教師應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鮮活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慾望,對於課本中的例題和習題,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使之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服務。對於那些對培養學生的態度、情感與價值觀有明顯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夠,使其在教學中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其它教學資源
鮮明的課程意識拒斥「聖經」式的教材觀,要求教師確立課程資源意識,認識到教材僅僅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本性資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選擇、可以變更的。教材僅僅是課程的一種重要載體,但不是課程的全部。任何課程實施,都需要利用和開發大量的課程資源。
1、課堂生成資源的及時捕捉。
學生是活生生的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學生會提出哪些問題,會怎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很多情況下老師是無法預料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習中出現的錯誤、不同的觀點都是教師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
2、社區、家庭資源的合理利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社區、家庭中有大量的與數學教學相關的課程資源,如果我們在教學時能夠合理利用,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大有好處。由於新教材內容大多與生活、生產結合十分緊密,就要求教師走出課堂和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社區,掌握翔實的材料,確鑿的數據。
3、媒體、網路資源的合理開發。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廣播、報刊雜志、計算機已經入普通百姓家,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知識面也越來越廣。現實社會是一個網路化時代、信息化社會,教師可以到網上收集一些與教學相關的題材,來充實、豐富課本內容,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教師在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時,要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具體的教學情境出發,從現有的教學資源出發,開發教學資源不要冷落了課本,開發教學資源不要只圖熱鬧。對教材的處理,要堅持尊重、用好、創新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