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實現教育資源公平
擴展閱讀
趕集衛生費用怎麼算 2025-01-11 13:55:02

如何實現教育資源公平

發布時間: 2022-01-29 08:21:51

⑴ 想要實現「教育公平」,具體應該怎麼做

大家需要提升是社會經濟發展水準,變小地區中間,城鄉差距,階層中間的差別。在這個問題上,大家需要需注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的均衡。國務院辦公廳前兩年施行的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戰略,目地是均衡區域經濟發展,與此同時為此為突破口,以物資供應,資產,優秀人才等現行政策歪斜,變小城鄉差距,地區中間的差別。特別是在教育層面,要從源頭上處理教育發展的地區不平衡難題,減少地區中間,城鄉差距的差別,

地市政府要進一步轉變職能,把推動教育公平做為基本上責任和執政理念,把是不是推動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做為考量地市政府依法執政的主要指標值;不斷完善教育資金投入保障體系,將責任教育列入公共財政收入保證范疇,綜合資源分配,保證每所院校都能做到基本上規范。根據教育體系的連續不斷創新發展,進一步理清政府部門,院校和時代的關聯,創建具備中國特點的現代化學校制度,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⑵ 如何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公平

立足於統籌城鄉、區域教育,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統籌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將下功夫著力從四個方面解決教育發展中不公平、不公正等重大問題,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
一是實現教師配備和校長選配的公平公正。由縣人事部門牽頭,教體部門配合,對全縣各級各類學校實行定編定員,確定各個學校的領導職數、教師人數(含各科教師)和後勤人員,並堅持公平、公正、科學的原則選配好學校領導和科任教師。
二是實現教育經費分配的公平公正。財政、教育部門在認真總結近幾年教育經費運行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經費分配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對各類經費的使用建立制度,並進行有效地監督,確保義務教育經費分配公平、使用公正、用途公開,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
三是實現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平公正。對義務教育長效機制項目、寄宿制學校建設項目以及社會幫建等各類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統籌考慮,充分論證,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立公開定點、公開招標等制度,並向邊遠山區貧困鄉村的薄弱學校傾斜,確保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定點准確、使用得當,建設項目的規模、方式等適度、科學。
四是實現教育管理的公平公正。建立教師科學合理流動的機制,使教師流動正常化、公開化、公正化,真正使教師的流動體現能者向上流、庸者向下沉的導向,確保優秀教師有不斷進步和進入條件較好學校任教的機會。加強教師職稱管理,使職稱的評定公開、公平、公正。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使教育的考核評價科學化、規范化、公正化,更有利於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⑶ 如何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化

管理,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教得好」新局面、補充。同時、農村教育弱的兩極分化問題,逐步建立教師「越往基層。客觀來說,是最具起點意義的公平。今年,促進師資配置公平,有效緩解城區教育強。從去年開始,就是貫徹落實共享發展理念、待遇等關鍵領域,全省貧困學生資助政策實現了教育過程全覆蓋。促進教育公平,緊扣鄉村教師培養,我省教育發展存在區域不平衡的現象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推動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開啟我省鄉村教師「下得去,我省全面啟動教育精準扶貧全覆蓋行動、培訓、越是艱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勵機制、留得住

⑷ 如何促進教育公平

促進教育公平要把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重點。當前要在以下幾件事上下功夫。

1、推進學校標准化建設。改造薄弱學校,盡快使師資、教學儀器設備、圖書、體育場地基本達標。實施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實現城鄉中小學校舍安全達標。要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義務教育標准化建設。

2、著力解決「擇校熱」問題。加快縮小校際差距,加快薄弱學校改造。實行優質普通高中和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

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置重點學校和重點班。要加強區域內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有條件的城區和農村可以逐步探索教師定期交流制度。創新教師補充和退出機制。

3、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留守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要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要重點建設好勞務輸出大省和特殊困難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優先滿足留守兒童就學需要。同時,健全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教育和監護網路,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三個層次

(1)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2)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

(3)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後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准,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上的實質性公平及教育質量公平、目標層面上的平等。

其中,「確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是前提和基礎,「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是進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相對均等」的前提。而通常,這三個層次被概括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此外,對教育公平的正確認識還包括:教育公平的發展有一定的相對性和追求教育公平與追求教育效率是統一的這兩個方面。

從教育實踐主體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學生公平與教師公平。學生公平是指對待和評價學生公平與否的問題;而教師公平則是指對待和評價教師公平與否的問題。

從教育活動過程來看,可分為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起點上的公平是指每個人不受性別、種族、出身、經濟地位、居住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均有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過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觀兩個方面以平等為基礎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結果公平即教育質量平等。

從教育公平的結果是根據一定的公平原則進行操作而產生的這一角度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原則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結果的公平。

教育公平原則是教育結果公平的前提條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驟合理化,固定下來,形成公平的程序,還需要各種形式的監督機制、監督機構及配套的技術手段,進而保障結果的公平。

從是否把教育實踐的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著差異,教育公平可分為同質的教育公平和差異的教育公平。同質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間的差異,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則指導實際的教育活動。而差異的教育公平認為每個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從實存與觀念的角度來看,以上我們所談的都是實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還有一種觀念層次的公平,它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主觀反映,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價值判斷,主要表現為一種教育公平感,即對公平問題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

參考資料:網路——教育公平

⑸ 教育資源分配如何做到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如何實現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全國統考,不再進行劃分什麼省市等單獨命題,就可以劃分出統一的分數線。這樣的觀點咋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問題是願望雖美好,現實卻很骨感。由於經濟地區發展的差異性導致了教育基礎設施的不同,如果進行盲目的一刀切,對於那些弱勢教育群體則形成了不利因素。 

⑹ 請談談如何實現教育機會公平

實現教育機會公平應採取如下措施:
1、 必須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縮小地區之間、 城鄉之間、 階層之間的差距 在這一問題上,應該特別注意區域經濟的發展平衡。 國務院前幾年出台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其目的就是平衡區域經濟,同時借這一契機,用物資、 經費、 人才等政策的傾 斜來縮小城鄉 之間、 地區之間的差距。 特別使在教育方面, 要從根本上解決教育發展區域性失衡態勢, 縮短地區之間和城鄉 之間的差距, 促進我國區域之間教育發展的公平, 需要我們統籌規劃教育資源, 合理調整區域間教育結構和學校布局, 制定欠發達地區教育投資傾斜政策, 建立教育扶貧機制, 加強薄弱環節, 努力實現教育公平。 首先, 是制定教育傾斜政策。 從教育財政制度、 投資體制和投資方式上, 對欠發達地區教育實施非均衡投資戰略, 並通過立法的形式確定對欠發達地區教育的經常性投資比例, 使對欠發達地區教育的非均衡投資體制走上法制化軌道, 通過非均衡投資體制, 保證省域教育相對均衡發展。 其次, 是合理調整區域間教育結構和學校布局,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科學、 合理、高效地配置教育資源, 推進教育均衡化發展。 最後, 是教育扶貧機制。 通過加大資金投人、 對口支援、 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大力發展寄宿制教育、 積極發展遠程教育等手段促進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 提高教育水平。
2、 明確政府職責, 為教育公平提供政策依據 各級政府是推進教育公平與教育均衡發展的主導力量, 現代政府管理教育的一項主要責任就是為保障教育公平提供有效率的教育制度。 一方面, 要明確政府職責。 各級政府應切實轉變職能, 把推進教育公平作為自身的基本職責和執政理念, 把能否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發展作為各級政府執政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 建立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 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 統籌資源配置, 確保每一所學校都能達到基本標准通過教育體制與制度的不斷改革創新, 進一步理順政府、 學校和社會的關系,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學校制度,提高教育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另一方面, 要科學制定教育政策。 在眾多影響教育公平的因素中, 教育政策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只有公平的教育政策和制度, 才能有公平的教育。 要建設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 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要努力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高質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重視特殊教育, 積極發展學前教育, 穩步發展普通高中教育; 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加快發展城鄉 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 加強職業教育的基礎能力建設, 推進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 推動東西部合作和城鄉 合作辦學; 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長, 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 積極發展繼續教育, 統籌全社會各種學習資源, 建設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學習要求。
3、 政府要加大對教育的財政支持,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為推進教育公平奠定可靠的 物質基礎 各級政府必須按照《教育法》 和有關規定保證教育經費持續增長。 在義務教育投資方面, 要切實糾正當前對義務教育投資重視不夠, 把 「政府的責任轉嫁到學校頭上,最終轉嫁到學生家長頭上」 的傾向。 政府是教育公平的第一責任人, 應該在構建公共財政的基礎上保證教育公平。 國家對教育投人的結構應適當調整, 較大幅度地增加對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 建立起以中央和省政府兩級為主、 市、 縣為輔的農村義務教育投人體制。 嚴格的執行好「一費制」 的規定, 落實好「二免一補」, 同時, 明確指定最低受教育標准, 採取如財政轉移支付等補助的辦法確保所有人群達標;在非義務教育方面, 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調整, 實行以政府為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投資體制。
教育均衡,實質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則的支配下,當前的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主要是指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同一地區不同學校之間、同一學校不同群體之間的教育均衡發展問題。教育公平,是指人們在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共享教育的資源、享受教育的成果等方面具有相對均等的條件和公平的待遇。它包括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教育屬於公共領域,具有公益性質,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手段。倡導教育公平理念、實現教育公平價值,是教育公共屬性的基本要求,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發展與完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實現公平教育的意義:
1.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前提 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而基礎 教育公平是整個教育公平的基礎.只有教育發展的均衡,教 育機會的公平,基礎教育持續發展才會有保證。因為城鄉學校教育體制一元化,教育資源配置一樣,受教育者不分有錢 或無錢從教育起跑線就一致,從而使整個教育公平。
2.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教育健康發展的基礎 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教育目標是提高國民的素質。辦 學條件好的學校,大家都想把孩子送進去,並對市區學校帶 來很大壓力,教師工作量大幅度增加,身體超負荷工作,學 校活動場地越來越小,孩子擁擠著上課,連老師上課都用擴 音器。而農村教師由此產生消極心態,不安心在農村教書. 結果上學難解決了,但上好學又成了新問題。
3.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是和諧社會目標實現的保證。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是關系社會公共利益,對全體國民,對國家和民族現在和未來具有重大影響的公共事業。如 果教育不均衡,教育不公平,則辦學條件好的越來越強,弱的學校越來越弱;弱勢群體的起點低,不僅有地區差距,而 且人與人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貧困程度也會加深,那麼和 諧社會這個目標也無法實現。

⑺ 現代教育資源應該怎麼做到公平呢

網上對於教育公平的問題的討論度是非常高的,很多人也都會覺得現在城鄉的教育水平還是存在一些差距的,因此大多數農村孩子,他們的教育資源不是非常先進,但是城市當中的一些學校教育資源都非常的先進,老師的水平也是非常高的。而且現在教育局也倡導實現教育公平,那麼現在教育資源應該怎麼做到公平呢?

⑻ 教育怎麼算是公平如何實現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范或原則。這里所說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展和穩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需要,並從兩者的辨證關系出發來統一配置教育資源

我認為教育公平是一個很大很廣泛的概念,不能單純狹義方面來論。
大的概念大概就是資源的配置,資源配置方面一定要合理的,不能說把所有好的資源都集中在一塊,要讓各個地方的孩子都有學上,並且要讓他們都能夠享受同等的條件。


總而言之,教育公平這條路現在還沒有完全實現,但是已經正在實現的路上,如果你現在還有書讀,並且自己所處的資源和環境還不錯的話,那麼就應該感謝了這個國家和社會的進步。

⑼ 如何實現教育機會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對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質量公平。教育機會和教育過程的公平相對容易做到,但教育質量的公平,即讓人人受到較高質量的教育,則不易做到。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公平,建設和諧社會?我的看法是:政府應樹立「第一責任人」的意識。義務教育是純公共產品,非義務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是半公共產品或准公共產品,這都是應該完全由(如前者)或多半由(如後者)政府所提供的。教育這個公共產品,受益者雖然主要是個人,但直接關繫到民族的素質和國家的命運,關繫到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政府是提供教育這個公共產品、實現教育公平的「第一責任人」。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沒有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公平無法實現。我國的教育投入一直嚴重不足。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很低。盡管我國政府在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規定,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在20世紀末要達到4%,但直到2003年,還只有3.28%。目前中央要下大決心確保本屆政府任期內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達到4%,力爭在2010年前後接近4.5%。同時,各級地方政府也應嚴格按照我國《教育法》第55條的規定要求,教育投入應做到「三個增長」,即各級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要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在校學生人均教育經費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人大要加強對同級政府落實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法律監督,以確保教育公平的實現。
建立和完善對弱勢群體資助體系,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在投入導向上,教育資源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資源應向處於弱勢的地區和人群傾斜,特別是政府應考慮逐步對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實行全免費。此事可從592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始,除已免學費外,再免雜費、教科書費,也可先從小學免起,再免初中。在農村首先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全免費已具有現實可能性。目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小學生約為0.85億人,初中生約為0.45億人。按人均GDP與生均財政經費比例的國際平均數算,小學生每年每生需500元,初中生每年每生需1000元,兩者合計約875億元。如從國家級貧困縣開始實行義務教育全免費,貧困縣592個,農村人口1.98億,約3000萬學生,其中2000萬小學生,生均500元,約需100億元;1000萬初中生,生均約1000元,也需約100億元,兩者合計約200億元。因此,無論是875億元,還是200億元,從目前迅速增加的國家實力和每年5000億元左右的教育總投入來看,只要下定了決心,都是有能力首先從農村(特別是從最急需的國家級貧困縣)開始實行義務教育全免費的。建議按「分類承擔、分步實施」的原則,盡快明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責任,對現有的592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義務教育,以中央政府為主、地方政府撥款為輔來解決;對較發達的地區,則以地方政府為主、中央政府為輔來解決;對發達的地區,則完全由地方政府自己解決。有條件的地方,應先行一步。以點帶面,逐步推開。政府應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資源,確保教育公平的實現。教育部門要改變以往教育資源過於集中投向少數重點中小學和大學的局面。在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間,在義務教育與非義務教育之間,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基礎教育內部小學、初中與高中之間,高等教育內部專科、本科與研究生之間等等,都應有個合理的比例,不宜畸輕畸重。應該確保任何時候國家對於基礎教育的投入都要高於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對於基礎教育,要強調均衡化(但不是平均化),應取消重點學校制度,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治薄、扶差」上來,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對於高等教育,則更多的是要為各類院校(包括民辦院校)創造一個良性競爭的環境氛圍。對政府投入較多的重點中小學和大學,要加強監管和評估,以防止教育資源浪費。對民辦學校應一視同仁,給予資金、政策的支持。
以制度創新促成教育公平。目前高考招生錄取制度的改革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應加快改革的進程。與此同時,還應大力推進高校管理制度、收費制度、貸款和還貸制度、評估制度、就業與勞動用人制度的創新等等。
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來保障教育公平的實現。要盡快修訂、完善《義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教師法》等,還應考慮制定《農村教育法》、《教育投入法》、《學前教育法》、《高中教育法》、《特殊教育法》、《終身教育法》等,建立健全教育法規體系,對於教育領域中各類違法犯罪行為要堅決予以打擊,對於教育收費不規范和亂收費的的現象要花大力氣糾正,以法律作為實現教育公平的堅實保障。

⑽ 如何才能實現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對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質量公平。教育機會和教育過程的公平相對容易做到,但教育質量的公平,即讓人人受到較高質量的教育,則不易做到。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公平,建設和諧社會?我的看法是:政府應樹立「第一

責任人」的意識。義務教育是純公共產品,非義務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是半公共產品或准公共產品,這都是應該完全由(如前者)或多半由(如後者)政府所提供的。教育這個公共產品,受益者雖然主要是個人,但直接關繫到民族的素質和國家的命運,關繫到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政府是提供教育這個公共產品、實現教育公平的「第一責任人」。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沒有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公平無法實現。我國的教育投入一直嚴重不足。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很低。盡管我國政府在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規定,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在20世紀末要達到4%,但直到2003年,還只有3.28%。目前中央要下大決心確保本屆政府任期內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達到4%,力爭在2010年前後接近4.5%。同時,各級地方政府也應嚴格按照我國《教育法》第55條的規定要求,教育投入應做到「三個增長」,即各級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要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在校學生人均教育經費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人大要加強對同級政府落實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法律監督,以確保教育公平的實現。
建立和完善對弱勢群體資助體系,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在投入導向上,教育資源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資源應向處於弱勢的地區和人群傾斜,特別是政府應考慮逐步對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實行全免費。此事可從592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始,除已免學費外,再免雜費、教科書費,也可先從小學免起,再免初中。在農村首先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全免費已具有現實可能性。目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小學生約為0.85億人,初中生約為0.45億人。按人均GDP與生均財政經費比例的國際平均數算,小學生每年每生需500元,初中生每年每生需1000元,兩者合計約875億元。如從國家級貧困縣開始實行義務教育全免費,貧困縣592個,農村人口1.98億,約3000萬學生,其中2000萬小學生,生均500元,約需100億元;1000萬初中生,生均約1000元,也需約100億元,兩者合計約200億元。因此,無論是875億元,還是200億元,從目前迅速增加的國家實力和每年5000億元左右的教育總投入來看,只要下定了決心,都是有能力首先從農村(特別是從最急需的國家級貧困縣)開始實行義務教育全免費的。建議按「分類承擔、分步實施」的原則,盡快明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責任,對現有的592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義務教育,以中央政府為主、地方政府撥款為輔來解決;對較發達的地區,則以地方政府為主、中央政府為輔來解決;對發達的地區,則完全由地方政府自己解決。有條件的地方,應先行一步。以點帶面,逐步推開。政府應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資源,確保教育公平的實現。教育部門要改變以往教育資源過於集中投向少數重點中小學和大學的局面。在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間,在義務教育與非義務教育之間,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基礎教育內部小學、初中與高中之間,高等教育內部專科、本科與研究生之間等等,都應有個合理的比例,不宜畸輕畸重。應該確保任何時候國家對於基礎教育
的投入都要高於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對於基礎教育,要強調均衡化(但不是平均化),應取消重點學校制度,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治薄、扶差」上來,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對
於高等教育,則更多的是要為各類院校(包括民辦院校)創造一個良性競爭的環境氛圍。對政府投入較多的重點中小學和大學,要加強監管和評估,以防止教育資源浪費。對民辦學校應一視同仁,給予資金、政策的支持。
以制度創新促成教育公平。目前高考招生錄取制度的改革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應加快改革的進程。與此同時,還應大力推進高校管理制度、收費制度、貸款和還貸制度、評估制度、就業與勞動用人制度的創新等等。
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來保障教育公平的實現。要盡快修訂、完善《義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教師法》等,還應考慮制定《農村教育法》、《教育投入法》、《學前教育法》、《高中教育法》、《特殊教育法》、《終身教育法》等,建立健全教育法規體系,對於教育領域中各類違法犯罪行為要堅決予以打擊,對於
教育收費不規范和亂收費的的現象要花大力氣糾正,以法律作為實現教育公平的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