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課題需要哪些資源
擴展閱讀
成本和技術哪個重要 2025-01-11 11:41:49

課題需要哪些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1-29 15:38:20

Ⅰ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一、 調查法 :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大致分為如下步驟: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學習反思:以「在初中思想政治課中進行活動教學」的研究為例。政治教學中的所謂「活動」 ,是集討論、辯論、演講、表演、調查等實踐於一爐的教學形式,它能夠更大范圍地給學生一個發表看法、交流心得、討論問題、展示自我的機會和舞台,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感受道理認識分析社會現象,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課題研究過程中,在不同年級開設與教材相應的主題性活動,例如:在初一教學中,開展「綠色校園至多少」和「保護地球 保護太湖水資源」等社會調查活動,通過活動使學生更好的看到學校的美麗和家鄉的驕傲,同時又能發現環保中存在的問題,增強環保意識,提高環保能力。在初二法律知識教學中,開展「法律和道德哪個更重要」的班級辯論,「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主題演講活動,通過活動,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遵紀守法,做一個好公民。在初三教學中,開展關於網吧、網路游戲與中學生學習關系的調查研究,引導學生在這些問題上的正確態度。課題研究方法:個案法:政治組老師根據初中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學習能力,聯系教材設置主題性課堂和課內活動,並進行階段總結。實驗法:在初一、初二、初三年級中設立實驗班,在取得成功經驗基礎上再向全初中年級推廣。調查法:通過個別訪談、座談會、問卷調查方式,對班級實施課題研究前後變化情況收集第一手資料,進行研究。對比法:對實驗班學習政治課的興趣、課堂氣氛、思維習慣與非實驗班進行對比,總結成功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確定課題研究步驟:准備階段: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教育文獻,制定課題方案。實施階段:召開課題組會議,通報課題方案。課堂教學中貫徹活動內容,寫好教學反思,積累材料構建評價機制。結題階段:匯編典型教學案例,收集並研討研究活動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匯編中學生演講、調查的小論文,饌寫結題報告。確定課題組成成員。

Ⅱ 項目資源的資源的需求

資源的需求是指項目發展過程對於資源的需要程度。資源的需求決定著資源的重要性、價值和關聯強度。
資源的需求通常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1、必需型
2、急需型
3、一般型
4、儲備型

Ⅲ 誰將從一開始就參與項目一個項目需要什麼資源

誰將從一開始就參與項目?
一開始就參與項目的肯定是項目的創始人,初次之外,還有可能是創業合夥人
一個項目需要什麼資源?
創業需要的資源是方方面面的,主要包括創業資金、創業機會、創業人才、創業技術、政策支持等幾個方面。合理的利用好創業資源是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Ⅳ 課題研究方法有哪些

:問卷調查法、訪談、個案研究、實驗法、觀察法、文獻研究等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4、教育實驗法:立足於自己的所在的教學班級,通過實驗前、後學生科學學習的變化,找到適合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方案。5、個案研究法:結合課題研究目標,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制定學習計劃,針對個性發展的需要,進行有效指導。6、文獻法:廣泛收集整理文獻資料,如經典書籍,名人格言,以及課程標准推薦的書目,為學生閱讀提供具有時代性,創造性的正面教材。7、教育調查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就學生課外閱讀現狀進行調查,選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進行縝密分析,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觀察法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2.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3)確定觀察對象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4)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5)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6)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二、調查法: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三、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1.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3.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4.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6.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五、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要注意經驗的先進性(觀念必須更新)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六、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七、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八、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關於案例含義的基本觀點: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現為一個事件。但是能夠作為案例的事件必須要具備這樣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須要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沒有問題在內的事件不能稱為案例;二是這個事件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過這個事件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帶來若遇到同樣或類似事件如何應對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為案例。案例講述的肯定是一個故事,並且許多情況下講述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會有一些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作為案例的故事至少應該具備這樣兩個兩個條件:一是這個故事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事例,不能是編制者自己憑空想像杜撰出來的,沒有真實發生的故事不能作為一個案例;二是這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片段的、支離破碎的無法給人以整體感的所謂故事不能成為一個案例。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對某一個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為案例。除了滿足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敘寫上,要具備下列條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沖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體、明確,不應是對事情大體如何的籠統描述,也不應對事情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學工作的復雜性,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態度、動機、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發生的特定的背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一項練習、一個難題、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於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課堂上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但它們並不能稱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礎,都是個人或一個單位在實際情景中所面對的事實,若把虛擬的材料、沒有任何問題或疑難包含在內的材料也納入案例的陣營,案例的主要特徵也就幾乎不存在了。案例的結構(每個完整的案例大體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①主題與背景——每個案例都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要富有時代性、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是多麼復雜,它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應來源於教師真實的經驗(情境故事,教學事件)、面對的問題;當然,具體情節要經適當調整與改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緊緊環繞主題並凸顯了討論的焦點。 ③問題討論——首先可設計一份案例討論的作業單,包括學科知識要點、教學法和情境特點,以及案例的說明與注意事項。然後提了建議討論的問題,如學科知識問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和情境問題、擴展問題。 ④詮釋與研究——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可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為作技術分析,教師的課後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結論可在這一部分展開。這里的分析,應回歸到對課堂教學基本面的探討才能展現案例的價值。最後,案例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個的,例如橫向的差別比較,縱向的改變和進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九、實驗法:1.什麼是「實驗法」 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先想後做的研究方法(相對來說)——「想」: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某種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說」(亦可稱「假設」);——「做」:就是將形成的假說在積極主動有計劃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加以驗證。通過對實驗對象變化、發展狀況的觀察,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的驗證和完善假說。 2.試驗法的特徵:「驗證假說」和「控制條件」是一切實驗方法所具備的共性。但教育實驗還有倫理原則、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過程是很有價值的)等特徵。 教育實驗的幾層含義:首先,教育實驗必須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教育教學實驗必須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再次,教育教學實驗也必須控制和操縱實驗條件。實驗應當具有可重復性,亦即應不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經過重復實驗後所得到的實驗結果應大致相同)。3.什麼叫「假說」?所謂「假說」,就是根據事實材料和一定的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在進行研究之前預先做出一個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假說的形成是一個理論構思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初步假設——形成假說。4.教育實驗中的「變數」 ①自變數(又稱做實驗因子或實驗因素因素)。它由實驗者操縱,由實驗者自身獨立的變化而引起其它變數發生變化。舉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在這里,教材就是實驗自變數。再如我校構建「『樂學·會學』式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實驗……。一個實驗因子至少要有兩種水平(比如兩個組、兩個班級等等)才能進行比較(如上所舉就必須至少要有兩種教材)。否則其本身就不能構成實驗因子。 ②因變數。因變數是一種假定的結果變數是對自變數的反應變數,或曰「輸出」。它是實驗變數作用於實驗對象之後所出現的效果變數。實驗因變數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測性。 ③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那些不是某實驗所需要研究的、自變數與因變數之外的一切變數,這些統稱為該實驗研究的無關變數,也稱非實驗因子或無關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較實驗,教材之外的教師水平、學生原有基礎、家教、學習時間等一切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是該實驗中的無關變數。 控制無關變數非常重要: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關系,以確實保證因變數的變化是由自變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就必須排除其它無關因素的影響,控制無關因素,使實驗除了自變數以外的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實驗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則,實驗就失敗了。5.實驗的操作(嚴密控制實驗過程至關重要):——形成假說 ——研究制定嚴謹科學的實驗方案(選擇被試、確定對比組、實驗方法過程的設計、實驗材料和工具的選擇、研究無關變數及其控制措施、實驗的階段劃分、原始過程性資料積累的方案與分工、成果形式的確定等等)——按照方案實施實驗——形成實驗的階段性報告和總結性報告。——對實驗進行評價論證。教育科研的方法當然不只是上述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Ⅳ 課題研究需要哪些基本條件 詳細�0�3

課題研究需要哪些基本條件 搞一個課題研究,需要哪些必備的內容? 一、填寫課題申報評審書。評審書中的課題研究論證報告和課題研究設計報告必須詳細、論證必須充分,各個項目必須齊全,文字不能很少,至少要把表格填滿,表格不夠可以延續。 二、撰寫開題報告。這是每一個課題必須有的第一步,大型課題還要召開開題論證會。開題報告必須論證十項內容,他們是: (1)課題研究的目的:我們為什麼會想到要研究這個課題? (2)課題研究的對象:我們研究的特定對象是什麼? (3)課題研究的目標:通過研究,我們試圖要實現什麼? (4)課題研究的內容:我們想弄明白的問題是什麼? (5)課題研究的方法:我們決定通過什麼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 (6)課題研究的計劃:具體的時間安排和實施步驟,尤其是你一開始准備實施的步驟。 (7)課題需要的資源:我們需要什麼工具和資料?如何得到這些工具和資料,用什麼方法等。 (8)課題成員的分工:小組成員如何分工合作? (9)課題預期的成果:你的研究會帶來什麼成果?研究報告,還是其他? (10)導師的建議 三、記好課題研究會議記錄 每次課題組進行課題研究活動後,我們最好馬上將研究過程中的重要事記錄下來,以備日後查閱。而且,良好的記錄能使我們理清思路,知道這次研究究竟做了什麼?存在什麼問題?下一步方向如何?應該如何做得更好? 四、做好資料的積累工作: (1)各種調查資料形成的文字資料妥善保管(專人) (2)階段性工作小結 (3)寫好階段性理論學習材料、案例分析、教學反思、論文、問卷調查 (4)各種相關會議資料、圖片影像資料。(5)課題研究方案 (6)課題申報表,開題論證材料,及其上級業務部門批復。 五、撰寫課題實施方案。 這是個課題研究的計劃,要詳細說明課題要如何開展研究,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要達到什麼目標,計劃怎樣操作。 六、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一方面是你所要表達的思想,並用書面形式顯示出來;另一方面,大家通過報告知道你究竟都做了哪些工作,從而了解你的觀點。常見的研究報告大致有實驗報告、讀書報告、調查報告、設計報告等四種形式。這個內容基本上和申報評審書里的課題論證報告以及課題設計報告的內容一致,但要更具體。 七、撰寫課題工作報告。 詳細說明課題研究的工作過程,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是如何開展研究工作的,最終取得了什麼成果,對實際教學有什麼作用等。 八、設計、統計並積累好的有關調查表、成績表、分析對照表、調查問卷等表格資料,每份資料之後要有分析總結。 九、結題時展示所有的科研成果,包括論文、優秀教案、優質課的教案和影像資料、教學心得、課後反思、學生作業對照、教師圍繞課題開展活動的所有資料等等。

Ⅵ 完成一個小學課題研究都需要准備哪些材料與資料

中小學教師如何進行課題研究
第一,教師進行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時代發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會里,要立足就必須有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要有勇於實踐、創新的能力。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對我們老師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由「經驗型」轉向「科研型」。實踐表明: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上能積極參與教科研的實踐,自覺學習理論,更新教育觀念,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對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大有裨益。
第二、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做課題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遇到的困惑。這些問題包括自己教學實踐的問題、有學生行為習慣、道德表現的問題、有學校教育的問題,還有學校管理模式的問題。
第三、有助於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課題研究的嚴密性,也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
第四、有助於形成科研教學意識。做課題時少不了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當你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教育、教學的書籍後,就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教科研實踐活動不但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重要的是使我們養成一種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的行為習慣;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反思教學。
綜上所述,課題研究是當代教師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當代教師進行學習的方式之一。課題驅動,行動研究是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師職業化要求我們必須研究教育。必須由「教書匠」向科研型教師轉變。中小學教師進行課題研究要做到:
一、走出教育科研誤區
中小學教師上的一堂好課、潛心鑽研而寫成的一篇好教案、富於獨創性的幫教策略使得一名"差生"取得了進步、自編了一道好題將一個差班轉化為優秀班、將一所學校轉化為名校等也都可以看作是教師個人和學校取得的教育科研成果。如果我們承認了這一點,對提高教師的科研積極性,提高教師工作的創造性,將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鑒於教育科學研究是以教育實踐為基礎的,因此中小學教師應該具有教育科研能力,這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識。但是,將這種新的理念付諸實踐,傳統觀念或多或少地還在影響、制約著我們。在大量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僅中小學教師自身,甚至許多基層教育行政領導都對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存在諸多認識上的誤區:
「遠離教育科研」。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是一種簡單的重復勞動,沒有什麼可研究的。他們的工作質量所依賴的就是愛心、責任心和長期積累的經驗,與科學研究距離甚遠。
「難」字當頭。認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難的事,遠非中小學教師能夠勝任。相關的認識還有:"科研是少數人的事"、"評價中小學教師工作能力不應包括科研能力"等等。
「忙」字當頭。許多中小學教師認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時間搞科研工作?如果領導提出這樣的要求,只好東拼西湊一篇所謂的論文應付差事。
「教」字當頭。傳統觀念認為教師的工作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受此影響,許多學校領導有這樣一種觀點:教育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師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過大精力,勢必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於是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於中小學教師的本職工作,等等。
"文"字當頭。許多主管教學的領導認為,科研工作就是寫論文,考核教師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徑就是檢查論文,沒有發表論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備科研能力。
「怕字當頭」。學校和教師普遍認為,教科研課題研究工作比較麻煩,周期性長,見效慢,程序要求比較嚴格為此,參與課題研究缺乏積極性。
「不字當頭」。目前多數學校和教師,因為缺乏必要的培訓與學習,對為什麼要搞課題研究,課題研究是做什麼,怎樣做課題研究,做的結果會怎樣等問題不清楚,因此對課題研究工作不聞不問。
新時代的教育呼喚著更多的中小學教師積極投身於教育科學研究,盡快從"教書匠"型教師轉化為"專家型"教師,從"經驗型"教師轉化為"科研型"教師。而使這一目標得以逐步實現的當務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教師自身以及許多有關方面轉變觀念、提高認識、走出誤區。要提高認識,需要正確的理解以下關系:
教師的工作與教育科學研究。所謂教育科學研究的過程是指從教育實踐中探索符合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反過來指導教育實踐的過程。故此教育實踐應該成為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和檢驗教育科研成果的依據。而教師的日常工作恰恰就是教育實踐活動。因此可以說教師的日常工作其實就是教育科學研究活動的組成部分。關鍵問題在於教師是否以研究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是否在日常工作中,圍繞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不斷地學習、積累、總結、反思、創新。
教育教學能力與教育科研能力。一位教師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其評價標准之一必定是有良好的教學效果。而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除通常意義下的教師基本功之外,還要有良好的業務素質和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而這又是科研能力結構中所必不可少的。因此教育教學能力與科研能力是相通的。不難想像一個教學能力很差的教師卻具有很強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教育教學能力與教育科研能力是相輔相成的。盡管通過進修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課程對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有益的,但真正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經過長期鍛煉,不斷磨練,反復錘煉逐步形成並加強的。
教育教學成果與教育科研成果。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其實這些都可能成為某一個研究課題的素材。將成功的經驗總結出來,將失敗的原因歸納出來,這就可以看作是教師個人的研究成果。局部的教育教學成功的經驗,如果經過總結、提高、驗證,其實就是很有價值的教育科研的成果。甚至在工作中經過自己精心准備研究的專家首先應該是優秀的教師。任何一位教師經過努力都有可能成為教育科學研究的專家。
教育科研與學校發展。在當前形式下,學校發展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針對出現的新情況和新的問題和矛盾,都需要研究解決,對於出現的問題和矛盾,一些是普遍存在的、帶共性的,一些是局部存在的、是個性的,要研究解決這些問題與矛盾,需要用科學的態度,正確對待,採用科學的方法,認真深入分析,認真細致研究,這些需要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共同探討研究,這樣就更離不開科研。
教育科研與學生發展。新形式下,課程改革的出發點與歸宿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即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簡而言之,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本。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就必須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學生的發展規律,深入分析和認真研究學生不同年齡、不同階段、不同家庭、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下的學生發展變化規律,按照這些規律,調整教育策略和課程結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促進教育公平,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都需要用教育科研才能很好的解決。
教育科研與教師發展。在教育的發展、學校的發展、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師是最寶貴的人才資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教師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創新、不斷反思,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上教育時代發展的要求步伐。在課程改革特別是課堂教學的改革中,教師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各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如何構建和諧課堂、學生習慣、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等,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何培養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如何利用生成的課程資源進行教學、怎樣教學才能有效的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師生的互動方式等等。這些都為廣大中小學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研究課題和發展空間。只要教師在某一領域、某一學科、某一學段選准課題,瞄準目標,採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勤奮學習,精心研究,不斷反思與創新,教師們就能在學習、研究、反思和創新中得到鍛煉,取得豐碩研究成果,真正成長為專家型教師。
隨著中小學教師學歷層次的提高,我們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站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的專家型的中小學教師。每一位中小學教師都應該樹立這樣的信心並為之而努力。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還是中小學教師培養與培訓單位,都應該把充分調動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積極性、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科研能力盡快付諸實踐,堅持不懈地宣傳、鼓勵、培養,為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提供機會、創造條件,使更多的人轉變觀念、走出誤區。這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中小學教師面臨的嚴峻挑戰。

二. 搞清課題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1、 什麼是教育科學研究
教育科學研究是以教育現象為對象的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採用科學方法進行探索教育過程,發現教育規律的創造性活動.。中小學教育科研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活動;其實質是揭示中小學教育領域的本質和規律,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
2、 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
教育科學研究要把握教育現象的內部和外部的因果關系及內在聯系,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探索教育過程,揭示教育規律.在研究中要有嚴肅的科學精神,嚴格的選擇科學方法,依據的材料(數字、事實)必須是真實的、實事求是的,得出的結論要做到不帶主觀成見,不被假象所迷惑,不停留在表面現象,不糾纏個別枝節問題,要體現科學性、客觀性可靠性、准確性。
中小學教育科研主要是以課題研究作為重要支撐的,要進行課題研究必須做到:
三、把握課題研究的基本程序
課題研究的一般過程即步驟 ,它既不同於日常生活中隨機發生的認識活動,是一種預先確定目的,規劃好活動步驟、內容與方法的認識活動;亦不同於以通過掌握人類已有文化來發展人的認識能力為主目標的教學過程中的認識活動,是一種以發現新真理、解決新問題或尋求新的解決問題方法為主目標的認識活動;課題科研是指專業研究人員和廣大教師,以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為指導,以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以及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為依據,用科學態度與方法,來研究教育工作,以探索、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教育規律,從而發展教育理論,提高教育實效的教育研究活動。
1、選擇好課題
教育研究能否達到「求新」的目標,首先與課題選擇有關。為了選擇到合適而又有價值的課題,常常需要查閱某一領域內的有關文獻,做些初步的調查研究。當基本確定了課題方向後,還應在課題涉及的范圍內,進一步查閱資料,以對前人在這方面所做的研究有一個較全面系統的認識,找到自己研究的起點。
這階段查閱資料的重點是放在搞清楚:在課題的范圍內,哪些方面已有人作過研究,得出了一些什麼結論,各種觀點是否有一致性,在哪些點上發生了分歧,產生分歧的原因是什麼?還有哪些方面尚未涉及,哪些方面尚需研究。這是提出新問題的過程也是審定自己想研究的問題是否有研究價值,以及應向什麼方向展開的過程。一個有價值的課題通常是對研究者富有誘惑力和挑戰性的課題。教育科研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也稱認識活動,它必須遵循認識規律,所以這種認識活動的過程包括發現問題、了解情況、深入思考和實踐檢驗四個階段。
至於課題的選擇,主要應從如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考慮課題的價值
選題時,必須要考慮對發展教育科研有什麼作用?考慮有何意義?考慮觀點是否富有新意?
研究的課題是否有利於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同時,也要考慮課題的政策價值。從時間講,既考慮當前又要著眼未來;從空間講,既考慮某方面的需要,更要考慮國家、學校、學生的全體發展需要。
充分考慮研究條件
教育科研同樣要立足於需要,又要考慮可能,課題雖然很好,價值很大,應該研究。但還必須考慮是否可能研究,條件是否允許承擔這樣的課題。這就應從人、財、物等其他方面考慮了。
人的條件。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最寶貴的。因此,承擔科研,能投入多少人力?專職與兼職情況如何?還能聘請多少專家學者予以指導,對人的數量、水平、結構都應認真考慮,優化組合。
經費條件,金錢不是萬能的,但完全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因此,選題之後就應考慮總投入多少經費?上面能資助多少?單位能籌措多少?還缺多少?怎麼解決,都需要認真考慮,馬虎不得。如果是採取先上馬後備鞍的作法,以後困難重重,必然半途而廢。
物的條件。選題後,要考慮是否需要設備,需要哪些實驗設備?需要哪些圖書資料?還有印刷能力、研究基地等都應予以考慮。 此外,研究經驗、工作性質、專業特長、時間經歷、興趣愛好等也要認真考慮。
總之,課題的選擇,也要揚長避短,發揮優勢,量力而行,要切合實際,既不能大也不能小,要恰到好處。
2、認真申報課題
將課題選擇好後要正確填寫申請表,申請表的主要內容有:
課題名稱、負責人、課題組成員以及取得的與本課題有關的成果、負責人已完成或正在擔任的其他渠道下達的研究課題、課題論證、研究計劃和預期研究成果、經費預算、推薦人意見、課題負責人所在單位意見等。在這些內容中,課題論證是重要內容,它包括如下內容:
研究背景,主要說明在什麼情況、什麼原因、為什麼要研究此課題,研究的目的是什麼,產生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研究的目標,根據課題依據所收集到的有限資料和事實,根據自己的經驗與認識,要對探索解決的問題進行綜合思考後,必須提出一個研究目標(研究假設),所研究的目標必須描述精確,要經過深思熟慮才能敲定,才可能把研究的內容和方向把握住,並作為界定研究范圍的標尺和確定研究的邏輯方法;研究內容,是課題的核心部分,課題選擇後,根據課題的意義和目標,要把研究的內容具體化,研究的內容分解成若干個子課題,把課題分解的越具體,就有利於進行研究,劃分子課題時可按照不同的標准(一定),要注意各子課題之間的聯系,按照劃分的子課題,把內容與研究對象和范圍要做到心中有數,防止產生研究目標矛盾與范圍縮小,與課題目標有距離,同時與目標不一直的內容不予考慮,在內容劃分完畢後,對照研究標准,選定研究的重點和難點;選擇研究方法,根據研究內容、范圍、對象等要素,自然要選擇一定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統計分析法等,選擇方法要根據目標、內容範圍、對象等要素而定;同類課題研究現狀分析,申報課題時要對該課題(同類、相近)課題通過網上搜索或文獻搜索,進一步了解課題現狀,對已取得的經驗、成果結合實際情況加以改革、發展、創新、借鑒,避免重復研究,研究工作少走彎路、不走彎路,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創新,就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填寫申請書時對這一部分必須有明確的闡述;回頭看前面五個方面,特別是在研究目標和同類課題研究現狀分析後,自然而然就可確定研究的理論意義(價值)和實踐意義(價值)。
研究計劃與預期研究成果,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人員分工,課題研究最終是要靠人完成的,把研究內容按照一定的標准劃分後,這些子課題要分解給課題組成員,人員要與研究內容對應,一一對應、一對多應、多對一應,目的是研究的各方面內容不能落空,要求每個研究成員任務必須明確、具體、適度適量。二是研究成果的構成,闡述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及成果的內容和結構通過選題、制定研究方案、實施研究、收集資料、加工整理資料等一系列活動後,對研究問題的新看法、新觀點、新知識、新產物等,都可以視為研究成果,其表現形式有論文、案例、實物、圖片、錄像、軟體、調查分析報告、研究分析報告、結題報告等,在填寫申請表時都要確定下來,都要落實到研究人員身上,這樣再通過具體實踐,設想就可以轉化為現實,完成研究任務,實現研究目標。除此之外,還要對課題的經費做出預算如實填寫,課題負責人所在單位簽署意見並加蓋公章後就可以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上交申請書。
3、科學制定開題報告或研究方案
上級批准立項後,應立即制定開題報告,開題報告,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後,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準的選題計劃。它主要說明這個課題應該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准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也可以說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
開題報告的結構與寫法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課題名稱課題的提出
對我們基礎教育的教師來說,課題要小;要便於研究。
提出課題的緣由和意義是要闡明提出的課題在理論上或實踐上有何依據,有何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有現代意義(要有創造性意義,別人已研究過或已有公認了結論的,就失去了意義,除非選擇新的研究角度,或另闢蹊徑,如果在這方面,國內外已有人對此有所探索,要作簡略的介紹,指出他們所作的探索達到了什麼水平,本研究將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要對實踐和理論有積極意義(這一點很重要,對我們基礎教育的教師來說,特別是對建議進行的要實踐有積極意義;能在倫理上有所突破,那當然更好,但要注意,不要苛求在理論上的突破,這樣的難度較大)
可行性(美國貝爾研究所前所長莫頓曾指出:「選擇題目不能草率,如果根本沒有實現可能,選題就等於零。」)
(2)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研究目標要恰當明確、具體簡潔、突出重點和特點;
(3)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就是本課題有沒有人研究,研究達到什麼水平,存在什麼不足以及正在向什麼方向發展等。開題報告寫這些內容一方面可以論證本課題研究的地位和價值,另一方面也說明課題研究人員對本課題研究是否有較好的把握。我們進行任何科學研究,必須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有清醒的了解。
(4)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我們現在進行的課題基本上都是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理論依據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我們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研究試驗的理論依據。我們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實驗,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等為理論依據。
立論依據(理論價值、現實意義和國內外目前研究現狀分析)
A、 理論價值:引用理論要准確,要具有時代特徵和一定的權威性;闡述中要把理論與本課題的研究核心聯系起來。
B、 現實意義:注重調查研究數據的分析;注重自己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注重時代和本地區或本單位發展的需求。
C、 國內外目前研究現狀分析:注重情報資料的收集分析研究,找出其不足之處;注重本課題在當前研究現狀中的位置、優勢及突破點。
D、 主要參考文獻:熟記一些必要的與本課題相關的專業書名,了解一些當前最新的相關理論研究書籍。
(5)課題主要研究內容、方法 研究內容要充實具體; 研究方法要科學規范;
科研課題的研究一般有以下一些研究方法: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文獻法、個案研究法、比較法、經驗總結法、實踐反思法、測量法、行動研究法、表列法與圖示法、內容分析法等。
自然觀測法-是研究者在自然狀態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研究對象加以細致的觀察,獲得對研究對象發展變化現象更全面、更系統、更真實和客觀的了解,從而進一步認識研究對象與周圍環境等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屬性。適用於研究對象較少,活動相對集中,研究周期較短的課題。
調查法是運用座談、訪問、問卷、測驗與評定等手段,有計劃、由系統的收集研究對象的客觀材料,通過對材料的整理分析,掌握研究對象某一方面的現狀或發展趨勢等。
實驗法是在嚴格控制的情況下,有計劃的變化研究對象周圍的環境等,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研究對象的變化,由此認識研究對象與周邊條件之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資料(情報資料)研究法棗通過對古今中外與特定研究對象有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認識和解釋特定研究對象歷史演變過程或發生、發展的規律等。
(6)研究工作的步驟
寫清研究的起止時間,中間不能間斷;寫清每一階段的研究內容及研究成果。
(7)課題參加人員的組成和專長。主要看參加人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尤其是課題負責人的水平怎麼樣。如果參加人員和負責人既沒有理論又沒有實踐經驗,這個課題就無法很好地完成,也就無法批准立項。
(8)現有基礎。主要是人員基礎和物質基礎。很多課題對人員和設備方面要求是比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條件都沒有,這個課題同樣不能立項。突出研究人員在此課題研究中的優勢,如研究者的學歷、學力、研究能力和研究經驗、對本課題研究的適宜性、時間精力以及研究的便利性和經濟物質等其它優勢條件。
(9)經費估算。就是課題在哪些方面要用錢,用多少錢,怎麼管理等。
(10)預期研究成果
主要形式包括:研究報告;相關的論文;自己製作的實驗器材、實驗獲得的實物;自己製作的實物;以及與課題相關的獲獎證書及復印件等等。
課題研究方案的基本結構
(1)、 課題名稱〈〈 〉〉研究方案
(2)、本課題隸屬xx批准立項課題
(3)、課題論證同開題報告的論證基本相同
(4)、 人員分工
(5) 時間安排
(6) 預期研究成果
4、 實施有效研究
(1) 、 通過研究方案。 課題研究方案制定後,要迅速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通過研究方案 ,進一步明確課題研究背景、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重點和難點、同類課題研究現狀情況、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意義等。明確自己的具體研究任務,選擇科學有效的方法,完成自己研究任務的實踐活動內容、組織形式以及成果表現形式,完成全部研究任務的整體時間安排等,為課題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備。
(2)、 嚴格執行研究方案。課題研究方案通過後,要按照方案嚴格執行。課題負責人要與學校領導與有關智能機構進行回報與溝通,取得他們的支持與協調,要把研究活動與常規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與常規教研活動有機結合,與專題研究活動有機結合,使課題研究在常態下進行,融於教育教研和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在研究活動中,要做好必要的記錄,並及時加工提煉抽象總結,及時收集整理,為研究形成新材料、新策略、新經驗、新成果提供可靠的材料,為撰寫研究報告奠定堅實基礎。
5、 認真撰寫研究報告
撰寫研究報告就是要把課題採用什麼研究方法,取得了什麼成績和經驗,得出什麼研究結論,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是怎樣解決的,研究結果在現階段達到的程度,還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等。主要精力要花在研究方法和結果部分,研究報告是以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為條件的,而二者又有內在的聯系,只有研究方法科學,才能保證研究結果是正確,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該項研究在方法上無懈可擊,從而可以看出得出的結果和結論是可靠的。同時,理論觀點的闡述要與材料相結合。在研究報告中論點清晰有力的得到論證,這是應關注的核心問題,論點的證實除了依靠邏輯的力量外,還需要科學事實的支撐,做到論點與事實相結合。因此,研究報告一定要有具體材料,尊重事實,從事實中提煉出觀點。在論述過程中要處理好論證與事實之間的關系,要選好事實材料,除了要注意事實的典型性、科學性外,還要善於用正反兩方面的事實說明問題揭示普遍規律;其次要適當配置事實;用事實來論證,主要是幫助人們理解不熟悉的論點和批駁舊的錯誤的論點闡明蘊含豐富而深刻的論點。並非所有的論點都要用事實來論證。與此同時,要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報告的分析與討論要不誇大,不縮小;敢於堅持真理,不為權威和輿論所左右;下結論時要注意前提和條件不要簡單化和絕對化,更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經驗說成是普遍真理。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有課題研究背景,選題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方法和技術運用手段,(具體做法)主要研究結論(成績與經驗),主要突破與創新,困惑與問題並要說明主要參考文獻和資料索引等。
6、認真填寫結題鑒定表
將研究報告撰寫完備後,要再次召開全體課題組成員會,對照課題立項申請書,研究方案,學習討論、分析研究通過研究報告,然後對照課題立項申請書,研究方案和研究報告,抽象概括出結題鑒定表中所要填寫的內容。

四、認真組織結題材料
1.結題申請報告
2.課題立項申報報告
3.課題立項批復通知
4. 結題鑒定表
5.課題研究的階段性總結
6.課題研究終結性結題報告
7.附件:
(1)課題成果;(研究報告;相關的論文;自己製作的實驗器材、實驗獲得的實物;自己製作的實物;以及與課題相關的獲獎證書及復印件等等)。
(2)課題的有關研究材料(課題實施方案、階段實施計劃、課題科研大事記等

Ⅶ 課題研究需要什麼樣的資源准備

順著課題方向查閱大量文獻,弄清你方向現在別人做到了什麼程度,怎麼做的,你要做難點在哪,創新點在哪,然後要自己動手做。關鍵是看文獻和做實驗!

Ⅷ 課題特色和課題研究條件是什麼

一、填寫課題申報評審書。評審書中的課題研究論證報告和課題研究設計報告必須詳細、論證必須充分,各個項目必須齊全,文字不能很少,至少要把表格填滿,表格不夠可以延續。
二、撰寫開題報告。這是每一個課題必須有的第一步,大型課題還要召開開題論證會。開題報告必須論證十項內容,他們是:
(1)課題研究的目的:我們為什麼會想到要研究這個課題?
(2)課題研究的對象:我們研究的特定對象是什麼?
(3)課題研究的目標:通過研究,我們試圖要實現什麼?
(4)課題研究的內容:我們想弄明白的問題是什麼?
(5)課題研究的方法:我們決定通過什麼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
(6)課題研究的計劃:具體的時間安排和實施步驟,尤其是你一開始准備實施的步驟。
(7)課題需要的資源:我們需要什麼工具和資料?如何得到這些工具和資料,用什麼方法等。
(8)課題成員的分工:小組成員如何分工合作?
(9)課題預期的成果:你的研究會帶來什麼成果?研究報告,還是其他?
(10)導師的建議

三、記好課題研究會議記錄每次課題組進行課題研究活動後,我們最好馬上將研究過程中的重要事記錄下來,以備日後查閱。而且,良好的記錄能使我們理清思路,知道這次研究究竟做了什麼?存在什麼問題?下一步方向如何?應該如何做得更好?
四、做好資料的積累工作:
(1)各種調查資料形成的文字資料妥善保管(專人)
(2)階段性工作小結
(3)寫好階段性理論學習材料、案例分析、教學反思、論文、問卷調查
(4)各種相關會議資料、圖片影像資料。(5)課題研究方案
(6)課題申報表,開題論證材料,及其上級業務部門批復。
五、撰寫課題實施方案。
這是個課題研究的計劃,要詳細說明課題要如何開展研究,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要達到什麼目標,計劃怎樣操作。
六、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研究報告一方面是你所要表達的思想,並用書面形式顯示出來;另一方面,大家通過報告知道你究竟都做了哪些工作,從而了解你的觀點。常見的研究報告大致有實驗報告、讀書報告、調查報告、設計報告等四種形式。這個內容基本上和申報評審書里的課題論證報告以及課題設計報告的內容一致,但要更具體。
七、撰寫課題工作報告。
詳細說明課題研究的工作過程,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是如何開展研究工作的,最終取得了什麼成果,對實際教學有什麼作用等。
八、設計、統計並積累好的有關調查表、成績表、分析對照表、調查問卷等表格資料,每份資料之後要有分析總結。
九、結題時展示所有的科研成果,包括論文、優秀教案、優質課的教案和影像資料、教學心得、課後反思、學生作業對照、教師圍繞課題開展活動的所有資料等等。
十、通過學校,在課題完成的時間,形成課題研究成果集,向上級申報結題。

Ⅸ 課題名稱什麼學科什麼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

申報課題科研立項是教授博導的專利,大一新生是不可能有人給你申報科研立項的,除非你家裡投錢給你隨便弄,而且不是公家的名義,你大一隻能熟悉一下情況,等大二大三進入學校的某一個研究團隊做苦力,表現突出考研究生,博士才有機會做課題,最後才是科研立項前提是你有研究團隊。

Ⅹ 課題研究措施有哪些

措施如下:

1、觀察法

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對自然發生條件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論述進行直接、系統、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從而獲得經驗事實的一種科研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觀察3700名學生,並做好詳細記錄;陳鶴琴用文字和攝影像的方法記錄下808天的孩子兒童心理)。

2、調查法

通過現場考察、觀察、調查、問卷、訪談、測量等方式收集資料,從而對現狀作出科學分析,得出規律性認識,並提出具體工作建議的一種方法。

3、經驗總結法

以自己和他人的經驗為對象,對其進行科學的篩選分析、核實、驗證,從而使人們對相關事物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研究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善於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優秀的有經驗的教師」。

4、文獻法

對文獻進行查詢、鑒別、整理、分析,從而找出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等。

5、比較法

根據一定的標准,對某類教育現象進行對比研究,通過揭示其異同,找出教育現象的普遍規律及主要對象的特殊規律,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或具體作法。

課題研究設計假設特徵:

(1)推測性。任何假設都是對於外界各種現象的猜測,尚未達到確切可靠的認識,因而有待於進一步通過科學研究來檢驗或證實。

(2)科學性。假設不是隨意的幻想和毫無根據的空想,而是人們根據已經認識並掌握了的有關科學知識或經驗知識,以一定的確實可靠的關於研究對象的事實材料為基礎,並按照科學邏輯的方法推理而成。

(3)邏輯性。假設不是經驗事實的簡單堆砌,而是由概念、判斷、推理構成的邏輯體系。

(4)多樣性。即對同一現象及其規律可以做出兩種或多種不同的理論假設。所以,假設具有多樣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課題研究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