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擴展閱讀
豌豆糕一斤成本多少 2024-09-21 01:33:20
xp系統產品密鑰哪裡查 2024-09-21 01:11:54
寫書需要哪些工具 2024-09-21 01:08:09

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發布時間: 2022-01-30 15:52:53

Ⅰ 我們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一:加快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提高資源利用率,做到低消耗、高效益、低污染。最主要的是依靠科技自主創新,增強節約能力,切實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

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做到資源的開采及利用有法可依,同時加大監督檢查工作。制定相關行業的市場准入制度,真正淘汰一批嚴重浪費及資源利用率低的企業。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採取有效措施,督促企業及相關單位及進行整改。

三:加快技術創新,推進資源節約技術進步。抓緊關鍵技術開發和產業示範,努力突破資源節約的一些技術瓶頸。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從整體上全面提高資源節約技術水平。

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戰略模式,與傳統經濟的「資源污染」的物質單向流動不同,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循環經濟通過物質的循環流動,可以有效解決長期以來資源、環境和發展的沖突。

五:深入開展宣傳,提高全民族的資源意思與節約意識,倡導節約型的消費方式。全面介紹我國的資源形式與節約潛力,宣傳國家有關資源節約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標准規范以及資源節約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戰略意義。

六:全社會建立起節約型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節約型社區及家庭。資源節約是一項涉及各行各來千家萬戶的事業,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與努力。

總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源的支持,資源的承載力也制約著經濟的發展,而資源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因而建設節約型社會已成當務之急,是關繫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革命」。

Ⅱ 如何理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意義

1、它有利於促進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資源和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保障,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源和環境的支撐。

(2)我國資源相對不足,人均佔有量低,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造成過量消耗資源,環境嚴懲污染,生態嚴懲破壞。資源和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嚴懲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危及中華民族子孫後代的自下而上和發展。

(3)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境和生態,才能促進我這經濟社會平穩較快持續發展。

2、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

我國資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影響了我國企業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保護環境和生態,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

3、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就是要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較快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也正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容。

4、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必須有資源和環境作保障。我國粗放型 的經濟增長方式,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5、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保障國家安全和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舉措

解決我國建設需要的資源問題,著眼點和立足點必須放在國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能夠控制和降低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能夠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6、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Ⅲ 怎樣建設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社會

人人做起,從小事做起!

Ⅳ 聯系實際 談談如何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首先,要將節約資源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來認識,把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目標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將「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共同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並在實踐中推進這一基本國策。不僅要把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這一目標,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而且要以此為依據建立綜合反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體現科學發展觀、政績觀的指標體系,構建「綠色經濟」考核指標體系,實現「政績指標」與「綠色指標」的統一,徹底改變片面追求GDP增長的行為。
其次,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改變透支資源求發展的方式。要著眼於充分調動大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著眼於滿足大眾的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必須把資源保護和節約放在首位,充分考慮資源承載能力,辯證地認識資源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要加大合理開發資源的力度,努力提高有效供給水平;要著力抓好節能、節材、節水工作,實現開源與節流的統一。
第三,通過經濟杠桿,推動節約資源,倡導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循環經濟模式和綠色消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要盡快建立以節能、節材為中心的資源節約型工業生產體系。通過技術進步改造傳統產業和推動結構升級。對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級產品出口加以控制,按照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如在能源、交通、金融等行業大力推進信息化,力爭用信息技術降低對能源的消耗。
第四,必須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手段,促進資源的有序、高效開發和利用。要在資源開采、加工、運輸、消費等環節建立全過程和全面節約的管理制度,要健全和完善《節能法》,並加大實施力度;盡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政府要進行制度設計,建立能源、資源審計制度,與現行的環境評價制度共同構成社會性管理的新框架。

Ⅳ 誰知道怎樣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 鄔紅華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重視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安全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全黨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的重要內容,對我們黨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這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緩解資源瓶頸制約,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意義深遠。在現實背景下,研究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內涵及如何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這里的「節約」其一,是相對浪費而言的節約。其二,是要求在經濟運行中對資源、能源需求實行減量化。即,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用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創造相同的財富甚至更多的財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種廢棄物。這種節約要求徹底轉變現行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深刻的技術革新,真正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資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通過資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護,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根本標志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它體現了人類發展的現代理念。
1、確立節約資源的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
國家要加強在各個領域增長方式和全面節約管理。在組織編制「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以及城市規劃中,都要把節約資源放在中心位置。政府要健全和完善資源節約的政策法規和監管體系,制定鼓勵節約使用資源的相應政策措施,完善法規標准,實行嚴格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並強化節約資源工作的強制約束力。要抓緊研究制定《節約能源法》和《清潔生產促進法)的配套法規以及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法規,制定資源高消耗行業市場准入標准,完善主要用能設備能效標准,組織修訂主要耗能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制訂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資源綜合利用等情況予以重點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採取有效措施,督促企業和有關單位及時進行整改,盡快實現由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
2、形成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
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改變透支資源求發展的方式,轉換經濟發展的路徑和模式,扭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建立起資源節約型產業體系和消費體系。要盡快形成以節地、節水、節能為中心的農業體系,重效益、節時、節能、節約原材料的工業體系,規劃科學、設計優良、節地、省材、質量過硬的基本建設體系,節時、節能、重效益的運輸體系,適度消費、勤儉節約的生活服務體系和節約資源的消費方式,從戰略上構建資源從生產、流通、分配到消費各個環節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有機節約整體。
3、大力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是目前國際上最能代表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戰略模式。與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傳統經濟不同,循環經濟的核心是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徵,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重構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利用模式,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如果說傳統經濟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以把自然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的話,那麼,循環經濟通過物質的循環流動,可以解決長期以來資源、環境和發展的沖突。目前,全世界鋼產量的三分之一、銅產量的二分之一、紙產品的三分之一都來自於循環利用。我國有色金屬再生利用量僅占總產量的15%-20%,發達國家一般為30%-40%。如果其中的廢玻璃、廢塑料等不能有效地回收利用,不僅會增加垃圾處理量,更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因此,要加強對廢品回收利用的管理,促使其有序發展。
4、大力發展環境產業,充分開發利用再生資源
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世界經合組織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環經濟理念基礎之上的環境產業必將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並列為當代最具發展潛力的三大領域,是 21世紀世界性的主導產業之一。通過發展環境產業,加強「三廢」綜合利用,充分開發利用再生資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延伸產業鏈,開辟新的生產領域,增加就業崗位,同時擔負起分解者的職能,對無法再次循環利用的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5、要倡導資源節約型的消費方式
人們的消費方式對資源消耗有著很大的影響。我們的消費方式一定要從本國、本地區的消費環境出發,要考慮資源和生態可以承受的消費度。如果不顧國情,簡單地模仿、攀比一些發達國家的消費方式,將會帶來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調,甚至造成危害更大的污染災害;反過來,只會降低消費質量。為此,應當選擇如下資源節約型的消費方式:一是應當講究日用消費品的質量、實用和耐用性,盡量縮小一次性消費的范圍。在全社會推廣節能型、節水型的低度消耗資源的適度消費生活體系,減少高能耗、高原材料、高用水的消費。二是注意食品消費結構的合理化,保持中華民族傳統的飲食習慣,在飲食結構上不宜不加區分地普遍提倡以動物型食品為主,膳食結構仍應以植物型食品為主或動植物並重。三是居住和出行方式的合理化。宜提倡相對集中的居住方式,發展公園、公共娛樂場所,不宜提倡分散居住和大量建造私人別墅、花園等。
6、加快技術創新推進節約資源技術進步
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促進資源節約的有效手段。要積極推動資源節約科技開發,建立促進資源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突破資源節約技術瓶頸,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組織實施資源節約重大技術示範,推廣應用先進高效的節能、節水設備和器具,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高新技術和第三產業發展和升級,從整體上全面提高資源節約技術水平。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粗放、低效率技術向集約、節約和高效率技術進步,提高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管理對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形成的效率潛力。
7、重視信息工作,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信息交換平台
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發達的信息系統之上。企業能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獲得、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產業鏈接、資源的整合、再生資源的相互轉移開發等等,這一切都需要藉助發達的信息網路來實現。在今天市場中介體系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政府應協助建立推動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信息服務體系。整合廢棄物的性質及來源、資源節約型企業、資源節約型技術等信息,規范信息的收集、合成、傳輸、反饋等機制,以電子政務、企業信息資源共享為重點與切入點,建立資源節約型信息交換平台,及時發布各類循環經濟市場信息,實現資源共享,為各企業間實現廢棄物、能量等交換提供信息幫助。
8、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指標體系
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本質就是提高經濟資源的生態效率,在經濟發展目標和生態環境目標之間建立一種最佳的協調機制。為了衡量評估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指導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政策和實踐,有必要建立一套資源節約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建立的指標體系可以全面衡量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生態環境效益以及循環特徵、資源和能源使用效率,建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有機的聯系,最終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共贏。指標體系要從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原理入手,從各方面較為全面地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潛力、資源利用的節約程度和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水平。指標體系的設立原則為:良好的政策相關性、可測定性和可比較性、易於分析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等。
9、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建立科學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和調節機制,形成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用價格杠桿調節資源利用,改變因資源的低成本、非公開化造成的浪費。目前,我國一些重要資源短缺,其中有些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等基本上是不可貿易產品,其市場價格本應較高才能產生節約使用的效果,但由於這些資源的使用成本嚴重偏低,導致了資源的粗放使用。同時,一些對環境資源有嚴重影響的企業,可以不支付它們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對環境和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實現向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必須合理確定資源價格,使資源使用者付出應承擔的社會成本,對自己浪費資源、破壞環境造成的後果承擔經濟責任,從而使節約使用資源成為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10、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意識,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
要運用各種手段和輿論傳媒加強對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社會的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的資源意識、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要把宣傳重要意義和相關知識常識結合起來。通過宣傳教育,引導人們盡可能減少垃圾排放,進行綠色消費,優先購買經過生態設計或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以及經過清潔生產審計或通過ISO 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的產品,鼓勵節約使用、反復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購買的物品。要把宣傳重要意義和相關知識結合起來。在宣傳教育中發放介紹垃圾處理知識和再生利用常識的小冊子,鼓勵人們積極參與廢舊資源回收和垃圾減量工作。要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宣傳教育,做到以教育形式影響學生,以學生影響家長,以家長影響社會。

Ⅵ 怎樣建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大力發展循
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一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長期堅持和實施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的方針,生產、建設、流通、消費各領域都要把節約資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降低資源消耗,減少損失浪費,提高利用效率。節約優先要體現在制定和實施發展規劃、產業政策、投資管理以及價格、財政、稅收和金融改革中,並認真加以實施。二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明確重點、扎實推進。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減少資源消耗;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減少或避免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產業園區和若干城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三要加快資源節約技術進步。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大以節約降耗為主要內容的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突破資源節約的技術瓶頸。四要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市場化改革,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的價格形成機制。五要健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強制淘汰高消耗、重污染的落後技術、工藝和設備,實行重點行業新建項目、重點產品和新建建築市場准入制度。六要強化節約意識。在全社會倡導節儉、文明、適度、合理的消費理念,使節約資源變成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大超過環境容量,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環境形勢不容樂觀。要認真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從源頭防治污染和生態破壞,切實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努力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盡快改善重點流域、區域和城市環境質量,基本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一要把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重大工程水污染防治作為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二要抓好重點城市環境治理,加快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三要有效治理二氧化硫污染,新建燃煤電廠必須配套脫硫設施,加快現有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四要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合理使用農葯、化肥、農膜,加大規模化養殖場污染治理力度,推廣農村沼氣和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五要加快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有效控制危險化學品、醫療廢物對環境的危害。自然生態要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方針,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一要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把保護環境作為一項重大任務抓緊抓好。二要建立「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監管體制,提高環境監管能力。三要進一步強化環境管理,嚴格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四要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強化限期治理,加強對資源開發活動和重大建設項目的環境監管,嚴厲打擊違法排污企業。五要加快開發和推廣先進環保技術,促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六要實行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價格和財稅政策,按照污染者負擔、治理者受益的原則。

Ⅶ (2)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國如何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全民族的共同事業。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把祖國建設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美好家園,既是億萬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人民群眾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力量源泉,要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貫徹好,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要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宣傳,切實提高全民的資源環境意識,提高全社會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重大意義的認識,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使每個公民、每個家庭、每個社區、每個單位都積極行動起來,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積極開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公益活動,加快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能源資源的消費方式。要廣泛開展科普宣傳,鼓勵有利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文學、電影、戲劇等各種藝術形式的作品發表,鼓勵創建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環境優美鄉鎮等活動,使廣大群眾在實踐中進行自我教育。要在中小學進行國情教育,在全社會弘揚環境文化,努力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二,企業應自覺遵守有關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法規。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落實到每個單位,理所當然地包括企業在內。實際上,每一個企業特別是生產型企業,在生產產品、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資源,而且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因此,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落實到每個企業,這既是當前形勢的迫切需要,也是現代企業的發展方向。隨著時代的進步,綠色生產、節約生產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每一個企業,都應當本著對人類社會和資源環境高度負責的精神,加大節能、節材和環保方面的投入,完善有關設施,生產綠色產品,承擔相關社會責任。每一個企業,都要積極開發應用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和產品,加快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嚴格執行環境法律法規和污染排放標准,完善和落實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
第三,各級政府應切實發揮好管理和服務等職能。創造良好的節約能源資源氛圍、促進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切實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扎扎實實地解決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問題和困難。要實行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經濟政策,建立健全促進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價格、稅收、信貸、貿易、土地和政府采購等政策體系。要進一步增加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方面的投入,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項目、環境公共設施建設,同時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企業增加這方面的投入,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加環保建設,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要加大資源環境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厲查處資源環境違法行為,決不允許違法者逍遙法外。

Ⅷ 怎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社會再生產的生產、流通、消費環節中,通過健全機制、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加強管理、宣傳教育等手段,動員和激勵全社會節約和高效利用各種資源,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支撐全社會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續的社會發展模式。在這里,「節約」有兩層涵義:一是杜絕浪費,即要求我們在經濟運行中減少對資源消耗的浪費;二是在生產消費過程中,用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創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財富。要看到,資源節約型社會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為前提。離開這個前提,雖然資源節約了,但卻是「不發展的社會」,這與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

節約型社會與過去強調的「勤儉建國」相比,內涵更廣泛,發展的層次更高。它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既要盡可能少地消耗資源,並且能夠盡量循環利用,又要保證全社會較高的福利水平。基於此,必須著眼於制度規范和政策引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節約資源、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相結合,把節約資源納入經濟轉換方式的重要內容,促使生產者和消費者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同時,讓每個人羞於浪費、不敢浪費。

建設節約型社會不只是由我國人均資源較少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更重要的是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過去我國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資源,粗放式經營的經濟發展之路,用於支撐經濟發展的資源消耗十分嚴重。資源短缺制約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可持續發展受到嚴峻挑戰。要打破經濟發展的資源瓶頸,建設節約型社會勢在必行。另外,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保護環境的有力措施。經濟運行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造成水環境、大氣環境和生態環境退化、惡化嚴重。為了保護環境,減少對生態的破壞,轉變經濟增長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模式,建設節約型社會是重要的一步。最後,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我國正在積極實行資源的「走出去」戰略,但是對於重要資源特別是糧食耕地、淡水、石油、煤炭等戰略性資源必須立足於自力更生。如果依賴進口,就會受制於人,在國際競爭中將處於劣勢。因此,建設節約型社會實質上是關繫到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和長遠戰略方針。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保證,只有通過建設節約型社會,才有國家的長足發展。

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著力點,一是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要求真務實,居安思危,增強資源憂患意識和全局觀念;做到建設節約型社會從今天做起,從每一個人做起,從節水、節電、節煤、節油、節糧、節地、節材等具體工作做起,讓節約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二是加大調控和監管力度,杜絕重復建設等浪費現象。低水平重復建設一直是我國經濟運行中的「頑症」。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只看到了短期效益和局部利益,沒有看到資源的無端消耗對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產生的消極後果。因此,政府必須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對於企業行為要積極引導和規范,對於政府行為要加大監督力度,改變唯GDP的政績考核體系,把節約資源、環境保護列入監督考核內容。三是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經濟發展模式。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對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加以控制,堅決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後工藝、技術、設備和產品,要盡快建立以節能,節材為中心的資源節約型工業生產體系。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力爭用信息技術降低對能源的消耗。四是大力扶持環保產業,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環保產業潛力巨大,不僅能回收廢棄物,減少污染,它的產值巨大,還能推動經濟發展和勞動及就業。環保產業只是作為循環經濟的一個環節,我們應該著手建立循環經濟體制。循環經濟是目前世界上先進的經濟模式,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將人類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我們應當轉變觀念,積極探討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著手建立支撐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技術支持體系和公眾體系,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使循環經濟為能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發揮重大作用。

建設節約型社會,還要加大對科學技術的投入,以科技進步帶動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推動資源節約技術的開發、示範和推廣應用,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改造項目。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資源節約的整體技術水平。與此同時,國家還應該不遺餘力地加大對新能源開發的投入,加快新能源開發的速度。

完善法律法規,創新資源的利用和管理機制。要完善產權法律制度,規范和理順產權關系,保護各種資源產權權益,這樣才有人對資源負起責任,才能盡量發揮資源的效益。要完善《節能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等法規,加大實施力度,對造成資源嚴重浪費者依法懲處。建立資源利用的協調機制,根據資源的承載能力來配置資源。建立能源、資源審計制度,與現行的環境評價制度共同構成社會性管理的新框架。還要建立健全民眾的監督機制,讓制度成為資源節約的有力保證。

它有利於促進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資源和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保障,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源和環境的支撐。

(2)我國資源相對不足,人均佔有量低,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造成過量消耗資源,環境嚴懲污染,生態嚴懲破壞。資源和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嚴懲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危及中華民族子孫後代的自下而上和發展。

(3)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境和生態,才能促進我這經濟社會平穩較快持續發展。

2、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

我國資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影響了我國企業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保護環境和生態,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

3、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就是要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較快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也正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容。

4、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必須有資源和環境作保障。我國粗放型 的經濟增長方式,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5、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保障國家安全和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舉措

解決我國建設需要的資源問題,著眼點和立足點必須放在國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能夠控制和降低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能夠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6、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Ⅸ 如何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已寫進黨章。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里,「節約資源,高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貫穿於整個社會的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和領域,滲透到社會的各基本要素中去,從生產力、生產關繫到上層建築,整個社會都表現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特徵。因此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重在建設,需要全社會的較長時期的共同努力奮斗。
(1)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經濟體系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和以犧牲環境容量為代價來獲得財富數量的增長,表現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徵。因此,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的首要任務是實現低資源能源消耗、高經濟效益、低污染排放和低生態破壞。為此,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環境治理模式從末端治理向源頭和全過程式控制制的轉變。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要達到全面小康的經濟目標,發展既要有較快的增長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目前我國環境問題的根源,主要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及政府的某些制度政策不當,為此必須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步伐,推進經濟社會的信息化,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2)不斷深化改革,推進適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體制和機制創新是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目前我國資源、環境上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體制與機制的不適應造成的,如政府職能的「越位」、「錯位」和「不到位」,造成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不適應;不少地方片面追求GDP的增長而忽視經濟增長質量與社會發展,許多政策和制度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脫節;再比如,污染控制和環境質量改善受制於區域、流域性污染總體調控,可是,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形成了橫向分部門管理、縱向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生態環境系統各要素的關聯性被部門界限、行政區界限;行政級別界限等人為因素割裂開來,協調工作很難。因此,必須採取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加快改革與創新,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體制保障。當前工作的重點:一是加快生產要素價格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更大程度地發揮基礎性作用。盡快理順資源、環境價格,使其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的程度,改變資源、環境價格嚴重扭曲的現狀。二是轉變政府職能,使各級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把資源、環境的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管理和投入作為基本職責之一,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對公共物品的投入強度,解決生態環境在市場配置中的失靈問題。三是大力加強制度創新,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改進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建立健全推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一整套財政、稅收、金融政策等。
(3)大力開展科技創新,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這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關鍵。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今後我國科技工作的著力點和主攻方向中,發展能源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被放在了優先位置,成為《綱要》提出的五個戰略重點之一;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則成為《綱要》確定的十六個重大專項之一,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中之重。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和發布《國家鼓勵發展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技術、工藝和設備目錄》,修訂《中國節能技術政策大綱》,制定《節水技術政策》等。我們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著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4)倡導和培養全民的生態文明、環境文化和節約資源的社會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准則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內容。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調動企業、單位和個人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使人們在經濟、科技、法律、倫理以及政治等領域建立起一種追求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和對環境友好的價值理念,並以此指導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
總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任重道遠,我們要統籌規劃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抓住重點,重在建設,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幹下去,我們一定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清潔、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綠地、碧水青山。

Ⅹ 中國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首先,宣傳教育是基礎。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須把環境保護這一理念貫穿於每位公民的腦海中,體現於每位公民的一言一行中。通過科學合理的宣傳教育,使人們更多地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保護環境的緊迫感,增強全民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責任和使命,大力宣傳建設綠色家園,積極倡導健康文明、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引導公眾優先採購和使用可再生利用產品,環境標志產品和綠色產品。鼓勵使用能耗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識產品、綠色有機標志食品,減少過度包裝和一次性使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消費模式。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引導公眾正確認識環保,增強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變成全民的一種習慣,一種民族品格。
其次,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清潔生產是根本。在過去,我國「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消耗)的粗放型增長模式,造成了我國資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費的同時嚴重污染了生存環境。為此,我們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資源?生成?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清潔生產模式,以盡可能少的資源和能源消耗,盡可能多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使廢舊資源中蘊含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
再次,完善產業結構是保障。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大力優化產業結構,繼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向環境治理良好的國家學習,加強產業單位產業結構調整互動,通過法律手段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費資源的產業盲目發展,鼓勵發展清潔高新技術產業,為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最後,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是依據。無規矩不成方圓,保護環境也是如此。建立健全《污染防治法》、《清潔生產法》、《環境保護法》給保護環境提供一個可循的依據,通過深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體現和落實到制度層面,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和科學考核機制,提高市場准入的門檻,從法制上制裁,從經濟杠桿上制約浪費資源的行為,從供地、供水、供電、供貸等方面的政策上支持對環境的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有好型社會是每位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職責,解決好中國的環境和發展問題既是十三億人民的福祉所在,也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