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稟賦用在哪裡
擴展閱讀
頻率資源怎麼收回 2024-11-05 20:50:27
賣新車要怎麼樣談價格 2024-11-05 20:21:18

資源稟賦用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1-31 01:26:30

『壹』 資源稟賦用英語怎麼說

資源稟賦:
resource endowment
endowment
英 [ɪn'daʊm(ə)nt; en-] 美 [ɪn'daʊmənt]
n. 捐贈;捐助;捐款;天資

『貳』 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

與比較優勢理論本身的進展相類似,比較優勢理論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也存在著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對立的觀點。
巴拉薩(Balassa,1981)根據新古典貿易理論提出了外貿優勢轉移假說,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階梯比較優勢論。他預期各國進出口商品結構和比較優勢會隨著生產要素積累的狀況而改變。與傳統的發達與落後兩極劃分法不同的是,巴拉薩認為國際分工的類型和經濟發展階段之間排列著許多階梯。更新發展階梯的過程是連續的而非中斷的。按發展階梯劃分,當今世界經濟中大致存在以下幾類國家和地區:屬第一階梯的發達國家;屬第二階梯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如亞洲「四小龍」和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屬第三階梯的次級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東盟各國(新加坡除外)、中國和印度;最後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根據這種階梯劃分,階梯比較優勢呈現出動態演變的過程:各國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出口,能夠取代已發展至更高階梯的國家原來的出口。在階梯式發展的格局中,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將分別發展起各自的新興產業,同時將失去優勢的產業轉移給較低發展階段的國家。執行出口導向戰略的落後國家就能夠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進入更高的經濟和貿易發展階梯。針對階梯比較優勢理論,對發展中國家外貿增長前景持悲觀觀點的經濟學家提出了批評。他們批評的主要依據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難以攀登比較優勢的階梯。恩斯特和歐康諾(Ernst and O』connor, 1989)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提出,國際間產品競爭的加劇使許多發展中國家難以維持原有的國際分工。他們認為,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是靠使用大量非熟練勞動力生產低品質和低成本的製成品取得的。對外貿易曾經是他們經濟增長的引擎。但是,當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採用相似的經濟發展策略時,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也在日益增強。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廠商雖已試圖以產品升級和分散出口市場減輕貿易保護主義的危害,但這種調整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出口市場的集中化傾向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因為沒有任何其他市場能夠彌補北美市場進口量降低對發展中國家出口增長所造成的損害。霍夫曼(Hoffman,1985)也舉出部分次級新興工業化國家被迫限制服裝產量以緩解來自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的例證,說明落後國家進入出口主導型的發展階梯是十分困難的。
多勒爾(Dollar,1993)把比較優勢的技術和制度分析延伸至發展中國家。他認為,盡管關於技術差異的討論主要針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總體上並不居於技術創造的前沿,但技術進步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比較優勢的演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許多事實表明成功的發展中國家已從發達國家引入技術,而發展中國家感興趣的制度也是那些有利於技術引進以及適應既存技術的制度。一些關於增長的實證文獻確實對這些觀點給予了支持(Barro, 1991)。研究表明,對工廠和設備的投資、教育變數(如中小學入學率)以及在外貿和外資方面的開放政策同經濟增長高度相關。這些實證工作說明了落後的優勢在於引進別處的先進技術。但是,對這個潛在優勢的利用要求相應的制度支持,如強有力的教育體制和在外貿外資方面的開放制度。如果制度支持具有持續性,例如能持續幾十年,將會對社會的真實收入增加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樣,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將會獲得知識資本積累的長期收益。多勒爾實際上強調了制度激勵和技術進步是發展中國家獲取長期比較優勢的源泉,這對於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然而,正如前面已提到的爭論一樣,比較優勢理論在中國的應用也引起了相應的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能否應用比較優勢理論作為指導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思想。林毅夫等(1999)在批判趕超戰略的基礎上提出應依據比較優勢制定發展戰略。他們指出,趕超戰略最終並沒有帶動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持久快速增長,卻使發展中國家經濟付出慘重代價。趕超戰略的失敗主要因為這種戰略是以犧牲經濟整體進步為代價的少數產業的趕超,不足以支持資源結構的升級或總體經濟實力的提高。趕超戰略所扶持的產業部門,由於不符合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只好完全依賴於扭曲價格和國家保護政策才得以生存。在趕超戰略下,違背比較優勢所形成的畸形產業結構與勞動力豐富的資源結構形成矛盾,使大規模的人口不能分享經濟發展的好處而陷入貧困。他們認為,作為一種替代性選擇,遵循比較優勢是一種更有效的發展戰略。這一戰略就是使一個經濟的產業和技術結構充分利用其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從而使資源稟賦結構隨之不斷提高。他們的比較優勢戰略實質上是對李嘉圖外生比較優勢理論的繼承和應用。
但是,對於這種比較優勢能否作為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制定發展戰略的依據,另外一些學者有不同的認識。如洪銀興(1997)認為,在國際貿易中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上,由於發達國家存在資本對勞動的替代,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並不具有競爭優勢。而且,雖然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因其工資低而勞動力成本較低,但發達國家面對國內充分就業的壓力,會以各種壁壘阻礙廉價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入。從而造成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中,以勞動密集型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國家總是處於不利地位,出現「比較利益陷阱」。他認為要擺脫這種不利局面,就應當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轉換的關鍵是將高新技術,包括從國外引進的高技術與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結合。左大培(2000)則從技術進步的另一角度表述了對中國遵循外生比較優勢理論的懷疑和否定。他提出應當把產業技術密集化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為此應當制訂促進技術進步的貿易政策。他強調通過扶植處於幼稚期的高技術產業來獲取內生比較優勢。

『叄』 農業經濟研究用哪個指標衡量區域資源稟賦

農村區域發展目前沒有做較精準的界定,是一個自主設置專業,教育部並沒有明文規定該專業屬於哪一學科下。一般認為該專業屬於農林經濟管理類,農林經濟管理類下設兩個專業:農業經濟管理和林業經濟管理。農村區域發展與農業經濟管理相近,但是並不同。農業經濟管理偏重於農業經濟理論研究。農村區域發展主要是以農業經濟管理理論和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為指導的實踐研究:主要包括農村發展規劃,農村資源利用等等。從就業上來說,兩個專業的就業都不好。這兩個專業的就業去向,最對口的是政府,但是現在是凡進必考。從招考來看,招農業經濟管理的職位要多於農村區域發展,事實上,幾乎沒有招農村區域發展的。而且,學歷要求,以研究生為主,因為農業經濟理論主要是適合於農業政策指導部門,這些機關通常是農業廳,市農工等。基層公務員,一般都不要求專業。現在的村官也都不要求專業。所以,盡管我是農經類,但是我不建議你報考這兩個專業,如果你一定要報,那就報農業經濟管理吧,比較正。

『肆』 如何利用資源稟賦理論提高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國際競爭力

首先,明確資源稟賦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其資源稟賦包括哪些;
其次,國際競爭力有很多影響因素,資源稟賦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是各國間資源稟賦的差異,從而導致各國所具有的競爭力不同而產生的國際貿易,結合中國實際,中國具備哪些資源優勢,哪些資源劣勢;
再者,針對以上的分析,中國應該在哪些行業如何揚長避短進行國際貿易,從而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伍』 請用國際貿易中所學的相關理論解釋上述現象

比較優勢理論

『陸』 農戶資源稟賦,交易費用與農戶農地使用權流轉行為 屬於什麼類型的論文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傳遞顯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於它位居文章結構之首,所以文章題目的優劣也會直接影響閱卷者對文章的第一印象。論文擬題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確的基礎上力求醒目、舒暢。具體而言,可鮮明,可形象,可簡潔,可別致,可整齊,不一而足。總之,以能激發閱卷者閱讀興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為最佳。
論文的題目要求符合文體特徵,要求鮮明,使人見其題而知其旨。觀點鮮明的文章最受閱卷者的歡迎,因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夠傳達出文章內容之大概,便於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內容。

『柒』 運用資源稟賦理論談談我國應如何發展區域經濟。

發展區域間的經濟聯合與協作

【摘 要 題】區域分工與協作

一、經濟聯合與協作工作存在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們將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融入世界經濟,經濟聯合與協作工作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

1.生產要素和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決定了經協工作的長期性。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越來越強。社會化大生產實際上就是生產要素和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最佳組合。這種有效配置和組合的過程就是形成新的生產力的過程。大到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小到一個企業的全部生產過程,都離不開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和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要素和資源配置的結果,直接決定著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效益。特別是我國資源分布落差大,經濟發展不平衡,需要通過生產要素和自然資源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實現經濟協調健康發展。這個配置和組合的過程是靠人來實現的,而且是靠眾多的人來實現的,這些人組成的組織稱為合作組織或經協組織。因此,只要有人類存在,有生產過程,就會有要素和資源的配置和組合過程,這個過程的必要性和長期性,也就決定了經濟協作機構存在的必要性和長期性。

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經協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市場經濟已打破了原有的國界,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我國經濟將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圍內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這必然使經濟主體間的協作也超出國界,實現國內協作與國際合作的進一步融合與互補。同時,市場化和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對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這些都為經協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著眼於國內外統一的大市場,按照「以內促外、以外促內」的原則,堅持對內經濟協作與對外經濟合作相結合,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提高產品的市場覆蓋率和綜合競爭力。

3.擴大內需的方針,為經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將有力地拉動經濟增長,也為擴大對內開放和開展經濟聯合與協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擴大內需與擴大對內開放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做的都是開拓國內市場這篇大文章。擴大內需是由國家注入資金,拉動需求,資金投入是縱向的,對內開放是省市間的聯合與協作,是橫向的,縱向投入越大,橫向工作內容越多,擴大對內開放就會有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4.經協工作自身的職能,決定了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行為。經協機構作為綜合職能部門,既沒有項目審批權,也沒有資金調撥權和行政執法權,要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好地發揮作用,主要應從四個方面搞好協調和服務:一是綜合服務。以市場導率團出訪為契機,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組織、引導有關部門和企業走出去,開拓市場,搞好合作。二是協調服務。發揮經協職能,積極為供需雙方牽線搭橋,幫助協調解決合作中遇到的問題。三是信息服務。發揮經協網路作用,為黨政領導機構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天津經協辦每年為市委、市政府提供信息5500多條,採納1800多條。四是政策服務。為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先後制定了《天津市鼓勵外地在津投資暫行辦法》、《關於進一步加強對內招商引資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優化對內開放環境為外地投資服務試行辦法》等,經市政府批轉全市執行。

上述四個方面充分說明了經協機構存在的必要性和長期性,那麼,為什麼理論上必要,干起來需要,而在機構改革中,經協部門總是作為最先考慮的精簡對象。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部門設置上存在「唯上」思想,更多的是考慮有沒有上級對口部門,而很少考慮客觀實際需要。而天津是從客觀實際需要出發的。二是經協部門作為協調服務的綜合職能部門,是專業部門不能替代的,而當前往往存在著綜合與專業混淆的誤區,而這個「存在」恰恰是在部分領導決策層中。三是經協部門任務重、要求高,需要一支過硬的幹部隊伍,但在人事安排上有時存在照顧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協職能和作用的發揮。

二、在機構改革中,拓展職能,強化作用

機構改革從1996年至今,經歷了兩次,改革的力度一次比一次大。天津市委、市政府明確經協辦作為負責全市對內開放的綜合職能部門,在機構改革中,職能不但沒有削弱,而是得到了不斷強化和拓展。按照2000年機構改革批準的三定方案,天津經協辦共有12項職能,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9個方面:一是內聯招商引資的規劃制定、政策研究、計劃下達、目標考核、整體推動;二是發展與全國的經濟聯合與合作;三是管理市政府駐外辦事處;四是服務管理中央駐津單位和各省市地區以上的駐津辦事處;五是承擔環渤海市長聯席會辦公室工作;六是承擔對口幫扶甘肅、對口支援三峽和西藏昌都地區辦公室工作;七是承擔服務參與西部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八是負責跨省市綜合性展銷活動的牽頭工作;九是負責糧、油、肉、煤四大基地建設。

上述9項職能,概括起來講,主要有四個特點:

1.逐步拓展職能。天津經協辦適應形勢變化,不斷拓寬工作的領域和范圍,把工作的著眼點放在為市領導分憂,為經濟工作解難,為全市辦實事上。1995年,天津經協辦負責的內聯招商引資指標列入全市重點考核指標,在歷年考核指標調整中,始終作為一項重要指標予以保留至今。截止2001年底,累計吸引外地在津投資協議額520億元,實際利用內資300億元(不包括中央在津的大項目),分別以年均11.75%和15.8%的速度遞增。1996年,明確了天津經協辦由代市政府管理駐外辦事處改為直接管理。同年,又把對口幫扶甘肅的任務交給經協辦。按照「扎扎實實辦實事」、「以支援換市場」的思路,實現了全市幫扶甘肅的13個貧困縣基本整縣解決基本溫飽問題,圓滿完成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確定的任務。1997年,天津市政府明確經協辦牽頭綜合性的、跨省市的大型經濟活動統籌組織及推動工作。截止2001年底,累計實現商貿成效額980億元。1999年,在糧食體制改革中,市政府明確糧、油、肉、煤四大基地的建設由經協辦負責,我們在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擬定了方案,經市政府批准,現正組織實施。2001年,天津市服務參與西部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天津經協辦。兩年來,市領導先後18次率團出訪了西部12個省區市,分別簽署了聯手實施西部大開發,進一步加強全方位合作的會談紀要,建立了全方位合作關系,累計與西部地區簽定經濟技術合作項目1000多項,合作金額386億元。可以說,隨著形勢的變化,天津經協辦的工作職能逐步拓展,工作任務不斷加重,工作標准進一步提高。

2.強化服務意識。始終堅持經濟中心就是服務中心,按照「服務全國、加強合作、共謀發展」的思路,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全面加強與兄弟省市區的聯合與協作。對中央駐津單位、兄弟省市駐津辦事處,天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召開一次聯誼會,聽取他們的意見,改進我們的工作,並出台了《天津市外地駐津辦事機構管理暫行辦法》,為他們進一步發揮功能搞好服務。對他們提出的意見、問題,市委、市政府要求市經協辦統一協調,限期解決,要視同人大、政協提案、議案對待,重大問題實行專報制度。下一步,還要從抓「內聯百強企業」入手,創內聯名牌企業和規模集團。建立「一站式」服務平台,市內有關部門一周到經協辦集中辦公一次,聯合審批外地在津投資企業,完善服務體系,為外地在津投資者創造良好的創業發展環境。

3.牢牢站穩腳跟。近年來,天津經協辦著力解決了「位子、桌子和房子」三個方面問題:一是在兩次機構改革中,天津市委、市政府都確定了經協辦為市政府綜合性直屬機構,實行公務員制度,從根本上解決了位子問題。二是解決桌子問題,對經協辦進行了全面裝修改造,進一步改善了辦公條件,提升了服務手段。同時,加大了對市政府駐外辦事處資金投入力度,用於解決辦事處的基本建設和用車等問題,到目前市政府累計投入3000多萬。三是基本緩解了機關幹部和駐外辦主任住房困難的實際問題。正是通過集中精力解決這些事關幹部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使全辦上下心齊,氣順,進一步調動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力地推動了經協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4.不斷擴大影響。多年來,天津經協辦把握全國的宏觀經濟戰略和全市的中心工作,與時俱進,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奮力拚搏,運作成了一批又一批,在全市有位置、有影響、有震動的大事。為了總結成績,表彰先進,自1996年開始,市政府每年召開一次全市擴大對內開放工作會議,主管領導親自到會講話,並以市政府名義對在擴大對內開放,發展經濟聯合與協作方面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按照規定,對連續三年獲得表彰的個人給予工資晉升一級的獎勵,進一步調動了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擴大了經協工作的影響。

三、在創新中,規范經協工作,錘煉高素質的幹部隊伍

經協工作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遵循,要在借鑒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規范經協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1.在工作思路上,堅持把握重點,為全市大局服務。要緊扣市委、市政府總體思路和要求,瞄準領導關心、事關全局的大事、難事,猛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難點、焦點,全面發展與兄弟省市的經濟聯合與協作。

2.在把握工作角度上,堅持超前引路,講究運籌帷幄。著力做好三點。一是眼界要寬。即要站在全國改革開放的大局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高度來研究問題,分析問題。二是認識要高。要從市委、市政府領導的角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三是位置要找准。經協機構多年來一直沒有對口的主管部門。但天津經協辦根據工作實際,立足天津,放眼全國,在工作中堅持「上無爹娘都是爹娘,下無領地都是領地」,「開拓創新,善抓機遇,運籌大事,一鳴驚人,跨越發展,貴在效益」,把發展天津與兄弟省市的區域經濟合作,作為開展工作的廣闊天地,把為各部門和企業服務作為自己的大舞台。

3.在工作作風上,堅持「四千」精神,錘煉一支過硬的隊伍。適應新的形勢,經協工作必須要善於開拓創新,進一步拓展工作新領域;必須要善於搶抓機遇,運作大事,干成大事,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為此,要求每一位幹部在工作中都要發揚「四千」精神,即千方百計想主意,千言萬語搞協調,千山萬水尋夥伴,千辛萬苦出成果,錘煉出了一支善於協調關系,熟悉經協業務,具備過硬作風的高素質的幹部隊伍。

4.在工作標准上,堅持嚴格要求,爭創一流水平。一是操作規范化。比如,承擔市領導出訪任務時,從前期銜接准備,到20多套文字材料的起草再到項目的落實,都是按照具體操作規程,嚴格要求,高標准地完成出訪的各項工作。二是文字表達能力高,文稿格式統一。即要求機關幹部文字材料要達到省際交流的水準,文稿中既要體現超前性的合作思路,又要有可操作的具體舉措。

5.在處理方方面面的關繫上,堅持友誼第一,團結形成合力。主要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處理好與兄弟省市協作部門的關系,堅持「是協皆友、鼎力相助、攜手並進、共創輝煌、感動上帝」,發展與全國各省市區的聯合協作。二是處理好與市內各職能部門的關系,做到「有人佔位我鋪位,無人佔位我補位」,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和壓力留給自己。三是處理好與基層企業的關系,堅持做到上門服務、傳遞信息、跟蹤協調、排憂解難,已經成為企業離不開的部門。

字型檔未存字注釋:@①原字目加僚右

『捌』 用資源稟賦論的原理說明建國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變化

自然資源稟賦論,是指由於各國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自然資源蘊藏等方面的不同所導致的各國專門從事不同部門產品生產的格局。各國自然資源稟賦不同基礎上的國際分工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自然資源的「有與無」產生分工。這種有與無決定了一些國家要生產這種產品,而另一些國家根本不能生產這種產品,只能依賴進口。第二是「多與少」產生分工。一些國家盡管蘊藏著較少的自然資源,但其需要量卻很大,另一些國家盡管蘊藏量比較大,但其需要量相對比較小,這就形成一些國家要像國內生產小於國內需要的國家提供一部分資源產品。第三種原因主要是經濟上的。第四是戰略上的原因。自然資源稟賦論盡管直觀合理,但它僅適用於解釋那種建立在自然資源條件或地質、地理條件產品生產條件下的國際分工。因此自然資源稟賦論只能對一部分國際分工現象做出解釋。

記得採納啊

『玖』 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在本行業、本單位、中國對外貿易領域的應用舉例及分析

競爭優勢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之比較

長期以來,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是比較利益理論,即古典學派李嘉圖在19世紀提出的比較成本理論,赫克歇爾在1919年、俄林在1933年提出的資源稟賦學說。比較成本理論認為不同國家在不同產品的生產上存在勞動生產率或成本的差異,各國分工生產各自具有相對優勢比較優勢的產品,國際貿易得以進行。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認為,要素稟賦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產在要素使用密集度上的差別產生了各區域間不同的比較優勢,從而較好地解釋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格局,即發達國家進口勞動密集型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發展中國家進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但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傳統理論受到了貿易現實的挑戰: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中,以勞動密集型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國家總是處於不利地位,並且強化了其低水平的產業結構,同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進-步擴大,對發達國家的依賴性越來越強,而其競爭力卻越來越弱。

更進一步分析發現,比較優勢是對本國的產品進行比較而言的,不意味著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在國際競爭中就具有競爭優勢。在國際競爭中,具有競爭優勢的是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壟斷優勢的資源和產品。簡單地說,就是有比較優勢不一定有競爭優勢,除了一些原料生產國,特別是石油輸出國外,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在國際競爭中已不具有壟斷優勢,以本國擁有的資源的相對優勢來確定自己的國際貿易結構,雖然能獲得貿易利益,但不能縮短自己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實踐證明,競爭優勢理論相對於比較優勢理論而言,在多方面有重大突破,比比較優勢理論更符合當今國際貿易的實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超越了傳統理論對國家優勢地位形成的片面認識,首次明確闡明了國家競爭優勢的確切內涵,為從事國際經濟,區域經濟研究的學者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2)對於企業經營戰略的選擇具有深刻的啟示,促使企業積極主動地迎接挑戰,在國際競爭中起至領導作用,並可促進環境預警、營銷渠道、技術開發,顧客分析等系統的完善。

(3)有助於增強政府在提高國家競爭優勢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有比較強的政策借鑒意義,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自然資源缺乏的日本,卻能充分發揮競爭優勢,迅速崛起,這對於發展中國家選擇發展戰略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4)具有動態化綜合性的特徵,突出表現在其對國家競爭優勢發展四階段的劃分上,展示了不同於以往貿易學說靜態分析的動態特色,並且綜合考慮了國家、產業、企業的關系,這無疑是國際貿易領域的一個重大拓展。

由此可見,競爭優勢理論更能適應當今飛速發展的世界經濟,而國際環境的新變化,也使得我國需要競爭優勢理論的指導。

『拾』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能否使用於服務貿易

可以參考,有一定啟發作用,但不能完全不修改就直接挪用。傳統的貿易理論是關注貨物貿易;近20年來,服務貿易和投資貿易均發展很快。傳統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針對性和說理性不強。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是:絕對優勢理論、H-O-S模型、相對優勢理論或比較優勢理論。
1、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學說,即是各個國家分別從事有利於改善商品交換條件的專業化生產,通過國際交換,以改進各國收入和福利。比較優勢理論主要強調的是國家之間在需求、供給方面具有不同的函數特徵。國與國之間的勞動分工也即專業化生產可以發展不同的技術。因而即使是相同的勞動力,各國的生產函數也不相同,從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出現分化,各司其職。
2、H-O-S理論的主要結論是:某一個國家主要出口那種本國所具有的相對豐裕和廉價的生產要素所生產出的產品,同時進口那種本土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所生產出的產品。
3、赫克歇爾-俄林理論(H-O-S,Eli Heckscher-Bertil Ohin-Paul Semuelson)模型是一個兩國、兩商品、兩資源稟賦的模型。它最主要的前提假設是以下這么幾點:
1)生產要素是同質的、或者說生產的技術水平是相同的,因而產品的生產函數是相同的。2)生產的規模報酬不變。3)符合完全競爭市場模型的前提假設。4)生產要素完全利用。5)各國的生產要素不同,因而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也就是一般來說的勞動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
然而,美國經濟學家裡昂剔夫早在1953年根據美國1947年的統計數據發現,美國進口產品的資本/勞動比率>出口產品的資本/勞動比率。這就是說,美國作為一個資本富裕的發達國家出口勞力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這與H-O-S的理論預測不符,被稱為「里昂剔夫之謎」。里昂剔夫的發現徹底推翻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實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