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麻種植的技術
天麻種植技術 宜昌天麻之鄉種植戶的技術資料
天麻種植技術是湖北宜昌天麻之鄉把野生天麻轉化人工種植過程中長期摸索總結出來的一套完善的種植方法,它包含天麻的菌材培育 有性繁殖 種植方法 天麻加工。
天麻種植歷史天麻是我國13種名貴中草葯之一,入葯治病有2000多年歷史。宜昌天麻種植開始於上個世紀70年代,宜昌市天麻課題組為了有效利用宜昌野生天麻這一寶貴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根據天麻的生物學特性,經過10多年的努力攻關,終於使宜昌成為「宜昌市天麻野生變家栽,無性變有性,有性變雜交」的起源地。 而有規模、有組織的生產則在1993年。因宜昌氣候適宜,土壤條件好,全市許多鄉鎮海拔在800米以上。經過政府的推廣、引導,到2008年,宜昌天麻種植面積達500萬平方米,年產值突破8億元。宜昌曾是全國最大的天麻種植基地,產量一度占國內市場的40%,並能左右全國的天麻市場價格。
天麻菌材培育(一)樹種的選擇
適合做菌材的樹種應木質堅實,並且容易接菌。能長蜜環菌的樹種很多,一般闊葉樹均可。如青杠、槲樹,栓皮櫟、水冬瓜、樺樹、槐樹、榆樹等都可以。做菌材時要挑選1-3寸如茶缸粗細的樹棒,並鋸成1-1.5尺長的節段,每隔2-3寸砍一個魚鱗口,如果樹棒較粗可以砍3-4排,深度以砍透皮到木質部即可。下面接著介紹菌材的培養場地、培養床的大小。
(二)培養場地的選擇
場地要選擇透氣利水的砂壤土,坡度小於45度。高山區選背風的陽坡培養,地勢低,氣候溫熱的地方選陰山培養,中山區選半陰半陽的荒地或林間培養。
(三)培養坑的大小
培養坑的大小沒有統一規定,可根據地形和培養樹棒的多少而定。為了減低污染菌造成損失,一般一坑不超過200根。菌材的培養方法有:坑培、半坑培、堆培和箱培四種方法。先說:坑培。
(四)培養方法
1、坑培:坑深1.5尺左右,坑底先鋪一薄層樹葉,樹葉上平擺樹棒一層,蓋一層砂土並用砂土填好棒間空隙,每兩根樹棒之間加入菌枝3-4段,如果培養的量少,也可以直接加入人工培養的三級固體菌種。如此法擺放4-5層,木棒上再蓋土2-3寸厚與地面一樣平。
2、半坑培:坑深1尺,培育方法同坑培。有1-2層棒高出地面,蓋土3寸厚,高出地面部分成墳堡形。
3、堆培,不挖坑。在地面上將樹棒堆起來直接培養。培育方法同坑培。
4、箱培:主要在室內進行,四季均可培育。冬季可在有加溫設備的室內培養,使土溫達18-20℃。培育方法同前。除用木箱外,也可以用磚砌成磚池,另外,填充和覆蓋物是用鋸木屑與砂子,其比例按體積是1:1。
天麻的有性繁殖天麻用種子繁殖叫有性繁殖。在天麻產區會出現這種現象:一面坡原先並沒有長過天麻,燒山墾荒種了莊稼,不幾年就有天麻生長。這些天麻是從哪裡來的呢?無非是種子從其它有天麻的地方飛過來的。天麻種子象麵粉一樣細小,肉眼看不清楚,它們的大小隨地區,種類不同而有差異,一般 只有0.69-0.97×0.08-0.14毫米,只有用放大鏡放大50倍以上才能看清它的形態(圖1),它的種子像椿樹種子。中間深色的是胚,周圍透明部分是單層細胞的種皮,種皮如同兩個翅膀。成熟的種子隨風飄落到適合它生長的環境中,遇共生萌發菌建立了共生關系就能發芽,發芽後的原球莖分化生長出營養繁殖莖,營養繁殖莖再接蜜環菌就能繼續繁殖長大。再說一遍:成熟的種子隨風飄落到適合它生長的環境中,先後與共生萌發菌、蜜生菌建立共生關系就能發芽生長成一窩天麻。
一、培育種子
(一)育種圃培育種子技術
1、育種圃場地的選擇:育種圃最好選擇較平坦的溝漕地樹蔭下,土壤以砂質壤土為宜,無石塊。
2、箭麻的選擇:選擇好作種箭麻是育種成敗的關鍵之一。應在11月份天麻收獲季節,在收獲穴內就注意選擇箭麻。嚴格防止挖傷和其它機械損傷,頂芽應保持完好,飽滿、紅潤,無病蟲為害,重量在3兩以上者較好。挖出後小心放入筐中,轉運期間嚴防撞傷。
3、箭麻栽培時期:在我國秦嶺以南地區,冬季地溫不低於0℃左右的自然條件下,在冬季天麻收獲後可立即栽培。秦嶺以北較寒地區,不宜冬栽,選作種麻的穴,冬季可以不收,自然越冬,可改為春收春栽,或冬栽後加厚蓋土,並用稻草覆蓋作好防寒措施。東北嚴寒地區應在春季解凍後栽植。
4、箭麻栽植方法:箭麻本身貯藏著豐富的養分,完全能滿足抽苔開花結果所需要的營養。據我們試驗,箭麻用菌材伴栽和不用菌材伴栽,對抽苔開花後的結果率及種子產量無顯著差異。故栽箭麻時可直接栽植在土壤里,不用菌材伴栽。方法是作寬二尺的畦(南方作高畦也叫廂)兩畦中間留1.5尺寬人行授粉道。栽箭麻時塊莖應平放但頂芽應朝上、向畦內邊,兩箭麻之間留3-4厘米寬的株距。如果冬栽,在頂芽旁插一小樹枝為標記,以防次年插桿時使箭麻受傷。高度以高過蓋土為宜,復土3-5厘米,春栽者,應邊復土邊插1.5米以上一根竹桿。復蓋的土應疏鬆,沒有石塊,防止石塊壓住頂芽,影響出苗。
5、育種圃的管理
(1)防凍:冬栽箭麻應作好防凍措施,在原蓋3-5厘米復土上,再加10厘米一層土壤,還可在蓋土上,再蓋一層稻草,春季解凍後,可揭去加厚的土和稻草,有利天麻出苗。
(2)插桿:除春栽箭麻,栽植當時已插竹桿防倒,冬栽箭麻,解凍後,應拔出原插小樹枝標記,在原孔處插上一根1.5米長的竹桿,出苗後用細繩將花苔捆在竹桿上,防止大風吹倒花苔。
(3)遮蔭:天麻的花苔最怕直射陽光的照射。照射後會使受光面的莖桿變黑,下雨後倒伏。因此,凡在敝陽地栽植的箭麻,出苗前都應用樹枝搭棚遮蔭。棚的蔭蔽度以能見到花花太陽為宜。在我國南方多雨地區,授粉期間正值雨季,在陰雨天授粉,一方面操作不方便,另一方面也降低結實率。故應在樹枝蔭棚上面先覆蓋一層塑料薄膜,防止雨水降入育種圃內。
(4)澆水:天干時應及時澆水,保持濕潤。尤其是用塑料薄膜覆蓋的棚,雨水淋不進棚,容易乾旱,每周應澆一次水。
(5)病蟲害防治:常見的病蟲害有:日灼、塊莖腐爛病,常見的蟲害有偽葉甲、蚜蟲等,其防治方法,請參考田間管理中的內容。
(6)打尖:天麻頂端幾個花朵,結的果實很小,種子量少也不飽滿,故應在現蕾後,將其頂部2-3個花蕾打掉,可減少養分消耗。這樣,結的果實飽滿,可提高種子產量。
(7)授粉:在自然條件下,天麻靠昆蟲授粉,人工培育種子,尤其在室內育種,必須進行人工授粉。方法是左手捏住剛開放的花朵,右手拿小攝子或針伸入花筒內,將唇瓣壓平展,或輕輕拿掉唇瓣,以便利於授粉。從另一株天麻的花朵內攝取冠狀雄蕊,放在被授粉花筒內的匙形柱頭區(圖16),移放時,花粉粒一端應靠緊柱頭,使花粉粘著在柱頭上,在自然條件下,如看到柱頭上已有花粉,即為昆蟲已傳粉,不必再作人工授粉。
(8)採收種子:一般授粉後20天種子成熟,觀察果實縱縫線突起,但還未開裂,或用手指輕捏果實,如已變軟,即為最適宜的採收期。採收時,可將其上下5、6個果子採下,裝入紙袋備用。果實採收順序是從果穗下端開始,逐漸向上依次採收。
(9)種子的保管及運輸:種子採收後應及時播種,但有特殊情況時,應將未脫粒果子裝入玻璃容器內保存在低溫(2-3℃)條件下。有條件的應放在冰箱內。在1個月之內仍有近50%的種子可以發芽。
(二)溫室育種:
早春溫室育種,可以提早采種和播種的時間,對種子提早發芽及早期接上蜜環菌都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有溫室條件的地方可利用溫室提前栽種箭麻,無溫室條件的地方,則應建造土溫室或塑料大棚育種。如果栽種少量箭麻,也可將箭麻栽在木箱內,利用有保溫的室內條件育種。
二、播種技術
(一)播種期:田間育種受自然氣候條件影響較大,不同地區播種期不同。湖北西部海拔1500米的山區,在7月中、下旬播種;陝南寧強縣海拔1100米的地區,在6月中、下旬播種好;北京室內自然溫度下,在5月底至6月中旬播種。將播種期提早是高產的關鍵,採取溫室育種,如能爭取在5月初播種,等於延長了播種當年天麻的生長期,則播種當年即可收獲到高產並可作種栽的白麻。
(二)播種量:天麻一個果實中,有種子3-5萬粒,按此數量推算,在0.5m2的一個播種穴中,播1-2個果實就有6-10萬粒種子。目前採用共生萌發菌拌播,種子發芽率可達30-70%,但大量的發芽原球莖不能和蜜環菌建立共生關系,得不到營養而死亡,只有少數原球莖萌生的營養繁殖莖被蜜環菌侵染得到營養而生存下來。接蜜環菌率低,是目前科研和生產上還未能完全解決的難題。由於天麻種子數量較多,這是天麻有性繁殖能保存後代的一種有利條件。所以目前我們也只有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加大播種量。一般0.5m2的播種穴中,播10-15個果子為宜。
(三)播種深度:天麻有性繁殖播種穴的深度,仍應根據當地自然氣候條件,選擇坑播、半坑播及堆播的方法。坑播穴深30厘米左右,半坑深10-15厘米,一般播兩層,用純砂覆蓋,砂厚不得少於13-15厘米,砂壤土中播種後覆土10-12厘米。播種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樹葉菌床法,另一種是純菌種伴播法。先介紹樹葉菌床法。
(四)播種方法
1、樹葉菌床法
樹葉菌床法雖是利用樹林中的落葉,自然感染土壤中腐生的萌發菌,使種子接菌萌發,由於不同地區、不同林間地塊、有無萌發菌分布及萌發菌的種類、林中樹葉的干濕度等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到種子能否感染萌發菌,直接影響到天麻播後成窩率和產量高低的變化,但它完全附合天麻種子自然萌發的規律。在陝南部分產區推廣後,取得較好的效果。成窩率達88.5%,平均窩產天麻1.63kg,緩解了當時發展天麻與種麻奇缺的矛盾。培養生活力旺盛的種麻,使種麻得到復壯,防止了天麻退化起了很好的作用。目前雖然紫箕小菇等萌發菌伴播天麻種子成功,但一些無條件生產萌發菌種、且本地土壤中有較多萌發菌分布的地區,採用樹葉菌床法,仍能獲得較好的收成。
(1)搜集樹葉:樹葉菌床法成敗的關鍵,是搜集適宜伴播天麻種子的樹葉。天麻種子播種在樹葉上能夠發芽,是由於樹葉感染了土壤中的紫箕小菇等萌發菌。在天麻產區不同山坡土壤中萌發菌分布情況不同,或因土壤質地、蔭蔽條件、降雨情況的差異,造成不同小環境土壤含水量、空氣相對濕度的差別,樹葉感染萌發菌的機率也出現差異,因為樹葉必須保持濕潤狀態,才能感染萌發菌,因此在生產中常會出現從不同山坡上搜集的樹葉伴播天麻種子,發芽率和產量有較大差異。從樹上直接採摘的枯黃樹葉和地面已風乾的樹葉,雖然墊入菌床後也可能被土壤中的草根、樹根等有機物上感染的萌發菌所浸染,伴播天麻種子後有些種子也可發芽,但發芽率極低,且緩慢,故不宜選用。
搜集樹葉的時間是在6月份種子成熟前就搜集頭年和早春落在樹林中殼斗科植物的枯黃樹葉和細碎樹枝,以緊貼土壤稍朽的潮濕樹葉最佳。因為這些樹葉感染了土表原枯枝落葉上的萌發菌,伴播天麻種子後萌發菌浸染種子才能起到供給種子發芽營養的作用。將搜集到的枯枝落葉應經常淋水保濕,保持樹葉上感染的萌發菌的生活力,伴播種子才能發芽。
(2)播種方法:種子採收後,立即挖開已培養好的菌床,揭去上層菌棒,將下層菌棒之間縫中的土壤鏟掉,在兩棒之間墊入一薄層(壓實後0.5cm厚)潮濕的殼斗科樹種的樹葉,將種子從果中抖出,輕輕撒在樹葉上。撒時手應緊貼樹葉,防止風吹走種子,大風天不能播種,最後將果皮也一塊播入菌床,填土後播種上層。如果用大坑培養的菌材伴播,或菌床中蜜環菌生長旺盛,也可將下層菌棒也揭起,墊樹葉和細碎樹枝後撤入種子,將原菌棒按原來的擺放方法放入菌床,然後蓋一薄層土壤,以填好棒間縫隙並與棒平為合適,在土壤上再墊一層樹葉,用同法播種上層,最後覆土10cm左右,播種穴頂再蓋一層樹葉要保持土壤中的濕度(圖17)。細碎樹枝也是萌發菌及蜜環菌很好的培養物,播種時將新鮮幼嫩的樹枝條切成5-10cm長的小枝段,撒在樹葉層上,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純菌種伴播技術
(1)菌葉拌種播前將專業菌種廠已培養好的紫萁小菇等萌發菌的三級樹葉生產菌種,由培養瓶中掏出,放在洗臉盆或搪瓷盤中,每窩用菌葉1瓶,將粘在一起的菌葉一片片分開備用。
採收天麻嫩果和將裂果的種子由果實中抖出,輕輕撒在菌葉上,邊撒邊拌,種子應分多次撒播,撒後拌勻再撒,免得種子集中粘在幾片葉上,影響發芽和接菌效果。撒種與伴種工作應兩人分工合作,免得濕手粘去大量種子。菌葉拌種工作應在室內或背風處進行,防止風吹丟失種子。
(2)播種方法
純菌種伴播技術,播種時新挖播種穴,鋪樹葉一層將拌種的菌葉對半分開,一半撒在上層,撒拌種菌葉後,擺較粗的新棒5-6根,兩棒相距2cm左右,將預先培養好的三級蜜環菌種由培養瓶中掏出,每瓶大約有菌枝40-50根,在兩棒之間和棒頭旁放5-6根小菌枝,即可蓋土。上層放較細的棒7-8根,用同法播種。穴頂覆土10cm厚並蓋7-9cm厚一層樹葉(圖18)。每窩用蜜環菌2瓶。用純菌種伴播,蜜環菌和萌發菌都是在無菌條件下培養的純菌種,無雜菌、菌生長旺盛,同時穴中完全用新鮮木段伴播,營養豐富,種子發芽的原球莖接蜜環菌快,接菌率高,天麻產量高,此法是目前試驗成功的較好的播種方法。用這種方法,蜜環菌、萌發菌都是純菌種,樹棒也是新鮮的,再用大粒砂覆蓋,如澆水適當,雜菌污染率很低,樹棒營養豐富,新鮮天麻產量高。如穴頂再鋪一層樹葉,高溫期用遮陽網遮蔭,效果會更佳。
天麻種植方法每年4月到10月為天麻的生長期,11月至次年3月為休眠期。天麻無性繁殖應在休眠期栽植。但12月至2月為冬季嚴寒季節,種栽易遭凍害。故將栽植期又分為冬栽和春栽。
(一)冬栽:此法適合於冬季不十分嚴寒地區。如秦嶺以南地區。最好將收獲工作與栽種結合起來,種麻不應貯藏過久。11月天麻收獲時邊收邊栽,12月份氣候寒冷栽種時,種麻易遭凍害。
蜜環菌索在15-16℃條件下即可生長,初冬栽種後,蜜環菌索雖不能侵入天麻皮層,但可附著在表皮上,越冬後天麻開始生長即有營養供給,新生麻會迅速生長,但有些收獲時受刺傷的種麻在越冬期間,會腐爛死亡降低成活率。
(二)春栽:華北地區冬季不十分嚴寒,栽培穴稍加覆蓋即可安全越冬,可採用春收春栽的方法,天麻成活率高,如能保證優良的菌材及菌枝伴栽,3月春栽仍可獲得高產。
東北冬季嚴寒地區,地溫常在負5℃以下,沒有大雪覆蓋,冬栽天麻栽子易凍壞,就應採取秋收冬貯春栽的方法。天麻收獲後集中低溫貯藏,次年土壤解凍後栽植,栽的太晚就會影響天麻的生長。
二、種栽的選擇
天麻無性繁殖所用的種麻,也稱種栽,主要是白麻和米麻。我們不主張將箭麻打頂後作種栽用。有的地區,為了提高繁殖系數,將白麻打頂後栽植,我們原來也曾推廣過這種方法,這樣雖然也能多收點白麻及麻米,但箭麻數量很少,影響天麻產量。因為白麻、米麻本身繁殖系數就很高,只要控制好條件,數量上可增加幾十倍。
天麻無性繁殖材料的來源,目前主要靠人工栽培收獲的白麻和米麻。這種種麻數量較多,採挖時間集中,破爛較少,是質量較好的種麻。但無性繁殖多代後,種麻就會出現退化現象,影響產量。而野生種麻,為有性繁殖各代的混合體。它混雜有一定數量的有性一、二代後代,所以往往採挖的野生種麻,栽後兩三年都高產。人工培養的有性繁殖後代的白麻、米麻生活力最強,產量可高於多代無性繁殖的種麻1-3倍。因此,有性繁殖的白麻和米麻是最好的無性繁殖材料。
(一)白麻個體如小手指那麽大,重量在8-20克之間最好。個體太大的白麻往往是一種退化的信號,並不是很好的種麻。米麻是很好的繁殖材料,繁殖系數高,但栽後次年一般只能形成白麻。
(二)種麻是黃白色、新鮮者較好。
(三)無病蟲危害,特別應檢查無介殼蟲危害的種麻。
(四)表面無蜜環菌索侵染的種麻。
(五)無機械撞傷的種麻。這一點往往不被人重視,但卻是影響天麻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產區收獲天麻時往往是從穴中控出後,先裝在竹筐中,然後倒在竹編背簍中,背回室內時又從背簍中倒出,經過這樣許多手續,倒來倒去,幼嫩的種麻在竹簍中撞來撞去,有時目測並看不到傷斑,但栽種後碰破處會出現黑斑而腐爛。故收獲時就應盡量保護好種麻,不能被刺傷,栽種時應選擇無機械撞傷的種麻,這也是增產的關鍵之一。
三、穴的大小
栽培天麻不以「畝」為單位,而是以「窩」為單位,有的地方也叫穴。一般以0.5m2為一窩,窩的大小一直是個爭議的問題。1973年以前我們也主張窩大些好。因為大窩栽植,蜜環菌可互相感染,提高接菌率。有的地方,一窩放八、九十根棒,雖然也有些穴獲得高產,如有的地方一穴放78根棒,收獲過天麻55.1斤;98根棒,收獲112.5斤。但在一些雜菌為害較嚴重的地區,大窩會感染雜菌反而會造成減產或空窩等更大的損失。總之:窩越大,棒越多,窩單產雖然高,而平均每根棒天麻產量不會增加。據我們調查,每穴三根棒,平均穴產3.04斤,每根菌棒平均產1.01斤。每穴一根棒,穴產只有0.21斤。如果每穴增加到25-26根棒,每穴平均產天麻7.35斤,棒平均產量只有0.29斤。因此我們主張天麻栽培穴以5-10根棒0.5m2大小合適,當然,棒數的多少,還應根據棒粗細決定,細棒應多放棒。有的地方採用環山梯田栽植。我們認為開溝後,每隔2尺左右,留出0.5尺地方,不放菌棒,埋土後即可將大窩隔開,以減少雜菌污染。
四、層次
天麻栽培層次,最初都採用栽一層的方法,後逐漸改為栽二層,但也有地方栽三層、四層。據調查分析,栽二層者,天旱時下層產量高;雨水多時上層產量高,天旱或雨澇都可保豐收。我們曾調查過採用栽兩層的方法,獲得高產的5穴天麻,共用菌棒102根,收獲天麻127.6斤,平均每棒產1.25斤。另有一穴用菌棒86根,栽4層共收天麻51.5斤。收獲時發現,天麻主要在第一、第二層,第三層天麻較少,而第四層只見到幾個小白麻。這說明層次越多,下面的幾層地溫低、濕度大,透氣性也較差,影響天麻生長。但層次問題,還應根據當地自然氣候條件而定。如我國東北地區,主要矛盾是溫度低,無霜期短,為了提高土壤溫度,改兩層為一層,並採用地面堆栽的方法,中午太陽很快會曬透土層,提高地溫,以促進天麻的生長。
五、種栽的擺放方法及栽種量
種栽須擺在兩棒之間,靠緊著菌棒。用白麻作種,一般每兩棒中間擺3個種麻。擺放時,兩頭的兩個生長點應向外(圖12),新生麻長在棒外土壤中,不受菌棒擠壓,體形好。在棒的兩頭還可橫擺兩個種麻,每棒擺種麻3-5個、重1-2兩。一穴如果放10根菌棒,栽種麻0.8斤左右。現在再介紹大量利用樹葉和菌枝問題。
六、大量利用樹葉和菌枝
樹葉埋在土壤中,能起到透氣、保水的作用,同時它又是蜜環菌營養來源的一部分。據我們觀察,培養菌床時穴底先放一簿層用水浸泡過的濕樹葉,蜜環菌生長旺盛,還大大減輕了雜菌污染。因此,在培養菌床、菌棒和菌枝時,在有性繁殖播種天麻種子時,在無性繁殖栽種時,都應放一層濕樹葉。天麻栽好及播種後,在穴表面蓋厚10厘米一層樹葉,還能起到明顯的保水作用。但栽培穴中的樹葉不宜放得太厚。厚約0.5厘米左右為合適。因為樹葉在土壤中堆積太厚,會將菌材和土壤隔離開,接不上底層土壤濕度,樹葉和菌棒都變干。影響蜜環菌生長。雨水大時,樹葉又會發酵,土溫升高,也危脅蜜環菌生長。
菌枝用幼嫩的樹枝培養的,蜜環菌長得快,生長得旺盛。它可以用來作菌種,培養菌材、菌床。同時在栽天麻時,如果菌床蜜環菌長得不好,加點菌枝會提高接菌率。有性繁殖播種時,多放點菌枝也會提高發芽原球莖的接菌率。在培養菌床、菌材以及栽天麻、播種時,多加點菌枝,加大了蜜環菌的接菌量,蜜環菌生長得快,就會抑制雜菌生長。因此,天麻生產中大量利用菌枝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
菌枝、樹葉都是培養菌材時砍樹後的廢棄物質。而大量利用菌枝、樹葉,這樣能使一棵樹的樹桿、樹枝、樹葉都用來栽天麻,一方面廢物利用,同時也增加了蜜環菌的營養來源,相應的節約了木材。
七、幾種適合目前採用的栽培方法
(一)菌棒伴栽法:菌棒伴栽法是最基本的栽培方法。其它方法都以它為基礎,這種方法接菌率高,產量也較穩定。
以每穴放菌棒10根為例,開深30厘米的穴,如是坡地,穴底順著坡向做10-15度的斜面。先栽下層,撒0.5厘米厚一薄層樹葉,將已培養好的菌棒順坡擺5根,順坡放菌棒比橫坡放容易排水。棒與棒的距離為一指半至兩指,即1.5-3厘米左右。放好栽子後,填好兩棒間孔隙,然後蓋1厘米厚的土至棒平,在蓋好的土上撒一薄層樹葉。用同樣方法栽上層最後頂蓋土10厘米。
菌棒伴栽法目前仍大量使用。如新引種地區,或利用室內、防空洞等條件栽培天麻,不可能有更多的空間預先培養菌床,但這種方法往往因培養菌材的時間較長,木棒已開始變朽,營養較差。另外,集中培養菌材時,一旦被雜菌污染,損失也大。故我們在此基礎上,又研究成功以下幾種栽培方法。
(二)菌棒加新棒栽培法:這種方法既能使天麻同蜜環菌較快的建立好共生關系,又能保證蜜環菌有豐富的營養使天麻生長健壯,促進增產。如秦巴山區曾採用菌棒加新棒栽培法栽天麻49穴,每穴5根棒,栽後一年採收,共收箭麻203斤,每穴平均4.14斤,白麻127斤,合計332斤,每穴平均產6.73斤。
其基本方法與菌材伴栽法相同,只是栽培時每隔一根菌棒加一根新棒,麻種應靠近菌棒擺放。天麻收獲後,有大批已栽過天麻的菌棒,尤其是栽天麻時新加進去的新棒,木材還未完全腐爛,蜜環菌生長仍旺盛,為了利用這些菌棒,故又有了以下老棒套新棒的方法。
(三)老棒套新棒栽培法:天麻收獲後,選擇還未朽的粗大老棒,同時無感染雜菌,另挖新穴,一根老棒一根新棒伴栽天麻,其栽法與菌棒加新棒相同。為了利用廢材,降低成本,這種方法還是可以利用的。但一定應選擇較粗大的還未完全腐朽的,無雜菌污染的老棒。其缺點是有半數菌棒已用了一年營養較差。往往農民收獲時挖出天麻,拿出箭麻和多餘的白麻、米麻,然後就在原地穴內利用原老棒,加入一半新棒,栽入麻種,邊收邊栽,省工、方法簡單,葯農最易採用,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其最大缺點是原天麻老窩中,蜜環菌的代謝產物大量積累在土壤中,繼續連作,加快天麻退化,同時雜菌污染率高,病蟲害嚴重,天麻產量逐年降低。所以我們提出一定要消滅老窩,栽天麻後的地方必須休閑3-5年後可再用來栽天麻。土地少的地方,也應換土栽培。
(四)菌床栽培法:菌床栽培法是1973年我們試驗成功並推廣於生產的一種方法。這是目前在生產中一種較實用的栽培方法。湖北宜昌地區天麻所以能在全區很快普及,主要是因為推廣了這種方法。菌床栽培法能減少和消滅空穴,使天麻穩產高產。其主要原因是預先已將菌床培養好,栽種天麻時,挖開菌床,拿出上層菌棒,下層菌棒不動,然後在下層棒間用小鐵鏟在栽麻種的地方挖一個小洞,放入種栽,蓋土至棒平。上層栽法同菌棒伴栽,只是將原穴挖出的菌棒放還回去。這種方法可以調節農活的忙、閑季節合理安排勞動力。抽5-7月份農忙季節的小閑時間就可分散培養出菌床。
栽天麻時工作量大,菌床可以省大量的工。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還在於分散培養菌材,每穴只有菌材5-10根,如果感染雜菌,可以棄而不用,浪費不大,不會影響大局,起到防止雜菌污染的作用。同時,菌棒就地培養就地利用,避免轉運過程中對蜜環菌有影響,也費勞力。此外,栽種天麻時,未動下層菌棒和周圍的土壤,使天麻很快和蜜環菌建立了共生關系,接菌快,接菌率高,栽後一個月左右就可接好菌。其缺點是預先要佔地,故室內栽培無那麼多地方能預先培養菌床,但它仍是大面積生產較實用的一種方法。下面介紹純菌種伴栽法。
(五)純菌種伴栽法:從專業菌種生產廠購買蜜環菌三級生產菌種,選擇優良的種麻、砍伐新鮮的樹棒。伴栽天麻的方法,即為純菌種伴栽法。其具體操作如下:挖穴深30厘米,穴大小以半m2較適宜,穴底鋪一層濕樹葉及細樹枝,新棒砍魚鱗口後擺在樹葉上,棒間放入種麻,從培養瓶中掏出三級蜜環菌小菌枝純菌種,放在種麻與新棒之間,應靠緊新棒與麻種,可用純砂或砂壤土填棒間縫隙,蓋土後用同法栽上層,窩頂覆土10厘米,穴頂蓋10厘米厚一層落葉,採用此法菌種純度高,用砂覆蓋雜菌很少感染,樹棒新鮮營養豐富,只要管理得就當可獲得較理想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