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氣胸穿刺用哪些工具
擴展閱讀
廣州復刻表拿貨什麼價格 2025-02-14 00:53:29
工地夯實屬什麼費用 2025-02-14 00:53:29
一個砧板成本多少錢 2025-02-14 00:47:33

氣胸穿刺用哪些工具

發布時間: 2023-05-27 10:07:24

㈠ 胸腔穿刺術

胸膜腔穿刺術是臨床常用的基本技能,對胸腔積液的診斷及治療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可通過胸膜腔穿刺術對胸腔積液進行一般性常規檢測,包括性狀檢測、生物化學檢測、細胞形態學檢測以及病原微生物學檢測,以明確胸腔積液的性質,尋找引起積液的病因;另一方面,胸膜腔穿刺術還能起到臨床治療作用,抽出胸膜腔的積液和積氣,減輕積液和積氣對肺組織的壓迫,使肺組織復張,緩解患者的呼吸困難等症狀;抽歷枝吸胸膜腔的膿液,進行胸腔沖洗,治療膿胸;胸膜腔給葯,可胸腔注入抗生素或者抗癌葯物等。

一、適應證

1. 原因未明的胸腔積液,可做診斷性穿刺,做胸水塗片、培養、細胞學和生化學檢查以明確病因,並可檢查肺部情況。

2. 通過抽液、抽氣或胸腔減壓治療單側或雙側胸腔大量積液、積氣產生的壓迫、呼吸困難等症狀;向胸腔內注射葯物(抗腫瘤葯或促進胸膜粘連葯物等)。

二、禁忌證

1. 體質衰弱、病情危重不能耐受胸膜腔穿刺術患者。

2. 有精神疾病或不合作的患者。

3. 有凝血功能障礙,嚴重出血傾向的患者。

4. 對麻醉葯過敏患者。

5. 穿刺部位有感染。

三、術前准備

1. 術前醫患溝通,與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此項操作的必要性及過程以消除對本操作的顧慮。

2. 了解、熟悉患者病情,明確病變的部位。

3. 術前與患者家屬告知談話,包括手術的目的、大致過程、可能出現的並發症等,並簽字。

4. 器械准備

胸腔穿刺包、無菌胸腔引流管及引流瓶、皮膚消毒劑、麻醉葯、無菌棉球、手套、洞巾、注射器、紗布及膠布,止血鉗。

四、操作方法及步驟

(一)體位

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兩前臂置於椅背上,前額伏於前臂上。不能取坐位的患者可取半坐位,患者前臂上舉抱於枕部。

(二)選取穿刺點

一般選取胸部叩診實音最明顯部位,積液較多時常取肩胛線或腋後線第7~8肋間;也可選腋中線第6~7肋間或腋前線第5肋間為穿刺點。包裹性積液可結合X線或超聲檢查來定位。穿刺點可用蘸有甲紫的棉簽或其他標記筆在皮膚做好標記。

(三)操作程序

1. 常規消毒皮膚

以穿刺點為中心進行消毒,直徑15 cm左右,兩次。

2. 打開胸腔穿刺包,戴無菌手套,鋪消毒洞巾,檢查胸腔穿刺包內物品,檢查穿刺針與抽液用注射器連接後是否通暢以及是否有漏氣情況。

3. 助手協助檢查並打開2%利多卡因安瓶,術者抽取2%利多卡因2~3 ml,在穿刺部位由表皮至胸膜壁層進行局部麻醉。如穿刺點為肩胛線或腋後線,肋間沿下位肋骨上緣進針麻醉,如穿刺點為腋中線或腋前線則取兩肋之間進針。

4. 將胸穿針與抽液用注射器連接,並關閉兩者之間的開關保證閉合緊密不漏氣。術者以一手示指與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膚,另一隻手持穿攔爛余刺針沿麻醉處緩緩進針,當進針突遇落空感時,打開開關進行抽液。助手用止血鉗協助固定穿刺針,以防刺入過深。注射器抽滿後,關閉開關,排出液體至引流袋內,記數抽液量,送檢。

5. 抽液結束後拔出穿刺針,局部消毒,覆蓋無菌紗布,用力壓迫片刻,用膠布固定。

五、術後處理

1. 術後囑患者卧位或半卧位休息半小時,並觀察血壓等生命體征有無變化。

2. 根據臨床需要填寫檢驗單,分送標本。

3. 做好穿刺記錄。

六、操作中注意事項

1. 操作前應向患者說明穿刺目的,消除顧慮,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時簽好知情同意書;對精神過度緊張者,可於術前半小時給地西泮10 mg,或可待因0.03 g以鎮靜止痛。

2. 操作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有頭暈、出汗、心悸、面色蒼白、胸部壓迫感或劇痛、暈厥等胸膜過敏反應;或出現連續性咳嗽、氣短、咳泡沫痰等現象時,應立即停止抽液,並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0.3~簡滾0.5 ml,或進行其他對症處理。

3. 一次抽液量不應過多、速度不宜過快。以檢查為目的的診斷性抽液,50~100 ml即可。以治療為目的的減壓抽液,首次不超過600 ml,以後每次不超過1000 ml。如為膿胸,每次盡量抽盡,疑有化膿性感染時,助手用無菌試管留取標本,行塗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檢查瘤細胞,至少需要100 ml,並應及時送檢,以免細胞自溶。

4. 避免在第9肋間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肌損傷腹腔臟器。

七、不良反應及處理

胸膜腔穿刺常會出現一些並發症,如氣胸、出血、血氣胸、胸膜反應以及感染等,必須緊急處理。

(一)氣胸的處理

胸腔穿刺抽液時氣胸發生率為3%~20%。常見原因是在穿刺時氣體從外界進入,如三通活栓使用不當致接頭漏氣。少量氣胸一般不需處理。另一種原因是穿刺過程中誤傷臟層胸膜和肺臟所致。無症狀者應嚴密觀察,攝片隨訪。如有症狀,則需行胸腔閉式引流術。

(二)出血,血胸

穿刺針刺傷可引起胸壁、胸腔內或肺內出血。胸壁皮下出血量一般較少,無需特殊處理。如損傷肋間動脈可引起較大量出血,形成胸膜腔積血,需立即止血,抽出胸腔內積血。肺損傷可引起咯血,小量咯血可自止,較嚴重者按咯血常規處理。

(三)胸膜反應

部分患者在穿刺過程中出現面色蒼白、出汗、心悸、頭昏、胸部壓迫感甚至昏厥等症狀,稱為胸膜反應。多見於精神緊張患者,為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增強所致。此時應停止穿刺,囑患者平卧、吸氧,必要時皮下注射腎上腺素0.5 mg。

(四)胸腔內感染

主要見於反復多次胸腔穿刺者。多為操作者沒有做好無菌操作,操作過程中引起的胸膜腔感染所致。一旦發生應全身使用抗菌葯物,形成膿胸者應行胸腔閉式引流術,必要時外科處理。

(五)復張性肺水腫

多見於較長時間胸腔積液和氣胸患者。由於抽液、抽氣量較大或過快,肺組織快速復張引起單側肺水腫,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低血壓。大多發生於肺復張後即刻或1 h內。表現為呼吸困難、胸痛、劇烈咳嗽、心悸等,繼而出現咳大量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甚至出現休克及昏迷。處理措施包括糾正低氧血症,穩定血流動力學,必要時給予機械通氣。

八、胸腔穿刺術相關知識

(一)穿刺前

向患者講明穿刺的目的,介紹操作方法,交代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對於精神緊張的患者,給予精神安慰,消除緊張、恐懼心理。

(二)穿刺中

胸穿時咳嗽易引起肺膨脹,穿刺針易損傷肺組織,囑患者穿刺過程中切勿咳嗽、深呼吸或說話。若患者出現劇烈咳嗽應拔針停止操作。胸穿術中,應密切觀察患者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防患者過度緊張,出現休克、呼吸困難等症狀;密切觀察患者有無頭暈、心悸、胸悶、面色蒼白、出汗,刺激性乾咳,甚至暈倒等胸膜反應。如果患者有上述症狀時立即停抽液,拔出穿刺針,並協助患者平卧,給予低流量吸氧2~5 L/min,必要時給予心電監護。血壓下降休克表現者,遵醫囑給予0.1%腎上腺素0.5 mg皮下注射。控制抽液、抽氣速度,可避免發生復張性肺水腫及低血壓。第一次抽氣、抽液不要超過800~1 000 ml(交通性、張力性氣胸除外),抽液時間至少應控制在1 h以內。對心功能較差的患者,首次抽氣、抽液量宜更小,600 ml內更安全。如患者在減壓期間出現乾咳、嗆咳提示為復張性肺水腫的早期徵象,應立即停止減壓,一般不至於發生復張性肺水腫和低血壓。一旦發生肺水腫,應立即停止操作,准備相應搶救。肺水腫患者應給予酒精濕化吸氧,遵醫囑靜脈注射氨茶鹼、強心劑和速尿。及時治療肺水腫,避免加重原發病導致意外發生。如考慮液體、氣體較多時應盡量做胸腔閉式引流術,以減少並發症的發生。

(三)穿刺後

穿刺完畢,協助患者俯卧於病床,囑其卧床休息2 h左右,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胸部體征的變化,尤其是體溫和呼吸的變化,聽取患者主訴,及早發現各種並發症。

九、操作記錄的書寫要點

操作記錄主要包括:操作日期,患者一般信息包括姓名、年齡、性別、病區、床位號、住院號、以何體位、取何穿刺點,簡要操作過程,操作後患者情況,操作者簽名等。

範文:2014-11-20,患者余××,男,43歲,呼吸科28床,住院號×××××。患者取坐位,以右肩胛線第7~8肋為穿刺點,常規消毒皮膚,戴無菌手套,覆蓋消毒洞巾。以2%利多卡因在下一肋骨上緣的穿刺點自皮至胸膜壁層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後,左手示指與中指固定穿刺點部位的皮膚,右手將穿刺針的三通活塞轉到與胸腔關閉處,穿刺點緩慢進針,當穿刺有明顯落空感時,轉動三通活塞轉到與胸腔相通,順利抽出黃色液體。共抽出200 ml,分別送檢胸水常規檢查,腫瘤細胞檢查等。抽液結束拔出穿刺針,覆蓋無菌紗布,稍用力壓迫片刻,用膠布固定後囑患者靜卧。操作順利,患者無不適主訴,安返病房。操作者簽名。

十、結果判讀

胸膜腔穿刺術是臨床常用的基本技能,對胸腔積液的診斷及治療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可通過胸膜腔穿刺術對胸腔積液進行一般性常規檢測,包括性狀檢測、生物化學檢測、細胞形態學檢測以及病原微生物學檢測,以明確胸腔積液的性質,尋找引起積液的病因;首先通過胸水的常規檢查可以確定胸水是滲出液還是漏出液,再推測其可能的原發病。滲出液和漏出液的鑒別見表1-6-1。如為漏出液,可能為胸膜毛細血管靜水壓增高所致,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縮窄性心包炎,以及上腔靜脈或奇靜脈受阻等;也可能是胸膜毛細血管內膠體滲透壓降低所致,主要見於,低蛋白血症,肝硬化,腎病綜合征,黏液性水腫等。如為滲出液,主要為胸膜毛細血管滲透壓增加所致,主要見於胸膜炎症,如結核性,化膿性胸膜炎;結締組織病;胸膜腫瘤(原發性胸膜間皮瘤或轉移癌);肺梗死等。另一方面,胸膜腔穿刺術還能起到臨床治療作用,抽出胸膜腔的積液和積氣,減輕積液和積氣對肺組織的壓迫,使肺組織復張,緩解患者的呼吸困難等症狀;抽吸胸膜腔的膿液,進行胸腔沖洗,治療膿胸;胸膜腔給葯,可胸腔注入抗生素或者抗癌葯物等。

【小結】

胸膜腔穿刺術是臨床常用的基本操作,對胸腔積液的診斷及治療有重要的價值。一方面,可通過胸膜腔穿刺術對胸腔積液進行一般性常規檢測,包括性狀檢測、生物化學檢測、細胞形態學檢測以及病原微生物學檢測,以明確胸腔積液的性質,尋找引起積液的病因;另一方面,胸膜腔穿刺術還能起到臨床治療作用,抽出胸膜腔的積液和積氣,減輕積液和積氣對肺組織的壓迫,使肺組織復張,緩解患者的呼吸困難等症狀;抽吸胸膜腔的膿液,進行胸腔沖洗,治療膿胸;胸膜腔給葯,可胸腔注入抗生素或者抗癌葯物等。

㈡ 胸部做穿刺是怎麼做的

就是在ct導引下做胸部的經皮穿刺。ct介入放射技術是經皮非經血管介入技術,它包括ct引導經皮活檢和介入性治療。ct可用於全身各系統介入技術的引導,凡透視、超聲不能引導的部位均可用ct引導。ct掃描解析度高,對比度好,可清楚顯示病變大小、外形、位置以及病變與周圍結構的空間關系。ct增強掃描可了解病變的血供以及病變與相鄰血管的關系。ct引導活檢可精確地確定進針點、角度和深度,避免損傷血管、神經和病變相鄰的重要結構,提高活檢技術的精確度和安全系數。ct引導活檢是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影像學表現的基礎是病理學改變,不同的病理學改變有時會出現相似的影像學表現,這是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難題,因此在治療前作活檢是十分必要的。活檢技術安全,並發症低、正確率高,是值得推廣的一種檢查手段。
一、適應證和禁忌證[1]
適應證:肺部孤立和多發病變的鑒別診斷。胸腔積液、胸膜肥厚性病變伴肺內腫塊的定性診斷。肺良性病變的診斷。縱隔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心包腫瘤和囊腫的定性診斷。放、化療前取得病理學診斷。不適宜開胸手術或患者拒絕手術的肺內病變(尤其周圍型)。取得局部感染細菌學資料以確定治療計劃。經常規檢查如痰脫落細胞、纖維支氣管鏡等仍不能定性的肺部病變。
禁忌證:嚴重肺氣腫、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者以及合並肺內或胸腔內化膿性病變者。疑為肺內血管病變如動靜脈畸形、動脈瘤者。有嚴重出血傾向者。穿刺針行徑有肺大皰或肺囊腫者。惡病質及不能配合
記得採納啊

㈢ 胸腔穿刺術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手術名稱
  • 4 胸腔穿刺術的別名
  • 5 ICD編碼:34.9101
    • 5.1 分類
    • 5.2 概述
    • 5.3 適應症
    • 5.4 術前准備
    • 5.5 麻醉和 ***
    • 5.6 手術步驟
    • 5.7 術中注意要點
  • 6 ICD編碼:34.9102
    • 6.1 分類
    • 6.2 關於原發自發性氣胸
    • 6.3 適應症
    • 6.4 術前准備
    • 6.5 手術步驟
    • 6.6 術中注意要點
  • 7 ICD編碼:34.9103
    • 7.1 分類
    • 7.2 關於膿胸
      • 7.2.1 1.急性膿胸
      • 7.2.2 2.慢性膿胸
      • 7.2.3 3.治療原則
    • 7.3 適應症
    • 7.4 禁忌症
    • 7.5 用品及准備
    • 7.6 麻醉和 ***
    • 7.7 操作方法
    • 7.8 注意事項

1 拼音

xiōng qiāng chuān cì shù

2 英文參考

thoracentesis

3 手術名稱

胸腔穿刺術

4 胸腔穿刺術的別名

胸穿刺術;pleuracentesis;pleurocentesis;thoracentesis;thoracocentesis

5 ICD編碼:34.9101

5.1 分類

胸外科/有創性診斷及治療技術

5.2 概述

胸腔穿刺術是胸外科最常採用的診斷和斗襲治療技術之一。

5.3 適應症

胸腔穿刺術適用於:

1.有胸腔積液者,為明確其積液的性質或抽出胸腔積液以便了解肺部情況。

2.通過抽氣、抽液、胸腔減壓治療單側或雙側氣胸、血胸或血氣胸。

3.緩解由於大量胸腔積液所致的呼吸困難。

4.向胸腔內注射抗腫瘤或促進胸膜粘連的葯物。

5.某些早期胸腔感染或膿胸經反復抽液,注入抗生素可以治癒。

5.4 術前准備

1.穿刺點的選擇與定位 若是胸腔抽氣,則多選在鎖骨中線第2前肋間,若是抽液則多選在肩胛後線、腋後線或腋中線第7、8肋間。若為包裹積液或少量積液穿刺,則要依據胸透或超聲定位。

2.胸腔穿刺包 由各醫院自備或使用一次性的商品。

5.5 麻醉和 ***

1.麻醉 皮膚消毒,鋪單後,用1%~2%的利多卡因或普魯卡因,先在穿刺點處做一皮丘,然後將麻葯向胸壁深層浸潤至壁層胸膜,待注射器回抽出氣體或液體證實已進入胸腔升陵後拔出麻醉針頭。

2. *** 一般為坐位,如病情較重可採用半卧位。

5.6 手術步驟

1.用18號針頭將皮膚穿一孔,然後換為胸腔穿刺針從皮膚穿刺孔進入,針頭應沿著肋間隙的下部,下一肋骨的上緣進入胸腔。這樣既可避免損傷肋間血管,又可作為進入胸膜腔的標志,避免進針過深而傷及肺組織。有經驗的醫師在針頭刺入胸膜腔時能有落空感,表明針頭已進入胸腔(圖5.1.11)。

2.當術者調整好針頭位置,可以順利抽出氣體或液體後,即由助手用血管鉗在皮膚表面處將穿刺針固定,避免針頭移位。穿刺針通過10cm長的乳膠管與一個30ml或50ml的注射針管連接。待注射針管抽滿時,由助手用另一把血管鉗夾閉乳膠管,取下注射針管排除氣體或液體,如此可以避免空氣進入胸腔。然後注射針管再連接乳膠管繼續抽吸。

5.7 術中注意要點

1.在穿刺過程中應嚴密觀察患者的呼吸及脈搏狀況,個別患者有暈針或暈厥時應立即停止操作,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處理。

2.穿刺針進入胸腔不宜過深,以免損傷肺組織,一般以針頭進入胸腔0.5~1.0cm為宜。在抽吸過程中,如患者突然咳嗽,應將針頭空笑兄迅速退到胸壁內,待患者咳嗽停止後再進針抽吸。

3.每次穿刺原則上以抽盡為宜,但對大量胸腔積液,第一次抽液一般不超過1000ml,以後每次抽液不超過1500ml。若因氣胸或積液使肺臟長期受壓,抽吸時速度不要過快,以免復張性肺水腫發生,當患者主訴胸悶難受時則應停止操作。

6 ICD編碼:34.9102

6.1 分類

胸外科/胸膜手術/氣胸的手術治療/自發性氣胸的手術治療

6.2 關於原發自發性氣胸

原發自發性氣胸起因於胸膜下的肺大泡破裂,常位於肺尖,患者多為瘦長體型。Withers等對一批新兵調查發現,發生氣胸者的平均身高和體重普遍比其他新兵高5cm和輕11kg(25磅)。肺尖部肺泡承受的平均張力較大,從而導致胸膜下肺大泡形成。吸煙者容易發生原發自發性氣胸。亦有報道證明,原發自發性氣胸有家族性傾向,HLA單純型A2、B40者更容易發生氣胸。在正常情況下,肺靜息功能殘氣量(FRC)占肺活量的36%,壓力總是比胸膜腔高,如果肺泡和胸膜腔之間發生交通,氣體將從肺泡進入胸膜腔,壓力梯度消失則氣體交通停止。健康人能較好地耐受肺活量降低,如肺功能在氣胸之前已遭到損害,肺活量的降低則可能導致肺泡換氣不足和呼吸性酸中毒等。動物研究表明,氣胸時,肺灌注沒有相應改變,但同側肺通氣減少導致氣胸側通氣/血流灌注比例降低。由氣胸引起的PaO2平均水平從12.8kPa(96mmHg)降到6.8kPa(51mmHg),肺膨脹後PaO2可立即恢復到原來水平;但在人類,PaO2恢復則需要較長時間,通常需30~90min。氣胸消失後肺內分流改變的速度亦與氣胸病程長短有關(圖5.3.1.1.101,5.3.1.1.102)。

原發自發性氣胸的主要症狀是胸痛和呼吸困難。二者兼有者約佔64%,既無胸痛也無呼吸困難者較少見。有報道自發性氣胸並發Horner綜合征,系縱隔移位,交感神經受牽拉而引起。原發自發性氣胸通常發生於休息時,有文獻報道285例氣胸,在緊張鍛煉中發病者僅佔24例。氣胸時間過長,肺膨脹時復張性肺水腫發病率將有所升高。

原發自發性氣胸患者的生命體征一般正常,但可有心動過速。胸部體征可見氣胸側胸廓飽滿並在呼吸周期中活動減弱,觸診無震顫,叩診反響增強,呼吸音減弱或消失,氣管可能向對側移位;右側氣胸者,可有肝臟下界下移;胸部X線檢查可以確診,10%~20%的病例同時伴有胸腔積液;部分患者心電圖檢查發現額面QRS電軸右移,胸前導聯R波電壓減低,T波倒置,有時會誤診為急性心內膜下心肌梗死。如果脈率超過130/min或出現低血壓、發紺,應懷疑已有張力性氣胸(圖5.3.1.1.103)。

原發自發性氣胸容易復發。Gobbel等在一組119例自發性氣胸6年隨訪發現,初次氣胸時沒有進行胸腔閉式引流的110例,有57例(52%)同側復發;第2次、第3次氣胸均未行胸腔閉式引流者,其復發率分別為62%和83%;復發的平均間隔時間約為7個月。許多化學性材料,包括:奎納克林、滑石粉、高滲葡萄糖液和四環素等,在初次氣胸時注入胸膜腔,以期產生胸膜粘連和預防復發似乎有效。關於滑石粉是否會導致胸膜或肺部腫瘤發生,英國胸科協會曾觀察了210例於14~40年前用加碘的滑石粉進行胸膜固定者,未發現間皮瘤和肺部腫瘤發病率有所增加。

大多數原發自發性氣胸初次處理中採用胸腔閉式引流術;初次氣胸給予胸膜腔內注入化學性致粘連的葯物,如:四環素或高滲葡萄糖等,可以減少復發。若患側肺長期漏氣或一直未能膨脹,則應進行胸腔鏡下或剖胸手術縫扎或切除肺尖部的大泡並加胸膜粘連術。

許多肺內疾病均可能繼發自發性氣胸。諸如:結核、硅沉著病(矽肺)、肺纖維化、肺膿腫、伴有支氣管阻塞的原發性肺泡癌和轉移性胸膜疾病、Marfan綜合征等;甚至還有報道,自發性氣胸可以成為艾滋病(AIDS)的首發臨床症狀。但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及肺囊性纖維化最為常見。

繼發自發性氣胸常使已有損害的肺功能降低更為嚴重,臨床症狀也遠比原發自發性氣胸嚴重的多。絕大多數繼發自發性氣胸均有呼吸困難,而所見到的X線變化往往與呼吸困難的嚴重程度並不一致。在一組57例繼發於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的氣胸患者中,全部都有氣短,其中42例(74%)有患側胸痛。因為這些患者的呼吸儲備功能已部分或大部分喪失,一旦發生氣胸,可有生命危險。綜合3組共120例繼發自發性氣胸病例,入院治療期間死亡率為16%。其中,在置入胸腔閉式引流管之前突然死亡3例;治療期間24h內呼吸衰竭者3例;24h後呼吸衰竭者3例;此外,在後續治療中出現消化道大出血者3例。

繼發自發性氣胸多原有肺過度膨脹,叩診呈過清音,觸診震顫及肺呼吸音均明顯減低,當氣胸發生時,體格檢查雙側往往無明顯差別。確立繼發自發性氣胸的診斷是胸部X線片。但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發生氣胸時,X線片可表現為局限性氣胸或病肺萎陷不完全。有時還需要與大的肺大泡相鑒別。CT掃描檢查,有助於判別肺內的原發性病灶。

繼發自發性氣胸的最初處理幾乎都是先行胸腔閉式引流術。即使氣胸減輕,排出氣體後症狀也常可以很快好轉,通常在插管引流24h以內,動脈血氣即已得到改善。如果已有呼吸衰竭而需要機械通氣,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則更是必要,甚至有資料表明,29%~35%繼發於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的氣胸常需要一根以上的胸管引流。安放胸管的位置須通過X線和(或)CT仔細檢查並定位,選用大號蕈狀乳膠管,在胸膜腔盡可能高的部位置管。置管以後若有持續漏氣,應給予持續低負壓(18~20cmH2O)吸引,使胸腔的積氣盡快排出,並在24h以內復查X線胸片。放置胸管引流以後,繼發性氣胸的恢復遠比原發性氣胸困難。原發性氣胸,一般肺膨脹後,漏氣多在3d內停止;而繼發性氣胸,由於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肺膨脹的平均時間約為5d,20%繼發自發性氣胸7d以後仍有持續漏氣。

對於氣胸明確起因於肺內局限性病灶者,在行胸腔閉式引流的同時,經過短期准備後應考慮電視胸腔鏡輔助下或剖胸探查切除肺內局限性病灶,並且做胸膜摩擦或加部分性壁層胸膜切除,使肺重新膨脹後造成「胸膜粘連」。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及肺囊性纖維化患者,急診剖胸探查手術死亡率約為10%。因此,對於繼發自發性氣胸病例,無論是早期或是延期安排手術治療,手術前、後的內科強化治療不容忽視。

Dines等曾報道57例繼發自發性氣胸,僅做胸膜腔穿刺或閉式引流治療而未行剖胸手術者,經過10年觀察,仍有38例再次發生氣胸。提示繼發自發性氣胸的復發率超過50%。Luck等發現繼發於肺囊性纖維化的自發性氣胸如果單純採用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其復發率亦為50%。因此,治療中應盡可能地採取措施預防其再次復發。

自發性氣胸的治療措施應注重兩個方面,即排除胸膜腔氣體和降低復發的可能性(圖5.3.1.1.104)。

如果肺泡和胸膜腔間交通閉合,胸膜腔中的氣體將被吸收。Kircher和Swartzel認為自行吸收的速度約為每24h吸收單則胸腔容量的1.25%;若氣胸占據胸腔15%,完全吸收則需要12d。所以,氣胸占據單側胸腔容量小於15%,並且臨床症狀又不明顯的患者可以不進行特別處理。

胸腔穿刺的解剖層次見圖5.3.1.1.11。

6.3 適應症

胸腔穿刺術適用於:

1.單側或雙側氣胸、液氣胸,可起到排氣排液或減壓的作用。

2.疑有胸內感染或腫瘤者,用於注射葯物治療或抽取標本檢驗。

6.4 術前准備

1.選擇適當的穿刺點,穿刺空針、局麻葯物及常備用品。

2.患者取平卧位、半卧位或坐立位,選患側鎖骨中線稍外方第1或第2肋間、腋中線第5肋間或脊柱旁第2後肋間隙(胸腔頂部液氣胸)。

6.5 手術步驟

1.局部消毒鋪洞巾,用2%利多卡因在選定的穿刺點做局部麻醉。

2.穿刺針沿下一肋骨上緣緩慢刺入,穿透壁層胸膜時可感到針頭抵抗突然消失,即可抽氣。

3.穿刺針頭進入胸膜腔不宜超過0.5cm,以免刺傷膨脹的肺組織,必要時用血管鉗鉗夾固定。經脊柱旁第2後肋間隙抽胸腔頂部液、氣胸時,患者取坐立位,患側手平放在對側肩部(使穿刺側肩胛骨外展),術者在患者後方,局部麻醉以後,採用9號或12號長穿刺針,經棘突與肩胛骨上角連線之中點緩慢刺入,可進入胸膜腔頂部,抽取胸膜腔頂部氣體和液體(圖5.3.1.1.12~5.3.1.1.15)。

4.當針筒抽滿以後,用血管鉗鉗夾膠管,拔下針筒排液、排氣,以免空氣吸入;若有大量氣體抽出且難以抽盡或胸腔壓力較高,應改做胸腔閉式引流。

6.6 術中注意要點

1.如患者為單純液氣胸,有嚴重肺壓縮且時間較久(超過1周),一次抽出液、氣體總量不宜超過1500ml。若患者出現出冷汗、暈厥或突然咳嗽、胸悶,則應立即停止操作。

2.觀察抽出液、氣體的性狀、氣味,並根據病情做必要的化驗、培養和細胞學檢查。

7 ICD編碼:34.9103

7.1 分類

胸外科/胸膜手術/膿胸的手術治療

7.2 關於膿胸

胸膜腔積膿稱為膿胸。近年來,由於醫療條件的改善和抗生素的不斷更新,膿胸的發病率明顯降低。但由於耐葯菌的不斷出現和胸部手術的普遍開展,膿胸仍時有發生。根據病程的長短,可分為急性膿胸和慢性膿胸。

7.2.1 1.急性膿胸

病因:多繼於肺部感染病灶。當肺炎直接侵犯胸膜或肺膿腫等病灶破潰時,病菌直接進入胸膜腔,則形成膿胸或膿氣胸。若有厭氧菌感菌感染則形成腐敗性膿胸,膿液含有壞死組織,伴有惡臭氣味。

胸部創傷和手術後,胸腔內積血積液,細菌污染,異物存留,氣管、支氣管或消化道與胸膜腔相通,形成膿胸。

鄰近器官感染,如肝膿腫、膈下膿腫、化膿性心包炎、縱隔膿腫、自發性食管破裂、縱隔畸胎瘤感染破裂和縱隔淋巴腺炎等均可引起膿胸。

血源性感染多由敗血症及膿毒血症引起。

病理:胸膜受到細菌感染後,引起組織炎性改變,胸膜充血、水腫、滲透性增加,使胸膜表面粗糙。胸腔內出現淡黃色清亮的滲液,並有少量纖維蛋白沉積和多形核白細胞存在,此階段為急性期或滲出期。此時若給予積極有效的治療,及時排出積液,肺可以充分復張,對肺功能的影響不大。如果在滲出期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細菌侵入增多,白細胞數量也逐漸增多,成血管細胞及成纖維細胞增生加速,臟、壁兩層胸膜面大量纖維蛋白沉積,尤以壁層胸膜面為著,滲出液轉為膿性,即發展到膿性纖維蛋白期。纖維素膜質軟而脆,逐漸機化變韌,形成胸膜粘連,使膿胸局限化,形成局限或包裹性膿胸。如果感染未得到控制,范圍擴大而波及整個胸腔,則形成全膿胸。胸腔積膿過多壓迫肺組織使其萎陷,並將縱隔推向對側,影響呼吸循環功能。

由於滲出液中所含纖維蛋白、白細胞等數量不同,膿液性狀各異。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膿胸,因膿液中含有大量的纖維蛋白和膿細胞,膿液黏稠,易形成粘連而出現多房性膿腔。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膿胸則膿液較稀薄呈淡黃色。大腸桿菌、糞產堿桿菌性膿胸的膿液稀薄有糞臭味,組織壞死嚴重,不易局限,常形成全膿胸。

臨床表現及診斷:患者常有高熱、胸痛、咳嗽、咳痰、氣短、食慾不佳和全身不適等。合並有支氣管胸膜瘺者,可因改變 *** 而咳嗽,咳出大量膿痰。患者多呈急性病容,可因呼吸困難而不能平卧,甚至發紺。患側肋間飽滿,呼吸動度減小,縱隔向健側移位,語顫減弱,叩診呈濁音。聽診呼吸音減弱或消失。膿氣胸並存,胸廓上部叩診呈鼓音,下部叩診呈實音。

X線檢查可見胸腔積液引起的緻密影。少量積液時(100~300ml),肋膈角模糊、變鈍、中等量以上積液(400~1000ml)時,顯示弧形濃度陰影。膿氣胸並存時,可見氣液平面。全膿胸可見到肺萎陷及縱隔移向健側;局限性膿胸常表現為包裹性陰影。CT掃描和MRI檢查對多房性局限性膿胸的診斷和定位有特殊重要意義(圖5.3.2.101,5.3.2.102)。

在X線定位和B超指引下做胸腔穿刺,抽取膿汁做塗片和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可確定診斷並指導選用敏感抗生素治療。

7.2.2 2.慢性膿胸

病因:

(1)急性膿胸延誤診斷,穿刺引流不及時,或雖做引流,但引流部位不合適,引流管太細,纖維素沉積和凝血塊堵塞造成引流不暢;引流管插入膿腔太深,位置太高,拔除引流管太早,膿液瀦留;膿腔呈多房分隔狀,留有沒有引流的膿腔。

(2)病原菌為耐葯性化膿菌、結核菌、真菌和阿米巴等。也可因膿腔中殘留異物成為細菌的「庇護所」,不能及時清除而轉為慢性。

(3)膿胸合並有持續存在的支氣管胸膜瘺、食管胃吻合口瘺、肋骨或脊椎骨骨髓炎,造成膿胸的感染灶長期存在,使膿胸長時間不愈。

病理:胸膜腔長期積膿,大量纖維素沉積在胸膜上並逐漸增厚機化,形成0.3~2cm厚的纖維層,表面有肉芽組織。結核性膿胸有乾酪樣物質及鈣化。因壁層胸膜上的纖維組織收縮,肋間隙變窄,肋骨斷面呈三角形。肋間肌萎縮纖維化,胸廓下陷,脊柱側彎,縱隔向患側移位,膈肌粘連升高。臟層的纖維層緊裹在肺臟表面,使肺不能膨脹,嚴重地影響呼吸功能。因長期慢性缺氧,患者可發生杵狀指(趾)。慢性感染中毒使肝、腎、脾發生澱粉樣變。有些慢性膿胸直接潰破,從肋間隙穿出在胸壁上形成膿腫。

臨床表現及診斷:由於長期感染和消耗,患者有低熱,食慾不振,消瘦、營養不良、乏力、貧血、低蛋白血症等。檢查可見胸廓下陷,肋間變窄,呼吸動度降低或消失,縱隔向患側移位,脊柱側彎,杵狀指,叩診呈實音,聽診呼吸音減弱或消失。

胸部X線檢查可見胸膜增厚,肋間隙變窄,多呈一片密度增強的毛玻璃狀模糊陰影,縱隔向患側移位,膈肌升高。胸部斷層、CT掃描和MRI檢查可進一步確定膿腔的位置、大小及患側肺內有無病變。胸腔穿刺及細菌培養對診斷治療仍有指導意義。找出病因,明確病理性質,可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7.2.3 3.治療原則

急性膿胸的治療原則包括全身支持治療、抗感染及膿液引流三個方面。

(1)全身支持治療:鼓勵患者進食、尤其要多進高熱量、高蛋白和高維生素飲食,注意補充電解質。病情危重體質虛弱者,要靜脈輸入高營養、血漿、白蛋白,並少量多次輸入新鮮血,以糾正貧血增加抵抗力。

(2)抗感染:盡早胸腔穿刺抽取膿液做細菌培養及葯物敏感試驗,選取敏感有效的抗生素,盡快控制病情。

(3)膿液引流:急性膿胸早期膿液多較稀薄,經胸腔穿刺很容易抽出膿液。遇有病情發展快,積膿多且黏稠,病情危重伴有中毒症狀,特別是胸腔穿刺後膿液迅速生成時,要及時行胸腔閉式引流,合並支氣管胸膜瘺或食管胸膜瘺的膿胸也應行胸腔閉式引流。

慢性膿胸的治療原則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慢性膿胸多需手術治療,目的是清除異物,消滅膿腔,盡可能多地保存和恢復肺功能。手術一般選擇在每日膿液量少於50ml時進行。術前應加強補充營養,糾正低蛋白和貧血,輸血要少量多次進行,選擇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2)調整引流管,保證膿液引流要充分,為手術根治作好必要的准備。引流管的位置要選在近膿腔底部,但又不能過低,以免膿腔縮小將引流管口堵塞。引流管的口徑一般要求內徑要達到1~1.5cm,深入膿腔2~3cm,並留有側孔,以利於充分引流。膿液很少時可將引流管剪斷,改為開放引流,但要注意引流管的固定,防止其落入膿腔。在逐漸退出引流管的同時,要更換細引流管,以便促進膿腔的閉合。

(3)術式選擇要根據患者的情況,特別是肺內有無結核空洞、支氣管擴張、嚴重的纖維化改變及支氣管胸膜瘺等病變來決定。一般常用的術式包括胸膜纖維板剝脫術、胸廓成形(胸膜內胸廓成形)術和帶蒂大網膜填充術。由於胸膜外胸廓成形術、胸膜全肺切除術損傷大,成功率低,現已很少採用。

7.3 適應症

胸腔穿刺術適用於胸腔積液性質不明者,作診斷性穿刺;大量胸液壓迫,導致呼吸循環障礙者;結核性胸膜炎化學療法後中毒症狀減輕仍有較多積液者;膿胸、膿氣胸患者;肺炎並發胸膜炎胸腔積液較多者;外傷性血氣胸;膿胸或惡性胸液需胸腔內注入葯物者。

7.4 禁忌症

病情危重,有嚴重出血傾向,大咯血,穿刺部位有炎症病灶,對 *** 過敏、胸膜粘連,胸膜腔消失者不宜做此術。

7.5 用品及准備

胸腔穿刺包1件,內有12或16號帶有乳膠管的胸腔穿刺針、小鑷子、止血鉗、5ml注射器及針頭、50ml注射器、紗布、孔巾和換葯碗,無菌試管數只(留送常規、生化、細菌、病理標本等,必要時加抗凝劑)。

7.6 麻醉和 ***

1.麻醉 皮膚消毒,鋪單後,用1%~2%的利多卡因或普魯卡因,先在穿刺點處做一皮丘,然後將麻葯向胸壁深層浸潤至壁層胸膜,待注射器回抽出液體證實已進入胸腔後拔出麻醉針頭。

2. *** 一般為坐位,如病情較重可採用半卧位。

7.7 操作方法

1、患者反向坐於靠背椅上,雙手臂平置於椅背上緣,頭伏於前臂;重症患者可在病床上取斜坡卧位,病側手上舉,枕於頭下,或伸過頭頂,以張大肋間。

2、穿刺部位宜取胸部叩診實音處,一般在肩胛下角線第79肱間,或腋中線第56肋間穿刺。包裹性積液,宜根據X線或超聲檢查所見決定穿刺部位。

3、術者戴口罩和無菌手套,助手協助打開胸穿包,穿刺部位依常規消毒、鋪巾,局部麻醉應逐層浸潤達壁層胸膜。

4、檢查穿刺針是否通暢,如無阻塞將針尾乳膠管用止血鉗夾緊。

5、用18號針頭將皮膚穿一孔,然後換為胸腔穿刺針從皮膚穿刺孔進入,針頭應沿著肋間隙的下部,下一肋骨的上緣進入胸腔。這樣既可避免損傷肋間血管,又可作為進入胸膜腔的標志,避免進針過深而傷及肺組織。有經驗的醫師在針頭刺入胸膜腔時能有落空感,表明針頭已進入胸腔(圖5.3.2.11)。

6、當術者調整好針頭位置,可以順利抽出液體後,即由助手用血管鉗在皮膚表面處將穿刺針固定,避免針頭移位。穿刺針通過10cm長的乳膠管與一個30ml或50ml的注射針管連接。待注射針管抽滿時,由助手用另一把血管鉗夾閉乳膠管,取下注射針管排除液體,如此可以避免空氣進入胸腔。然後注射針管再連接乳膠管繼續抽吸。

7、抽液完畢,拔出穿刺針,蓋以無菌紗布,膠布固定。囑患者卧床休息。

7.8 注意事項

1.穿刺之前,操作者要親自做胸部X線透視,選擇穿刺點。穿刺點不宜過高或過低,過高不易抽凈膿汁,過低膿腔中的沉澱物易堵塞穿刺針頭。

2.患者要選用最舒適又便於術者操作的 *** ,以免虛弱的患者因過勞而不能堅持手術。

3.准備必要的急救葯品,以便發生意外時急救。

4、術前應向患者闡明穿刺的目的和大致過程,以削除其顧慮,取得配合。

5.穿刺過程中囑患者不要用力咳嗽和憋氣,宜平靜呼吸。穿刺中如患者有劇烈疼痛、呼吸困難、出冷汗、心悸及 *** 性咳嗽,應立即停止穿刺。

6.注意掌握進針深度,避免刺傷肺及大血管引起出血和漏氣。每次抽吸膿液應盡量徹底。膿液抽凈後可注入已做過皮試的抗生素溶液。不伴有支氣管胸膜瘺的大膿腔,如果膿液黏稠,可連接三通管,用抗生素溶液或2%碳酸氫鈉溶液沖洗膿腔,每日1次。

7、穿刺針應沿肋骨上緣垂直進針,不可斜向上方,以免損傷肋骨下緣處的神經和血管。

8、抽液量。抽液不可過多過快,嚴防負壓性肺水腫發生。以診斷為目的者抽液50200ml,以減壓為目的者,第一次不超過800ml,以後每次不超過1200ml。

9、穿刺中患者應避免咳嗽及轉動,必要時可事先服用可待因。術中如發生連續咳嗽或出現頭暈、胸悶、面色蒼白、出汗,甚至昏厥等胸膜反應,應即停止抽液,拔出穿刺針。讓患者平卧,必要時皮下注射1:1000腎上腺素0.30.5ml。

10、需要向胸腔內注入葯物時,抽液後接上備好的盛有葯液的注射器,將葯液注入。

11、嚴重肺氣腫、廣泛肺大泡者,或病變鄰近心臟、大血管者以及胸腔積液量甚少者,胸腔穿刺宜慎重。

㈣ 氣胸抽氣是用注射器嗎

大量的胸腔積液或積氣,穿刺抽出液體或氣體可以減輕其對肺或大血管的壓迫,改善呼吸或循環障礙。胸腔積膿時抽出膿液,能減輕中毒,防止膿胸的進一步發展,並可對膿液進行檢查如培養及葯物敏感試驗以指導治療。同時,抽出胸腔積液進行化驗,有助於明確其性質以協助診斷及鑒別診斷。氣胸胸腔穿刺抽氣還可通過通過胸膜腔穿刺向胸膜腔內注入葯物(抗生素、抗腫瘤葯物、粘連劑等)以行局部治療。 氣胸抽氣是使用注射器的,用注射器反復抽氣,以使病人呼吸困難緩解,或用氣胸箱測壓抽氣。氣胸抽氣術者應認真體檢和備齊穿刺物品。將皮膚消毒用品、無菌手套、局麻葯物、治療用葯和胸穿包攜至操作地點。胸穿包拆棗一般要求畝物含有帶橡皮管的胸膜腔穿刺針(16號或18號)、血管鉗、旅耐拆紗布、彎盤、孔巾、7號針頭、10ml及50ml(或更大)的注射器、標本試管。另須准備較大容量的容器盛放積液。 以上內容就是對氣胸抽氣是否是用注射器相關問題的介紹,相信大家看過之後,對氣胸抽氣是否是用注射器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㈤ 胸腔穿刺的方法,跪求

穿刺部位
旋叩診為實音及呼吸音明顯減低處,一般常選腋後線與伏腔肩胛下角線之間第7~9肋間,也可在腋中線第6~7肋間穿刺
現多作B型超聲檢查確定穿刺點及進針深度,並應注意參照X線檢查結果及查體情況。
包裹性積液及少量積液者,則必須於X線檢查及B型超聲檢查標記定位後穿刺或超聲引導下穿刺。

氣胸穿刺術穿刺部位
參照胸部透視或拍片結果,穿刺點取第2~3肋間鎖骨中線處,或第4~5肋間腋前線處。
如為張力性氣胸,病情危急臘判無法作X線檢查時,可按上述部位直接作診斷性穿刺。
操作步驟
術者戴口罩和無菌手套,助手協助打開胸穿包。按無菌操作常規消毒鋪巾,以1%利多卡因3-5ml局部麻醉,在選定的穿刺點沿肋骨上緣垂直進針,緩慢推進並注葯,預計接近胸膜時麻醉要充分,至有落空感時可輕回抽,如抽出液體,證明已進入胸腔內積液處,記住進針方向及深度後拔針。
檢查穿刺針是否通暢,與穿刺針連結的乳膠管先用血管鉗夾住,准備穿刺。
術者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右手持穿刺針沿肋骨上緣按上述方向及深度穿刺,有落空感後以注射器連接膠管抽液。助手注意抽液時固定好穿刺針位置,每次取下注射器前先夾閉膠管,防止空氣進入胸腔。
膿胸患者在抽膿液後,可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膿腔,至流出的灌洗液清潔時為止。而後可注入適當的抗生素。
抽液完畢,拔出穿刺針,蓋以無菌紗布,膠布固定。囑患者卧床休息。
抽出的胸液,根據病情需要分別送檢。

注意事項1
1.術前應向患者闡明穿刺的目的和大致過程,以消除其顧慮,取得配合。對精神緊張者,可於術前半小時給安定10mg,或可待因0.03g以鎮靜止痛。
2.嚴重肺氣腫、廣泛肺大泡者,或病變鄰近心臟、大血管者以及胸腔積液量甚少者,胸腔穿刺宜慎重。
3.穿刺部位的胸壁組織有急性化膿性感染時,不宜在該處穿刺,待感染控制後或避開感染部位進行穿刺。
4.不合作或有精神病患者不宜作胸腔穿刺。
5.穿刺針應沿肋骨上緣垂直進針,不可斜向上方,以免損傷肋骨下緣處的神經和血管。
6.局部麻醉應充分,固定好穿刺針,避免刺破肺組織。夾緊乳膠管避免氣體進入胸腔。
注意事項2
7.穿刺抽液量 抽液不可過多過快,嚴防負壓性肺水腫發生。以診斷為目的者,一般為50~100ml;以減壓為目的時,第一次不宜超過600ml,以後每次不要超過1000ml。創傷性血胸穿刺時,宜間斷放出積血,隨時注意血壓,並加快輸血輸液速度,以防抽液過程中突然發生呼吸循環功能紊亂或休克。
8.穿刺中患者應避免咳嗽及轉動,必要時可事先服用可待因。術中如發生連續咳嗽或缺局衫出現頭暈、胸悶、麵包蒼白、出汗,甚至昏厥等胸膜反應,應即停止抽液,拔出穿刺針。讓患者平卧,必要時皮下注射1:1000腎上腺素0.3~O.5m1。
注意事項3
9.需要向胸腔內注入葯物時,抽液後接上備好盛有葯液的注射器,將葯液注入。
10.抽液後患者應卧床休息,繼續臨床觀察,必要時復查胸透,觀察有無氣胸並發症。
疑為化膿性感染時,助手用無菌試管留取標本,行塗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檢查腫瘤細胞,至少需100ml,並應立即送檢,以免細胞自溶。
2010年胸膜腔穿刺術評分標准(臨床醫師實踐技能)
項目 得分
【適應征】(15分)
1.診斷性穿刺,以確定積液的性質。
2.穿刺抽液或抽氣以減輕對肺臟壓迫或抽吸膿液治療膿胸。
3.胸腔內注射葯物或人工氣胸治療。
【禁忌症】(5分)
出血性疾病及體質衰弱、病情危重,難於耐受操作者應慎用。
【准備工作】(10分)
1.向病人說明穿刺的目的,消除顧慮及精神緊張。
2.器械准備:胸腔穿刺包,手套、治療盤(碘酒、乙醇、棉簽、膠布、局部麻醉葯)、椅子、痰盂。如需胸腔內注葯,應准備好所需葯品。
3.胸腔穿刺同意書簽訂。

2010年胸膜腔穿刺術評分標准(臨床醫師實踐技能)
【操作方法】
1.病人體位: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雙手前臂平放於椅背上,前額伏於前臂上,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卧位,患側前臂置於枕部。(5分)
2.穿刺點定位:(15分)
胸腔穿刺抽液:先進行胸部叩診,選擇實音明顯的部位進行穿刺,穿刺點可用甲紫在皮膚上作標記。常選擇①肩胛下角線7~9肋間。②腋後線7~8肋間。③腋中線6~7肋間。④腋前線5~6肋間。
包裹性胸腔積液,可結合X線及超聲波定位進行穿刺。
氣胸抽氣減壓:穿刺部位一般選取患側鎖骨中線第2肋間或腋中線4~5肋間。
3.消毒:分別用碘酒、乙醇在穿刺點部位,自內向外進行皮膚消毒,消毒范圍直徑約15cm.解開穿刺包,戴無菌手套,檢查穿刺包內器械,注意穿刺針是否通暢,鋪蓋消毒孔巾。(10分)

2010年胸膜腔穿刺術評分標准(臨床醫師實踐技能)
4.局部麻醉:以2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5ml,在穿刺點肋骨上緣作自皮膚到胸膜壁層的局部麻醉,注射前應回抽,觀察無氣體、血液、胸水後,方可推注麻醉葯。(10分)
5.穿刺:先用止血鉗夾住穿刺針後的橡皮膠管,以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局部皮膚,右手持穿刺針(用無菌紗布包裹),沿麻醉部位經肋骨上緣垂直緩慢刺入,當針鋒抵抗感突然消失後表示針尖已進入胸膜腔,接上50ml注射器,由助手鬆開止血鉗,助手同時用止血鉗協助固定穿刺針。抽吸胸腔液體,注射器抽滿後,助手用止血鉗夾緊膠管,取下注射器,將液體注入盛器中,記載並送化驗檢查,抽液量首次不超過600ml,以後每次不超過1000ml.
若需胸腔內注葯,在抽液完後,將葯液用注射器抽好,接在穿刺針後膠管上,回抽少量胸水稀釋,然後緩慢注入胸腔內。
氣胸抽氣減壓治療,在無特殊抽氣設備時,可以按抽液方法,用注射器反復抽氣,直至病人呼吸困難緩解為止。(20分)
2010年胸膜腔穿刺術評分標准(臨床醫師實踐技能)
6.術後處理(10分)
(1)抽液完畢後拔出穿刺針,覆蓋無菌紗布,稍用力壓迫穿刺部位,以膠布固定,讓病人靜卧休息。
(2)觀察術後反應,注意並發症,如氣胸,肺水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