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徐匯區發展工具是什麼
擴展閱讀
護膚品套盒成本多少錢 2025-02-13 21:49:42
抓包工具是干什麼的 2025-02-13 21:48:41

徐匯區發展工具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5-28 05:56:09

Ⅰ 徐匯區在上海什麼水平

徐匯區屬於上海中心城區,也是上海典型的富人區,發展水平很高。

徐匯區在過去來說算是新城區和文化區,除了兩大塊商業區,其他也都是宜居環境。尤其是肇嘉浜路以南地區如今更是日新月異,其發展的水平、層次還有未來的潛力甩開上海的窮人工業區閔行寶山區十幾條橫馬路。

徐匯區是公認的上海最繁華地段之一,不但上海的交通要道,也是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心,銀悔還有交大等知名學府,神聖而庄嚴天的主教堂和文藝而浪漫武康路加持。



徐匯區綜合評價:

徐匯區在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大了對歷史風貌的保護。花園住宅是徐匯區最具特色的內容之一,是上海城碰皮市發展歷史的產物和重鋒吵正要組成部分。讓歷史與時代共存,讓徐匯區別有一番韻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徐匯區

Ⅱ 徐匯區的經濟發展

上海解放初,市人民政府繼沒收和接管官僚資本貿易企業和貿易機構後,建立了國營糧食、日用品、油脂等商業公司和供銷合作總社,境內相應設立了國營零售商店20多家,工人消費合作社供應門店40多家。當時市場物資緊缺,特別是糧、棉、煤等生活必需品供應嚴重不足,價格急劇上漲。為確保供給、穩定物價,全國實行了物資統一調度制度。
1953年12月28日起,境內實行糧食統購統銷,私營米店全部改為國營糧食公司代銷店。1954年3月和9月,又先後實行食油和棉布、食糖定量供應。從此,糧、油、糖、布的批發市場均由國營商業全部佔領。在此同時,對境內私營商業實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以國營商業逐步替代私營批發商業,並與私營零售商店建立了批購、經銷、代銷等業務關系。
1956年,全區私營商業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在市各國營商業專業公司的統一領導下,建立了31個行業區店,對合營商亮桐店派駐了公方代表。個體小商店和攤販除少數轉入國營或合營商業外,也分別組成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撤並過多,經營過於集中的做法。
1959~1961年的三年困難時期,全市不得不對嚴重匱乏的主副食品和部分日用品實行憑票、憑證、計劃供應。1962年起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通過恢復部分城鄉集市貿易,調整零售商業網點,加強企業經營管理等措施,市場供應逐漸好轉。「文化大革命」期間,商業人員思想被搞亂,服務質量下降,經營管理混亂,行業特色消失。加上供應網點收縮,集貿市場全部取締,市場供應再度緊張。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貫徹改革開放方針,經過放權讓利,拓寬國營商業購銷渠道,扶持企事業單位經商,發展集體商業和個體攤販,開放各類集貿市場等一系列改革,區內商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1990年,全區零售服務門店由1978年的1200家增加到3000多家,從業人員達到5.6萬人;網點使用面積由1978年的22.35萬平方米增加到31.17萬平方米;區屬商業企業(含服務業)銷售總額由1978年的4億元左右上升到17.59億元(含區屬部分工廠、企事業單位自營商業)。列為上海市商業中心之一的徐家匯商城建設已初具規模,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
2012年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180.0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6%。住宿和餐返盯飲業實現增加值39.76億元,下降2.1%。全年商品銷售總額實現2470.55億元,增長12.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5.40億元,增長10.1%。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85.61億元,增長11.5%。徐家匯商圈繼續推進業態調整和品牌升級,商圈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56億元,增長0.3%。港匯廣場仍是商圈銷售的亮點,全年實現銷售額34.85億元,增長10.3%,其品牌結構的優化調整帶動徐家匯商圈銷售明顯增長。 解放後,通過接管官僚資本和沒收隱瞞日敵資產企業等措施,建立國營工業企業。對私營企業,採取委託加工、計劃定貨、統購包銷等形式,向他們提供原材料和信貸資金,幫助克服困難,恢復和發展生產。1954~1956年,對私營企業主要以公私合營形式分批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對個體手工業主要以合作社(組)形式實現合作化。60年代前後,調整工業門類結構,進行經濟改組,一批小廠合並聯合或並入中型企業,發展電子、儀表等新興工業和以出口為主的工藝美術工業。與此同時,在里弄生產組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街道工廠,區屬部門工業也開始發展,區屬工業初具規模敬世坦。「文化大革命」期間,正常生產秩序被打亂,由於廣大幹部職工對錯誤路線的抵制,工業生產仍有所發展。
1978年以後,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通過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利潤留成制度、兩步利改稅;逐步配套改革,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改革獎金制度;調整和改革所有制結構,在保持國有經濟佔主導地位的前提下,積極發展集體經濟,適當發展個體和私營經濟,建立中外合資、合作和外商獨資企業,大力發展橫向經濟聯合。在原漕河涇微電子工業區的基礎上,建立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
1990年末,境內共有工業企業646家,職工24萬多人,當年工業總產值達114.38億元,比解放初2.6億元增長43倍,居全市第三位。解放初以小型輕紡工業為主的格局,已發展成為具有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以電子、儀表為主要門類的新興工業。 解放前,財政由國民黨市政府統一管理,區無專門機構。稅收由市直接稅局常熟區辦事處、市貨物稅局第六管理區、市財政局馬當區復興西路分征所、滬西區徐漕分征所分別徵收。
解放初,區內稅收由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的市稅務局和財政局分別征管。1950年3月,市貨物稅局建立徐家匯區稽徵處。同年5月,成立徐家匯區工商業稅普查分會,負責普查新開和漏報的納稅單位。6月,市稅務局建立地方稅徐匯區稽徵所,負責區地方稅徵收。8月,成立市稅務局常熟區、徐匯區分局。1952年9月,常熟區和徐匯區政府分別建立財政科。1956年3月,兩區合並為徐匯區人民委員會財政科、市稅務局徐匯區分局(簡稱區稅務分局)。1959年,區財政科和區稅務分局合並,1962年10月,財政與稅務機構分設,恢復區財政科。1970年1月,再度合並。1971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徐匯區辦事處與區財政、稅務部門合並。1972年成立徐匯區財政局革命委員會。1978年2月,財政與銀行機構分設。1978年11月起,恢復區稅務分局建制,對外掛區財政局和區稅務分局兩塊牌子,內部為一套領導班子。1950年8月~1990年底,區財政累計收入56.06億元,支出8.78億元。區財政累計收入中稅收佔57.65%。
2012年徐匯區經濟總量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06.5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7.8%,增幅與上年同期持平(見圖1)。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71.40億元,增長0.6%;第三產業增加值835.19億元,增長9.3%,佔全區GDP的比重為83.0%。
同年既2012年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297.0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0%。完成區級財政收入109.08億元,增長9.0%。全年完成稅收收入286.00億元,增長9.3%。現代服務業、商業、房地產業、工業四大行業稅收占稅收總量的比重達到91.3%。其中現代服務業完成稅收110.47億元,增長9.3%;商業完成稅收56.61億元,增長5.3%;房地產業完成稅收54.18億元,增長4.6%;工業完成稅收39.80億元,增長36.0%。全年區級財政支出125.40億元,增長5.1%。 區內有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的群眾,信奉伊斯蘭教,但境內無清真寺,也無教會組織。老年穆斯林約40人,經常去滬西清真寺和南市小桃園清真寺參加宗教活動。
民國時期,區境內已有回、滿、蒙等少數民族。1953年常熟、徐匯兩區合計有少數民族12個、1208人。解放後,少數民族生活安定,社會地位日益提高。1990年,全區少數民族增至34個、5613人。少數民族同胞在各自崗位上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

Ⅲ 上海市區有什麼交通工具

1、自行車

民國4年(1915年),上海有近20家自行車商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郵電事業發展,自行車成為郵差的交通工具,自行車需求激增,市區又新開一批自行車商店,形成了以老閘區(今黃浦區)為中心的自行車銷售網路。

由於產業特性和如攜勞動力成本因素,近15年來全球自行車製造產業向以中國為主的有工業製造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轉移。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自行車生產基地,整車生產廠、零配件生沖橡斗產廠分別達到500多家、700多家,世界前五大廠商主要基地均在中國。

2、摩托車

1951年8月,中國正式開始自行試制、生產摩托車,由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汽車制配六廠完成了5輛重型軍用摩托車的試制任務,並由中央軍委命名為井岡山牌。該車車速最高可達每小時110公里。到1953年,井岡山牌兩輪摩托車年產量突破1000輛。井岡山牌摩托車的問世,標志著中國摩托車工業開辟了新紀元。

近10年來,中國摩托車工業發展速度更快。從產品產量上看,年產從1980年的4.9萬輛發展到1990年的97萬輛,直至今天的一千多萬輛,中國一躍成為了世界摩托車生產量最大的國家,摩托車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汽車工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火車

大秦鐵路建於1985—1997年,是中國唯一一條煤炭運輸專線鐵路,也是中國第一條重載單元鐵路。鐵路自山西省大同市至河北省秦皇島市,縱貫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全長653千米,平均不到15分鍾,就有一列運煤列車呼嘯而過,將上萬噸煤炭運至數百公里之外的秦皇島港裝船南運。

京九鐵路,又稱京九線,是一條從北京通往廣東深圳的鐵路,起於北京西站,至深圳站,再經香港境內的東鐵線,終至九龍(紅磡)站。1994年京九鐵路各段開始動工,1996年9月1日京九鐵路提前實現全線開通。

4、輪船

輪船一般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用法,輪船推進方式的發展經歷了兩種方式,一種是原始的以人力踩踏木輪推進,一種是現代的以機械化螺旋漿推進。現代輪船指用機械發動機推動的船隻,多用鋼鐵製造。原始的輪船是以人力踩踏木輪推進,近代輪船是以蒸汽推動外部明輪輪槳的蒸汽船,現代輪船多用渦輪發動機。

5、公交車

1975年12月01日,上海最後一散磨條有軌電車線3路(虹口公園-五角場)拆除,改行93路汽車。1990年04月30日,國內第一條隧道無軌電車線路隧道五線(淡水路-梅園新村)通車。全市無軌電車線路達到22條。1993年年初,雙層公共汽車投入運行。淮海路運行雙層1路(老西門-虹橋路),共和新路運行雙層2路(上海站-彭浦新村)。1993年,地鐵1號線部分路段試運行,拉開了上海軌道交通高速建設發展的帷幕。

Ⅳ 資產為本的社區發展最常用的工具是什麼

社區發展工具包主要包括五大類工具:關系工具,支持和約束所有其他社區發展活動的重要部分;規劃工具,規劃人力和財力資源,通常是承擔社區開發業務、擴張或採用新項目需要的;評估工具,這些工具幫助人們轎飢理解礦產對周圍社區和其他利益關鍵人的潛在風險和影響;管理工具,減輕潛在負面采礦影響和最大化社區發展利益的方法;監控和評估工具,監控和評估社區發展項目活動和項目目標的進程(表6-1)。

1.關系工具

關系是任何成功社區發展項目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利益相關人之間沒有充分的信任,最好的設計方案也會失敗。因此,各方應當知道,其他利益相關方是誰、他們為何加入該項目以及所有人都應當相互了解,以便一起工作,參與發展項目。咨詢是理解其他利益相關人和構建良好關系的重要途徑。

表6-1 采礦項目周期社區發展工具

關系工具包含以下五類:

工具1——利益相關人確認。確認與該項目有利益關系的全部人員,或哪些人會受到該項目的影響。

工具2——利益相關人分析。確認項目的利益相關人,有益於分析他們對該項目的興趣,以及他們是如何涉及該項目的。

工具3——咨詢矩陣。當您對利益相關人進行分析後,非常重要的是,形成一種體系,確保他們能夠對受到項目影響的問題進行定期咨詢。

工具4——合作夥伴關系評估。分析潛在合作夥伴、在您的組織范圍內成為合作夥伴的適合性以及在您區域社區發展項目內具有共同興趣的領域。

工具5——申訴機制。社區成員或其他利益相關人登記與該采礦項目的實際問題或可預見問題的途徑,目的是在問題升級前解決問題。

為使工具得到廣泛的應用,這些工具可用於全部采礦項目(但不包括合作夥伴評估項目),但是可以非常容易地用於特定的項目。

作為采礦公司和社區發展人員,可以在新的采礦或金屬項目中開始您的工作,需要知道誰是槐渣該項目的關鍵利益人。需要找到是否有以前礦主的記錄或該區域早期的相互關系,確保能夠改善關系和促進良好的關系發展。與全部利益相關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是工作職責的重要部分。鉛帆悄同時,建立關系是職責,許多其他團隊建立與社區利益相關人的關系(比如采購、物流、政府關系、人力資源等)。

采礦區域的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和社區成員發現這些工具有用。比如,在該區域開發的一個新的采礦項目,了解誰是關鍵利益人,如何從事該項目有利於所有人員。類似地,這些工具幫助有興趣的團體理解與社區開發項目合作的潛在好處和調節各方的資源。

2.規劃工具

工具6——戰略規劃框架。理解的過程是為什麼想對社區發展做出貢獻、確定發展目標、如何實現目標、需要的資源和如何知道已經取得成功。這對於社區規劃其發展目標是十分有效的,因為它可以用於公司規劃社區投資項目。

工具7——社區路徑圖。這是一項當地人員描述其社區物理布局的訓練。使人們認識到他們是了解這個社區的專家,可以就此進行討論和持續的合作。

工具8——機構分析。這是評估社區內和其附近機構類別、規模和聯系的訓練。

工具9——發展機會評級。允許全部參與人員確定社區發展問題的優先順序。工場過程允許大量的社區參與人,包括婦女、年輕人、老年人和殘疾人,確定和解釋其所在社區的狀態。發展機會評級幫助社區成員根據優先順序和可行性確定首先實施的項目。考慮當地可用的資源、技術和能力。

工具10——財務評估工具。公司通過評估這項項目為公司創造的價值/提供的價值保護規劃可持續投資項目的過程。可持續投資的質量確定風險和機會的最大化或最小化。因此,質量必須作為財務評估的准確輸入來源。財務評估工具:可持續性項目質量框架用於評估公司可持續性投資概況的質量。

確定社區發展項目的戰略定位和核心目標是對公司和社區非常重要的基礎步驟。確保公司政策、程序和信息收集方法能夠獲得很好的協調,確保持續監控進程,以對需要的資源進行調整。清晰地陳述需要的人力和財力資源,因為實施項目和政策對社區和公司規劃和管理預算和人員都是十分關鍵的。與關系工具相比,這些規劃工具用於實現社區發展項目,而不是更廣泛的采礦和金屬業務。

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CBO人員和社區成員發現這些工具有用。參與公司涉及的項目更多,越能表現社區人員、非政府組織/CBO使用該工具評估競爭力以獲得優先發展、積極致力於公司和政府監控和評估社區方案的興趣。

3.評估工具

評估工具滿足社區、共同利益方、管理者和其他共同利益方對為開展項目而進行的評估的需求,為項目的監督和評價提供足夠的背景資料。

工具11——社會基線研究。繪制項目區域周圍的社區概況,以及區域和國家環境。

工具12——社會影響和機會評估。評估項目對主社區的積極和消極的影響,以及如何管理它們。

工具13——競爭力評估。確定團隊的性質,不論是公司、社區、非政府組織或政府,其是否具備要求的其他技能、知識和理解,即額外的人力資源。

4.管理工具

工具14——社區發展協議。公司和社區達成自願協議的靈活方法,確保社區發展項目或主動權獲得成功。

工具15——管理系統。一體式管理系統是一整套政策和程序,記錄和報告是使用和實施的傳統硬拷貝記錄本,或是一套現代的電子系統用於實施相同的任務。使用一體式管理系統幫助公司確定在適當的時間是否具有足夠的資源分配到相應的位置。

工具16——社區行動方案。社區行動方案是實施在參與規劃過程已經確認問題的解決方案。它是適用社區和其發展合作夥伴的管理方案,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更以滿足環境和變化的社區優先順序的要求。

工具17——當地經濟投資。就長期的社區和經濟可行性和可持續社區發展而言,非常重要的是,努力使當地經濟多樣化。采礦業務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確保公司購買當地的貨物和產品,同時鼓勵當地經濟的多樣化。通過向婦女、弱勢群體和/或邊緣群體提供機會,公司促進煤礦既得利益的平等分配。

工具18——安置規劃。在大多數管轄區域,通過良好慣例的各種措施,有必要確保所有因采礦在物質或經濟上受到影響的人員獲得等同或者更好的財產和生活條件。它包括受影響的公有地、社區和公共財產。這是非常復雜、專業化的領域,采礦項目考慮聘用專業和有經驗的顧問管理任何較大項目的安置過程。

5.監管和評估工具

工具19——發展指標。發展指標是一種過程,用於挑選項目評估的指標,以符合任何季度的透明審查。這些指標尤其適用於目標實現程度測量工具,並且也適用於GRI報告。尋找用於監控和評估的合適指標的最佳地方,是在社會底線研究報告中。

工具20——目標實現程度測量。目標實現程度測量(GAS)對於測量產出和結果滿足程度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尤其適用於社會投資和社區發展項目,這些項目涉及多個利益相關者,且可能進行各種不同的項目目標實現程度的評估。該測量可允許利益相關者和觀察人員進行評估,而不僅僅是所謂的專家。本測量的另一個優點在於,測量結果可以通過簡單的圖表形式呈現,易於對量化、社會科學測量不熟悉的人員理解,例如,采礦或金屬項目的財務和技術管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