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胸腺瘤手術步驟
切口選擇:突向一側較小的胸腺瘤多採用前外肋間部胸切口,突向雙側瘤體較大者,可採用前胸正中切口。近年來前胸正中切口應用增多,除摘除胸腺瘤外同時摘除對側胸腺,以防日後出現重症肌無力的可能。亦有春採用橫斷胸骨雙側胸部橫切口切除腫瘤。前胸正中切口不進入胸洞扒腔,減少了術後對病人呼吸功能的干擾,避免術前陪後呼吸系統合並症。有人經頸部切口摘除胸腺瘤,其指征為年老患者,有開胸禁忌,腫瘤體積小且靠近頸部。
手術時應注意的問題:孤立無粘連的良性胸腺瘤,完整摘除無困難,手術可順利完成,但某些復雜病例手術時要充分估計困難。惡性胸腺瘤須先探查,搞清腫瘤與周圍鄰近器官的關系再行解剖。胸腺瘤位於膠上縱隔心底部,心臟與大血管交界處;惡性胸腺瘤可向周圍粘連浸潤;腫瘤增長時鄰近組織器官被推移,正常解剖關系改變;纖維結締組織粘連增厚,使之與血管不易辨別。這些均可造成術中誤傷血管而引起大出血。術者對於這引起應有警惕性腫瘤可切除性的判斷是手術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當腫瘤已經侵犯無名靜脈或上腔靜脈,或血管被包繞在在腫瘤之中,或腫瘤與周圍組織呈凍結狀態,此時應採取謹慎態度,中止手術,僅採取病理活檢,術後予放射治療。若腫瘤雖與大血管有粘連浸潤,但尚可分離,可逐步解剖,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先使其松動,再游離瘤體,最後在其蒂部鉗夾後摘除。
對於解剖過程中每纖維組織或索帶均應鉗夾後切斷,避免損傷血管增加手慧顫蠢術困難。若意外地損傷血管,切忌驚慌失措盲目鉗夾止血。可先用紗布墊壓迫出敵國破口,備好吸引器,同時加快輸血,吸凈術野積血後,辨清損傷的部位和范圍,再決定是直接縫合還是修補
B. 胸腺癌多採用什麼手術方法
胸腺切除術是目前治療胸腺病變的有效的外科治療手段。傳統的外科手術多採用正中胸骨切開的手術方式。隨著腔鏡技術的發展,有條件的醫院採用胸腔鏡下的微創手術,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近年來出現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由於其獨特的操作環境,逐漸應用於縱膈腫瘤的切除。 開放手術的術式較多,其中使用較多的是前胸正中胸骨縱向切開手術。此術式可以提供良好的術野顯露,手術者可以在直視下進行胸腺切除和縱膈脂肪清掃,術中安全性高,對縱膈內的重要血管神經暴露滿意,可獲得較高的手術切除率。但該術式由於手術切口長,創傷大,術後對呼吸功能影響大,並且存在潛在的胸骨癒合不良等風險。因此對於經過術前胸部CT評估為腫瘤較大( 腫瘤最大直徑 > 5 cm)或者有外侵的Ⅲ期胸腺瘤病例可能更適合此種術式。 除了開放手術,還有發展比較成熟的胸腔鏡微創手術,胸腔鏡胸腺手術由於不需要切開胸骨,創傷小,保持了胸廓的完整性,對凳高渣術後的呼吸功能影響小,減輕患者疼痛。研究表明,腔鏡手術在取得同樣的手術治療效果的前提下,其手術創傷、術中術後失血量、術後疼痛、住院時間以及患者對美觀的要求等方面要明顯優於傳統的開放手術。但是,由於胸腺手術棗悄位於前縱膈,位置特殊,空間暴露受限,而周圍重大血管神經組織較多,腔鏡二維視野易造成定位判斷不準,且腔鏡器械較長,對外科醫師的手部震顫有放大作用,因此對手術操作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念帶具有中轉開胸的風險。 相比於胸腔鏡手術,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具有其獨特的優勢:1.良好的手術視野:放大的實時三維畫面,使操作者獲得與開放手術一致的視覺效果;2.比人手操作更加靈活:其設計的機械臂可實現 360 度全方位活動;3.操作更精細穩定:通過整合入計算機技術,可濾掉人手顫動,實現眼手協調一致。進行胸腺切除手術時,避免損傷縱膈內的大血管和重要神經,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胸腔鏡存在的缺陷,大大降低中轉開胸的可能性。相關資料也顯示機器人手術術中出血量和中轉開胸數均少於胸腔鏡手術。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亦有其不足之處,術前准備工作相對復雜;耗材費用較高;操作臂缺乏觸覺壓力反饋。這些缺點絲毫不影響其在術中帶來的收益。 微創手術在胸腺病變的外科治療策略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相比於傳統的開放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