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過去農村擰麻線繩的大骨頭叫什麼
撥錘
學名--紡線錘
有骨頭做的,也有木頭的。
❷ 古代用來纏繞絲線的一種工具和織機一起用的,有點像下面這張圖,請問它叫什麼
你好,這叫紡車。現在很少見了,只有在一些偏遠農村和博物館能見得到,我小的時候還搖過他呢。
❸ 古代的紡織工具有哪四個
1、紡輪
紡輪主要是由陶質、石質製成的圓餅狀,直徑5厘米左右,厚1厘米,也叫「紡專」、「專盤」,中間有一個孔,可插一根桿。
紡紗時,先把要紡的麻或其他纖維捻一段纏在專桿上,然後垂下,一手提桿,一手轉動圓盤,向左或向右旋轉,並不斷添加纖維,就可促使纖維牽伸和加拈。待紡到一定長度,就把已紡的紗纏繞到專桿上。
❹ 紡線車的附:織布工具介紹
脫棉器:用於將採摘下來的棉花脫去棉子。其結構簡單,人工手搖或腳踏操作,通過皮與鐵互相滾動,擠壓棉花,使棉子分離出來。
彈棉弓及輔助工具:用於將脫去棉子的棉花中纖維松開。由彈棉弓、小橙、擊棰組成。紡紗車:用於將彈制好的棉花紡成棉線,由人工手搖,可日紡八兩絞車:用於將紡成好的沙錠絞成數股,便於漿洗。
釺經:紡織之前,通過人工來回跑走將棉線拉直成經,其結構為木板和釘子組成。
腳踏織布車:用紡錘紡織麻、葛,效率很低,紡線的拈度也不均勻,但自古至西漢都是如此。經過勞動人民不斷實踐,發明了手搖單錠紡車,後經不斷改進,單錠變成了多錠,又由手搖改成腳踏,紡織效率大大提高。通過腳踏、手推、拋梭一系列動作,將棉線紡織成布。傳統農村男耕女織,每晝夜能紡2斤紗。
織粗布的主要工序
織粗布工序有技巧。先是給經線上漿,即用麵糊將經線漿一次。麵糊過稠,經線就脆,易斷線;麵糊過稀,經線就松,也易斷線。其次是牽線,即上經線,牽線用手執線,手要保持平衡,不然牽出的經線松緊不一,織布時易被梭子打斷。再是挽縐,縐扣的長短要一致,才能使上下經線截然分開,梭子來往暢通無阻。織布最重要的是手推腳踏。織布用的繩腔(嵌扣的木框)是用手推,推得重落得慢,布就緊;推得輕落得快,布就稀疏不均。最後是修整布。先將布上小疙瘩刮掉,再將布密閉在缸中,燃入硫磺,布被熏白,取出,噴漿折疊,放到石上捶扁。經這幾道
❺ 6旬大爺公園表演手工紡線,使用紡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對於6旬大爺在公園表演手工紡線首先我認為這是一種像我們年輕人展示古代人智慧的一種行為,同時也告訴我們以前的紡織技術,那麼大家知道紡車是從什麼時候就開始有的嗎?它的出現又給我們帶了怎樣的改變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檔銷顫了解一下紡車的歷史吧。
紡車紡車是用來採用一些比如毛,棉花或者麻絲等生產線還有紗的一種設備。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紡車具體出現的時間未知,但是關於紡車的記載最早是在西漢時期,可以見得紡車距離我們現代有幾千年的歷史,同時也證明著古代人的聰明智慧,並且紡車同樣是我們中國人發明製造的,為此我感到驕傲還有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