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知不覺又到了一年的農忙時候,農村耕地常用的是哪些工具呢
鐮刀,在農村一直離不開的農具,兒時每逢糧食收獲季節,家家戶戶都在地里,農民們排成隊手拿鐮刀搶收麥子,那種場面非常壯觀。
木犁可能很多人都沒見過,但是在農村生活的小夥伴們,絕大部分全是見過的,即使自身沒有使用過,也見過別人用過。每一年春季的情況下,大家本地的牛就陸續派出,自然,也離不了木犁這類專用工具,全部犁身除開耙地的那個地方是鐵,別的地區全是木材製做的,但是還有一些犁是全鐵製做的,這類犁較為重,並且也貴,在農村,用得較多的便是木犁。
⑵ 在如今還在種地的農村人家,每家都用的農具都有哪些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所以將鋤頭排在農具的第一位並不為過。鋤頭不僅能鬆土、挖土,還能挖很多堅硬的東西,可當刀具來用,如如今常見的挖冬筍,就缺小不了一把好鋤頭。犁是農村最常用的工具。雖說現在很多的地方都用機械代替了犁,但在夢幻君的印象中犁是最常用的農具之一。小時候父母犁地的時候,自己在旁邊看著,感覺犁的設計很神奇。
⑶ 這些農耕工具,你還認識幾個
在農村的傳統生產生活中,人們為了滿足生活生產的需要,通常會就地取材,製作一些簡單實用的工具。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工藝,雖然沒有過大的藝術價值,但是在早期的農村,卻是非常實用,特別是現在機械化進入農村以後, 這些工具將逐漸被取代,這項手工藝也會慢慢失傳,它們將慢慢退出這個歷史舞台。
那麼,就讓我給大家盤點一下我們這代人曾見過的農村工具,可惜我們無法傳承,在以後也用不到了,能保留至今的也不多了。
1、籮筐
用竹篾編制的圓形篾製品,中間是空的,主要用於從地里收糧食回家或用來盛裝所需晾曬的糧食。籮筐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使用,尤其以西南地區為盛。形狀大小也都不一樣,有的可以用來背,有的可以用手提,有的也能用扁擔來跳,這是農村生活中的必備工具,背東西, 記得小時候我們還坐在裡面讓爸媽背著去山上。如今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只是用的人越來越少了。
2、竹籃
顧名思義,竹籃就是用竹子編成的籃子,叫做竹籃或竹籃子。是多種用途的籃子的總稱。
竹籃的應用相當廣泛,可用來裝菜,洗衣,盛物件。在古裝電視裡面我們是不是經常看見有人用這個竹籃裝著飯菜送去給別人吃,這是比較常見的了,而且也是從很早以前就流傳下來了, 如今竹籃的應用更加廣泛,除了傳統的用途外還可以作為各種產品的外包裝。只不過製作工藝已經不同於手工了,以此替代傳統的紙盒包裝,即環保又時尚 ,產品使用完畢後還可作為家居裝飾物品和收納盒,可以說是包裝的一次革命。如今越來越多的商家選擇竹籃作為產品的外包裝以此吸引消費者眼球,效果明顯。
3、簸箕
有兩種物品被稱作簸箕,一是一種鏟狀器具,用來搬運稻穀等雜糧。二是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編織簸箕用料極其考究,做工十分精細。簸箕種類繁多,用途廣泛。 它的優點是窩深、掌平,簸箕不撒糧食和簸物。掌平利於播出雜物,不留殘渣,好使換。 在農家,簸箕是家庭生活的必備之物,一張簸箕用得愛惜點可以用人老幾輩子,最少也可用十幾年。
4、蓑衣,斗笠
最早的時候,農村沒有雨傘之類的東西,下雨了怎麼辦,那麼這個蓑衣斗笠就是必須品了,這個歷史沿革也比較久,斗笠是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唐·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小時候在農村,經常看到村子裡的老人穿著這套裝備上山下地,當時看了覺得非常帥氣,有種世外高人的感覺。自己也親自嘗試的穿了一下,蓑衣很沉,蓑草有些扎人,戴上斗笠,有種威風凜凜的氣派,可惜這個東西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穿了~
5、稻桶
稻桶 是一種用來脫粒的傳統農具,半個世紀以前,在早稻、晚稻收割時節,總能看到有農民輪流用稻桶甩打稻穀,身居農村孩提時的我也曾經體驗過用稻桶甩打稻穀的農活。在我記憶中,稻桶,呈圓形,齊腰高,桶口略大於底。有的底部裝有H型的很粗的平行竹檔,稱「稻桶拔」或稱「泥拖」,目的是方便在水稻田裡拖行;如果稻田乾枯,就不需要「稻桶拔」,用手一拉,稻桶拖行也較輕松。
由於稻桶體積較大,顯得笨重,要搬運也不易。農民就把稻桶倒扣過來,往桶內斜撐一條扁擔或木棍、竹棍,這樣稻桶就穩穩當當地扛在人的肩上了。人被罩在桶里,遠遠看去就像一隻碩大的蘑菇在移動。 到了田頭把稻桶安放停當,裡面放上稻桶梯。
6、扇車
扇車主要用於清除穀物顆粒中的糠秕,由車架、外殼、風扇、喂料斗及調節門等構成。工作時將糧食放進上邊的喂料斗,手搖風扇,喂料斗下邊就有風吹過,開啟調節門,穀物在重力作用下會緩緩落下,密度小的谷殼及輕雜物被風力吹出機外,而密度大飽滿的穀物,直接流出在下邊出料口。這樣,就把糠秕與穀物分開。
小時候非常喜歡搖風扇,忽快忽慢,看著谷殼從出風口被吹出,興奮的不得了。那種歡喜是現在這種小孩子所不能理解的。
7、木犁
以牛牽引用於翻土,犁鏵、犁壁為鐵制,余皆木製。80年代後,平原多以機耕,山區尚有少量使用。用於農田或旱地的耕作。2000多年以前西漢的農具圖譜,便有的犁的記載。那時中國農民製造的木犁,已經達到了相當完善的高水平。 一張犁鏵,由犁尖、犁鏡、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組成,再配上一個橫8形的犁轅,無論是入土角度,還是翻土曲線的牽引點的選擇,完全符合力學原則。 當今,世界各國製造了幾百種機引犁,而它們的主要結構、基本設計,也跳不出西漢木犁的基本原理。
8、竹耙
用竹子做的耙子,前面的耙齒用火烤使之尖部彎曲,冷卻就會固定。過去農村家家種稻穀,大家會挑一個好天氣,在村子的寬闊地上用竹耙把稻穀攤平,讓稻穀充分曬干。場面非常龐大,稻穀攤在地上,黃燦燦一片,十分壯觀。
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這些傳統的農用工具已經伴隨著人類走過幾千年,但是如今社會的飛速發展,新的工具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工具, 這些流傳了幾千年的工具,也將慢慢的淡出我們的視線,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也是傳統文化的消亡,如今能用這些東西的地方已經不多,一些少數民族的部落,還依然流傳著, 只是大多數人已經忘記了,甚至連它們的名字都叫不出來了。而新一代的人們更是對這些東西覺得很好奇。
⑷ 農用工具有哪些各有什麼作用
一、犁
犁是一種耕地的農具,是由在一根橫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構成。其通常系在一組牽引它的牲畜或機動車上,也有用人力來驅動的,用來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准備。
二、耙
耙(bà)是農業生產中傳統的翻地農具,曾經是農家必備的農具之一。耙在中國已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稱為耙的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用來平整土地的,一種是用來歸攏或散開穀物、柴草。耙的材料有竹子,木頭或鐵。
三、鐮刀
鐮刀是農村收割莊稼和割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一般用來收割小麥、稻穀等,在農村還有廣泛的使用。
四、磨
磨通常是用來粉碎糧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質或其他材質的傳統器具,通常是採用反復碾壓、擠壓摩擦來使顆粒狀的物品變成粉末狀。是電器化出現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
五、風車
風車在一些地方又叫谷風機,我國農業種植中用來去除水稻等農作物子實中雜質、癟粒、秸稈屑等的木質傳統農具。現在經過改良,除了手搖式而外還有一種為電動的風車。
⑸ 農民常用的勞動工具有什麼
鋤頭
掃帚是掃地除塵的工具,多用竹枝紮成,比笤帚大,源於中國。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個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見一隻受傷的野雞拖著身子向前爬,爬過之處的灰塵少了許多。他想,這一定是雞毛的作用,於是抓來幾只野雞拔下毛來製成了第一把掃帚。
這亦是雞毛撣子的由來。由於使用的雞毛太軟,同時又不耐磨損,少康即換上竹條、草等為原料,把撣子改製成了耐用的掃帚。另也指蔾科植物地膚的別名。
⑹ 農村人幹活時必備的東西有哪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村人以種地為生,種地是他們的主業,那麼他們都用什麼工具來完成自己的工作呢?我來給你盤點一下。
一、鐵鍬。鐵鍬這個工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一些游戲里也會出現鐵鍬這樣的道具。鐵鍬主要的功能就是用來挖和鏟,這在耕作生活中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二、鋤頭。大家都學過一首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鋤頭作為鬆土、除草的首選工具,在農民的生產生活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三、鐮刀。這里說的鐮刀可不是像某些劇裡面死神背著的巨大的鐮刀,農民使用的鐮刀是用來收割水稻、小麥等需要割下來的作物時所使用的工具。
四、木鍬。它用來在收獲作物之後揚出作物中的塵土、外殼等雜物,是非常簡單使用的一種工具。
五、犁。耕種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人拉也可以用牲口去拉。
⑺ 農民種地的工具有什麼
問題一:從前農民種田最常用的是什麼工具 钁頭: 可以用來挖坑,刨條溝,松軟泥土等;(最常用)
鐵杴 : 可以用來物祥翻地,鏟東西(需要力氣較大)
鋤頭 : 可以用來除草,松軟淺層泥土(常用)
耙子 : 可以用來平整土地,去除地面雜物(需要力氣較大)
問題二:請問種地需要什麼工具呀 我老家是農村的,種地的活可沒少做過!
钁頭 可以用來挖坑,刨條溝,松軟泥土等;(最常用)
鐵杴 可以用來翻地,鏟東西(需要力氣較大)
鋤頭 可以用來除草,松軟淺層泥土(常用)
耙子 可以用來平整土地,去除地面雜物(需要力氣較大)
個人建議:建議俯用和,如果孩子比較小的話,可以選用小號的钁兄螞凱頭和鋤頭,最好買副手套(防止手磨起泡)買頂帽子(防止過量日曬)
問題三:農民伯伯的種地工具 扁擔,鋤頭,鐵鍬,籮筐,架子車,打穀機,脫粒機,鐮刀,砍柴刀,糞桶,連蓋(用來使油菜籽脫粒),釘耙,仟擔,水牛,耙,背兜,簸箕,拌桶,黃桶,
問題四:河南農民種地用哪些工具? 木眼,插,戳,抓狗,
問題五:農村種地用機械化工具有哪些 犁杖,播種機,拖拉機,葯罐,旋耕機,滅茬機,攸竿機,粉碎機。目前為止,種地的機械就這么多了。
問題六:關於農民種地工具的名稱 鋤頭 鐮刀 鐵鍬
問題七:70年代農民種田工具 先犁後耙,然後整平,鍬秧插田。
問題八:有什麼手機軟體可以交農民種羨喚田 可以藉助微信公眾平台。
這個是不錯的方式。和 *** 或者業務不忙聯系就可以了
問題九:中國古代有哪幾種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1. 耒。古代的一種翻土、開溝渠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系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而《世本》則以為黃帝時「始作耒」。現在所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發現有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畫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雙齒之上有一橫木,表明使用時以腳踏之,以利於耒齒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說的「跖耒而耕」。耒在戰國文獻中也很常見,據《考工記》,耒通高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青銅耒是從木耒發展而來的,後來又發展到鐵耒,並演化到犁。
2. 耜。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形制為扁狀尖頭,後部有銎,用以裝在厚實的長條木板上。木板肩部連接彎曲而前傾的長柄。柄與耜頭連接處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橫木。使用時,手執橫木,腳踩耜頭短木,使耜頭入土起土。
《國語・周語》所引《周制》,其中有「民無懸耜」之語。春秋戰國時仍繼續沿用,《孟子・滕文公》:「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呂氏春秋・孟春紀》說每年之春,天子要親載「耒耜」而來到籍田。《周禮》中還談到製作木耜的情況,《地官・山虞》:「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即選擇較小的樹木以作為耜材之用。《呂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l也。」可見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寬度,而《考工記・匠人》則說「耜廣五寸」,則耜刃的寬度似隨地而異。
戰國時耜也稱為a,故《說文》雲:「耜,a也。」當時將a和耒連在一起,如《韓非子・五蠹》說:「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a以為民先。」由於方言關系,象東齊一帶稱a為t,如《孟子・滕文公》:「蓋歸反t而掩之。」趙岐註:「t,籠a之屬。」
在鐵器出現之後,木耜也和木耒一樣,開始套上鐵制的刃口。戰國之後,這種農具開始被淘汰。
3. 耒耜。耒為上部,耜為下部,把耒和耜兩種農具連在一起,形似現在的鏟,但作用是用來翻地的。比如雙齒耒耜。
4. 鏟。鏟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農具,現在還在使用。
5. 錛。開墾土地的農具,也用於砍伐樹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銅錛不僅用於農業,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後來還用於木工,古代沒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錛的區別在於:
(1)安柄的方式不同,斧:柄線同刃口線平行;錛:刃口線同柄線垂直;
(2)刃的區別,斧:雙面刃;錛:單面刃(偏刃);
(3)磨石痕不同,斧:斜向;錛:垂直方向。
這個就不多說了,現在還在用。
7. 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也就是鐮刀,現在還在用。《說文》:「鐮,鍥也。」
8. 耨。古代鋤草的農具,形似鋤。《呂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
9. 鍤。就是鍬,掘土的工具。「鍤,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見它是一種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
10. 杵,和臼一樣,是搗谷用的工具。據說,是由伏羲發明的,也有說是由黃帝的臣下雍父製造的。杵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在「版築」這種中國傳統土木建築施工法中,通過把土搗實,來修築牆壁或打基礎。而杵就是把土搗實的工具。《說文》:「杵,舂杵也。」《易・系辭》:「斷木為杵,掘地為臼。」
11. 钁。一種形似鎬的刨土農具。《資治通鑒・唐紀》:「钁其城為坎。」
12. 鋤。一種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專用於中耕、除草、疏鬆植株周圍的土壤。有大鋤、小鋤之分,又有叉形和鏟形之分。青銅......>>
問題十:農民種地靠什麼軟體 靠經驗,這個也能研究出軟體、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