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野外如何生火
有火源的話直接生火即可,無火源的話有擊石取火、電池生火、藤條取火、凸鏡取火四種,具體如下:
1、直接生火
有火源的情況下,譬如有打火機等可以點火的東西,直接將干樹枝樹葉等聚集起來生火就行了。
2、擊石取火
這一個方式常見於小說及電視劇中,需要帶有打火石,方法就是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鋼鐵向下敲擊"火石"產生火花,然後令火花落到大火種上即可生活。
3、電池生火
電池生火的原理是將電能轉化熱能,然後用高溫生火,因此這一個生火方式需要用有電量較大的電池,將正負兩極接在一起,即造成短路,電池短路會產生高溫,可以利用短路產生的高溫點火。
4、藤條取火
藤條取火是找一根乾的樹干,一頭劈開,並將裂縫撐開,塞上火種,用一根長約兩尺的藤條,穿在火種後面,雙腳踩緊樹干,迅速的左右抽動藤條,使之摩擦發熱而將火種點燃。
5、凸鏡取火
凸鏡取火是用任何一個直徑為兩英寸或更大些的凸透鏡(如望遠鏡片),在明亮的陽光下,都可用來聚集太陽的光線,使之照射在准備好的引火物上,便可點燃引火物。
⑵ 在野外無打火機和火柴怎樣生火
冰弄成凸透鏡形狀 利用聚光生火啊!!! 化學方法就多了是了啊 但我覺得用這個方法最好啊 火,從遠古時代開始,一直被人類所使用。那麼,火是怎樣被發現,又如何取得的呢?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鑽木取火。相傳,遠古人民"茹毛飲血",還不知道取火進行熟食。有一個叫燧人氏的人,見大鳥啄木出火(也有說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認為木中藏火,於是"幾經攻治,幾番試驗",才創造出人工鑽木取火的法子,人類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後世一直沿襲,曾經歷了數千年之久。這一古老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步到人工取火的情況。 周代,鑽木取火之法已經大行。古代所鑽之木,一年之中,根據不同季節,還要隨時改變。《周禮·月令》規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棗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樹,冬天用槐檀,這叫"改火"或"更火"。因為,古人認為:只有根據木的顏色,與四時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則不能得火。也就是說,每逢換季之時,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當時仍行鑽木取火,但取消過了"更火"這一風俗,不實行改木。 到了唐代,鑽木取火之法,更加廣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詩》:"旅雁上雲歸此塞,家人鑽火用青楓。"青楓是楓木,用於春日取火。崔元翰詩:"操舟眾工立禁岸,濕櫓鑽火磨星紅。"濕的木櫓也可出火,說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習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來的火焰熄滅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把新的火種賜給群臣,以表示對大臣的寵愛。 金燧:金燧,即向太陽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禮》載:秋官避開炬,負責用"夫燧"向太陽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種用具。它是用金屬製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線聚在杯底尖處。杯底先放置艾、絨之類,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記》記載了用金錫為鏡,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見,我國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學原理取火的技術了。 取了漢代,仍用金燧取火。當時也叫陽燧。即用銅鏡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燒。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一段詳細的記載:用凹面銅鏡放在太陽下,其光都聚向內。在離鏡一二寸處,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觸物即著火。實際上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鏡。如果我們拿這玻璃鏡,向著太陽,鏡也會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頃刻間即可得火。古代沒有玻璃,故用金鏡。現代的太陽灶就是從這一道理發展而來的。過去古人出門,身邊都帶著燧。因為那時的燧為尖頂杯,體積很小,都佩帶腰間以備用。但以陽燧取火,有個不足之處,就是天陰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內佩木燧"。這樣,有太陽就以金燧取火,沒有太陽則以木燧取火。 以石敲火:到了魏晉六朝,已經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發的火,叫"石火"。潘岳詩:"煩如敲石火"。劉勰在《新論·惜時》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猶如"石火"。到唐時,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詩:"夜發敲石火,山林如晝明"。白居易詩:"深爐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鐵片與石相撞,下面在放著"火絨",當火星落在絨上,燃燒時,再用"取燈"接引,即取得火。火絨,是艾或紙,加以硝水製成,揉之使軟,極易起火。"取燈",北方叫"發燭",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狀,長五六寸,塗硫磺於首,遇火即燃,用以發火。在南方,發燭則用松木或杉木製成。高士奇《天祿識余》中記載:"杭人刻松木為小片,其薄似紙,溶硫磺塗木片頭,作為接火之用。"宋時,民間劈小杉條,並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為"引光奴"。後來一些以此為業者,則呼之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後,必須有引燃物配合,所以"發燭"、"火寸"等助燃物的行業就逐步發展起來。 光緒初年,火柴還未盛行。當時取火技術又進了一步,用一種叫"火鐮"的工具。這種火鐮,縫皮為包,安鐵為刃內裝火石一片,火絨一團,如果要用火,取火絨豆許,放在石上,再用鐵刃撞擊,能發出火星,頃刻間就得火,是當時吸旱煙者不可離身之物。後來有了火柴,火鏡、火石、火絨等物就逐漸衰落了,最後消失。
⑶ 野外燒烤時該如何生火需要准備什麼工具和材料
如果想要在野外燒烤,生火是必需的。盡管燒烤本身是一件讓人開心快樂的事,但是如果點不著火就很尷尬,也會讓人覺得很遺憾。那麼要是掌握了野外燒烤生火的技巧以及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每一個想外出去進行野外燒烤的人也可以和燒烤攤一樣烤出鮮嫩美味的串串。我們要提前准備好一系列的工具,包括燒烤爐子、普通的木炭、牙簽、酒精、調料瓶、一次性的碗筷、一次性的手套、紙杯、桌布,以及垃圾袋和一系列的食材等等。在前去野外燒烤之前一定要檢查好自己的工具、調料、食品以及燒烤工具是否齊全。
第三,在木炭開始慢慢燃燒之後,會有少量的黑煙開始相繼冒出,此時我們就要開始加上烤網,在木炭燃燒10多分鍾之後,可以等待木炭上面的明火慢慢的減小一直到消失,燃燒到這種程度後表面就會出現了白色的灰狀物,這就說明目前木炭已經可以使用,已經達到了適當的溫度,此時就可以將木炭在燒烤爐中均勻攤開,再將提前准備好的食物放在燒烤爐中,就可以進行燒烤啦。
⑷ 求大家告訴我在野外沒有火機怎麼生火
一盒火柴往往可以幫助人擺脫困境,甚至挽救生命。
倘若火柴受潮,或沒有火柴、打火機,仍然有很多辦法取火,但沒有一個辦法是容易的。無論是用何種方法取火,首先要准備引火物。森林中的雜草、落葉、鳥巢、鼠窩、針葉松的乾果、松樹的樹脂、羽毛、幹了的動物烘和苔蘚,以及布頭,棉花等等都可以。
用放大鏡(凸透鏡)透過陽光聚焦照射易燃的引火物(腐木、布中抽出的紗線、撕成薄片的干樹皮、干木屑等)取火,為人所熟知。此外,放大鏡透過陽光聚焦照射,還可將受潮或被水浸濕後曬乾的火柴點燃,由此可見放大鏡是一種重要的引火工具。
如果沒有現成的放大鏡,可從望遠鏡或瞄準鏡、照相面上取下一塊凸透鏡來代替。曾有這樣的事例:100多年前,一支外國的探險隊在冰天雪地的南極,突然發生了火種斷絕的意外事故。有一位探險隊員把一塊晶瑩剔透的冰塊,加工成中間厚、周邊薄的一個圓形特大凸透鏡,再將這冰制的凸透鏡立起來使其在陽光下聚焦,最後燃著了引火物獲得了火種。另外,在手電筒反光碗的焦點上放引火物,向著太陽也能取火。
擊石取火,是人類最早的取火方法,這種方法的使用可能是受到製作石器時迸發出火花的現象的啟發。我們可以找一塊堅硬的石頭做為「火石」,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鋼鐵向下敲擊「火石」,使火花落到引火物上。當引火物開始冒煙時,緩緩地吹或扇,使其燃起明火。如果「火石」打不出火來,可另外尋找一塊石頭再試。當然並不是任何一塊石頭都能點燃引火物,石頭擊出的火花必須有一定的熱量和持續時間才能點燃引火物。根據考古資料發現,用黃鐵礦打擊火燧石而產生的火花可以取火。
我們的祖先曾鑽木取火,我國古代就有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傳說。直到現在,一些隱居在太平洋島嶼上熱帶叢林中的原始部族人仍沿用這一方法取火。然而這種鑽木取火的方法,對我們這些「現代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只能作為最後手段試而為之。其方法如下:
弓鑽取火:用強韌的樹枝或竹片綁上鞋帶、繩子或皮帶,做成一個弓子。在弓上纏一根乾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塊硬木上迅速地旋轉。這樣會鑽出黑粉未,最後這些黑粉示冒煙而生出火花,點燃引火物。
在平坦的木板上摩擦玻璃片,也能生熱發火。待劇烈摩擦時,將引火物吹燃。
藤條取火:找一根乾的樹干,一頭劈開,並用東西將裂縫撐開,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長約兩尺的藤條穿在引火物後面,雙腳踩緊樹干,迅速地左右抽動藤條,使之摩擦發熱而將引火物點燃。
還可用兩塊軟質的木頭或竹片用力相互摩擦取火,下面墊以棕櫚樹皮或椰子葉底部的乾燥物作引火物。
二、篝火
燃點篝火應選擇背風的地方,距離帳篷不得近於1~2米,以避火災。如果必須在濕地或雪地生火時,要先用石頭或木頭墊地。為了便於燃燒,可與風向成直角放置兩根枕木,將用作燃料的木柴與枕木成直角並找排放在上面和中間順著放些用刀斧砍成斜茬的細木頭。最後,放上引火材料點火。
燃點篝火最好的材料是樺樹皮。樺樹皮的含油量達20%~30%,在雨中仍可燃燒,腐木、棕櫚葉、枯草、松針、地衣、干畜糞等也都是引火的好材料。
為使篝火熱量集中,並不受風的影響,可在篝火的背風面斜著打入兩根木樁,靠著木樁排放若干潮濕的圓木,做成防風反射牆。
篝火通常有以下幾種:
密林篝火橫放一根較粗的圓木,上面斜搭幾根較細的干木頭,一面燒一面挪動。適用於冬季無遮棚的露營。
星形篝火把5~10根圓木的一頭並攏如星形,從中心點燃,然後一面燒一面把圓木向里推。這種篝火熱量很大,甚至幾個人可圍繞著它在雪地上睡覺。
長條形篝火用兩段約為人體長的圓木順風疊放,邊上打入濕木楔,防止圓木滑落。兩木之間加撐子,留出空隙,以利燃燒。這種篝火燃燒時間較長,幾乎無須調整,適於冬季露營時取暖。
為煮烤食物應燃小篝火,夜間取暖的篝火可以燃燒得大一些,而且需儲備較多的燃料。因此在選擇宿營地時,應考慮這一點,一夜的燃料分配比例為前半夜用三分之一,後半夜三分之二。撤離時,應將篝火徹底熄滅,特別是林區和草原,以免引起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