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道工具介紹
對於很多不常喝茶的人來說,對各式各樣的茶具總是一知半解,現在我們為大家介紹茶道工具。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工具介紹,一起來看看。
茶道工具介紹
一、煮水器
水壺(水注):用來燒開水。目前使用較多的有紫砂提梁壺、玻璃提梁壺和不銹鋼壺。
茗爐:即用來燒泡茶開水的爐子。為表演茶藝的需要,現代茶藝館經常備有一種“茗爐”,爐身為陶器,或金屬制架,中間放置酒精燈,點燃後,將裝好開水的水壺放在“茗爐”上,可保持水溫,便於表演。[ 茗爐]
另外,現代茶藝館及家庭使用最多是“隨手泡”[ “隨手泡”],它是用電來燒水,加熱開水時間較短,非常方便。
開水壺:是在無需現場煮沸水時使用的,一般同時備有熱水瓶貯備沸水。
二、置茶器
茶則:則者,准則也,用來衡量茶葉用量,確保投茶量准確。多為竹木製品,由茶葉罐中取茶放入壺中的器具。
茶匙:一種細長的小耙子,用其將茶葉由茶則撥入壺中。
茶漏(茶斗):圓形小漏斗,當用小茶壺泡茶時,將其放置壺口,茶葉從中漏進壺中,以防茶葉灑到壺外。
茶荷: 茶荷:茶荷與茶匙、茶漏的作用相似,但它的功能較多元化。以茶荷取茶時,可判斷罐中茶葉多寡,由此決定置茶量;其次,將茶葉倒入茶和中,主人可借次視茶,決定泡茶方法,而客人則可欣賞茶葉、聞茶香,最後將茶葉置入壺中。
茶擂:當茶葉倒入茶荷後,以茶擂適度壓碎茶葉,可使茶葉沖泡的茶湯較濃。
茶倉:即分茶罐,泡茶前先將欲沖泡的茶葉倒入茶倉,兼具節省空間與美觀作用。
這部分器具為必備性較強的用具,一般不應簡化。
三、理茶器
茶夾:用來清潔杯具,或將茶渣自茶壺中夾出。
茶匙;茶匙除了置茶 ,也可用來掏出茶渣 , 而尖細的一端則可用來疏通壺嘴。
茶針:用來疏通茶壺的壺嘴,保持水流暢通。茶針有時和茶匙一體。
茶漿(茶簪):茶葉沖泡第一次時,表面會浮起一層泡沫,可用茶漿颳去泡沫。
四、分茶器
茶海、茶盅、公道杯、母杯:茶壺中的茶湯沖泡完成,便可將之倒入茶海。有些人會在茶海上放置一個擄網,以過擄倒茶時隨之留出的茶渣。茶湯倒入茶海後,可依喝茶人數多寡分茶,人數多時,可利用較大的茶海沖兩次泡茶;而人數少時,將茶湯置入茶海中,也可避免茶葉泡水太久而生成苦澀味。
五、盛茶器、品茗器
茶壺:主要用於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壺來泡茶和盛茶,獨自酌飲的。
茶盞[ 茶盞]:在廣東潮汕地區沖泡工夫茶時,多用茶盞作泡茶用具,一般一盞工夫茶,可供3-4人用小杯啜茶一巡。江、浙一帶,以及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又有用茶盞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一人一盞,富有情趣。茶盞通常有蓋、碗、托三件套組成,多用陶器製作,少數也有用紫砂陶製作。
品茗杯:品茗所用的小杯子。
聞香杯:此杯容積和品茗杯一樣,但杯身較高,容易聚香。[ 品茗杯與聞香杯]
杯碟:也稱杯托,用來放置品茗杯與聞香杯。
六、滌茶器
茶船、茶池、茶承:盛放茶壺的器具,當注入壺中的水溢滿時,茶船可將水接住,避免弄濕桌面。茶船多為陶製品,更有古樸造型的茶船,增添喝茶的樂趣。茶船也是養壺的必需品,以盛接淋壺的茶湯。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向客人奉茶時也使用,常用竹、木製作而成,也有用陶瓷製作而成。
渣方:盛裝茶渣的器皿。
水方、茶盂、水盂:盛接棄置茶水的器皿。
滌方:放置使用過而待清潔杯盤之器皿。
茶巾:茶巾主要的作用是為了擦乾茶壺,將茶壺或茶海底部殘留的水擦乾 ,而可用來擦拭清潔桌面的水滴。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七、其他器具
壺墊:防織製品的墊子,用以隔開茶壺與茶船,避免因摩擦碰撞發出聲音。
蓋置:放置茶壺蓋、茶盅蓋的小盤子,多以杯蝶替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茶佛:置茶後,用以佛去茶荷上的茶末。
溫度計:用來判斷水溫的輔助器。
茶巾盤:可將茶巾、茶佛、溫度計等放於茶巾盤上,使桌面更為整齊。
香爐:喝茶是焚點香支,可增加品茗樂趣。
茶器的選擇需要注意這4個原則
茶具知識
茶具也可以叫做飲茶器具亦或是茶器,器為茶之父。關於器的選擇,有好多玄而又玄的理論,不去管他,記做下面幾個原則,八九不離十。
一、器之質地粗細與茶之發酵和新老程度成正比
首先我們可以根據茶葉的發酵程度來選擇茶器,也就是說,發酵程度越低的茶,宜用質地細密的器物,如綠茶宜用青瓷或玻璃器皿,烏龍宜用泥質較細的紫砂,黑茶宜用粗陶或泥質較粗的紫砂。是因為,質越細密,越容易將發酵程度低或不發酵的茶的溫潤體現出來。而粗陶,能吸收老茶異味,所謂水過砂則甜,有助老茶濁氣散發。
二、器形之高矮與茶之老嫩成正比
在茶器的選擇原則上,越老的茶,由於不怕燜,宜選擇高深的器皿,如紫砂中的秦權、漢鐸等,能將老茶的茶性很好地逼出來。而細嫩的茶,如綠茶,宜選擇無蓋或淺腹的的器皿,才不會將嫩芽燜壞。按這個標准,嫩芽做的紅茶,如金駿眉,雖然發酵程度高,由於細嫩,宜選擇淺腹的紫砂。
三、香氣多少與茶器質地粗細成反比
以紫砂為例,以香氣見長的茶,如烏龍茶,宜選擇泥質較細的紫砂,香氣不宜散發。而香含在茶湯中的茶,如普洱,宜選用泥質較粗的紫砂。
四、當你無法選擇時,蓋碗是萬能的替代品
由於蓋碗的可控程度高,如通過蓋之開合,可散可悶,來適應不同老嫩和發酵程度的茶;通過觀看湯色,判斷茶湯濃淡,決定出湯時間等等。當你無法備齊各種茶器時,蓋碗是必不可少的泡茶用具。
蓋碗是必不可少的泡茶用具
1、綠茶配玻璃杯
高檔綠茶水溫不宜過高,碧螺春等細嫩綠茶要採用“上投法”,即先沖水後放茶的方法。玻璃杯可以體現茶葉在水中的優雅姿態,色彩也更好。
2、花茶配蓋碗
2. 泡茶所需工具有哪些
問題一:泡茶的主要器具是哪些? (一)、茶壺
用以泡茶的器具。
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和圈足四部分組成。由於壺的把、蓋、底、形的細微部分的不同,壺的基本形態就近200種。
(二)、茶船
承載主要泡茶用具的器具。即可增加美觀,又可防止茶壺燙傷桌面,防止水浸濕茶桌。
(三)、公道杯
用於均勻茶湯濃度,方便分茶。
(四)、茶杯
盛放泡好的茶湯並飲用的器具。
(五)、聞香杯
將茶湯到入品茗杯後,聞嗅留在杯里的香氣之器具。
(六)、杯托
承載聞香杯、品茗杯的器具。
(七)、蓋碗
由蓋、碗、托三部件組成。
(八)、同心杯
大茶杯中有一支濾膽,將茶渣分離出來。
(九)、大茶杯
泡飲和用器具。多為長桶形,有把或無把,有蓋或無蓋。
二、輔助用具
除主要泡茶器外,在泡茶過程中還需要一些輔助的泡茶用具。可增加美觀,方便操作。
1.桌布:各種纖維織物製成的鋪在桌面向四周下垂的飾物。
2.泡茶巾:鋪於個人泡茶席上的織物或覆蓋於潔具、乾燥後的壺杯等茶具上。常用棉、絲織物製成。
3.茶巾:用以擦洗、抹拭茶具的棉織物,或用於抹乾泡茶、分茶時濺出的水滴,吸干壺底、杯底的殘水。
4.奉茶盤:盛放茶杯、茶碗、茶具、茶食等,敬送給品茶者,顯得潔凈高雅。
5.茶則:從茶葉桶中取茶的用具。
6.茶匙:從茶荷中取茶的用具。
7.茶針:疏通壺嘴的用具。
8.茶夾:取放品茗杯的用具。
9.渣匙:從泡茶器中取出茶渣的用具,常與茶針相連。
10.茶漏:擴充壺口面積,防止撥茶時散落在桌面上。
11.濾網:過濾茶渣的用具。
12.茶荷:盛放干茶的器具,多用於客人賞茶。
13.隨手泡:泡茶時盛放沖泡用水的用具。
三、 備水器
(一)、保溫壺
儲放開水用。一般用於居家、野外郊遊或舉行無我茶會時。
(二)、水盂
盛放廢水、茶渣等物的器皿。
(三)、注水器(隨手泡)
由燒水壺和熱源兩部分組成,熱源可用電爐、酒精爐、炭爐。
四、備茶器
(一)、貯茶罐
貯藏茶葉用,可貯藏250――500克。
(二)、茶樣罐
泡茶時用於盛放茶樣的容器,體積較小,裝干茶30――50克。
問題二:泡茶要用哪些工具? 主要的泡茶用具,如壺、盅、杯、盤等。
輔助泡茶的用具,如茶荷、茶巾、渣匙、茶拂等。
泡茶的步驟:
一、燙壺:
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鑒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
三、溫杯:
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
四、高沖:
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沖。
五、低泡:
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
六、分茶:
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為度。
七、敬茶:
將茶杯連同杯托一並放置客人面前,是為敬茶。
八、聞香:
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問題三:哪些是泡茶所必須要有的工具 茶具,是中國古代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茶具史的興衰,可以看到茶文化的歷史背景,中國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獨到的發展過程和歷史。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詞最早在漢代已出現。據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T已蓋藏」之說,這是中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詞在唐詩里觸處可見,諸如唐詩人陸龜蒙《零陵總記》說:「客至不限匝數,競日執持茶器。」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此處置繩床,旁邊洗茶器。」唐代文學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詩》有「蕭疏桂影移茶具」之語。
問題四:請問 泡茶需要哪些工具?還有 泡茶的工序是什麼? 工具:茶盤、茶道六君子、品茗杯、聞香杯、功道杯、茶巾、茶托。茶的基本分類一共分為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烏龍茶(青茶頂。每種茶的基本分類不同泡法也不一樣,建議上網搜視頻看 如果只是居家泡茶建議只看中國的視頻。
問題五:沏茶用的工具都叫什麼名字 詳細的來 茶道六君子是指:茶匙、茶針、茶漏、茶夾、茶食、茶桶這六樣被茶葉興趣者稱為茶道六君子。
目前市場上也有這樣的說法:
茶道瓶或收納筒
茶則(茶勺)那個長勺子,用來盛茶葉
茶匙(茶刮)那個大彎耳勺,協助茶則將茶葉撥至壺中
茶夾(茶鑷),用來夾聞香杯和品茗杯
茶漏,放置壺口防止茶葉外溢
茶針(茶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問題六:用什麼器具泡茶比較好喝? 我來說說吧
你用紫砂壺,喜歡喝茶的人都知道,用紫砂壺泡出來的茶是極好的,特別是璞至天成的紫砂養生煮水壺,可以泡出健康芳香的茶的同時還能煮茶。
問題七:沏茶用的工具都叫什麼名字 詳細的來 茶道用具
1.置茶器
①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 ② 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 ③ 茶漏(斗):放於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 ④ 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干香。 ⑤ 茶擂:用於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 ⑥ 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針:用於通壺內網。 ④ 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於通壺嘴。
3.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於品啜茶湯。 ② 聞香杯:藉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鑒別。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
5.滌潔器
①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於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壺的必須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裝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於盛接棄置茶水。 ⑤ 滌方:用於放置用過後待洗的杯、盤。 ⑥ 茶巾:主要用於干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乾;其次用於抹凈桌面水滴。 ⑦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6. 其它
① 煮水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炭爐(潮汕爐)+玉書S、酒精爐+玻璃水壺、電熱水壺、電磁爐等。選用要點為茶具配套和諧、煮水無異味。 ② 壺墊:紡織品。用於隔開壺與茶船,避免因碰撞而發出響聲影響氣氛。 ③ 蓋置:用來放置茶壺蓋、水壺蓋的小盤(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⑤ 茶拂:置茶後用於拂去茶荷中的殘存茶末。 ⑥ 溫度計:用來學習判斷水溫。 ⑦ 茶巾盤: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溫度計等。 ⑧ 香爐: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問題八:茶道的全套工具都是什麼 泡茶器(茶壺、蓋碗、盞等)、煮水器(鐵壺、泥壺、爐、隨手泡什麼的),茶道配件(茶夾、茶刀、茶荷、茶針等),輔助用具(水方、杯托、墊布、蓋置、壺承、茶巾),茶葉罐,茶海,茶慮,茶盤
問題九:茶喝必備工具 最簡單的就是一個杯子,玻璃杯也好,陶瓷杯也好,保溫杯也好,把茶葉扔進水裡泡,邊泡邊喝。一個人喝茶時就經常會這樣做,簡單,方便。麻煩的地方是茶葉會隨著茶水進到嘴裡。
改進版是帶有篩網的,可以隔絕茶葉,喝起來就方便得多, 但洗茶杯時相對麻煩一點。
其次是一壺一杯,茶葉放在壺里,喝的時候倒出來喝,就有點泡茶喝茶的味道。偷得浮生半日閑。
最經典的功夫茶,是一個瓷的大茶盤,底下是可以裝剩餘茶水的,茶盤有孔,可以直接漏下去。一個蓋碗茶盅,帶小底盤,另外加三個小茶杯。蓋碗茶盅是裝茶葉泡茶的,一盅差不多正好3小杯。茶三酒四,喝茶三個人是最佳的組合。茶盅很燙手,考究的是基本功,水的溫度,量,沖泡時間,倒出方式,都會影響到茶的湯色和味道,會不會泡茶,功底就在這里。
改進版就是加了公道杯,也就是茶海,還有茶隔。茶隔是濾掉茶葉渣,公道杯是保證茶水的均勻性。再繼續改進的,就有茶夾,用來洗杯子和端茶給茶客喝,避免用手。
懶人版是用飄逸杯代替蓋碗茶盅,好處是不用擔心燙手,而且可以輕而易舉泡出一大堆茶來。不好的地方是泡出來的茶味道比較淡,沒有蓋碗茶盅壓茶葉出來的味道,就像速溶咖啡和手工咖啡的差別一樣,根本就不是同一個檔次。
另外還有附加設備,比如燒水的工具,最好是能夠自動保持水溫的,還有就是可以自動泄水的。豪華版的茶盤很大,基本上是木質的,有管子連到外面的小桶,就不需要擔心剩茶的水滿溢出來。
一般泡茶講究水溫是85-100度,不過我個人覺得,最舒服的口感是65度,那樣泡出來的茶更清爽。但回甘就沒有高溫的好。這世界上沒有完美,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你說呢?
問題十:茶道用具都有哪些? 簡單地說就是水、壺、杯。不要搞得太復雜,花樣太多了不是茶藝,而設計,讓茶發揮至最佳境界便可。
3. 茶道工具有哪些
茶具就是喝茶、泡茶時使用的工具,我們國家是茶的發源地,喝茶也是很有講究的,茶具也有許多,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工具,一起來看看。
茶道工具
1、瓷器茶具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瓷器茶具,瓷器在我們國家已經有多年的發展歷史了,始於隋代,盛於唐代,質地細膩。瓷器茶具的品種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彩瓷茶具和紅瓷茶具。
2、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是人們十分喜歡的茶道用具,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來,是一種新質陶器,始於宋代,盛於明清,坯質緻密堅硬。其中宜興紫砂茶具最受茶人的青睞,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三大特點。
3、木魚石茶具
木魚石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空心的石頭,俗稱還魂石、鳳凰蛋。木魚石茶具是用整塊木魚石做出來的,分別包括茶壺、酒壺、竹節杯、套筒杯、冷水杯、茶葉筒等。木魚石茶具的防腐性、通透性極好,常用此茶具喝茶,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益處。
4、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起源於清代,產自福建福州一帶。福州所生產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品種包括有:寶砂閃光、金絲瑪瑙、釉變金絲、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銀等。
5、竹木茶具
竹木茶具,用竹木製作而成,製作非常方便,對茶沒有污染,一直深受茶人的喜愛,但不能長時間使用,也無法長久保存。如今,人們購買竹木茶具,主要為了擺設和收藏。
6、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外觀透明,晶瑩剔透且用途非常廣泛。用玻璃杯泡茶,欣賞價值極高,令人賞心悅目,別有一番風趣,價格便宜,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但是使用玻璃茶具需要特別注意,因為它容易破碎,比陶瓷茶具要燙手哦。
7、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起源於古代埃及,具有堅固耐用、圖案清新、輕便耐腐蝕三大特點,但搪瓷茶具傳熱快,易燙手,放在茶幾上,會燙壞桌面喔,因此一般不作為居家待客之用。
8、冰裂茶具
冰裂茶具因茶杯杯身有似冰裂的痕跡而得名,主要選用天然的陶瓷泥料,運用獨特的加工技術精製而成。冰裂茶具外形光亮、細膩、美觀,杯壁厚,不燙手,散熱快,立體感強,非常富有藝術魅力。
正確的喝茶姿勢
坐姿
喝茶的時候,飲茶者應該端坐在凳子或者椅子中部,不能僅僅坐在凳子的邊緣;身體的重心保持穩定,同時兩腿膝蓋並攏,正面看兩腿為合攏狀,女性可以將雙手都放置於腿上,或者可以將左手放在右手上;男性的雙手應該放於兩腿之上。
無論男女在喝茶的時候,都不可以將兩腿分開、蹺二郎腿、兩手在胸前交叉、含胸或趴在茶桌上。跪坐飲茶,女性最好不著裙裝。坐下後,需要坐在自己的腳後跟上,身體挺立,不能挪動。
奉茶的姿態
我們在給客人奉茶的時候需要單腿跪下,左膝彎曲,與左腿成直角。右腿的膝蓋著地,腳尖輕輕點在地面上,腰部挺直,雙肩放鬆。奉茶也可以單腿彎曲,左膝彎曲後靠在右邊的腿肚上,呈現出半蹲的姿態。女性的裙底不能露出來。
候茶的姿勢
跪坐時,雙膝需跪在在坐墊上,雙膝靠攏,腳背點地。腰部以上保持挺直,同時雙手交叉,放於腿上。可盤腿坐下,雙手分別放於膝蓋之上,此種姿勢男性使用較多,女性使用的時候需要身穿褲裝,不能穿裙子。
跪坐時,雙膝需跪在在坐墊上,雙膝靠攏
站姿
雙腿並攏,身體挺立,眼睛平靜地盯著前方,肩部放鬆,雙手自然下垂,女性可以將手自然地放在腹部前方(雙手虎口交叉相疊,左手在下)。男性雙腿稍微分開,身體挺拔向上。男性站立後,十分挺直;女性站立後,側面有明顯的曲線。
行姿
男女行走都需要輕聲前進,腳在一條線上,手不晃盪,端著茶杯前進的手與地面平行,不能抖動。女性行走的時候,不能聽見鞋底的響聲,男女行走時動作都不能太大。如果側身面對客人,就需要將身體轉正。如果兩個人面對面地相遇,就需要讓客人先走。
4. 茶藝都有什麼道具~學名都叫做什麼
泡茶、飲茶時所需的各種器具,以增加美感,方便操作。
1、桌布:鋪在桌面並向四周下垂的飾物,可用各種纖維織物製成。
2、泡茶巾:鋪於個人泡茶席上的織物或覆蓋於潔具、乾燥後的壺杯等茶具上。常用棉、絲織物製成。
3、茶盤:擺置茶具,用以泡茶的基座。用竹、木、金屬、陶瓷、石等製成,有規則形、自然形、排水形等多種。
4、茶巾:用以擦洗、抹拭茶具的棉織物;或用作抹乾泡茶、分茶時濺出的水滴;托墊壺底;吸干壺底、杯底之殘水。
5、茶巾盤:放置茶巾的用具。竹、木、金屬、搪瓷等均可製作。
6、奉茶盤:以之盛放茶杯、茶碗、茶具、茶食等,恭敬端送給品茶者,顯得潔凈而高雅。
7、茶匙:從貯茶器中取干茶之工具,或在飲用添加茶葉時作攪拌用,常與茶荷搭配使用。
8、茶荷:古時稱茶則,是控制置茶量的器皿,用竹、木、陶、瓷、錫等製成。同時可作觀看干茶樣和置茶分樣用。
9、茶針:由壺嘴伸入流中防止茶葉阻塞,使出水流暢的工具,以竹、木製成。
10、茶箸:泡頭一道茶時,颳去壺口泡沫之具,形同筷子,也用於夾出茶渣,在配合泡茶時亦可用於攪拌茶湯。
11、渣匙:從泡茶器具中取出茶渣的用具,常與茶針相連,即一端為茶針,另一端為渣匙,用竹、木製成。
12、箸匙筒:插放箸、匙、茶針等用的有底筒狀物。
13、茶拂:用以刷除茶荷上所沾茶末之具。
14、計時器:用以計算泡茶時間的工具,有定時鍾和電子秒錶,可以計秒的為佳。
15、茶食盤:置放茶食的用具,用瓷、竹、金屬等製成。
16、茶叉:取食茶食用具,金屬、竹、木製。
17、餐巾紙:墊取茶具、擦手、拭杯沿用。
18、消毒櫃:用以烘乾茶具和消毒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