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信息化教學工具有哪些
問題一:老師們用著簡單順手、功能強大的信息化軟體類教學工具、應用、資源的名稱?多多益善,謝謝! 教師信息化教學工具
《教師信息化教學工具》提供了教學中常用的九大工具,它們是:教學資源的獲取與加工工具;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工具;演示文稿的製作工具;信息的管理與表達工具;教學數字故事製作工具;知識管理工具;網路協作工具;教學科研工具;網路教室管理工具。
書中以問題的形式,圖文並茂地講解了各種信息化工具在教學中的使用方法;《教師信息化教學工具》既可以作為教師的培訓教材,也可以作為教師教學中備用的教育技術手冊。
編輯推薦
《教師信息化教學工具》是「十二五」教師教育與培訓規劃教材之一。
目錄
模塊1 教學資源的獲取與加工工具
項目1 如何獲取各種多媒體素材?
項目2 如何對多媒體素材進行簡單的處理和加工?
模塊2 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工具
項目1 如何熟練使用QQ?
項目2 如何使用YY並進行語音聊天?
項目3 如何使用飛信並及時發送信息?
項日4 如何使用新浪微博和博客?
模塊3 演示文稿的製作工具
項目1 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有哪些?
項目2 PowerPoint的高級操作有哪些?
模塊4 信息的管理與表達工具
項目1 如何熟練使用Word2003'?
項目2 如何熟練使用Exccl2003?
模塊5 教學數字故事製作工具
項目1 什麼是教學數字故事?
項目2 如何利用會聲會影製作教學數字故事?
項目3 如何利用WindowsMovieMakcr製作教學數字故事?
項目4 如何利用PowerPoint製作教學數字故事?
模塊6 知識管理工具
項目1 如何利用360個人數字圖書館管理教學資源?
項目2 如何使用RSS訂閱?
項目3 怎樣利用WindManager繪制思維導圖?
項目4 怎樣利用Inspiration繪制概念圖?
模塊7 網路協作工具
項目1 如何使用百會工具?
項目2 如何使用WIKI?
模塊8 教學科研工具
項目1 如何搜索中文和外文文獻?
項目2 如何使用問卷星在線調查系統?
模塊9 網路教室管理工具
項目1 如何使用極域多媒體電子教室?
項目2 如何使用凌波多媒體電子教室?
問題二:信息化資源作為教師工具和學生工具,有哪些具體的形式 信息化教學的模式。信息化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教學設計。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環境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協作」與「會話」是學習過程中人際和人機之間的交流,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學習小組的成員之間可以通過會話協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意義建構」靠學生主動去完成,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這樣,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並用所學解決問題。因此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四要素的關系都發生了轉變。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信息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由外部 *** 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成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客體);教學過程由講解說明的進程轉變為通過情景創設、問題探究、協商學習、意義建構等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媒體作用也由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意義建構、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學生用此來查詢資料、探索信息、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下面簡要介紹兩種模式:
1、個別指導。這是經典的CAI模式之一,此模式試圖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計算機來實現教師的指導性教學行為,對學生實施個別化教學,其基本教學過程為:計算機呈示與提問→學生應答→計算機判別應答福提供反饋。在多媒體方式下,個別指導型CAI的教學內容呈示可變得圖文並茂、聲色俱全,並可使交互形式更為生動活潑。
2、問題解決。問題解決是一個十分廣泛的概念。可以想學生提供軟體包,如力學計算程序、SPSS、Mathematica、Matlab等。
此外如操作與練習、教學模擬、情景化學習、案例學習等也是比較常用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為中心,促進學習者綜合能力的培養。
也可以參考這個./question/254521627
問題三:信息技術和信息化教學資源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信息技術和信息化教學資源的作用方式有:
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對象
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個別輔導工具
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
信息技術作為情境探究和發現學習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與知識建構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協作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研發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評價工具
計算機作為教學管理工具
信息技術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採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體。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主要包括感測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
信息化教學是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代教學方法的教學。在信息化教學中,要求觀念、組織、內容、模式、技術、評價、環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問題四:數學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分類有哪些 資源,顧名思義,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教學資源指的是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支持教與學的所有資源,即一切可以被師生開發和利用的來在教與學中使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種學習材料、媒體設備、教學環境以及人力資源等,具體表現為教科書、練習冊、活動手冊和作業本,也包括實驗和課堂演示時所使用的實物,還包括錄像、軟體、CD-ROM、網站、電子郵件、在線學習管理系統、計算機模擬軟體、網上討論BBS、網路教室、電教室、教師、輔導員等大量可利用的資源。本模塊中討論的主要是信息化教學資源,而且是一種狹義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它主要是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各種數字化素材、課件、數字化教學材料、網路課程和各種認知、情感和交流工具……嚴格來說,信息化教學資源與信息化學習資源在概念內涵與外延上都有一些不同,但在本書中對教學資源與學習資源不作嚴格區分,即將它們看成同一概念。
根據《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徵求意見稿)》,目前常見的信息化資源主要包括9類,分別是:媒體素材(又包括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和動畫)、試題、試卷、課件與網路課件、案例、文獻資料、常見問題解答、資源目錄索引和網路課程。另外,還可根據實際需求,增加其它類型的資源,如:電子圖書、工具軟體、認知工具和影片等(轉引自:余勝泉等,2005)。當然分類並不一定以此為標准,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角度和視野來區分各種信息化教學資源,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1)媒體素材:媒體素材是傳播教學信息的基本材料單元,可分為五大類:文本類素材、圖形/圖像類素材、音頻類素材、視頻類素材、動畫類素材。
(2)試題庫:試題庫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測量理論,在計算機系統中實現的某個學科題目的 *** ,是在數學模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教育測量工具。
(3)試卷:試卷是用於進行多種類型測試的典型成套試題,這里的試卷是數字化的試卷。
(4)課件與網路課件:課件與網路課件是對一個或幾個知識點實施相對完整教學的用於教育、教學的軟體,根據運行平台劃分,可分為網路版的課件和單機運行的課件,網路版的課件需要能在標准瀏覽器中運行,並且能通過網路教學環境被大家共享。單機運行的課件可通過網路下載後在本地計算機上運行。
(5)案例:案例是指由各種媒體元素組合表現的有現實指導意義和教學意義的代表性事件或現象,這里的案例也是數字化的案例。
(6)文獻資料:文獻資料是指有關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規、條例、規章制度,對重大事件的記錄、重要文章、書籍等,這些都是數字化的資料。
(7)常見問題解答:常見問題解答是針對某一具體領域最常出現的問題給出全面的解答。
(8)資源目錄索引:列出某一領域中相關的網路資源地址鏈接和非網路資源的索引。
(9)網路課程:網路課程是通過網路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路教學支撐環境。
我國目前正在實行的新課程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作支持,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的變革擴大了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需求並為之提供更大的應用空間。如果沒有適用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信息技術的先進技術潛力就將難以被充分發掘,勢必影響人們對信息技術作用的認識,進而阻礙現代教學觀念形成,影響教學方式的改革,信息技術的普及和遠程教育也就失去了意義。
問題五:信息化工具為教學交流帶來了哪些好處 各有什麼優點 當今社會日益信息化、網路化,不斷發展變化的教育教學環境給廣大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挑戰,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信息化教學工具,成為新時期教師的「必修課」。哪些工具當前使用得較為普遍,這些工具能給教學工作帶來什麼樣的效用,這些都是教師在應用這些工具之前需要了解的。
一、信息檢索工具――Google、Bai
網路信息檢索是目前人們獲取信息最為普遍的一種方式。網際網路中蘊含著越來越多有價值的教育資源,這些資源需要使用有效的信息檢索工具――搜索引擎來查找和獲取。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Coogle(谷歌)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Bai(網路)是目前最為著名的搜索引擎網站。越來越多的教師經常使用Goo出或Bai來收集教學中所需的各種資料,掌握信息的查詢-方法和技巧,學會下載或引用網路資源。成為網路時代教師的一項基本功。
二、教學交流工具――E-mail、QQ、msn
1 E-mail
E-mail即電子郵件,是一種非實時的、非同步的網路交流工具,它是目前人們使用最多、最為基本的網路交流方式。E-mail通過網際網路以電子的格式(如文本、多媒體文件等)將信息發送到收信人的郵箱中,收信人可隨時進行讀取,具有使用方便、傳遞迅速和費用低廉的優點。由於E-mail的方便快捷,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成為師生、生生相互交流的一種首選方式。
2 QQ、MSN
QQ和MSN都屬於網路即時通訊工具,它們的功能基本相同。相對於E-mail,即時通訊工具的最大特點是實時、同步地傳輸信息。教師可以使用QQ與同事或學生進行即時發送和接收信息、語音視頻面對面聊天,甚至傳送文件等。QQ還具備群組功能,使用它可以建立網路工作小組或專題學習小組,方便地進行多人同時交流。即時通信工具方便易用、功能強大,目前用戶群的不斷擴大。特別是在學生群體中的普及率非常高。試想一下。當學生已經習慣於使用QQ與人交流,教師又怎能輕易放棄這一與學生進行溝通的良好渠道呢?
三、教育敘事工具――Blog
Blog――博客,是Weblog的簡稱,即Web和Log的組合詞,翻譯過來稱為「網路日誌」,或簡稱為「網志」。Blog既是一種網路交流平台,也相當於一個個人網站,博客是學習過程和思維經歷按時間記錄的工具,更關注個性化的思想、方法和過程。博客的優勢使之與教育敘事研究有一種天然的契合,博客可以作為個人電子檔案系統,用來寫日記、收集資料、寫教學反思、寫讀書筆記等,並且易於對內容進行分類管理;可以作為教師之間、師生之間以及與家長之間的互動交流平台;博客還可以是教研組、課題組的虛擬教研平台,可以創建博客群組,在網上探討教學和研究、合作編寫教材等。博客技術門檻低、個性化且不失協作性的特點,吸引了許多教師去學習應用這一工具,有關博客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不斷深入,涌現出許多創造性的成果。
四、學習社區構建工具――BBS、Wiki
1 BBS
BBS(電子公告牌)是一種應用極為廣泛的網路交流工具,現在的BBS大都是基於Web網頁的形式構建的,在BBS上通過發帖和回帖進行在線討論,因此BBS又被稱為網路論壇。BBS是由一定的空間、一定規模數量的人群、相應的組織制度、成員參與、一些相同的興趣、特定的文化、共同的認同心理和歸屬感等要素構成,所以又可以被稱之為「虛擬社區」。BBS應用在教學領域,可以用來構建虛擬學習社區,它能為師生提供一個異地的......>>
問題六:學校教育信息化最好的三款軟體 在產品功能上來看上海鵬達計算機系統開發有限公司集中在「統一綜合門戶」、「用戶身份認證管理」、「行政辦公系統」、「學校綜合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學校基礎管理系統」、「實訓管理系統」、「系列模擬教學系統」、「網路教學系統」、「資源庫管理系統」等系統構建方面。
其功能特點:1)軟體嚴格遵循構件化設計架構,使業務邏輯模塊化、開發組件化。方便功能的擴展和與第三方產品的對接。2)滿足學校在業務方面不斷發展變化的要求;3)數據交互平台及統一用戶認證對學校數據進行整合,解決校園「信息孤島」問題;4)人性化、智能化用戶交互設計極大方便用戶使用。
北京立業公信科技有限公司集中在「個性化校園網」、「學生個人門戶」、「院校綜合信息管理」、「在線教育管理」、「在線試題庫」、「數字化教學資源管理」等方面,整體解決方案為《職業院校綜合信息管理系統》(院校通)。院校通以職業院校管理特點為基礎,提供了「網上辦公」,「學校領導」,「招生管理」,「財務管理」,「學籍管理」,「院系管理」,「獎助管理」,「教務管理」,「班主任管理」,「任課教師」,「後勤管理」,「實習管理」,「畢業管理」,「就業管理」,「數字化教學資源」,「試題庫」等功能。
其功能特點:1)強化協同辦公,將多部門協作的工作用軟體實現貫通;2)結合學籍、獎助等部門數據上報要求輸出上報數據;3)獨有的「學校領導」功能使校長可通過系統了解學校總體情況及各部門工作情況;4)能很好的適應技校比較頻繁的變化(技校頻繁的變化指由於招生變化而導致的院系、專業設置的調整;班級合並和分班;部門的職能變化。)。
杭州正方軟體股份有限公司集中在「統一門戶平台」、「內外網門戶網站」、「應用集成」、「內容管理」、「公共服務」、「個人服務」、「協作服務」、「個性化桌面」等方面。
其功能特點:1)提供各種WEB應用系統與門戶系統集成的手段,用於完成對不同應用系統的界面集成;2)提供安全的憑證登錄手段,用於實現對外部系統和內部無法改造系統的訪問時的單點登錄;3)提供滿足用戶個性化使用需求的界面自定義功能;4)提供門戶應用開發框架、工具支持,解決學校一些非系統級應用的快速實現要求。
綜合分析各個系統功能在校園綜合門戶、院校信息化管理、電子資源庫等功能上基本上都有所涉及,基本上可以滿足各院校不同的需求,而上海鵬達在「模擬教學」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同時上海鵬達還開發例如「汽車專業系列產品」等多方面產品,北京立業公信始終致力於中職院校的綜合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發,其中北京立業公信的《院校通》系統在學籍異動」和「招生就業管理」方面的技術優勢比較明顯。杭州正方提出的主要是統一平台的建設,更加強調的是一種服務。可以說三款產品在其功能特點上差別是不很大,加上三家都擁有實力型研發團隊,產品的優劣並不明顯,但是需要強調一點的是,上海鵬達和杭州正方的產品更加適用於大學院校,其研發基礎也是基於大學管理及教務流程的,而北京立業公信的《院校通》是基於職業院校為基礎研發的校園管理系統,更加適用於職業院校。
問題七:信息化教學資源獲取的途徑有哪些 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對象
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個別輔導工具
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
信息技術作為情境探究和發現學習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與知識建構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協作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研發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評價工具
計算機作為教學管理工具
問題八: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環境下的教學有什麼區別 首先,是教學內容的變化。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利用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將過去靜態的、二維的教材轉變為由聲音、文字、動畫、圖像構成的動態的、三維甚至四維教材。網路教學的運用,又將教學內容從書本擴展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樣,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的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可以學得更多、更快、更好。
其次,是教學過程的變化。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由傳統的知識歸納、邏輯演繹式的講解式教學過程轉變為創設情境、協作學習、自主學習、討論學習等新的教學過程。
再次,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信息技術,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掌握「如何學」的能力。學生必須有獨立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協作能力、協調能力等。學生將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學習過程中真正的認知主體。
最後,表現在教師角色的變化上。教師由傳統的知識講解者、傳遞者、灌輸者變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源,教師不能再把傳遞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學生「學」的方法上,為建構學生的知識體系創設有利的情境,使學生「學會學習」。指導學生懂得「從哪裡」和「怎麼樣」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得知識的工具和根據認識的需要處理信息的方法。
總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主導,講授型的教學,學習環境相對貧乏。而信息化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索、交互型的教學,學習環境非常豐富。
問題九: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有什麼不同 傳統教學設計和信息化教學設計有啥區別1、教學內容不一樣。雖然教材沒有改變,但傳統的教學內容就只是單純的課本知識。利用了信息手段後,可對教材進行加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過去靜態的、二維的教材轉變為由聲音、文字、動畫、圖像構成的動態的、三維甚至四維教材。網路教學的運用,又將教學內容從書本擴展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樣,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的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可以學得更多、更快、更好。
2、教學過程不一樣。傳統的教學設計下,教學過程基本上就是老師講,學生聽。整個課堂由教師主導,學生很少或沒有自己思考的時間。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而信息化教學設計中,教學過程由傳統的知識歸納、邏輯演繹式的講解式教學過程轉變為創設情境、協作學習、自主學習、討論學習等新的教學過程。課堂真正由學生主導,給了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
3、學生學習方式的不一樣。信息化的教學設計中,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信息技術,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掌握「如何學」的能力。學生必須有獨立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協作能力、協調能力等。學生將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學習過程中真正的認知主體。而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學生只是充當忠實的聽眾的角色。很少或者沒有發揮自己主動性的機會。學到的也只是課本內容的復述。
4、教師角色的不同。教師由傳統的知識講解者、傳遞者、灌輸者變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信息化教學設計中,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源,教師不能再把傳遞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學生「學」的方法上,為建構學生的知識體系創設有利的情境,使學生「學會學習」。指導學生懂得「從哪裡」和「怎麼樣」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得知識的工具和根據認識的需要處理信息的方法。
問題十:語文課的信息化教學特色有哪些 (1)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體,特別是超媒體技術,建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表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材和工具書變成多媒體化,它們不但包含文字和圖形,還能呈現聲音、動畫、錄像以及模擬的三維景象。例如有一個關於英語詞彙的兒童多媒體學習軟體,有一幅畫面把常用的動作名詞和圖片匯編在一起,當你選擇chase (追逐)一詞,電腦會用聲音告訴你「追逐」就是在某人或某物後面run(奔跑)的意思,如果你還想知道奔跑的確切含義,你再在run上面點一下,電腦又會呈現關於run的聲音解說和動畫。在這樣的多媒體學習材料中,各畫面之間好像有無形的鏈條互相串聯,這種無形的鏈條被稱為超鏈,這種帶超鏈的多媒體又稱為超媒體。俗話說,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有了超媒體「電子書」,活人讀死書的時代將一去不返,因為多媒體教材本身就是活的書。如何把「活書」設計好?如何把「活書」學好?這是信息化時代的教師和學生面臨的新問題。
Ⅱ 數學評價工具有哪些
教學是培養人才、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教學評價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原則,利用所有可行的評價方法及技術對教學過程及預期的一切效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以提供信息改進教學和對被評價對象作出某種資格證明。
一、教學評價的方法體系
1.適合各類教學活動的教學評價形式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學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必然對教學評價的形式提出與之相適應的多樣性要求,故產生了以下幾種基本評價類型的細分形式,即適合各類教學活動的教學評價形式:(1)「教學摸底」型評價。(2)「教學反應」型評價。(3)「教學反饋」型評價。(4)「成果把握」型評價。(5)「認可」型評價。(6)「實態把握」型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是有助於教學活動更有效地開展,因此評價和調節教學活動的結合方式就應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必須根據各類教學活動的特點靈活地加以運用各種評價形式。
2.成績評價中的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
在制定教學目標的同時制定教學細目標,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按照目標進行教學;在考核學生過程中,對照目標進行考核。這就是根據已定教學細目標為標準的絕對評價。這種取絕對標準的評價不僅對教師來說具有追求價值,而且對學生來說又具有學習價值。當然,判斷一個學生的進步情況時,除了用絕對評價外,還需要用相對評價,這就是把某個學生放到全市乃至全國的學生總體中,看其所處的相對地位。這種取相對標準的評價,對於選拔優秀生、淘汰差生是需要的;對教師了解學生間的差異情況也是有利的。
3.多種水平的形成性評價
評價的目的從某種程度講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發現自己的學習能力與潛力。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結合某些學科的特點可採用復式教學與評價,即根據復式教學的特點採用多種水平的評價。具體做法是:根據學生分成的A、B、C不同水平層次的3組情況,在檢查學生的到達目標程度時,分別出3套同一內容的不同要求的檢查題,讓學生在統一時間完成。完成的結果,也許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會得到好成績,而相反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則會得了個不理想的成績,或者大家都得到較好成績。不管什麼樣的成績,都不能做A、B、C3組成績的橫向比較(也不能比較),而是讓學生把成績自己作個前後成績的縱向比較,看是進步還是退步。當然,A、B、C3組的學生並不是恆定的,隨著他們學習水平的變化可以隨時作調整。
4.個體內差異的評價
當試圖判斷或解釋一個學生的某一方面的進步時,必須將其與該學生的另一些方面相比較,然後作出適當的評價。通過這種個體內的差異的比較而作出的評價,就是個體內差異的評價。教師可以把一個學生的各科學習情況作橫向比較,以此了解學生在內容相關程度高的學科中的學習情況,還可以經常把學生的學習成績和他的智力相比較,以此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努力程度:把學生的學習成績和他的興趣愛好相比較,以此來了解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學科特長。這些做法都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其學習潛力。
5.分階段總結性評價
除了每學期、每學年對學生進行的全面考核,即期終考核和學年總評外,還可以在一定年級段各進行一次學生知識、能力、個性心理特徵的總檢驗。這種總結性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習方面、思想品德方面、體育衛生方面和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檢查的方法、形式各種各樣,主要由學校領導和具體職能部門(如教育科學研究室、教導處等)對學生通過聽課、考核,召開教師、學生、家長座談會,參加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以及有關項目的測定。通過這些方法的調查、了解,收集、積累相應的資料,為對學生作出全面、客觀的分析、評價提供依據。
6.主要的評價方法及評價工具
教學評價的方法是教學評價的主體為完成教學評價任務所採用的某些工作方法。而教學評價的工具,則是教學評價的主體在進行教學評價工作時常用的一種評價技術,是對評價對象進行測定時所採取的方式和手段。這如同醫生看病中的診斷方法和探查器具那樣,既有其聯系的地方,又有其不同的方面。無論是教學評價的方法還是教學評價的工具,都受評價目的和評價內容所制約。在對學生的評價中,採用的主要方法有:既有數量化方法,也有非數量化方法,視評價的目的、內容而定;同時,在這兩種方法下,又可以根據教學活動的進程
與要求適當採用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在這中間還可根據評價的價值標准與目的,靈活使用絕對評價或相對評價。當然,這些評價方法具有相互間的聯系與影響。無論是哪種評價方法,都需要使用一定的評價工具,即要有一定的評價技術。常用的評價工具有:(1)教師自製的各科測驗;(2)各類標准測驗;(3)行為觀察記錄;(4)問卷法;(5)交談法;(6)創作,作品分析;(7)技能實演;(8)實驗報告、研究報告、考察報告;(9)個案分析;(10)各類獎懲。
7.教學評價的組織形式
在教學評價的具體實施中,評價的組織形式也是至關重要的,它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學校的教學指導思想。只有民主的教學環境才能促使學生充分、自由地發展,這應該體現在教學的民主化方面。因此,教學評價的組織形式也要體現出這個思想。在總體安排上,可提出教師——學生——家長評價的相互結合,充分依靠這些評價主體的力量,尤其是學生的力量,使評價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教學評價的組織形式一般可分為「他評」和「自評」兩種,其中「他評」又可分為「教師評」「學生評」和「家長評」3種。在通常的情況下,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占居多數。但是,學生評價不僅僅是教師的責任,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學生應該成為評價的主人,學校也應該盡力創造條件,力圖讓學生也擔負起評價的責任。學生參與評價可分為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的相互評價。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活動能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能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在評價的組織形式中應強調教師——學生——家長系統的共同評價。因此,還需要動員家長也來參與評價學生的工作。
無論是教師評價還是家長評價,都應該強調評價學生既要有客觀性,又要帶有鼓勵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充滿信心,哪怕暫時的退步也要把它作為進步的起點。只有這樣的評價才會給學生帶來不斷上進的勇氣。當然,在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中也應強調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發現別人的優點。
8.學生綜合發展手冊
從和教學評價的關系來說,學生手冊是確認一學期或一學年教學成果的總括評價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和教學活動的聯繫上來說,學生手冊通過將學校的評價結果通知給本人或家長,在對本人的努力作出肯定的同時,又指明了今後的努力方向。此外,它還擔負著密切學校家庭聯系的職能。為此,學生手冊必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內容和形式上要考慮到使學生手冊能准確地反映出學生在與學校教學目的有關的德、智、體、美、勞各領域中的努力成果和成績,明確今後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2)在內容上,應設法使家長及學生本人能夠對評價的觀點、標准、記載內容的含義等有較正確的理解。
(3)在形式上,根據學生年齡、心理特點,應有不同階段使用的不同學生手冊。
(4)在以設定具體評價標準的到達度評價時,必須附設具體的目標參照表,以期使家長對孩子的認識和學生對自身的了解有更明確的把握。
(5)在內容和形式上,除了能反映學生的階段特徵外,還應該能反應學生的連續特徵,即既能記錄學生的
階段發展情況,又能記錄學生整個受教育過程中的各方面發展情況。
為了使學生手冊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教學評價的職能,且具備上述幾個特點,可以把學生綜合發展手冊設計成3種類型:一是一學期和一學年的學生總體發展情況匯報手冊,並分低高年級兩種略有不同的手冊;二是學生個體綜合發展情況一覽表,把學生進校至畢業的各方面表現、發展記錄在案;三是學校——家庭聯系冊,通過它,及時向家長匯報學生各方面的表現,並及時從家長那裡獲得反饋意見。
二、教學評價的實踐過程
1.教學評價的對象與主體
教學評價的對象,可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廣義的評價對象包括教學的一切方面,狹義的評價對象即為學生,它涉及學生智力、體質、品德、審美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學生作為受教育的對象,作為教學活動最終目標實現與否的體現者,當然在教學評價中占據核心的地位。因此,一般學校教學中的教學評價對象主要放在學生身上。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發展,使教學活動及其成果更為理想,達到預期的目的。那麼,究竟由誰來對這些對象進行評價呢?換句話說,究竟由誰來擔當評價的主體呢?根據教學活動的要求以及現代教學評價的特點,一般來說,評價主體應能實現下列任務:(1)能親自參加教學活動並能對其目標的完成與否直接起作用的;(2)能對教學活動的結果直接承擔責任的;(3)能根據評價結果,就教學活動的改善及時採取某些對策的。當然,還應擁有辦學的決策權,能為辦學創造各種條件的。根據上述要求,可以看出,能夠直接成為評價主體的是:教師、學生、家長、學校領導以及教育行政機構。
2.教學評價的目標系統
現代教學評價思想認為,目標的判定是必不可少的,帶有決定性意義,在研究「如何評價」之前,必須先弄清要「評價什麼」。在一定意義上說,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評價。教學目標必須與評價目標保持一致,這樣,評價的結果和教學活動的效果就可統一,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效果的評價。而且,還能使評價和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努力集中到一個方向上去,使評價真正發揮出調節教學活動的機能。
在反映教學活動基本目的的教學目標中,既包括高度抽象概括的目標,也包括具體個別的目標,水平是多種多樣的。學校可根據辦學指導思想、人才規格、課程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學校目標體系:(1)學校培養目標、學生培養規格細則;(2)各育目標:德育目標、智育目標、體育目標、美育目標、勞動教育目標等。(3)能力目標。
3.教學評價的范圍
現代學生評價與傳統學生評價的一大區別在於評價的廣度。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一群個性各異的學生,一個班裡的幾十名學生,就有幾十種獨一無二的個性,由此就決定了每個學生在發展上的差異。因此只有對每個學生進行全面地了解、研究,才能對每個學生作出全面而客觀的評價。為此,對學生的評價范圍就必須擴大在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整個學習、活動領域中,即,德育方面、智育方面、體育保健方面、美育方面、智力方面、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等)方面、家庭環境方面,等等。
4.教學評價的組織實施
教學評價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它是從教學的基本目標和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目標出發,來考查學生的現實狀況和到達目標的程度。因此,明確了教學評價的目標以及教學評價的范圍後,就得著手開展教學評價的工作,使教學評價落實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去。教學評價的組織實施工作主要有:
(1)目標的追求與實現。教學是一種意圖性很強的活動,也就是說,教學是一種引導學生一步步逼近所期待的成長目標的工作。一旦教學目標具體確定後,就得朝著目標不斷地努力,這種努力是雙向的,既是教師的,也是學生的,是通過整個教育、學習過程來完成的,但兩者的匯合點是一致的,最終的效果是明確的,這就是希望教學成果與評價成果相吻合,從而達到教學目標與教學效果的一體化。教學效果應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學生的知識水平,二是學生的能力水平,三是學生的態度水平。
(2)資料的收集。資料是評價的依據,如果資料不充足或者主觀意識太強,那麼評價的基礎就不牢,信度就低。所以,為實施評價而收集資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這些資料包括由實驗、測定而得到的量化資料;也包括由觀察、記錄而得到的非量化資料。無論哪一種資料的收集都必須充分利用一定的時間、場合和機會,以及有效利用各類評價工具。
當然,評價主體要看到,無論是通過觀察法獲得的觀察資料,還是通過測驗法獲得的測驗資料,都有它們各自的長處和短處。因此,必須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才能對學生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
(3)資料的處理、分析和利用。在取得評價資料之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對評價資料的處理、分析和利用。這中間包括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統計、分析、解釋和利用。這項工作是從價值上對評價資料進行分析和判斷的,即是對教學效果作出價值上的判斷,因此,它是評價本質之所在。離開了這項工作,也就失去了教學評價的意義,自然也談不上改進今後的教學工作。所以,必須把對資料的處理、分析和利用貫穿於評價工作的全過程。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環節,它執行著一種特殊的反饋機制,它是克服教學活動對目標的偏差,使教學活動保持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評價主體應該認識到,一個簡單的分數,如58分或94分,其作為反饋信息的質量是不高的,只有除這個分數之外,再加上適當的描述性的評語和該分數反映的具體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能力目標的發展水平,才能真正發揮評價的反饋功能
Ⅲ 教學評價工具有哪些
例如期末時給老師的打分問卷測評表,就是一種教學評價工具,評價工具還有如試題、問卷
、檢核表等.其它常用的評價工具有:
(1)教師自製的各科測驗;
(2)各類標准測驗;
(3)創作,作品分析;
(4)技能實演;
(5)實驗報告、研究報告、考察報告;
(6)各類獎懲.
等.
Ⅳ 目前小學使用哪些評價工具
1課堂即時性評價工具——實物、圖片、貼貼紙、拼圖、表格、語言
在課堂學習中教師的評價主要以激勵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鼓勵學生大膽說英語,樹立孩子的信心,讓他們在課堂上想說、會說英語,把評價融入到任務學習、游戲活動、小組競賽中。常用的評價工具為鼓勵性語言、實物、圖片、貼貼紙、獎章、拼圖或評價表格。在使用語言進行評價時要注意語言的多樣化和准確性;針對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低年級更多地使用語言、實物、圖片、stickers、獎章和表格進行評價,中高年級則更多使用語言,拼圖和表格進行評價。如我們經常採用Candostatement的表格讓學生當堂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幫助孩子回顧學習的內容和自己掌握的情況,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效果,如表1所示:
評價結果可採取累計制的方式。即經過一個階段後累計換取對應星星數並記載到階段學習評價表中,或把每位學生獲取的星星粘貼在教室英語園地的「成長欄」。在不斷增加的「星星」的過程中讓學生都可以看見每天自己成長的點滴記錄,激勵學生在課堂認真學習,積極參與。
2階段評價工具——表格、證書
每學期我們根據教材的語言功能、主題模塊將英語學習分為3個階段(一般是每三、四個模塊合為一個階段),每個階段評價的內容包括口語、聽力、基礎知識與綜合運用等。老師則根據各年級不同的測評要求,設計了相應的階段評價表,將學生各階段的口筆試成績以星級制的形式登記,並將平時課堂評價的結果也登記在階段評價表中,及時反饋給家長,並動態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情況,此外,我們還根據階段評價的不同內容項目設計相應的證書。如口試過關證書,比賽獲獎證書等。下表2為五年級英語學習階段評價表:
3課外活動評價工具——獎狀、喜報、證書
語言學習要通過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形成語言運用的能力。英語課外活動的開展,是促進學生英語實踐活動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其活動質量的保證,提供學生展示英語才能的舞台,同時也是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檢閱。我們經常開展的英語課外活動有;校園英語角、校園英語廣播、課本劇表演、英語朗誦擂台賽、英語口語大賽、英語聯歡會,英語手抄報比賽,英語小作文比賽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參加活動,教師根據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靈活地進行評價。常用的評價工具為獎狀、喜報和證書等。下圖為英語課外活動評價工具——喜報。
4其他評價工具——學習檔案袋、問卷調查表、書面評語
學習檔案是展示每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以及反映學生學習成果的一個集合體,同時也是教師觀察學生學習成果和學習進步的窗口。它以學生為中心,多方面和多角度地反映一段時間內學生在教師、家長和學校共同教育下成長進步的過程,為教師提供其他評價手段所無法提供的關於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信息,而且以其靈活性、多樣性和高適合,性的特點而受到廣泛的重視和採用。
學習評價檔案袋一般是以文件夾形式把相關內容集中在一起,檔案的內容應反映學生英語學習過程,可以包括;學期學習計劃、具有代表性的學習成果、各種評價表、日記或周記、反思性總結報告以及教師、家長或同學對自己學習評價的觀察評語等。建立擋案袋要十分明確其目的是什麼,對象是誰,如何使用,對學生有什麼幫助。要有計劃性地建立檔案袋,並要注意,建立學生英語學習評價檔案袋不應增加學生負擔。
Ⅳ 管理工具和方法有哪些
管理工具和方法如下:
一、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是一種能夠較客觀而准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實情況的方法。
Ⅵ 管理學中哪些工具
SWOT分析模型...
SCOR模型...
SFO模型...
SCP分析模型(Structure-Conct-Performance Model,結構-行為-績效模型)
安索夫矩陣...
三維商業定義(Three Dimensional Business Definition)...
ADL矩陣...
安迪•格魯夫的六力分析模型...
標桿分析...
SERVQUAL模型...
魚骨圖(Cause & Effect/Fishbone Diagram)
頭腦風暴法...
PDCA循環...
帕累托法則(Pareto Principle,80/20法則)
SMART原則...
ABC分類法(Activity Based Classification)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
波特鑽石理論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波特競爭戰略輪盤模型...
定向政策矩陣(Directional Policy Matrix,指導性政策矩陣,簡稱DPM或DP矩陣)
二元核心模式(al-core approach)...
服務金三角(Service Triangle)
福克納和鮑曼的顧客矩陣...
服務質量(Quality of Service,QoF)
全面質量管理...
朱蘭的質量三元論...
DMAIC模型...
六西格瑪(Six Sigma)
差距分析(Gap Analysis,又稱缺口分析、差異分析)...
CSP模型...
QSPM矩陣...
戰略地位與行動評價矩陣(SPACE矩陣)
波士頓矩陣(BCG Matrix)
BCG三四規則矩陣...
波士頓經驗曲線(BCG Experience Curve)...
內部因素評價矩陣(In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IFE矩陣)
外部因素評價矩陣(EFE矩陣)
內部-外部矩陣(Internal-External Matrix,IE矩陣)
大戰略矩陣(Grand Strategy Matrix)
變革五因素...
策略方格模型(Strategic Grid Model)...
波特行業競爭結構分析模型...
多點競爭戰略...
杜邦分析法(DuPont Analysis)...
GE矩陣(GE Matrix/Mckinsey Matrix)
蓋洛普路徑(The Gallup Path)
競爭資源四層次模型...
價值鏈信息化管理...
競爭優勢因果關系模式...
競爭對手分析工具(Competitor Analysis)...
完整價值鏈分析(VCA)的基本原理...
腳本法(Scenarios,Scenario Analysis)
KT決策法(KT Matrix)
擴張方法矩陣...
利益相關者分析(StakeholderAnalysis)
雷達圖分析法...
盧因的力場分析法...
六頂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s)...
華信惠悅人力資本指數(HCI,Human Capital Index)
橫向價值鏈分析...
行業內戰略集團分析...
基本競爭戰略(Generic Competitive Strategies)
競爭戰略三角模型(Triangle Model)
價值網模型(value net)
績效稜柱模型(Performance Prism)
利潤庫分析法...
核心競爭力分析模型(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麥肯錫7S模型(Mckinsey 7S Model)
麥肯錫三層面理論(Three aspect theories)..
麥肯錫邏輯樹分析法...
諾蘭的階段模型...
PEST分析模型(PEST Analysis)...
PESTEL分析模型...
PAEI管理角色模型...
PIMS分析...
佩羅的技術分類...
企業素質與活力分析.
QFD法..
ECR系統(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有效消費者反應系統)
SECI模型(SECI Model)
過程決策程序圖法(PDPC法,Process Decision Program Chart)..
樹狀圖(Tree Diagram or Dedrogram)
關聯圖法 (Inter-relationship diagraph)
KJ法又稱A型圖解法、親和圖法(Affinity Diagram..
信息孤島...
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MIS)
價值鏈管理(Value Chain Management,VCM).
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
企業價值關聯分析模型...
企業競爭力九力分析模型..
企業戰略五要素分析法..
人力資源成熟度模型(Peopl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PCMM).
人力資源經濟分析
RATER指數.
RFM模型...
瑞定的學習模型...
GREP模型..
3C戰略三角模型.
湯姆森和斯特克蘭方法.
V矩陣.
陀螺理論(Gyroscope Theory).
SIPOC模型..
戰略鍾模型
戰略地圖(Strategy Map)
組織成長階段模型(Growth_Phases Model)..
戰略選擇矩陣..
管理要素分析模型..
戰略群模型.
綜合戰略理論.
重要性-迫切性模型(PQM)
知識鏈模型(Knowledge Chain)
知識價值鏈模型(Knowledge value chain, KVC)
知識螺旋(Knowledge Spiral)
平衡計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簡稱BSC)
組織結構模型.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簡稱SCM)
波特價值鏈分析模型(Michael Porter's Value Chain Model)
客戶關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
PIMS分析(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ies).
企業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業務流程重組)
360度薪酬.
目標管理 (mbo)
魚缸會議..
情形分析圖
TDC矩陣(Time Distance Complexity Matrix)... 337
QQTC模型
PARTS戰略(Participators、Added values、Rules、Tactics、Scope)
布萊克的管理方格理論(Management Grid Theory)
布雷德福的敏感性訓練理論(Sensitivity Training)
情緒ABC理論
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
「復雜人」假設
赫茲伯格的雙因素激勵理論.
霍桑效應
奧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
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戈夫曼擬劇論(Goffman's Dramaturgical Theory)
常人方法學(Ethnomethodology)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
利克特的支持關系理論(Support Relation Theory)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X理論和Y理論(Theory X and Theory Y)
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
心理定格(Frames)
團體力學理論.
社會惰化(social loafing)
領導行為連續體理論(Leadership Continuum)
「自我實現人」假設(Self-Actualizing Man)
上面是一些常用的管理工具,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