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想去朝鮮玩,怎麼辦手續啊,坐什麼交通工具好呢
建議你直接和旅行社聯系,他們會幫你辦妥手續,不負雜,不需要簽證
⑵ 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用過馬匹作為交通工具嗎
為朝鮮戰場輸送兩萬五千匹軍馬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在支援前線方面,把軍馬作為配合戰爭的一支動力軍,並成立了以軍馬為單元的獨立體系,中央軍委根據朝鮮的山地崎嶇地形,於1951年初,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馬政局」,在戰爭期間為前線共輸送了25000匹軍馬。這一超大規模的軍事組織協調行動,已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著名的軍事史實,也是全世界舉世無雙的壯舉,至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做到把兩萬五千匹軍馬跨國行動,此舉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典故。但在當今,這段舉世聞名的創舉和軍事史實,卻知曉的不多。
揭秘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典故,對研究我國軍史和文化史將起到釋疑補缺的作用。同時,也為那些跨國戰死在疆場上、默默無聞的幾萬匹中國軍馬樹碑立傳。
由於軍馬「不會說話、不能表達」,中國軍馬在朝鮮異國他鄉的戰火紛飛歲月里,它們出生入死始終貫穿戰爭的始末,為抗美援朝戰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軍馬是無名的英雄,卻是更有名的軍魂。
早在1950年10月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前,6月25日朝鮮爆了發內戰,金日成派特使向我國提出支援軍火武器的請求,那時我軍牡丹江軍馬場場長鄭新潮負責向牡丹江軍馬場、肇東軍馬場、扎蘭屯軍馬場組織調集軍馬,通過中朝邊境,就已開始向朝鮮人民軍輸送了部分軍馬,這些軍馬跨過鴨綠江,深入朝鮮腹地,就已奔赴戰爭前線。
1950年8月1日,中央軍委炮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當時由於馬拉大炮,其籌備期間就設立了指揮處、幹部處、馬政處等部門,鄭新潮調入炮司馬政處工作。
1950年8月,經李濟深介紹,周恩來推薦,經軍委會議通過,毛主席簽署了:委任(原清帝皇叔)載濤先生為軍委炮兵司令部馬政局顧問。
此後,軍委炮兵司令部馬政處改建成立馬政局,隨著朝鮮戰爭的發展變化,鄭新潮局長與載濤一起工作,並視察東北與西北各馬場,同時,為天安門閱兵式挑選軍馬。
(上圖鄭新潮與載濤為天安門閱兵式挑選優質軍馬)
10月19日,炮兵部隊和13兵團、9兵團先後准備抗美援朝跨過鴨綠江,部隊都需要配備大量的軍馬。當時剛成立的炮司馬政局就沒有幾個人,鄭新潮局長向陳錫聯司令員、萬毅、蘇進副司令員提出:由於炮兵司令部馬政局的權利和范圍受限,局限了向全國調集幾萬匹大量軍馬的收集行動,不僅炮兵管轄范圍受到局限、權利隸屬也受到局限。鄭新潮建議:成立軍民共同合作的全國性調集和收集軍馬的機構。
軍委炮兵司令部陳錫聯在軍委會議反映了以上炮司調集大量軍馬存在的局限問題,中央軍委經毛主席朱德同意,批准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馬政局」,炮司責成鄭新潮立即投身籌備成立此機構。
(上圖右鄭新潮局長選址:北京大方家胡同,並掛上牌子: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馬政局)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馬政局(後稱軍委馬政局)成立後,立即召開了全國全軍(包括各大軍區)參加的抗美援朝軍馬調集動員大會。全民一致,全軍一致,為戰爭迅速動員馬源,在抗美援朝期間,分批分期先後向朝鮮戰場輸送了25000匹軍馬。
(上圖鄭新潮作詞,抗美援朝中軍馬官兵詠唱的軍馬歌曲)
到了1953年朝鮮戰爭快要結束時,軍委總後勤部才正式成立軍馬局。炮兵司令部馬政局與總後勤部軍馬局等全軍各軍馬部門均歸屬軍委馬政局統一調度管理。軍委馬政局直至抗美援朝戰爭結束,與總後軍馬局及炮司馬政局合並一體。所以,軍委馬政局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的產物,並為抗美援朝戰爭發揮了巨大作用。
(上圖鄭新潮與載濤(皇叔)奔赴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為朝鮮戰爭收集與調度軍馬,運輸軍馬)。
請網路:鄭新潮,牡丹江軍馬場、扎蘭屯軍馬場、軍委馬政局等網路
未完待續,因歷史遠久,難免有誤,不妥之處,望海涵,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