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客家人做煤用工具叫什麼
擴展閱讀
企業公賬開戶費用多少 2025-02-08 15:02:15
石油廠管道怎麼清洗 2025-02-08 14:58:17
公證處翻譯費用怎麼算 2025-02-08 14:57:21

客家人做煤用工具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6-18 12:24:31

『壹』 傳統打鐵都用到什麼工具

傳統打鐵工具有鐵匠爐、鐵夾(用來夾燒熱了的鐵坯)、砧子(鐵匠打鐵的平台)、鐵錘、磨石等。

打鐵鋪也稱「鐵匠爐」。屋子正中放個大火爐,爐邊架一風箱,風箱一拉,風進火爐,爐膛內火苗直躥。要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後移到大鐵墩上,由師傅掌主錘,下手握大錘進行鍛打。右手握小錘,左手握鐵鉗,在鍛打過程中,上手要憑目測不斷翻動鐵料,使之能將方鐵打成圓鐵棒或將粗鐵棍打成細長鐵棍。

打鐵先得本事硬,首先就得有個好身體,沒有力氣不能打鐵,沉重的大錘輪番起落,需要的是氣力和耐力。一個好的鐵匠,更是需要不斷地累積經驗。

可以說在老鐵匠手中,堅硬的鐵塊變方、圓、長、扁、尖均可。鐵器成品有與傳統生產方式相配套的有農具,如犁、耙、鋤、鎬、鐮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鍋鏟、刨刀、剪刀等,此外還有如門環、泡釘、門插等。

(1)客家人做煤用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打鐵工藝流程

1.揀料:挑揀好鐵料可以節省作為燒料的煤炭和鍛打時間。主要靠打鐵師傅的經驗,通過目測與手掂來挑選合適的鐵料。

2.燒料:挑好鐵料後,喂入爐灶里,立刻來回拉動風箱手柄鼓風燒旺爐火(現在大多使用鼓風機替代,節省人力)。鐵匠手握長柄鐵鉗夾住鐵料翻動,使鐵料充分受熱,軟化。

3.鍛打:將加溫到一定程度的鐵料夾到鐵墩上,舉錘敲打。若打制的是小件器具,鐵匠一人就可拿著小錘反復敲打定型。若是大件器具,須得兩三人掄大錘輪流敲打。

4.定型:鍛打後的鐵料逐漸失去火紅的顏色和足夠的溫度,鐵匠再次將它喂入火塘里,再次燒料。定型是個反復的動作,直到初具成品模樣。

5.拋鋼:鐵匠手下的器具,只要是刀具之類的都要拋鋼。而鋼料下在刀具上的多寡與均勻度,往往成為顧客評定該刀具好壞的標准。拋鋼有兩種方法,一曰明鋼,一曰暗鋼。所謂明鋼,是在刀具的關鍵部位,刀刃上用鋼全部包裹了鐵料;所謂暗鋼,是在刀刃的部位將鋼與鐵混雜敲打在一起。

6.淬火(這是打鐵工藝中最精華的部分):打制鐵器過程中,定型和拋鋼兩道工序都夾雜著淬火這一工序。打造的鐵器好不好,火候的掌握和冷卻是關鍵。

淬火時,常用的冷卻介質有鹽水、清水和油三種。而最多被採用的是普通的涼水。鍛好的鐵件放入水內,「哧啦」一聲,熱氣騰起,即可將之取出來。

淬火時,須保持鐵器的足夠溫度。有些經驗豐富的鐵匠會在普通水裡淬水之後,加溫再度放鹽水裡淬火,以增加光澤度。

7.回火:鍛件淬火後硬度變高了,但脆性大了,容易變形,甚至出現細小的裂紋。可將之重新放回火爐加溫來調整硬度。

8.澤油:所謂澤油,就是在鐵器回火後趁高溫尚存,迅速夾塊豬肉(或直接用植物油,甚至豬皮也可以),將豬肉豬皮貼到器具上反復摩擦,鐵器的高溫使豬肉滲出豬油塗抹在器具上,這既有助於提高光澤,又能使得器具長時間不生銹。

『貳』 客家人灶頭前的燒火工具有哪些

小時候,農家孩子們與螢火蟲共舞、與老牛共納涼,在灶台邊上長大。

飢餓的年代,雖說缺米少面,終年不見油腥,可沒有幾顆米粒的野菜稀飯,照樣能把小肚子喝個溜圓。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就能爬上灶台,握著小手都握不下的粗粗的洗鍋把子,幫助早早上工去了的爸爸媽媽洗鍋刷碗。

有時,鐵鍋生銹了,刷也刷不掉,跑去告訴爺爺,爺爺抖動兩下嘴唇,顫顫地說,「這鍋也苦了,多少日子都沒沾過油腥了。」

後來,日子好過些了,逢年過節,也有些魚呀肉的上桌了。於是灶膛里的火會更紅更旺,隨著大人們鏟子的攪動,燒得紅紅的鐵鍋更是歡快地嘶嘶響著,灶膛里燃起的熊熊的火焰,映著燒火的孩子滿是喜氣的小臉,那香噴噴的紅燒肉紅燒魚的美味,更是在灶頭歡歡悅悅忘情飄散。

一般客家人的土灶有兩個口,一個放大鍋煲水煮菜,一個放小鍋蒸飯、紅薯、芋頭等。

灶頭上面放油鹽醬醋、瓶瓶罐罐等;灶口的正前方,距灶膛口一米開外,圍著的是堆放柴草的地方。靠灶頭前則放置著幾件生火的用具:吹火筒、燒火棍、火鉗、火鏟、火叉等。

燒火是件麻煩又講究技巧的活兒,點火、添柴、撥弄、吹氣、疏通樣樣有學問,過去土灶不通風,要想火不熄滅,火勢合適,就離不開這幾件寶。

吹火筒

一截不到兩尺長的竹筒,一般有三個竹節,前兩個打通,第三個鑽一個小孔,一頭吹氣另一頭出氣。

燒火棍

人們從乾柴堆里隨手取的一根木棍,燒火棍大約一米來長,多選用拇指粗細且較直的木棍,只要用著順手就行。燒火時用燒火棍將柴草挑起,火就會很旺。需要小火時,就用燒火棍把柴草壓在灶底。燒火棍用的時間久了,會越燒越短,短到不好拿了就當柴火燒掉,再找一根。用細竹竿當燒火棍時遇火會發出噼啪的聲響,有時還會把鍋炸破的。

燒火棍不但是家家戶戶做飯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各家各戶用於自衛的最方便武器。半夜雞叫,外面有動靜,隨手從鍋台邊拎燒火棍就可以攆出去;孩童淘氣了,挨燒火棍打也是最多的;左鄰右舍打架,基本的「武器」也是燒火棍;院子里,狗咬豬,豬粘狗,轟他們大多也是用燒火棍。燒火棍可以說是一個絕對服從領導,聽從分配的好家庭成員。

火鉗

主要是在燒火時用來添加柴火。燒水做飯要用火鉗不斷的往灶膛里添柴火,火才不會熄滅。

鉗一般由鐵匠打成,分成兩部分,由手柄、鉗肩、鉗臂組成,在鉗肩處相互交叉點安裝一螺栓便於活動,樣子像剪刀。鉗的一頭是兩個豆瓣形的把手,中間有鉚釘將其連接起來。另一頭就與剪刀不同了,是長長的鐵腳,打鐵師傅將其頂端打成薄薄的圓形,這樣更容易鉗牢各類東西。這兩根鐵腳一定要長,不然手就得往灶坑深處伸,火就會燙傷握在把上的手。

在上世紀80年代,有些人的生活好了,燒起了煤,燒煤最常用到的就是火鉗,換煤時既不會夾爛煤又可以減少煤逐塊夾出時熱量的損耗和煤灰的撒落,非常方便實用。

火鏟

主要是用來掏灰,如果灶膛鍋洞里積了灰,火力就不猛,就得用火鏟掏灰,可以用火鏟伸入灶膛鍋洞里掏,也可以從灶膛鍋洞底下的灶坑裡伸上去掏捅。

它的鏟頭由鐵或鋼製成,類似平底鍬,前頭為平直的利刃,後面根據用途安裝長短不一的木柄。其中長木柄多用來掏灶坑裡面的灰土,而短木柄則用來掏火爐裡面的爐灰。

火叉

除了具有燒火棍的作用外,「U」形的樣式上有一鐵箍連接木把,兩齒鋒利。

人們在燒火的同時,常常還會烤東西,穿上兩個玉米或是紅薯,放在灶膛里燒熟,燒的同時要不住地翻動,才不會燒糊。烤出來的玉米、紅薯又香又好吃。

不過我小時候是直接扔進灶膛的,燒熟後用火鉗甚至燒火棍扒拉出來就好了。

風箱

需要大火的時候,就要用到這大傢伙了。

拉風箱的樂趣??無以言表,不說了。簡直就是童年最美的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