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計時的工具有什麼
擴展閱讀
企業公賬開戶費用多少 2025-02-08 15:02:15
石油廠管道怎麼清洗 2025-02-08 14:58:17

計時的工具有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6-18 22:22:34

㈠ 古代有哪些計時工具

圭表、刻漏、沙漏、水運儀象台、大明殿燈漏等。

1、圭表

圭表是古代漢族科學家發明的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圭表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

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當太陽照著表的時候,圭上出現了表的影子,根據影子的方向和長度,就能讀出時間。

2、刻漏

刻漏引又稱漏刻﹑漏壺,是中國古代的漏水計時器。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儀象台

水運儀象台是北宋時期蘇頌、韓公廉等人發明製造的以漏刻水力驅動的,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大型自動化天文儀器。

標志著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高峰,被譽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鍾。

水運儀象台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以前各家儀器的優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

在機械結構方面,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天文台。

5、大明殿燈漏

大明殿燈漏是中國鍾表史上最為著名的計時儀器之一,由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

著名科技史專家英國李約瑟博士在研究了歐洲鍾表與中國宋代水運儀象台後,曾在他的《中國天文鍾》一文中斷言「中國天文鍾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鍾的直接祖先」。歐洲最早出現機械鍾是1320~1350年間。

它的工作原理屬漏水計時,而造型似宮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之為大明殿燈漏。古文獻《元史 天文志》對它有專條記敘,試作今譯如下:

燈漏高一丈七尺(合今尺五米四),它的框架用金製作。上部有彎曲的梁,梁的中間是一顆雲珠,雲珠二側有象徵日月的球體,日在左,月在右,雲珠之下再懸有一顆珠子。這曲梁的兩端各裝有龍頭,龍的嘴能張合,龍的眼珠能轉動,用這樣的動作顯示燈漏內的水流是快了還是慢了。

曲梁的下面有一中梁,在中樑上,一左一右有兩條戲珠的龍,它們隨著珠子的下降或上升而俯仰,用這樣的姿態顯示燈漏內的水位是否適應運行的需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圭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刻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沙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運儀象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明殿燈漏

㈡ 生活中常見的計時工具有哪些寫三種

生活中常見的計時工具有:

1、懷表:英文名稱是POCKET WATCH,意思是佩帶在胸前、懷里的表。它表端有一條鏈子可以固定在身上,可以是裝在西裝背心口袋裡的袖珍鍾。

2、手錶:或稱為腕錶,是指戴在手腕上,用以計時/顯示時間的儀器,手錶通常是利用皮革、橡膠、尼龍布、不銹鋼等材料,製成表帶,將顯示時間的「表頭」束在手腕上。

3、鬧鍾:是帶有鬧時裝置的鍾。既能指示時間,又能按人們預定的時刻發出音響信號或其他信號。鬧鍾的機芯結構主要有機械式和石英電子式兩大類。

4、掛鍾:指掛在牆上的時鍾。最早是由塔鍾演變而來,大約在16世紀歐洲出現龐大體積的塔鍾建築,限於當時的製造技術,鍾表一般體積較大。

5、秒錶:是一種常用的測時儀器。又可稱"機械停表"。由暫停按鈕、發條柄頭、分針等組成。它是利用擺的等時性控制指針轉動而計時的。

㈢ 三種古代人們晚上計時的工具和方法

古代人們晚上計時的工具有:刻漏、沙漏、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大明燈漏。

計時的方法分為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台等。

1、刻漏又稱漏刻、漏壺。

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2、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3、水運渾天儀

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復雜了。

4、水運儀象台

是一套比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世界史上繼一行之後的重大創造的繼續,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5、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3)計時的工具有什麼擴展閱讀:

星象定時:

這種方法比用動物報時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據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變化來確定晚上時間階段的。

根據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長,初三初四見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開始計算時間,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計算夜間時間,到了冬天還有「參落正南」——半夜之說(參指三星)。

另外,根據北斗星在每個季節的晚上轉動位置則更是古代晚上報時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黃昏6點和早6點位置和晚上12點的位置——卯時、申時和子時是十分准確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東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們經常根據季節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斷夜間的時辰應該是什麼時間,所以古人有「斗轉星移」一整套夜觀天象之術。

㈣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日晷,滴漏和線香。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更夫打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都成更夫的代名詞了,打更其實就是報時,晚上七點打落更,二更為晚上九點,三更為晚上十一點,四更為凌晨一點,五更為凌晨三點。除了通過滴漏,燃香等來計時,古人還發明了日晷,圭表,水運渾動儀,水運儀象台等。這些計時器相輔相成,與時俱進,為古人提供更為准確的時間。

日晷詳情

日晷是一種由視太陽位置告知每天時間的裝置,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沿用時間長達千年。日晷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日晷有兩層含義,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

㈤ 古代計時工具有哪些

古代計時工具有:圭表、日晷、漏壺、沙漏、油燈鍾、蠟燭鍾等

㈥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刻漏、沙漏、圭表、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大明燈漏等。刻漏:又稱漏刻、漏壺,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刻漏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漢遺物,共3件,均為泄水型。刻漏的原理是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圭表:又稱,日晷,日規,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

水運渾天儀:其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

㈦ 計時工具有哪些呢

工具:

日晷

一是「日晷(Gui第三聲)」。古代有一種測定時間的儀器叫做「日晷」,它是由一隻斜放的有刻度的巨大「表盤」和位於「表盤」中心的一根垂直豎立「表針」組成,是以太陽鋒簡移動,「表針」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的。日晷在北京故宮里可以見到(10多年前我去北京故宮見到過,後來我曾到浙江橫店的明清公苑裡也見到這樣的仿製品,那就粗糙多了)。

二是「漏」。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

我國古代在創制天文儀器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創造性地設計和製造了許多種精巧的觀察和測量儀器。我國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來度量日影長短的,它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已無從帶基中考證。

圭表

圭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古代計時方法

特定稱謂計時法

古代人們根據寒暑的變化現象,把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不同的時段。比如春季就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春就是初春或早春,仲春就是春天中間的一段時間,季春就是暮春或晚春。夏秋冬三個季節同樣如此。

古人還根據天上有沒有月亮和月亮的圓缺來記月蠢山,稱為晦、朔、弦、望。晦就是月終;朔是初一;弦分上弦(就是每月的初七、初八)下弦(每月二十四、二十五);望就是十五。

古代人們又根據日夜的輪換,把一天分為若干時段。比如按照太陽的出沒,分為日出、日中、日入。日出也稱為旦、早、朝、晨;日入稱為夕、暮、晚、昏,也稱為日夕。古時候人們每日兩餐,早飯在日出以後,稱為「食時」。

晚飯在日入以前,稱為「哺時」(現在還有不少地方保持這一日兩餐的習慣和傳統)。日入以後先是「黃昏」,然後是「人定」,人定以後是「夜半」(即半夜)。接著是「雞鳴」,也稱為「昧旦」或「昧爽」,就是天將明的時候。雞鳴以後是「平旦」,也稱為「平明」,是指清晨天剛亮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