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貨幣政策的三大政策工具在何經濟形勢下如何運用
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是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利率和公開市場操作,貨幣政策的總體操作原則是逆經濟周期,熨平經濟周期。
如果流動性過剩,經濟過熱,即增長速度太快或者通貨膨脹率很高,則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即提高存准金率、再貼現利率,公開市場上賣出債券,回籠貨幣。
如果流動性不足,經濟發展乏力,則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即降低存准金率、再貼現利率,公開市場上買入債券,投放貨幣。
Ⅱ 貨幣政策的工具及其如何作用
問:試述貨幣政策的工具及其如何作用。
校解析答案: 貨幣政策工具,又稱為貨幣政策手段,是指各國 *** 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取的政策措施。一般性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三個,即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商業銀行在吸收到存款之後必須將一定比例的存款交存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可以控制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從而實現對宏觀經濟的調節。具體說來,在經濟過熱的時候,中央銀行調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交存的存款自然就會增加,而用於放貸的資金相應減少,實際上就減少了貨幣供應量,從而對經濟產生收縮的作用;在經濟蕭條的時候,中央銀行調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根據上面所說的原理,實際上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從而對經濟產生擴張的作用。
2、再貼現率。當商業銀行面臨資金不足時,可以用手中的票據向中央銀行進行再貼現,實際上就是向中央銀行申請的一種再貸款。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所支付的利息比率就稱為再貼現率。中央銀行通過調高或調低再貼現率,同樣可以控制商業銀行能夠用於放貸的資金量,由此使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產生增減變化,最終實現對宏觀經濟的調節作用。
3、公開市場業務。所謂公開市場業務就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特別是短期國庫券),以此來調節貨幣供應量的一種政策性行為。在經濟過熱的時候,中央銀行通過金融市場賣出有價證券,回籠貨幣,從而減少貨幣供給量,對經濟產生收縮的作用;在經濟蕭條的時候,中央銀行則通過金融市場買進有價證券,把貨幣投入市場,從而增加貨幣量,對經濟產生擴張的作用。
1月份參加了《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的考試,感覺還可以,通過應該沒問題,我覺得串講的兩位老師講得不錯,記憶深刻!接下來要准備四月份的考試了,我這次報了四門,加油吧。
陳靜老師的《基礎會計學》課程,講得非常生動,重點很突出,這門課程有信心通過,通過後,我就可以畢業啦。
Ⅲ 如何應用財政政策工具來實現財政政策目標
財政政策工具也稱財政政策手段,是指國家為實現一定財政政策目標而採取的各種財政手段和措施,它主要包括財政收入(主要是稅收)、財政支出、國債和政府投資。
財政政策工具有收入政策工具和支出政策工具。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稅收。支出政策工具分為購買性支出政策和轉移性支出政策,其中,購買性支出政策又有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和消費性支出政策之別。
拓展資料:
財政政策是國家制定的指導財政分配活動和處理各種財政分配關系的基本准則。它是客觀存在的財政分配關系在國家意志上的反映。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又是國家干預經濟,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工具。
「一切剝削階級國家的財政政策都是為著維護其超經濟的剝削關系。當其統治者處於上升時期時,往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採取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財政政策。但隨著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財政政策會變得越來越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從而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段話指的是剝削階級國家怎麼使用財政政策。
構成工具有哪些?
政府支出。是指整個國家中各級政府支出的總和,由具體的支出項目構成,主要可以分為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兩類。政府購買是指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如購買軍需品、機關公用品、政府雇員報酬、公共項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屬於政府購買。
政府購買支出是決定國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規模直接關繫到社會總需求的增減。購買支出對整個社會總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調節作用。政府轉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等方面的支出。轉移支付不能算作國民收入的組成部分,它所做的僅僅是通過政府將收入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進行轉移和重新分配。
政府收入。再看政府的收入。稅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按照法律預先規定的標准,強制的、無償的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與政府購買支出、轉移支付一樣,稅收同樣具有乘數效應,即稅收的變動對國民收入的變動具有倍增作用。
當政府稅收不足以彌補政府支出時,就會發行公債,使公債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又一組成部分。公債是政府對公眾的債務,或公眾對政府的債權。它不同於稅收,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籌集財政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和地方政府的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