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有什麼計時工具
圖七,掛表,小時候家家都有著種表,不過現在好多人家都換上了電子表。
㈡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日晷,滴漏和線香。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更夫打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都成更夫的代名詞了,打更其實就是報時,晚上七點打落更,二更為晚上九點,三更為晚上十一點,四更為凌晨一點,五更為凌晨三點。除了通過滴漏,燃香等來計時,古人還發明了日晷,圭表,水運渾動儀,水運儀象台等。這些計時器相輔相成,與時俱進,為古人提供更為准確的時間。
日晷詳情
日晷是一種由視太陽位置告知每天時間的裝置,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沿用時間長達千年。日晷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日晷有兩層含義,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
㈢ 中國古代的計時器有哪些
一、圭表
圭表是中國最古老、結構最簡單的一種測量日影長度的儀器。由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標竿(表)和一把正南北方向的尺(圭)兩部分相互垂直組成。
根據正午時測 量表影的長度可以推定二十四節氣,從表影長短的周期性變化,可以確定一年的天數。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 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
二、日晷
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 「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
晷面兩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這正是一日24小時。絕大部分的日晷顯示的都是視太陽時,有些在設計 上作了變更,可以顯示標准時或是日光節約時間。
三、漏刻
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工具。漏,只漏壺;刻,只箭刻,即由漏壺水面的高低,通過箭刻的標度米標來標示時間。
漏刻的歷史不僅古老,而且經歷了漫長的發展 歷程,幾乎始於新石器後期一直應用至清代。至今保存最早的漏刻,是西漢時製造的,據史籍記載,漏刻的發展大致為,由單壺到多級壺,由沉箭法到浮箭法,東漢 時,張衡改單壺為雙壺,改沉箭為浮箭。
為盡量保持漏壺水量基本不變,水滴受水壺速度均勻,從而提高計時的准確性,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漏壺多至三級、四級、 以三級漏使用最為廣泛。
中國的漏刻,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世界上最精準的計時器。經考證大約在西漢中期,中國漏刻的計時精確度比14世紀歐洲的機械鍾還高。
四、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五、渾天儀
《晉書·天文志》記載東漢張衡(公元78~139)製造渾天儀,說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六、水運儀象台
為北宋元祐三年(1088)蘇頌、韓公廉等人所制。這台水運儀象台高三丈五尺余,寬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台的下層有提水裝置,由人力推動河車,帶動升水上輪和下輪(筒車),將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
台中平水壺保持水位恆定,並通過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樞輪(水輪)上的受水壺流泄恆定流量的水,推動樞輪。樞輪通過傳動齒輪帶動晝夜機輪、渾象和渾儀。
七、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㈣ 古代四大計時工具是什麼
古代四大計時工具是日晷,刻漏,沙漏,香篆鍾。日晷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間的。刻漏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種類型,受水型精確度更高。沙漏在冬天時使用廣泛,在明朝的時候就記載有五輪沙漏。香篆鍾是流行於12世紀中葉的古代計時器。
日晷,刻漏,沙漏,香篆鍾特點
日晷在古代漢語中本意指的是太陽的影子,後來人們利用太陽的影子測得時刻,並成功得到了一種計時儀器,也由此命名,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間。日晷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
刻漏又被稱為漏刻,它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種類型,剛開始的刻漏大多都是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出來,遇到格叉和關舌時上升,讓服飾在水面上的漏箭隨著水面下降,再從漏箭上面的刻度來表示時間。受水型則是將水從漏壺裡面用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讓漏箭隨水面上升來表示時間,這種方法其泄水型精確度更高。
沙漏特點,刻漏雖然計時准確,但是到了冬天溫度比較低容易結冰,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改用流沙驅動,《明史天文志》中記載早在明初的時候詹希元就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又改成了六個輪子。
根據記載,香篆鍾是一種在12世紀中葉時中國古代流行的一種計時器,在《狄仁傑斷案傳奇》中記載了唐朝宮廷內使用香篆鍾計時的情況,香篆鍾是一個梅花形狀的黃銅盤子,盤子裡面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上都繚繞了一圈盤香,焚燒後可以根據盤香的燒沒程度計時。
㈤ 古代,人們常用什麼工具來計時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圭表、各種日晷、以滴水多
寡來計時的各種水鍾,還有沙鍾、火鍾、蠟燭鍾、輥彈漏刻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等。
日
晷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水
鍾
水鍾在中國又叫做「刻漏」,「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
器,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中國的水鍾,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裝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壺逐漸流行,甚至到處使用。
沙
鍾
沙漏也叫做沙鍾,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西方沙漏由兩個玻璃球和一個狹窄的連接管道組成的。通過充滿了上面的玻璃球的沙子穿過狹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時間來對時間進行測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該沙漏可以被顛倒以測量
時間了,一般的沙漏有一個名義上的運行時間1小時。
火
鍾
火鍾是利用燃燒預定的燃料的速度來計時的,預定的燃料一樣
多,燃燒的速度一樣快,所用的時間就一樣長。
有一種火鍾叫「定時蠟」,蠟燭本身的「燃料」數量已經確定,在燃燒時,只要周圍環境變化不大,蠟燭燃燒的速度也就基本相同,那麼燒完一支蠟燭的時間也就大體一樣。如在蠟燭上刻上相應的記號,就可以用它來計量時間間隔了。
赤道經緯儀
地平經儀在康熙八年開始製造,歷經四年於康熙十二年完成,由子午圈、赤道圈、赤經圈等組成。主要用來偵測太陽時和天體的赤經、赤緯。
蠟燭鍾
蠟燭鍾是根據蠟燭燃燒長度記時的。
㈥ 古代有哪些計時工具
圭表、刻漏、沙漏、水運儀象台、大明殿燈漏等。
1、圭表
圭表是古代漢族科學家發明的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圭表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
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當太陽照著表的時候,圭上出現了表的影子,根據影子的方向和長度,就能讀出時間。
2、刻漏
刻漏引又稱漏刻﹑漏壺,是中國古代的漏水計時器。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儀象台
水運儀象台是北宋時期蘇頌、韓公廉等人發明製造的以漏刻水力驅動的,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大型自動化天文儀器。
標志著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高峰,被譽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鍾。
水運儀象台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以前各家儀器的優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
在機械結構方面,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天文台。
5、大明殿燈漏
大明殿燈漏是中國鍾表史上最為著名的計時儀器之一,由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
著名科技史專家英國李約瑟博士在研究了歐洲鍾表與中國宋代水運儀象台後,曾在他的《中國天文鍾》一文中斷言「中國天文鍾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鍾的直接祖先」。歐洲最早出現機械鍾是1320~1350年間。
它的工作原理屬漏水計時,而造型似宮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之為大明殿燈漏。古文獻《元史 天文志》對它有專條記敘,試作今譯如下:
燈漏高一丈七尺(合今尺五米四),它的框架用金製作。上部有彎曲的梁,梁的中間是一顆雲珠,雲珠二側有象徵日月的球體,日在左,月在右,雲珠之下再懸有一顆珠子。這曲梁的兩端各裝有龍頭,龍的嘴能張合,龍的眼珠能轉動,用這樣的動作顯示燈漏內的水流是快了還是慢了。
曲梁的下面有一中梁,在中樑上,一左一右有兩條戲珠的龍,它們隨著珠子的下降或上升而俯仰,用這樣的姿態顯示燈漏內的水位是否適應運行的需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圭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刻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沙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運儀象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明殿燈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