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古代常用時間記錄工具有什麼
擴展閱讀
鑽石和黃金回收哪個值錢 2025-02-07 10:45:40

古代常用時間記錄工具有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7-06 22:05:50

⑴ 古代四大計時工具是什麼

古代四大計時工具是日晷,刻漏,沙漏,香篆鍾。日晷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間的。刻漏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種類型,受水型精確度更高。沙漏在冬天時使用廣泛,在明朝的時候就記載有五輪沙漏。香篆鍾是流行於12世紀中葉的古代計時器。

日晷,刻漏,沙漏,香篆鍾特點

日晷在古代漢語中本意指的是太陽的影子,後來人們利用太陽的影子測得時刻,並成功得到了一種計時儀器,也由此命名,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間。日晷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

刻漏又被稱為漏刻,它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種類型,剛開始的刻漏大多都是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出來,遇到格叉和關舌時上升,讓服飾在水面上的漏箭隨著水面下降,再從漏箭上面的刻度來表示時間。受水型則是將水從漏壺裡面用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讓漏箭隨水面上升來表示時間,這種方法其泄水型精確度更高。

沙漏特點,刻漏雖然計時准確,但是到了冬天溫度比較低容易結冰,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改用流沙驅動,《明史天文志》中記載早在明初的時候詹希元就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又改成了六個輪子。

根據記載,香篆鍾是一種在12世紀中葉時中國古代流行的一種計時器,在《狄仁傑斷案傳奇》中記載了唐朝宮廷內使用香篆鍾計時的情況,香篆鍾是一個梅花形狀的黃銅盤子,盤子裡面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上都繚繞了一圈盤香,焚燒後可以根據盤香的燒沒程度計時。

⑵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古代計時工具包括日晷、圭表、漏刻、渾儀、天體儀、水運儀象台等

⑶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日晷,滴漏和線香。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更夫打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都成更夫的代名詞了,打更其實就是報時,晚上七點打落更,二更為晚上九點,三更為晚上十一點,四更為凌晨一點,五更為凌晨三點。除了通過滴漏,燃香等來計時,古人還發明了日晷,圭表,水運渾動儀,水運儀象台等。這些計時器相輔相成,與時俱進,為古人提供更為准確的時間。

日晷詳情

日晷是一種由視太陽位置告知每天時間的裝置,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沿用時間長達千年。日晷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日晷有兩層含義,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

⑷ 古代有什麼計時工具

圖七,掛表,小時候家家都有著種表,不過現在好多人家都換上了電子表。

⑸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刻漏、沙漏、圭表、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大明燈漏等。刻漏:又稱漏刻、漏壺,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刻漏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漢遺物,共3件,均為泄水型。刻漏的原理是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圭表:又稱,日晷,日規,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

水運渾天儀:其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

⑹ 古人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

1、圭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2、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3、沙漏: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渾天儀:《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6)古代常用時間記錄工具有什麼擴展閱讀

人類最早的計時器是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類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台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⑺ 古代計時工具有那些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最早的:人類最早的計時工具: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