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人怎麼測時間
古時候,人們通過不同的時間測量工具來測量時間的。具體如下:
1、日晷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了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器。因其造型似宮燈,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為大明殿燈漏。
除此之外,還有油燈鍾、蠟燭鍾等計時工具。17世紀後,西方更為精密的鍾表傳入,人們逐漸放棄了原有的計時工具。在計時方法上,古人採用百刻制的方式,即將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約等於14.4分。
隋唐時期發明了十二時辰計時。西方鍾表傳入中國後,為適應24小時計時的方法,百刻制改為96刻制;一個時辰兩個小時,一個小時四刻。
❷ 三種古代人們晚上計時的工具和方法
古代人們晚上計時的工具有:刻漏、沙漏、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大明燈漏。
計時的方法分為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台等。
1、刻漏又稱漏刻、漏壺。
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2、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3、水運渾天儀
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復雜了。
4、水運儀象台
是一套比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世界史上繼一行之後的重大創造的繼續,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5、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2)怎麼測計時工具擴展閱讀:
星象定時:
這種方法比用動物報時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據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變化來確定晚上時間階段的。
根據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長,初三初四見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開始計算時間,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計算夜間時間,到了冬天還有「參落正南」——半夜之說(參指三星)。
另外,根據北斗星在每個季節的晚上轉動位置則更是古代晚上報時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黃昏6點和早6點位置和晚上12點的位置——卯時、申時和子時是十分准確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東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們經常根據季節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斷夜間的時辰應該是什麼時間,所以古人有「斗轉星移」一整套夜觀天象之術。
❸ 計時工具有哪些呢
工具:
日晷
一是「日晷(Gui第三聲)」。古代有一種測定時間的儀器叫做「日晷」,它是由一隻斜放的有刻度的巨大「表盤」和位於「表盤」中心的一根垂直豎立「表針」組成,是以太陽鋒簡移動,「表針」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的。日晷在北京故宮里可以見到(10多年前我去北京故宮見到過,後來我曾到浙江橫店的明清公苑裡也見到這樣的仿製品,那就粗糙多了)。
漏
二是「漏」。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
我國古代在創制天文儀器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創造性地設計和製造了許多種精巧的觀察和測量儀器。我國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來度量日影長短的,它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已無從帶基中考證。
圭表
圭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古代計時方法
特定稱謂計時法
古代人們根據寒暑的變化現象,把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不同的時段。比如春季就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春就是初春或早春,仲春就是春天中間的一段時間,季春就是暮春或晚春。夏秋冬三個季節同樣如此。
古人還根據天上有沒有月亮和月亮的圓缺來記月蠢山,稱為晦、朔、弦、望。晦就是月終;朔是初一;弦分上弦(就是每月的初七、初八)下弦(每月二十四、二十五);望就是十五。
古代人們又根據日夜的輪換,把一天分為若干時段。比如按照太陽的出沒,分為日出、日中、日入。日出也稱為旦、早、朝、晨;日入稱為夕、暮、晚、昏,也稱為日夕。古時候人們每日兩餐,早飯在日出以後,稱為「食時」。
晚飯在日入以前,稱為「哺時」(現在還有不少地方保持這一日兩餐的習慣和傳統)。日入以後先是「黃昏」,然後是「人定」,人定以後是「夜半」(即半夜)。接著是「雞鳴」,也稱為「昧旦」或「昧爽」,就是天將明的時候。雞鳴以後是「平旦」,也稱為「平明」,是指清晨天剛亮的時候。
❹ 中國古代四種計時的儀器和工具
1、圭表
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