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語文教學怎樣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一、正確認識工具性。語文的工具性是由語言的功能決定的,正如列寧所說:「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自然也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語文如果脫離工具性,「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那就更談不上「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熏陶」,「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也將成為一句華而不實的口號。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將是不變的教學內容與任務。也就是說語文教學應該以語文知識教學為本,以語文技能訓練為主,在教學的過程中兼顧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二、正確認識人文性。語文雖具有工具性,但它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翻看教材中一篇篇題材不同,體裁各異的文章無一不具有自己的思想主題,即使是作為語言材料的詞彙、句子也無一不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語文課程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優勢理所當然地要求它應發揮陶冶情操,培養高尚審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的積極作用。如教《最後一課》,不能只側重於語言的樸素自然,也應使學生體會文中高尚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教《皇帝的新裝》,不能只著眼於情節的曲折、離奇,也應使學生把握文中蘊含的生活哲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什麼?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價值,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通過語文學習,學生將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豐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類文化的營養,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學生還將在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等方面獲得陶冶和培養,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三、正確認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辨證統一關系盡管新課標一再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才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但是關於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操作上卻一直存在著爭議。出現了以下兩種爭議 1、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學習語言文字、寫法上,對於文本的人文性視而不見。因為這部分教師的認為語文的工具性是語文的主要內容,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教學就要為實現這個工具性而努力。 2、為了開掘文本的人文價值,強化人文的感悟,教師在教學一篇課文教學時,把大部分精力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而置文章的語言文字與不顧,還謂之曰:「這是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張揚其個性。」其實,這兩種做法都是片面的理解了語文的性質,它們將一個整體截然地分裂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輔相成、水乳交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皮之不附,毛將附焉」,沒有了工具性又哪來的人文性?而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升華。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會因失去了靈魂而黯然失色。語文的工具性昭示著語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融合著人文性的工具;語文的人文性也不是一般的人文性,它是負載在語文的工具性之上的。因而,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恪守語文姓「語」不動搖,切不可丟掉語言文字這個本體,忽視對文本語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積累和運用;也不可置人文性的感悟於一邊,忽視對文本的豐富多彩的人文性的體驗。要讓學生在品味文本語言的過程中給學生以人文關照,讓學生在獲得言語智慧的同時,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養,從而把人文性落實在工具性上面,使兩者相得益彰,同生共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只有在人文情感的語境中發展學生的語言與思維,獲得審美的情感熏陶,整體把握,不斷積累,螺旋式漸進,逐步沉澱,包括語言材料、結構樣式、人生體驗、情感態度緊緊結合在了一起,才可以說是真正的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同一! 因此,把語言學習作為本體的學習,讓學生在這種掌握和提高語言文字能力的過程中,使他們的精神世界、審美情趣、創造能力、道德情操等人文素養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滋生,從而使學生的人文關懷落到實處,又將工具掌握在手。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當前實踐課標的過程同樣也要我們要特別注意已經出現的人文性的泛化,用人文性涵蓋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而忽視工具性。人文性的泛化與工具性的泛化後果一樣,都會嚴重影響語文素養的形成,都會導致語文素養的「營養不良」。那麼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該如何落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防止將二者人為地割裂開來呢?第一,把握尺度,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中超越語言文字訓練和個性化感悟好比語文天平的兩個托盤,重了一頭,天平必然要傾斜。不管鍾情語言文字訓練,還是痴迷文章感悟,偏重一個勢必會造成語文能力的失衡。新課程改革的指揮棒讓我們關注人文,重視感悟,於是我們的課堂開始虛了,學生得意卻忘言了。僅在詞語方面的掌握就出現了以下這樣的問題; 課標對低年級提出的是「了解」詞語的意思,「了解」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弄明白,懂得很清楚。真正做到明白、清楚就必須能夠用語言來表達,現在提倡感悟,老師們錯誤地認為,了解詞語的意思只要意會就可以了不必言傳,這不言傳,教師就不能把握學生了解的程度。有時學生甚至對課文中的個別詞語不知所雲。中年級要「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課堂教學中的感悟出現了得意妄言的現象,學生對課文只有一個整體感受,浮在表面。至於這種感受是從哪個詞中傳遞出來的,老師沒有引領學生捕捉這樣的詞語,也就談不上體會詞語對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了,對詞語的理解、揣摩不到位。正是因為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即便是學生將一些詞語記住背下來了也不能准確地應用。 其次,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造句的訓練,特別是關聯詞語的運用。雖然說造句有生拉硬拽之嫌,但是不經過大腦苦思冥想就不會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用時自然產生不了相應的了聯想,於是,學生在說話、寫話中就出現瞭然後…然後…,完了…完了…的連接,學生不清楚自己前言後語之間的關系。 因此,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以語言實踐活動為憑借,著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生成,在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性,讓學生在感悟、理解、欣賞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第二,緊扣語文本體,關注言語形式的教學語文本體就是語言文字。學語文就是學習語言,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組織、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培養學生的聽讀說寫能力。要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就必須充分重視語言形式,從語言入手,去理解思想內容,以及領悟思想內容是如何表達的。語文教學,老師的責任就是引導學生完成從關注言語內容到關注言語形式的過渡,理解言語形式,才能深刻理解言語內容,才能真正學會閱讀。 四、正確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崔巒曾經說過: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里、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首先必須打破單一、沉悶的課堂,改革以往語文教學把內容分解成上百個知識點、能力點,圍繞知識點、能力點以老師講解代替學生問答,以老師分析代替學生思考的單一做法。本人認為改革這一教學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習目標的改變,學習目標的制定既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情和運用,又要注重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如在設計《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教學時,我緊緊抓住「我們的地球太可愛了,又實在太容易破碎了」這句話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學習文章優美生動的語言和精彩的描寫,了解地球的浩瀚與美麗,這一學習目標通過生動朗讀,驚現場面再現(多媒體),精彩片斷仿寫等步驟實現;讓學生真正理解體會地球的可愛。二是發動和引導學生通過查資料、上網、收集有關地球的資料圖片以及調查整理人們對地球的破壞程度,從而使學生能從自己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中感受到地球將面臨的危機,這樣讓學生了解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的特點及地球上有限的資源。了解人類的開發對地球產生的危害,加強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進一步使學生懂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保護好地球。 第二,從生活中挖掘豐富多彩的語文課程資源,讓學生更廣泛地接觸到豐富、活潑的語言材料,受到更形象、直觀的思想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闡述課程的基本理念時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從生活中學,在生活中運用、提高是語文工具性的直接體現,而人文教育在語文課程教學中也體現為追求語文教學的社會化、人格化、與個性化,所以語文課堂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場所,也是學生體驗人生的地方,語文課應實現知、情、意的統一。我們教師要恰當地把握新課標的精神,在指導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對語文性質要有更准確、更成熟的認識與把握,然而要在語文教學中真正貫徹落實新課標內容還需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的努力付出。我想只要我們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指導思想,我們一定能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教育目的。
⑵ 如何把握好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如何把握好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如下:
1.首先,有效課堂交往的前提就面向全體學生,師生在交往中互為主體的關系使穗唯教師特別是學生始終處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
2.其次,交往內容的豐富會讓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切實掌握語文的基本技能,從而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3.最後,有效課堂交往及時、有效的反饋和科學的評價體系,使得師生一直處於積極的情感體驗中,這有利於學生在交往過程猜纖培中情感、態度和生活的體驗。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還必須寓教於文:
葉聖陶先生說:「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做語文教材。所應著豎鬥眼的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這就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
其他文科課程教學的著眼點主要是語言內容,而語文課程教學的著眼點是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有機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寓教於文。
總之在有效課堂交往過程中,學生會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學習方式,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質和人格,會形成終生學習的能力,從真正意義上的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⑶ 語文「工具性」怎麼體現
一、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說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指語文用於人際交流具有維持社會聯系的實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語文是個人和社會都離不開的重要工具。1、 語文是思維的工具。心理學把語言分為外部語言和內部語言,表達出來的話叫外部語言,在心裡思考但沒說出來的話叫內部語言。人們常說的「打腹稿」就屬於內部語言。只有人們語言能力的增強,思維也才能變得清晰、嚴密、准確,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維能力,首先必須提高語言運用能力。2、 語文是人類的交際的工具。人與人之間要交流必須用到語言,語言能表情達意,是人類相互溝通的橋梁,相互聯系的紐帶,只要有社會生活就離不開語言的交流。如老師上課對學生講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討論,朋友在生活中的閑談。這些都屬於交流。通過這樣的交流,我們增加了知識,搜集了信息,豐富了生活,是語文使我們的語言變得豐富多彩的。豐富的語言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語言較之於文字更具有直觀性,更能夠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說「溝通從心開始」,那麼語言就是我們溝通的最好方式。3、 語文是學好其它學科的工具。各門學科的知識內容要用語言文字表達,課堂上教師要用語言講解,離開語言文字,一切學科都無從進行。蘇步青說:「語文是學習的工具,是基礎,就像蓋樓房需要打基礎一樣。」只有語文學習能力強了,才能提高思維和理解能力,才能學好其它學科。離開語文學科的基礎,其他各門學科文化知識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二、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人文性」這個詞在當今社會比較流行,環境講求人文性,教育也講求人文性,什麼叫「人文性」呢?簡單地說就是人與文化,它包含著情感、意志和思想觀念的內容,它是不同於自然之物的。唯物論認為自然之物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會因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變。而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因人而異,甚至因閱歷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會影響你的理解,要不怎麼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呢?著名學者王國維也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現代詩人汪國真曾說:「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 這一切無不反復地告訴我們語文的人文性這一特點,它打上了個人深深的主觀烙印,這就使語文變得讓人琢磨不透,魅力無窮。具體講語文的人文性表現在以下兩點:1、 砥礪品德,完美人格我們的語文從很大程度上講是用一些真、善、美的東西來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他們健康的心靈,完善他們的人格。因而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也要學習其表達的思想 內容,正所謂「文以載道」,任何語言都是用文字表達一定思想內容、觀點或見解的。語文課文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學習《周總理的睡衣》里周總理艱苦樸素的品質,《誠實的孩子》里列寧誠實知錯就改的品德,《你們想錯了》里方誌敏清貧一生寧死不屈的堅強意志……在老師的指點下,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會給學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潤物細無聲」,這些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從而形成積極向上,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2、 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語文學科是一座風光無限的藝術宮殿,進入其內會領略無窮情趣。教師應注意用美來感染學生,在平時的授課中,力求通過提示、引導、點撥,讓學生自行體會其中的美的所在。如《草原》、《五彩池》的自然景美,《威尼斯的小艇》的異國風情美,《在金色的海灘上》中小女孩的心靈美……使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美 ,在生活中創造美,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激起對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一來,還何愁學生語文學不好呢?三、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多年以來,我國語文界一直對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爭論不休。首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強調「工具性」,著重字、詞、句的訓練,將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其後又片面強調「人文性」,忽略語文的工具作用,語文知識點不能落到實處,這都對當時語文教育產生了消極影響。隨著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最終達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共識,這充分說明了我國語文教育的發展。「新課標」小組組長宗祺教授對此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提法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展開和實施。」就語文課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我們無法將其割裂開。道理很簡單,我們在使用語文工具性這一點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時,也能美化生活,豐富生活。如「穿衣」這一概念恐怕早已由原來的蔽體、禦寒上升為一種裝飾了吧。如果說工具性是基礎,是求真,那麼人文性便是一種升華、求美。離開了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便無從談起,離開了語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一面便會顯得晦澀,干癟,所以我們在談語文課程時二者不可偏廢。總之,語文學科要以學生為主體,在進行語言的積累、語感的訓練和聽、說、讀、寫方面的實際運用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思想修養,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既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又體現人文性,語文課如能真正注意到這些問題,那便是我們向素質教育邁向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