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土地政策用了哪些工具
擴展閱讀

土地政策用了哪些工具

發布時間: 2023-07-25 10:43:26

㈠ 政策工具有哪些

政策工具有:
1、自願性工具,核心特徵是它很少或幾乎沒有政府幹預,它是在自願的基礎上完成預定任務,包括家庭與社區,志願者組織、市場;
2、強制工具,也稱直接工具,強制或直接作用於目標個人或公司。,在響應措施時只有很小的或沒有自由裁量的餘地,包括管制、公共事業、直接提供;
3、混合性工具,兼具自願性工具和強制性工具的特徵,混合型工具允許政府將最終決定權留給私人部門的同時,可以不同程度地介入非政府部門的決策形成過程,包括信息與勸解、補貼、產權拍賣、征稅與用戶收費。

法律依據
《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
第三條 對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工作成效突出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優先支持開展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核准改革試點,優先支持建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知識產權專題資料庫,在專利轉化專項計劃實施中予以傾斜支持第四條 對促進工業穩增長、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等方面成效明顯的市(地、州、盟),在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智能製造示範工廠等試點示範工作中給予優先支持。第五條 對推進質量強國建設工作成效突出的市(地、州、盟)、縣(市、區、旗),在質量工作改革創新試點示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布局建設、質量提升行動重點幫扶、參與國際標准和國家標准制定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第六條 對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特色優勢明顯、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市(地、州、盟),優先支持將產業集群內重點項目納入重大建設項目庫,在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申報中給予名額傾斜。對其中通用航空發展成效顯著並符合相關條件的產業集群所在地方,在運輸機場建設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

㈡ 種地步驟,種地需要用到什麼工具

1、钁頭

钁頭,是指耕地用具的一種,一頭是鐵制的一頭是木製的。木製的作為用手握住的部分,就像我們所拿的鐵鍬的後部,鐵制畢亂部分一頭有一個圓環扣在木製部分上面,鐵制部分的另一頭比較鋒利。

2、鐵杴

鐵杴,鏟沙、土等東西的工具,用熟鐵或鋼打成長方形片狀,一端安有長的木把兒。

3、挖鋤

挖鋤相當於鋤頭。在四川一帶通用這種叫法。是一種我國傳統的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收獲手局檔、挖穴、作壟、耕墾、蓋土、築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業皆可使用,屬於萬用農具,是農民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4、耙子

耙子,包括耙體、柄頭和手柄,其要點在於,柄頭為一種圓管,該圓管中心位於耙體臘州對稱中心線上,其下端與耙體固接的接合部呈圓環形。

5、水桶

可用於盛裝水等液體容器,通常帶有提手,方便澆水。

㈢ 農用工具有哪些各有什麼作用

一、犁

犁是一種耕地的農具,是由在一根橫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構成。其通常系在一組牽引它的牲畜或機動車上,也有用人力來驅動的,用來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准備。

二、耙

耙(bà)是農業生產中傳統的翻地農具,曾經是農家必備的農具之一。耙在中國已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稱為耙的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用來平整土地的,一種是用來歸攏或散開穀物、柴草。耙的材料有竹子,木頭或鐵。

三、鐮刀

鐮刀是農村收割莊稼和割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一般用來收割小麥、稻穀等,在農村還有廣泛的使用。

四、磨

磨通常是用來粉碎糧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質或其他材質的傳統器具,通常是採用反復碾壓、擠壓摩擦來使顆粒狀的物品變成粉末狀。是電器化出現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

五、風車

風車在一些地方又叫谷風機,我國農業種植中用來去除水稻等農作物子實中雜質、癟粒、秸稈屑等的木質傳統農具。現在經過改良,除了手搖式而外還有一種為電動的風車。

㈣ 從前農民種田最常用的是什麼工具

一、耕地整地工具

1、漢代畜力犁成為最重要的耕作農具。

2、魏晉時期北方已經使用犁、耙、耱進行旱地配套耕作。

3、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體系。

二、灌溉工具

1、商代發明桔槔。

2、周初使用轆轤。

3、漢代創造並製作人力翻車。

4、唐代出現筒車。

三、收獲工具

1、春秋時出現的脫粒工具槤枷在我國南北方通用。

2、清選工具以簸箕、木揚杴、風扇車為主,風扇車的使用領先西方近千年。

四、加工工具

1、漢代出現了杵臼的變化形式踏碓,石磨盤則改進為磨,礱。

2、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碾。

3、元代棉花成為我國重要紡織原料,逐步發明了棉攪車、紡車、彈弓、棉織機等棉花加工工具。

五、運輸工具

擔、筐、馱具、車是農村主要的運輸工具。擔筐主要在山區或運輸量較小時使用,車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區,其運載量較大。

六、播種工具

1、耬車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播種工具,發明於東漢武帝劉秀時期。

2、宋元時期北方普遍使用。

3、北魏時期出現了單行播種的手工下種工具瓠種器。

4、水稻移栽工具――秧馬,出現於北宋時期,它是拔稻秧時乘坐的專用工具,減輕了彎腰曲背的勞作強度。

七、中耕除草工具

1、鐵鋤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

2、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時期開始使用。

(4)土地政策用了哪些工具擴展閱讀:

農具的發展史:

中國古代的工具大致經歷了三種類型:原始社會主要是石器,所以我們稱之為石器時代,奴隸社會主要是青銅器,故我們稱之為青銅器時代,而封建社會主要是鐵器(戰國出現鐵)。

而自古以來我國都是一個農業社會,這些材質體現到我國漫長而燦爛的農具發展史上,表現為一系列重要的農業工具的創新和傳承。而這些農具的演變也印證了我國農業歷史的沿革。

1.耒耜:傳說中最古老的工具,是一種翻土農具,大至出現在炎帝時期。其發明開創新漢族的農耕文化,木製品。

2.銅鏟:鏟土除草用的農具,出現於商代,青銅製品。

3.牛耕:一種(腳踏耕具)播種工具,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標志著農耕社會達到新的高度。

4.鋤:一種翻土農具,出現於西周時期。

5.鐵犁:耕翻農具,始於戰國,標志著人類發展的新時期,人類改造自然斗爭進去新階段。另外,漢初使用犁壁,鐵犁牛耕得到推廣。

6.耬車:播種工具,漢初最先產生。公元前89年,漢武帝下令全國推廣,促進農業發展。

7.耦犁:二牛三人一組耕地農具,出現於西漢。

8.鐵鍬:一種耕地、鏟土的農具。出現於西漢。

9.東漢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

10.翻車:一種農業灌溉工具,東漢造出雛形,完善於曹魏。

11.曲轅犁:一種翻土農具,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江東地區。它是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

12.水轉筒車:亦為農業灌溉工具,出現於隋朝,興盛於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農具

㈤ 建國初期農民耕地或田間勞作主要用到哪些工具

建國初期農民耕地或田間勞作主要用到的工具有:鋤頭、鍬、耙子、犁、掃帚。

鋤頭,在河南一帶又被稱為「鎩虎鏟」,是一種我國傳統的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收獲、挖穴、作壟、耕墾、蓋土、築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業皆可使用,屬於萬用農具,是農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使用時以兩手握柄,做回轉沖擊運動。其構造、形狀、重量等,依地方依土質而異。

分類

鋤頭分為板鋤、薅鋤、條鋤三種。

板鋤

板鋤

寬20cm至30cm左右,高比寬略長。主要用於大面積的淺度挖掘。比如土地的鬆土翻種。

薅鋤

月牙薅鋤

刀身寬大而鋒利,有的略有弧度,呈月牙形。有的沒有弧度,刃口平直。其高度小於寬度。較板鋤略輕、略薄,有鐵柄,用於與長木柄的銜接。 主要用於地表的鏟掘工作。比如鏟除地面的雜草,收攏地面散亂的穀物或沙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