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代戰爭通信手段
在現代戰爭中,軍事通信的中樞神經作用顯得格外突出。而在現代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等高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通信技術,則為現代軍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毋庸置疑,軍事通信技術在戰後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
一、載波通信與光纖通信技術
載波通信就是利用頻率分割原理,在一對線路上同時傳輸多路電話的通信。其工作原理是:在發信端把各路電話信號分別對不同的載波頻率進行調制,將各話路的頻譜安排在各自不同的頻位上。在接收端,則進行相反的解調過程,把位於不同頻位的各話路還原為話音頻譜,實現載波多路通信。載波通信除了傳輸電話信號外,還可以進行二次復用,即利用載波話路來傳輸電報、傳真、數據等等。載波通信有效的利用了有線通信的線路,擴大了信道的容量,提高了傳輸的速度。在軍事信息量不斷增加、軍事通信要求高效迅速的情況下,載波通信是一種極好的技術手段。載波通信技術產生於20世紀初期,電子管和濾波器發明以後,為實現載波電話通信創造了技術條件。同時,增音器和同軸電纜的發明又為載波通信的發展插上了翅膀。1918年,在美國的匹茨堡到巴爾的線路上開通了第一個載波電話通信系統,每對線通3路電話。到1938年,經過不斷改進,可通12路電話。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戰爭條件的限制,各參戰國(除美國外)的長途有線通信發展很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各國均建立了規模巨大的軍用長途載波通信系統,通信容量從最初的每對線幾路、十幾路,發展到幾十路、幾百路。20世紀60年代初,載波通信設備進入了半導體化階段。20世紀50年代初,單晶硅制備技術得到了突破性的發展,60年代各種晶體管電子元件相繼誕生。半導體晶體管的誕生是電子元件的第二次重大突破,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耐震、壽命長、性能可靠、功耗低等電子管無法比擬的優點,有效地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載波通信的半導體化進一步促進了軍事載波技術的發展。到70年代,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同軸電纜材料與性能的提高,10800路載波電話系統在一些國家的軍隊中先後投入使用。
光纖通信是以激光作載體,以光纖維做媒介來實行信息傳輸的一種新型通信方式。1960年美國科學家梅曼用紅寶石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激光技術由此問世。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過從外部對某些物質施加能量,使電子急劇增能,在外來光的激發下,以光子形式經過光學諧振腔的特殊裝置,等到聚能放大而發射出來。激光具有很好的相乾性、單色性和方向性,可在大氣空間、宇宙空間、光波導、光導纖維以及海水中傳輸,故能作為信號載波應用於通信。由於激光的光束很細、方向性極好,人眼又看不見,因此用激光進行通信具有極好的保密性。不易被敵人截獲和干擾,且不受熱核輻射的影響。激光技術的產生,為光纖通信創造了技術條件。1955年,英國倫敦大學的卡佩奈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了纖維光學技術的基礎理論。1970年,廷德爾首次表演了沿電解質管進行光的傳輸。光通信原理的提出和對於光纖維的研究,激發了人們對利用光纖維進行通信的興趣。但是要使它真正實現還要有賴於激光技術的成熟、光纖維的制備和光電調制技術。1970年,格拉斯研製成20db/km低衰減的纖維,這是光纖通信的一項重大突破。1971年,日本電星公司生產出一種具有分散折射指數的纖維。1976年,在美國芝加哥展示了試驗性光波傳輸系統(利用玻璃光波導傳送由超小型固體激光器和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脈沖信息)。1977年,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一些電話公司建立了實驗性的光導纖維系統。80年代以後,光纖通信以逐漸滲透到陸、海、空乃至空間武器裝備系統中,成為現代軍事通信的重要手段。目前,世界各國軍隊紛紛以光纖代替原先的金屬電纜,美空軍後勤司令部已在所有空軍基地建立了據稱是迄今世界上同類網路中最大的光纖通信網路——「軍事基地光纖通信系統」。隨著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光纖通信在現代軍事通信中的應用將更加廣泛。
二、散射通信與衛星通信技術
散射通信是利用空中傳播煤質的不均勻性對電磁波的反射作用進行的超視距通信。大氣層中的對流層、電離層和流星余跡等,都具有對入射的電磁波再向多方向輻射的特性。利用這些煤質將視距傳播的電磁波傳送到視距以外,即可進行遠距離通信。對流層散射通信即用對流層對超短波或微波的反射作用來實施超視距通信。軍用對流層散射通信有固定式和移動式。流星余跡通信則是利用流行穿過大氣層高速運動造成的短暫電離痕跡對無線電波的反射或散射作用進行遠距離瞬間通信。流星余跡通信傳輸受核爆炸及太陽耀斑的影響較小,電波反射的方向性強,隱蔽性好,信號不易被截獲,適用於遠距離小容量的軍事通信。第一條對流層散射通信線路於1955年在美國建立,全長26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