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鐵器時代發明了哪些工具,代表人物有哪些,對現在以及當時的作用
鐵器時代以能夠冶鐵和製造鐵器為標志。鐵器時代是丹麥考古學家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於1836年提出的三時代系統(Three-age System)的最後的主要時期,三時代系統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世界上最早鍛造出鐵器的是赫梯王國,距今約3400年。從上世紀70年代在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遺址出土的鐵刃銅鉞得知,中國在商代中期已經開始用鐵,但屬於稀有之物。西周晚期,我國開始使用鐵器,進入鐵銅石並用的時代(或稱為早期鐵器時代),河南三門峽虢國墓中出土的銅柄鐵劍能夠證明西周晚期我國已有人工冶煉的鐵器。春秋時候,鐵農具開始出現,戰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迅速擴大。公元前2世紀,也就是秦漢時期,完全進入鐵器時代。中國冶鐵業出現的時間雖晚於西亞和歐洲等地,但發展迅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處於世界冶金技術的前列。鐵器的使用,亦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奴隸制社會的瓦解。到清末洋務運動時,中國進入機器時代。㈡ 中國古代器具有哪些
按結構特點分類,計量器具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量具。即用固定形式復現量值的計量器具,如量塊、破碼、標准電池、標准電阻、竹木直尺。線紋米尺等;
(2)計量儀器儀表。即將被測量的量轉換成可直接觀測的指標值等效信息的計量器具,如壓力表、流量計、溫度計、電流表。心腦電圖儀等;
(3)計量裝置。即為了確定被測量值所必須的計量器具和輔助設備的總體組合,如里程計價表檢定裝置、高頻微波功率計校準裝置等。
天晨漆畫屏風屏風在三千年前的周就以天子專用器具出現,作為名位和權力的象徵。經過不斷的演變,屏風作為防風、隔斷、遮隱的用途,並且起到點綴環境和美化空間的功效,所以經久不衰流傳至今,並衍生出多種表現形式。當今屏風主要分圍屏、座屏、掛屏、桌屏等形式,其中大型屏風能展示出那種高貴的氣勢,是客廳、大廳、會議室、辦公室的首選。它可以根據需要自由擺放移動,與室內環境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渾然一體,成為家居裝飾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寧靜之美。以往屏風主要起分隔空間的作用,而現在更強調屏風裝飾性的一面,既需要營造出「隔而不離」的效果,又強調其本身的藝術效果。它融實用性、欣賞性於一體,既有實用價值,又賦予屏風以新的美學內涵,絕對是極具民族傳統特色的手工藝精品。
㈢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傳世的金屬工具主要有哪些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傳世的金屬工具,以鐵制為多,銅制較少。主要有鏟、钁、鏵、鋤、斤、鋸、鑿、錐、削等。(1)鏟鏟土除草用的農具。商代的鏟形體較長,西周鏟較小,戰國時期的鏟向方形演變。(2)錐穿孔用的工具。商代的錐形為細長扁條形或細長條形,戰國和漢代時有的末端有環,可以穿系佩帶。(3)钁破土起土用的農具。體較長大,單斜面或雙斜面刃,頂端有長方銎,銎中安方木,方木上裝柄,柄與钁體成直角,有的銅钁上部裝飾有花紋。最早見於商代,春秋戰國時較多。
㈣ 古代有哪些生產工具
1.風車。吹去稻穀麥類糧食的草屑癟粒等雜質的工具。上方朝一邊的出口的出雜質,下方的朝下的出口的出糧食。
2.石磨。石制的磨乾粉、水糊的工具。下盤固定,上盤旋轉,上盤的圓洞添原料,下盤的周圍出乾粉、水糊。
3.木犁。耕地的農具。用畜力、人力或機器等牽引。因主部件為木材,故稱木犁或土犁,以別於後來鐵制的雙鏵犁等。
4.耙。有釘齒耙和圓盤耙等。用於碎土、平地和消滅雜草的整地農具。
5.蓑衣和連枷。蓑衣用竹葉或草、棕編成的雨披。連枷是農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使子粒掉下來。也作槤枷。
6.紡車。手搖或腳踏的有輪子的紡紗或紡線工具。此圖是手搖的。
7.草鞋器。用稻稈或草莖等編制的鞋用的工具。
8.軋籽機。軋出棉花籽的工具。
9.碓。舂米的工具。用腳連續踏動木杠後端,前端石頭一起一落,舂砸下面石臼中的米糧(使谷成米或使米成粉)。此圖是簡單的碓。只是一個石臼,外加一根杵或木槌。
10.水車。利用帶刮板的鏈帶(條)或系汲筒的水輪,將水從低處提升到高處的一種提水工具。通常由人力、畜力、水力、風力或電力帶動旋轉。有龍骨水車、風力水車、管鏈水車等。此圖是龍骨水車的車槽、刮板部分。龍骨水車一種由車槽、刮板、木鏈、木齒輪等組成的水車。公元168-189年逐漸應用,流傳至今。用人力、畜力或風力帶動,能連續提水,提水高度一般為1~2米。
11.簞和籠。簞是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白居易《觀刈麥》詩「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槳」。籠是用竹片編成的盛物的器具。
12.油簍和木桶。油簍是盛東西的器具,用竹或荊條等編成。木桶是盛東西的器具,多為圓形,大多有提梁。
13.石臼和舂米杵。石臼用石鑿成的舂米穀等物的器具。舂米杵都在一米左右長,兩頭粗中間把手處較細,每個重約三公斤。把東西放在石臼或缽里搗去皮殼或搗碎壓米粉的動作叫舂。是黎族人特有的一種勞動方式。
14.打穀板。打穀子用的農具。
15.畚箕。用柳條、蒲草或竹篾編織的盛物器具。也可作簸箕用。盛糧食等上下顛動,揚去糠粃塵土等物的器具。
㈤ 春秋戰國時期的冶鐵技術與鐵器品種有哪些
冶鐵技術:
一部分出土的春秋鐵器,經過有關專家用相學鑒定,它們的結構大體可以分為四大類:
塊煉鐵(三門峽上村嶺銅柄鐵劍、江蘇六合程橋的鐵條)。
塊煉鐵滲碳鋼(長沙楊家村的鋼劍)。
鑄鐵(長沙識字嶺的鐵臿)。
韌性鑄鐵(河南洛陽陸改的鐵鏟、鐵錛)。
從以上科學測定,春秋冶鐵技術有一個發展的過程:
春秋早期的塊煉鐵技術→春秋中後期的滲碳制鋼技術(鐵碳合金)、冶制白口鑄鐵技術、韌性鑄鐵技術(柔化技術)。
(5)宋鐵器工具有哪些擴展閱讀:
鐵器品種:
以武器為主(戟、劍戟、弓箭頭、鐵匕首、鐵斧)。
禮器(刑鼎)、農具(鐵鋤、夷、斤、斸、鐵臿、鐵鐮)、工具(鐵削、鐵條、碼子)、冊扮日常用具(環形器具、鐵丸)次之,數量較少。
技術:
滲碳鋼技術比較成熟,冶煉白口鑄鐵技術、球墨鑄鐵技術(軟化技術)進一步發展,有比較先進的固體滲碳鋼技術
鐵的類州悉灶型:
精工武器(鋼劍、矛)、農具(如「六邊形梯形鋤」、「雙鐮刀」、板斧、五齒耙、v形鐵口犁)、工具(鑿子)、其他鐵制(帶鉤鐵制)等鐵制工具得到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