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這個叫什麼是怎麼做的
這個是糍粑。
糍粑
糍粑(拼音:cí bā 英文名:cooked glutinous rice pounded into paste;glutinous rice cake)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糍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槽里用石錘或者蘆竹(因地方差異,有的也用竹來代替)搗成泥狀製作而成,一般此類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糍粑。系南方各族小吃,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糍粑,是南北方各族的小吃,流行於中國南北方地區。
中文名
糍粑
英文名
glutinous rice cake
主要食材
糯米,芝麻,黃豆粉,花生
分 類
小吃,糕點,點心
口 味
香、甜、黏
注 音
[cí bā]
味 道
清幽淡雅、甘甜爽口
菜品特色
糍粑,南方各族小吃,
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貴州、重慶、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廣西、陝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江西九江、福建武夷山地區最為盛行,其中又以廣西梧州的做法最為特別。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糍粑[1] 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做法
重慶做糍粑的風俗:通常在中秋節,把蒸熟的糯米導入石舀里,用蘆竹把糯米搗碎,再撒上黃豆粉、白糖。
糯米具體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濾干水,置木甑里蒸熟。爾後倒入石臼舂爛至膠狀,在干凈的器皿上灑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加餡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特製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置通風乾燥處陰干。陰干後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期保存。如果將舂爛至膠狀的糍粑趁熱壓成大的圓餅,就要在冷卻後不久,用鋒利的菜刀將大圓餅切成小塊(2cm*6cm*10cm左右)。因為未完全冷卻切時粘刀,冷卻太久過於堅硬,切時就很費力。如在寒冷的冬天,晚上壓圓餅,第二天早晨就可以切了。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
土豆具體做法:土豆刮皮,清洗干凈後,用蒸籠大火蒸煮熟爛後,放置陰涼通風處讓其餘溫和水蒸氣散發後,再快速倒入特製的石槽里,人工用木質的錘子搗至細膩均勻,有很多氣泡產生,最後用鏟子盛到盆里,依據不同地區的飲食口味可放入白糖,芝麻(南方),陝西陝南一些地方會勾兌澆灑一些湯汁(北方),口味爽滑,細膩,相對於糯米較易消化吸收,還可以吸脂減肥,可謂是人間美味。
湖南糍粑:首先,將糯米淘洗干凈。原先,要將米挑到很遠的井裡去淘洗,因家裡沒有這么多的水來洗。後來,家裡都打了井,也就省了這份挑米的力氣。但我發現,老家一些有力氣的人仍然舍近求遠,寧願挑著米去離村很遠的一口瀑水井淘洗。可能是那裡水質好,淘洗起來更方便的緣故吧! 將洗好的糯米瀝干水後,在一口大鐵鍋上置一木甑,待鍋里的水燒開後,再將米舀進熱氣騰騰的木甑中用旺火蒸煮。待糯米快蒸熟時,用文火再蒸煮一段時間,然後就准備打糍粑了。 打糍粑是個力氣活,一人一根木槌,開始,兩人握住木槌使暗勁將石碓里的米飯捱爛。然後揚起木槌對打,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打的過程要趁熱打粑,越快越好,如時間久了,米飯冷了不僅難以打爛,而且手捏糍粑時也捏不動。同時,打糍粑還得有技巧,要不時用木槌將糍粑撬起翻動,否則,有些沒打著的仍是飯粒,吃的時候就咯嘴了。 還有,打糍粑時要有眼色,把握好節奏,不然,就會將木槌砸在對方的木槌上或石碓上,不僅虎口震痛,木槌也易被砸爛。因此,並不是每個有力氣的男子漢就會打糍粑的。我成年剛學打糍粑時,不是將木槌打在對方的木槌上,就砸在石碓上。一場糍粑打下來氣喘如牛,手臂酸痛,虎口發麻。 經過一陣「嘭咚、嘭咚」的砸打後,將打爛的糯米飯從石碓里摳出來,女人們立即圍著方桌,一人扯一綹糍粑捏起來。捏糍粑當然也有技術,熟練的但見兩手翻動,右手指配合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幾捏幾捏,然後右手一擰,一個又圓又白、冒著熱氣的糯米團擺在了桌上。如果不熟練,不但捏不圓,而且半天捏不成一個。捏糍粑中要不時在手上搽些黃油和蛋黃,這樣不會粘手。 待糍粑捏好後,然後將另外一張四方桌翻過來壓在上面,這個時候是小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紛紛爬到桌子上去踩壓蹦跳。待大人將桌子抬開後,一個個薄薄的圓形狀糍粑呈現在面前。然後,小孩子爭著用蘿卜刻成的五角星或囍字印章,粘上紅色汁水蓋在糍粑上。這時,糍粑就算做成了。 當然,打糍粑時讓孩子們開心的是,還能不時吃上一坨糯米飯,當大人們將打出來的糯米飯倒入石碓之際,這時,貪吃的孩子們便會躥過來抓一把在手,然後跑到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有時,也會乘大人們不注意,偷吃剛打好還溫熱柔軟的糍粑。 打糍粑、捏糍粑是一個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一般都是幾家人湊在一起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語喧嘩,更加襯托出過年的喜慶氣氛。小孩子們尤喜歡這種場面,你追我趕,你叫我嚷,有吃有玩,好不快活。吃糯米飯、上桌壓糍粑、給糍粑蓋紅印戳,都是小時候過年有味的事。
營養價值
多數地區的人習慣於在臘月打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四川地區的人在中秋節前製作,象徵豐收、喜慶和團圓,是中秋節和月餅齊名的必備佳品。在四川民間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搗製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黃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一番風味。另一些地方在熱糍粑中裹入熟紅豆等豆製品、加入適量食鹽,切成橢圓狀片塊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紅豆油糍粑,色、香、味俱佳。湖北地區的人們也習慣在臘月里打糍粑,將糍粑切成長條狀保存,待吃時再切成片狀。
客家
在廣東梅州、福建龍岩、福建三明等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都有做糍粑的習俗。糍粑的製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凈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里蒸糯米飯,放進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飯粒便粘不住。經過用力舂搗,使之成羹狀,然後做成如雞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黃糖等配製的佐料粉,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說的是每逢農歷十月初一,家家戶戶做的糍粑熱氣騰騰[2] 。
閩清
在清代古民居薈萃的福州閩清坂東鎮,糍粑,是當地人用當地優質糯米經水泡後,放進飯甑蒸熟後倒進石臼,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動,一下一下,直舂到米飯粘稠如泥狀,挑起不斷為止,民間俗稱「打糍」。然後裝進盆里,加香油點潤,用手搓成塊,搓成丸,放進裝有炒熟磨細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滾過沾滿後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潤可口,舒氣和胃,多吃不膩。考究的吃法是將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魚、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從前,福州閩清鄉下家家戶戶都備有木杵、石臼等打糍粑的工具,逢年過節,每家都會打糍粑。這時,孩子們歡天喜地圍看大人們打糍粑,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在盆里,搓成丸子,香噴噴的金黃透亮的糍粑真饞人,恨不得馬上吃到口。做好的糍粑要先拿來奉祖宗,並且燒上根香,等香燃完了,大家才能開始吃糍粑。吃糍粑真得費一番工夫,糍粑又粘又稠,沒法掰開吃,偏偏鄉下人喜歡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自然也喜歡把糍粑丸子搓成巨型,吃起來才有味道,這苦了溫文爾雅的城裡人,面對這巨型糍粑丸子,真是又想吃又怕粘,更怕吃相不雅被人笑。不過廚師想到了這點,把傳統的糍粑碩丸細化,做成蘋果大小的小丸,但還是能掰開吃,仍不失原來特色。不過,要想品出吃粘糍粑味,最好是試試吃大糍粑丸,佐以大塊豬肉,大碗的燒酒,體驗農家生活,別有情趣。
信陽
信陽糍粑,為信陽傳統名吃,主要產地有商城、新縣、潢川、光山等地。「殺年豬,做米酒,打糍粑,腌臘肉!」打糍粑是信陽流行的年俗。 對於信陽人而言,打糍粑的象徵意義甚於物質
意義。打糍粑往往與殺年豬「兩盤同開」。吃著新鮮的豬肉,就著新鮮的糍粑,那份新鮮勁把整個一年都能照亮。如今信陽的傳統年俗正在流失。
打糍粑是江淮一帶的舊俗。糍粑曾是信陽老百姓過年家家戶戶必備的食品之一。年前,家家戶戶打糍粑,親戚鄰居都來幫忙。在打糍粑之前,先將糯米淘凈浸泡兩三天後,放入木質蒸籠大火蒸熟。「為防止蒸鍋水燒干,要不時地沿鍋邊向蒸籠里加水」。
將蒸熟的糯米拿出來放到「地窩子」里,「地窩子」是用紅石頭做的,有80厘米見方,中間掏成半圓,男人們用棗木棒不停地搗地窩子里的糯米,糯米太黏搗著費勁,往往是一群男人,一邊轉圈搗一邊唱號子歌。等到糯米全變成面團沒有米粒而且很黏時,就打好了。剛打好的糍粑,冒著熱氣、聞著清香、摸著柔軟、看著潔白、吃著滑嫩。
將整團的糍粑都拿起來放在一張大門板上,平整成大約5厘米高的樣子,等糍粑慢慢變冷變硬後,用刀切成塊,用瓦缸或桶裝新鮮的冷水浸泡。春節時可以將糍粑油炸、火烤、打湯等,來招呼客人或自己食用。
糍粑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尤其是春節期間,親朋好友來訪,最好的見面禮便是煮上一碗荷包蛋糍粑。若將糍粑包上各種餡料,油炸烤煎,風味更加獨特鮮美。包餡的糍粑不宜久存,切成塊狀的糍粑久放乾裂,可用清水泡之,勤換其水,可保存3個月以上。
桂林
糍粑製作工藝精細。把上好糯米蒸熟後,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飯全融,像棉團狀,然後再取出糯漿做成圓團,放入蒸籠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內餡,如豆蓉、蓮蓉、芝麻桂花糖等,質地細膩柔韌、 潔白晶美,如趁出籠時熱氣騰騰,再裹上點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鮮,口感細滑沁甜。為桂林名小吃之一。
貴州
納灰村,位於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郊萬峰林風景區下五屯,是一個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納灰村的遊客不多,隨意去村裡任何一家都可以學習到打糍粑。當地人說如果要做糍粑,頭天就要把精選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里,等完全泡漲了,就裝到專用的蒸飯器具——甑里去蒸。甑是用厚厚的木片箍成,直徑通常在半米左右,上寬下窄,下部置一竹篾片編成尖頂斗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鍋里的水,又方便蒸汽進入。
濃濃的米香已經開始不斷地從廚房溢出,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將蒸好的糯米飯倒進石臼里。打糍粑看起來容易,打起來還真不簡單。一般初學者的木棍不是一會被糯米黏住,提不起來,就是一會相互「打架」,沒多久就會感到手臂軟綿綿地沒有力氣。當地村民結實說打糍粑其實是個技術活,講究快、准、穩、狠,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黏糊糊的有韌性。
湖南
用當本特產的大型香葉包糍粑
1、用糯米蒸成米飯,
2、用石器將糯米飯打成粘狀。
3、從山上采來當地特產的一種大型葉類植物的葉子, 雙手掌大小
4、將葉子洗凈, 把粘狀糯米包成單手掌大小, 糍粑做成。
製作糍粑
5、放置陰涼處, 可保存15天到30天左右。 可能與葉子的特殊作用有關。
6、吃的時候, 將粑浸水片刻,再埋到灰火堆里,10分鍾取出。
此時將外面的葉子撕掉, 糍粑松軟,香氣撲鼻。 與葉子的香味有關。
湖南紫鵲界——水車打糍粑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
糯米曬幹了,洗凈了,放進木甑,上了氣蒸。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兩個人提了甑把,疾步走進院落,兜頭倒進一個巨大的石臼里。兩條粗壯漢子舉起手腕粗的棗木大棍,呼兒嘿喲地打起來。這打糍粑很有講究,追求「快、准、穩、狠」四個字。兩個人圍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強,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准頭要足,兩根木棍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個地方,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穩說的是握棍的手要緊,用力要均勻,不能前面噼里啪啦賽疾風驟雨,後面力氣用盡了,軟綿綿的跟不上趟,那這臼糯米就算廢了;狠不用說,當然是手腕子、臂膀的力氣要綳得足,散得暢……如此這般,漢子們一身汗,那臼糯米被打成了粘乎乎得一個團,兩支木棍架起來,擱上撒麵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團,塞進刻花的木模,那糍粑就成形了。
剛做好的糍粑是軟的,從木模里拿出來後,手腕一抖,糍粑在空中轉上幾個圈,圓圓地落在曬席上,再蓋上被單,溫度降下來後就好了。做糍粑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做得光滑,美觀。小糍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農家人大方。
湘西土家
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糍粑,湘西一般在的冬日裡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過癮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陰寒潮濕,為了作熱取暖,一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鐵架,沒有我們就用火鉗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讓它軟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過程,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氣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內里卻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受熱後的糍粑可不是好對付的,熾熱的高溫黏著你的手指燙,燙得人幾乎斷了想吃的念頭。但一想入口綿軟香甜,又不得不就範。糍粑在火氣下催的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像一個大包子似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升騰,可見內里雪白,拿在手裡軟乎乎的,心裡升騰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時可就別太心急,以免燙了口舌。
具體做法
糯米洗凈蒸熟。
茶油中放入黃色的蜂蠟,加熱融化,塗抹在桌面、門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糍粑做法
把糯米放進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搗。糯米粘性很強,一般是兩個強壯的男人來,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著膀子還要流汗。
糯米搗成泥以後,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熱揪出拳頭大的米團,壓扁成餅,再用門板加重物壓住,等糯米涼了就成型了。
糍粑可以存放很長時間,如果放在大水缸里,用水浸泡,定時換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將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熱度將糖溶成糖水,此時糍粑入口甜香無比。糖是常見的白砂糖,如有土製的紅糖片,那就更好。也可將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薄薄的鋪上一層,如有廚房設備,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塊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風味。
四川--打糍粑一般都是中秋節,四川涼糍粑色香味俱佳,糯軟醇甜,入口涼爽,沁人心脾。
把蒸熟的糯米導入石舀里,用蘆竹把糯米搗碎,再撒上少量糯米粉,趁熱壓成大的圓餅。其中農村多用火烤,俗稱燒糍粑,非常香脆。
剩下的多餘糍粑可以留到日後加雞蛋或者醪糟(也叫甜酒,是用糯米做成的米酒)煮來吃,比較甜。
製作方法:
1、把糯米淘洗干凈,用溫水泡二三個小時,控干水後裝入飯甑內,用旺火蒸熟,然後,將熟米飯放入石礁窩內。舂茸成糍粑,用熱的帕子搭蓋。
2、把芝麻粉、蜜桂花、白糖、食用桃紅色素拌勻,製成芝麻糖。再把黃豆炒熟,磨成粉待用。
3、糍粑放在案板上晾涼後,分成兩半,一半放在撒有黃豆粉的案板上,攤開壓平成片,將「洗沙」均勻地抹上。將另一半糍粑成大小、厚薄差不多的片,蓋在其上,再把芝麻糖撒在面上,切成塊就可以了。
雲南
糍粑稍大,直徑20cm左右,可任意切成小塊,用炭火加熱,之後蘸蜂蜜或把蜂蜜放入糍粑,也可以用紅糖白糖代替蜂蜜,ps:要吃快一點,蜂蜜會從固體變成液體,糍粑會從燙手變成硬塊。
⑵ 為什麼總有人到農村收「石磨石磙」,這東西有什麼用
我姨夫通過回收石磨石磙一年賺到400000元,他曾告訴我,農村人覺得這是一堆破石頭,城裡人卻十分稀罕,大有用處。
在農村待過的人都知道,石磨石磙屬於農具,在機械沒有發展起來之前,是農民朋友最重要的生產工具。
石磨是一種研磨工具,把麥子放進去,就能磨出麵粉,把玉米放進去寬仔,就能磨出玉米面,把大豆放進去,磨出來的就是豆漿,可以做豆腐。
石磙是一種農具,一般都是大青石做成的,圓柱體,一頭大一頭小,兩頭都有磙眼,固定之後用牛拖著滾動。
之前農村曬糧食,都要在先打穀場,這時候就需要用到石磙,把小麥、穀子等農作物厚厚的攤在地上,讓牛拉著石磙在上面滾動,這叫「軋谷」,使糧食脫離穗子。
在機器沒有出現的時候,人們想要吃面,想要磨豆腐,就必須要用石磨,想要收糧食,就必須要用石磙。
現在不一樣了,吃面有打面機,喝豆漿有豆漿機,收糧食收割機,還有脫粒機,石磨石磙費時費力,自然就被淘汰了。
十幾年前,村裡面還能看到一些石磨石磙,現在一個也看不見了,不是被我姨夫收走,就是被其他人收走了,價格給的還不低,200-400元一個。
農村收破爛的不少,廢銅爛鐵,紙板酒瓶之類的,很常見,可是收石磨石磙的還真是少見,旁人問的時候,我姨夫總是支支吾吾不肯說,直到去年過年,喝了我2瓶好酒之後,我姨夫才算說出其中的隱情……
我姨夫說,石磙石磨也好,牛槽馬槽也好,都不是破石頭,城裡人稀罕得很,放在對的地方,就有大用處。
第一類:個人收藏
很多人都喜歡收藏東西,有人收集郵票,有人收集酒瓶,還有人喜歡收集石磙石磨。
能收藏這些東西的人,往往都是有錢人,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就喜歡老物件,房間裡面擺放古董,庭院裡面也不能落下,新石頭鋪出來的庭院沒有 歷史 感,他們就喜歡老石頭。
石磙石磨也好,馬槽也好,擺放在庭院裡面都很有 歷史 感,馬槽還能養花,很符合一些人的氣質。
除了這些東西之外,他們還喜歡農村人家的過門石,那是真正的老石頭,都有幾十上百年的 歷史 了,不知道走過多少人,各個光滑明亮,充滿 歷史 感,用這樣的石頭鋪滿整個庭院,院子馬上就會有厚重的 歷史 感,這就是有錢人追求的感覺。
還有一些人可能是農村出身,有錢了之後就喜歡這些農村的老物件,所以就大量回收,全都擺在院子里,這能讓他們找到安全感。
一個東西的價值如何,是不固定的,不喜歡就一文不值,喜歡就是無價之寶!
第二類:茶館文玩
喜歡喝茶且懂茶的人,大多都喜歡古風,所以茶館裝修都是古色古香的,座椅是實木的,茶盤是典雅的,屋裡面還需要有假山流水,底子厚就擺上古董,底子薄就擺上石磨石磙,都能增加 歷史 氣息。
還有一些茶館將石磨石磙再簡單加工一下,做成茶台,同樣是典雅古樸,很有韻味。
這些人還比較喜歡文玩,一般人喜歡小巧能隨手把玩的物件,可還有一些人喜歡大塊頭的文玩,石磨石磙也算,雖然抱不動,但每天拍拍摸摸也是極好的。
老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只要是喜歡,就能看出不一樣的味道來,哪怕是石頭做成的豬食槽,在人家看來,那就是「聚寶盆」,能讓自己「石來運轉」!
第三類:景區農家樂
每個地方都有民俗類飢核景區,主要展現的不是風景,而是古代人們的農耕生活,為了能讓遊客更好地感受 歷史 ,他們也會回收一些上年份的石磙石磨。
再然後就是農家樂了,無論是什麼景區,只要是農家樂,突出的重點就是農家,不僅房子要農家,菜品要農家,還要弄一些農家才有的東西,石磙石磨就是最好的例子。
很多城裡人沒有去過農村,不知道農村生活, 旅遊 的時候之所以選擇農家樂,目的就是體會一下農村生活,這時候,如果景區有2個農家樂,一個是3層小樓,院子里有一個籃球場,一個是農家小院,院子里有石磙石磨,那肯定是第二家更吸引人,這就叫特色。
第四類:影視城
如今影視行業的發展是極好的,其中有不少農村題材的作品,這裡面就需要用到石磙石磨。
有爛巧掘的影視城會囤一些石磙石磨,有些劇組自己找,還有一些居住在影視城附近的人,專門回收這些東西出租給劇組,一本萬利。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聽完我姨夫的介紹之後,我感覺自己長了不少見識,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一行之所以存在,必然尤其存在的道理。
隔行如隔山,每一行都有自己的奧秘與隱情,行外人如果不深入了解,是很難明白的。
一個是表現了那個時期的 歷史 文化,還有就是這石磨石磙的材質也是不錯的,堅硬耐磨
收石磨石磙,那都是想轉買賺更多的錢。
這是專題收藏愛好者朋友,很多民俗的這類東西很好的,我一個朋友的度假村裡石磨石磙有萬多,他用這些造型,非常有特色。這就是專題收藏的優勢。
這類東西消費方面:第一類:進入個人收藏行列
我接融朋友中在義馬禮召村有個姓趙的專門收集此類藏品,美其名叫石器收藏。
能收藏這些東西,一個東西的價值如何,是不固定的,俗語稱喜之為寶,棄之為草,喜歡就是無價之寶!
第二類:古色茶館,飯館用作裝飾
帶有復古色彩的茶館、飯館裝修都是古色古香的,座椅是實木的,茶盤是典雅的,屋裡面還需要有假山流水,有一些茶樓、飯館將石磨石磙再簡單加工一下,做成茶台和雅間標配同樣是典雅古樸,很有韻味。
第三類:現在各地打造的古村落景點
現在很多地方都民俗類古街、古村、古城等景區,主要展現的不是風景,而是過去古代人們的農耕生活,為了能讓遊客更好地感受 歷史 ,他們也會回收一些上年份的石磙石磨。無論是什麼景區,只要是展現農家風格,突出的重點不僅房子要農家,菜品要農家,還要弄一些農家才有的東西,石磙石磨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四類:開發影視基地的道具
如今影視行業的發展是極好的,其中若反映有農村題材的作品,就需要用到石磙石磨。因此有影視城、建設影視項目需囤一些石磙石磨,有些劇組自己找,還有一些居住在影視城附近的人,專門回收這些東西出租給劇組。
很久以前看到一個新聞,一個古董商為了收到非常好的古董,比如陶瓷器皿等,走了很遠的地方,到一個非常荒涼人跡罕至的村子,村子裡只有一個老頭和一條狗。
古董商祈求老人給一點水喝,順便買一點干糧。趁著老人給他倒水的功夫,古董商驚奇的發現,那個狗狗喝水的碗,居然是青花瓷的圖樣,美中不足的是有一個豁口,但也值不少錢,這個男人覺得,這次來的真的值了!他決心留著住宿幾天,最好能花一點小錢把這個碗買走。
農村的石磙和石磨,其實也是這個道理,你覺得沒用的東西,換一個人手裡,價值翻倍,甚至價值連城,有的東西甚至有價無市!
我們這里的鄉村農家樂,還有博物館,就有農村的這種石磨石磙,農家樂的用來磨豆漿,增加自然情趣,招攬客人。博物館的是展覽的需要,需要放一些有年代感的實物,增強代入感,豐富館內的藏品,增加收入,提高知名度。
在以前的農村,基本上還是以農業為主,但凡大一點的村子,都有一個堆稻穀的地方,旁邊有一個古樸的石磙,用來做農作物的粗處理,有的地方是用驢和牛拉,也有的地方用人推,當時自然條件的限制,真的沒有辦法。
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現代化的農業設備一一上馬,在很多大型的農場,甚至在田間地頭都完成了農作物的前處理工作,在很多的鄉村,因為農田的收入越來越低,甚至已經失去了種植的意義,為了養家糊口,很多村民出門打工,農田撂荒了,那些碩大的石滾就沒有地方擱,一直在稻穀場風吹雨林淋。
至於說到石磨,這在農村並不稀奇,大型小型的石磨,很多農家都有,很多人喜歡自己用自種的豆子磨豆漿,來調理身體改善生活,如果有人有大點的石磨,就會惹來鄰居的艷羨,因為它的工作威力實在是驚人,過年過節都有左鄰右舍過來做豆腐,油豆腐,油豆包是很多農村人過年的必備品,自己做會省不少錢,他們認為貨真價實。
這幾年國家,用了大量的精力來整治農村的環境,鼓勵鄉村建設,不少農家樂像乳後春筍一樣冒出來,因為競爭力特別大,大家的口味大差不差,真的想脫穎而出,就得在景點上下功夫,如果有一些遊客參與的活動就更好了。
比如有的農家樂就很聰明,到很偏遠的村子去買來石樁石磨,用來打糍粑,磨豆漿,原生態口味正宗,來吃飯的客人可以參與勞動,可以隨便品嘗,老闆的投入很低廉,對大家來說是雙贏的結果。
很多人的眼光獨到,在幾十年前,就喜歡到偏遠的村子去收古董,不管是石磨還是石滾,或者是陶瓷之類的老物件,還有紋理精美的櫥櫃,都得到他們的青睞,她們花一點小錢,轉手一賣,自己就掙了一筆大錢。
像石磨石磙這種東西,往往是年代越久遠,東西越珍惜,因為在以後的歲月,這東西真的沒有價值了,如果要真的說有,就是回憶一下以前的日子。
感謝支持
這種石磨石碾,還有哪些石綠柱在機器磨,粉碎機,脫粒機還沒有出現時,是我們農村日常生活一種必備用具,我十多歲時,三天二頭的干這活,麥季麥子收割之後在麥場地曬干後,再用石綠柱滾子套上牛轉圈碾壓,生產隊牛不夠用時,就得主人親自拉,年輕時我拉過,都是中午太陽最熱時,很累人的。到秋季收穀子時也是用它碾壓,再就是石磨,石碾是把糧食壓磨而成麵粉和豆漿、剪餅槳。
後來有了機器磨,粉碎機,麵粉廠,這些就沒用了,隨著年代增長就變成了 歷史 (古董),城裡有錢人和退休人員有很多愛好玩古董的,就賣點這些石器做收藏和 歷史 欣賞,有些一娛游樂場,公園為了增力亮點也擺上這些石器吸引遊客,家庭庭院也有按放的。由此古玩店就收購這些石器做為古董來賣和收藏,這樣這些石器就變成古董,有了收蔵價值,有些頭腦精明商販看到這是個掙錢的賣買,就到鄉下用低價收購這些老農民不用的石磨,石碾,綠柱滾子到城市古玩市上高價出售,發了財。
現在一些飯店裝修風格為農家特色,需擺放一些農家用具,他收購可以轉手賣高價的。還有一些經營農家院的,買了磨盤、石磙是為了烘托氣氛。
厚重的農村文化,石頭製品越來越少!孩子們小點的都不認識,更不知道其用處!下來收石磨石磙的都是幾十塊錢就拉走了,跟白撿一般!
想著小時候新小麥快黃的時候,割上幾捆拿火燒快黑,然後搓出麥粒,放進石磨的眼裡,大人推著磨,一根根就像綠色的小蟲蟲,不用任何調料直接放嘴裡,那叫一個香!現在卻再也吃不到那種兒時的味道了!
讓景區收走,或者富商收走,只要好好善待,至少給以後的孩子們留個念想!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之所以總有人到農村收「石磨石磙」,自然是因為利益的驅使,那些在農村現在看似毫無用處的「石磨石磙」,實際上背後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有人就因此年入百萬。
估計提起「石磨石磙」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畢竟現在這些老物件已經退出了 歷史 的舞台,但是上了一定年紀的人一定知道,而且很多人還會使用,畢竟它是以前的人民賴以生存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不過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石磨石磙」已經基本上被機器所取代了,在農村人的家裡面成為了一種擺設,失去了當初存在的意義,慢慢消失在 歷史 的長河中,估計再過十幾年,認識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不過近年來,為什麼總有人到農村大量收購「石磨石磙」,而且出的價格還不低,這東西收來到底有什麼用?
首先,石磨石磙可以用作裝修的裝飾或者擺件。
我們經常會在一些農家小院或者民宿裡面看到石磨石磙的擺件,實際上這些擺件都是其他人收購,然後轉手賣到這些地方的。用石磨石磙作為小院或者民宿的擺件,不但看著美觀大氣,而且很有 歷史 感,十分漂亮。
與此同時,石磨石磙在風水裡,還有著驅邪鎮宅、聚財、保佑家人衣食無憂等等風水寓意和作用,所以一些人願意花高價買來放在家裡恰當的位置做鎮宅之用。
當然了石磨石磙要想發揮驅邪鎮宅的作用,擺放的位置很關鍵,一般是要把其放在院子的西側、遠離門窗的地方,以及放在大樹下面等等,具體為什麼要這么放,我也不是很清楚,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其次,石磨石磙個人買來可以用作收藏。
雖然石磨石磙已經退出了 歷史 的舞台,沒有繼續發揮它的作用,但是作為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和生活工具,還是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的,是一種文化的體現。
一些人對石磨石磙這種生活工具比較感興趣,因此喜歡買來作為收藏之用,這類人不是為了賺錢,只不過是出於個人喜好,認為它有很好的寓意, 歷史 文化感也很厚重,所以買來收藏,自己欣賞,自娛自樂。
還有一些人之所以買來收藏,就是看中了石磨石磙的收藏價值,現在先買來放著,等以後市面上這樣的東西少了,買不到了,物以稀為貴,其價格也肯定會水漲船高,就能賣個好價錢,讓自己賺得盆滿缽滿。
再有,有的影視城也會收購或者租用石磨石磙,用於拍攝電影電視。
眾所周知,現在農村題材和抗戰題材的電影有很多,而這些電影的拍攝,就需要用到石磨石磙,因為這是那個時期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是他們離不開的生活工具,這就讓人看到了商機。
很多人專門收購石磨石磙賣給在影視城拍電影的劇組,當然了價錢合適也是可以租的,很多劇組覺得用的時間不多,也就懶得買,直接租用,不麻煩不說,還節約錢,不過這也已經足夠讓租出去的人大賺一筆了。
最後,石磙石磨可以做成工藝品再出售,價格要翻好幾倍,真正的暴利。
如今的市面上有很多用石磙石磨做成的工藝品,比如魚池,茶座,別有一番風味,看著古樸大氣,高端上檔次,雖然價格很高,但是有很多人買,市場前景很好,需求量很大。
畢竟用石磨石磙做出來的工藝品,具有濃厚的 歷史 文化氣息,看著就很吸引人,特別是有文化底蘊的家庭或者是老一輩的人,更是對其有深厚的感情,自然也就情有獨鍾了。
正是因為石磨石磙背後潛藏巨大的商機,市場需求量很大,利潤空間很高,才使得很多人總去農村收購石磨石磙,畢竟一本萬利這樣賺錢的買賣是誰都願意去做。
雖然說「石磨石磙」已經發揮過了它的作用,現在退出了 歷史 的舞台,失去了最初存在的意義和作用,但是它卻衍生出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和底蘊,繼續發揮著它的 歷史 文化價值。
總而言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就像這看著已經沒有什麼用的石磨石磙,背後居然有這么大的商機,我想這是很多人怎麼也想不到的。
所以說隔行如隔山,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有些我們看著不起眼的生意,其實很賺錢,只不過別人都是悶聲發大財。這也告訴我們,生活中隨處是商機,就看我們是否善於發現和把我了。
⑶ 舂米的工具叫什麼
打糍粑的工具叫「石臼和舂」。
石臼是人類以各種石材製造的,用以砸、搗,研磨葯材食品等的生產工具。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舂」字,大多數用於「舂米」。而「舂」的單獨解釋是打碎之類的意思。英文解釋為「pound, pestle, beat」。「舂米」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將其去掉殼的過程稱作舂米。殼即為米糠,而去掉殼的穀子便是小米。
(3)古代用來打糍粑的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打糍粑,中國節日風俗。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糍粑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
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⑷ 打糍粑的那個工具叫什麼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據考證,大約在三千年前,中國人開始食用稻穀。從那時候起,就開始了石質、木質舂米,直到20世紀中葉發明碾米機,石臼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4)古代用來打糍粑的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糍粑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
口感香,。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但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