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是什麼意思

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10-22 08:41:10

1. 什麼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哪些請簡要闡述其對國民收入的影響

什麼是貨幣政策:
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
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如下:
根據貨幣政策工具的調節職能和效果來劃分,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一、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
也稱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指中央銀行所採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
存款准備金制度。
再貼現政策。
公開市場業務。
被稱為中央銀行的 「三大法寶」。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二、選擇性的貨幣政策工具
是指中央銀行針對某些特殊的信貸或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而採用的工具,以某些個別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資產運用也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側重於對銀行業務活動質的方面進行控制,是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必要補充,常見的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1.消費者信用控制。
2.證券市場信用控制。
3.不動產信用控制。
4.優惠利率。
5.預繳進口保證金。
三、其它政策工具
信用直接控制工具。信用間接控制工具。
四、新工具——常備借貸便利所謂常備借貸便利就是商業銀行或金融機構根據自身的流動性需求,通過資產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銀行申請授信額度的一種更加直接的融資方式。由於常備借貸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一對一」的模式,因此,這種貨幣操作方式更像是定製化融資和結構化融資。
其對國民收入的影響
從貨幣政策總供求模型來說,總供給曲線越陡直,即物價水平變動很大也不會影響總供給,總需求曲線越平坦,即總需求對於價格很敏感,貨幣政策對增加均衡國民收入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是以增加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恢復經濟或促進經濟增長,必須有好的項目,同時也不能因此引起利率上漲。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就會產生局限性和副作用:因利率上漲而導致原本可由社會進行的投資被放棄,即產生「擠出效應」,或者因缺乏適當的投資支出的對象,而無法達到目的。如果以減稅的財政政策恢復經濟或促進經濟增長,也有局限性,即,企業找不到可以盈利的投資項目,就不會因減稅而增加投資,從而無法達到預定的目的。以上供參考。

2.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及操作方法

中央銀行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存款准備金制度

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備金率。

2、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轉讓。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

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一時資金短缺。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讓渡的過程。

3、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活動。與一般金融機構所從事的證券買賣不同,中央銀行買賣證券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調節貨幣供應量。

(2)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的使用

當貨幣政策邊際效用遞減,因此央行會慎用降息降准這樣的貨幣政策工具,而更傾向於運用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保持市場流動性,以及利用中期借貸便利與常備借貸便利,這種新型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短期流動性。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公開市場業務債券交易有回購、現券交易以及發行中央銀行票據三個品種。央行回購分為正回購和逆回購,兩者都是央行在公開市場上吞吐貨幣的行為。

3. 在我國當前宏觀背景下如何運用貨幣政策三大基本工具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又稱經常性、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即傳統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俗稱三大法寶:存款准備金政策、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這就是三大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原理。
1. 存款准備金政策。
存款准備金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存款規定存款准備金率,強制性地要求商業銀行等貨幣存款機構按規定比例上繳存款准備金;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以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從而影響貨幣供應量的一種政策措施。
2. 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政策就是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再貼現率來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和市場利率,以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一種手段。
3. 公開市場業務。
所謂「公開市場業務」(Open Market Operation ,也稱「公開市場操作」),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改變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准備金,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一種貨幣政策手段。
存款准備金是限制金融機構信貸擴張和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資金。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是金融機構按規定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的總額的比率。存款准備金率變動對商業銀行的作用過程如下:
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時,商業銀行可提供放款及創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為准備金率提高,貨幣乘數就變小,從而降低了整個商業銀行體系創造信用、擴大信用規模的能力,其結果是社會的銀根偏緊,貨幣供應量減少,利息率提高,投資及社會支出都相應縮減。反之,亦然。
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建立存款准備金制度。十多年來,經歷了四次調整,在當時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抑制經濟過熱、物價上漲過快、貨幣投放過多的狀況。目前,中央銀行對存款准備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復存款准備金支付清算和作為貨幣總量調控工具的功能,改變原來主要功能不在調控貨幣總量而在發揮集中資金,調整信貸結構的作用。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各種有價證券自由成交,自由議價,其交易量和價格都必須公開顯示的市場。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利用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的辦法來調節信用規模、貸幣供應量和利率以實現其金融控制和調節的活動,是貨幣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此業務的操作方法:當中央銀行判斷社會上資金過多時,使賣出債券,相應地收回一部分資金;相反,則央行買入債券,直接增加金融機構可用資金的數量。我國的公開場業務從外匯操作起步,1996年又開辦買賣國債的公開市場業務。
貼現,是票據持票人在票據到期之前,為獲取現款而向銀行貼付一定利息的票據轉讓。再貼現,是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作的票據轉讓。
貼現是商業銀行向企業提供資金的一種方式,再貼現是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資金的一種方式,兩者都是以轉讓有效票據——銀行承兌匯票為前提的。
再貼現是中央銀行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存款准備金)之一,它不僅影響商業銀行籌資成本,限制商業銀行的信用張,控制貨幣供應總量,而且可以按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有選擇地對不同種類的票據進行融資,促進結構調整。一般來說,中央銀行的再貼現利率具有以下特點:
一種短期利率。因為中央銀行提供的貸款以短期為主,申請再貼現合格票據,其期限一般不超過3個月,最長期限也在1年之內。
一種官定利率。它是根據國家信貨政策規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銀行的政策意向。
一種標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如英格蘭銀行貼現及放款有多種差別利率,而其公布的再現貼現利率為最低標准。
再貼現業務的主要優點是,它有利於中央銀行發揮最後貸款者的作用,並且既能調節貨幣供給的總量,又調節貨幣供給的結構。再貼現業務的主要缺點是再貼現業務的主動權在商業銀行,而不在中央銀行,這就限制中央銀行的主動性;再貼現率的調節作用有限。繁榮時期提高再貼現率未必能夠抑制商業銀行的再貼現需求,因為商業銀行的盈利更高;蕭條時期降低再貼現率也未必能刺激商業銀行的借款需求,因為此時的盈利水平更低。而且再貼現率不能經常調整,否則市場利率的經常波動,會使商業銀行無所適從。此外,再貼現業務的最大缺點在於它具有順經濟走勢的傾向,繁榮時期的物價上漲使得再貼現票據的金額上升,貨幣供給增加;蕭條時期的物價下跌,又使得再貼現金額下降,貨幣供給減少。貨幣政策因此可能在繁榮時期「火上加油」,而在蕭條時期「雪上加霜」。
公開市場操作具有如下優點:中央銀行能及時運用公開市場操作,買賣任意規模的有價證券,從而精確地控制銀行體系的准備金和基礎貨幣,使之達到合理的水平。雖然其發生作用的途徑同再貼現率政策和准備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這兩種政策更為准確,並且不受銀行體系反應程度的影響。在公開市場操作中,中央銀行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實施貨幣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銀行實施公開市場操作是「主動出擊」,而非「被動等待」。
公開市場操作具有如下優點:公開市場操作沒有「告示效應」,不會引起社會公眾對貨幣政策意向的誤解,因而,也不會造成經濟的不必要紊亂。這就可以使中央銀行連續、靈活、不受時間數量方向限制地進行公開市場操作,而不會因為經濟主體的適應性調整,造成經濟運行的紊亂,即使中央銀行出現政策失誤也可以及時進行修正。這是具有強烈「告示效應」的再貼現率政策和准備金政策所做不到的。
公開市場操作具有如下優點: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不決定其它證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會直接影響銀行的收益。另外,公開市場操作可以普遍運用,廣泛地影響社會經濟活動。據此,弗里德曼堅持主張中央銀行可以用公開市場操作,完全取代法定準備金制度和進行再貼現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
(1)中央銀行必須具有強大的、足以干預和控制整個金融市場的金融實力;
(2)要有一個發達、完善和全國性的金融市場,證券種類齊全且達到一定規模;
(3)必須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如沒有存款准備金制度,就不能通過改變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來影響貨幣供應量。
公開市場業務最大的不足是缺乏這三個條件的國家不能有效地運用這個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緩慢,因為國債買賣對貨幣供給及利率的影響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緩慢地傳導到其它金融市場,影響經濟運行。
與其它貨幣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備金政策具有如下優點:
(1)中央銀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權,它是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實施的手段;
(2)存款准備率的變動對貨幣供應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確定,各商業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都必須立即執行;
(3)准備金制度對所有的商業銀行一視同仁,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同樣受到影響。
存款准備金政策的不足之處在於:
一是作用過於巨大,其調整對整個經濟和社會心理預期的影響都太大,不宜作為中央銀行日常調控貨幣供給的工具,中央銀行因此有將准備率固定化的傾向;
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業銀行超額存款准備的影響。在商業銀行有大量超額准備的情況下,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商業銀行會將超額准備的一部分充作法定準備,而不收縮信貸規模,這就難以實現中央銀行減少貨幣供給的目的。
由於我國東、中、西部經濟和金融非均衡發展,同樣的貨幣政策操作在不同的地區發揮不同的、甚至大相徑庭的效應。我國貨幣政策操作一直採取全國「一盤棋」的做法,實施無差別管理。「一刀切」式的貨幣政策操作較少考慮到區域間經濟發展的水平差異。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率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是我國貨幣政策三大工具,這些工具的實施效果受到東、中、西部差異的重要影響。
公開市場操作是央行最為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可以影響基礎貨幣。近年來,我國中央銀行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投放基礎貨幣。商業銀行利用公開市場業務融入(出)資金的能力受國債總量 和資產結構的制約,若商業銀行的國債規模較大且其在商業銀行總資產中所佔的比重也較大,則其參與公開市場業務的能力就較強,否則就較弱。我國東、中、西部商業銀行不管是國債資產規模還是國債資產在總資產中所佔比例,都存在較大差異。由於缺乏各省國有商業銀行國債資產數據,我們以各省國有商業銀行全部資金運用減去全部貸款和企業債之差估算其擁有的國債資產,通過對2001-2003年度,東、中、西部國有商業銀行國債資產在其資金運用中佔比的計算可以發現:不僅東部地區國有商業銀行的國債資產在全國國有商業銀行國債資產的總量中的佔比高於西部和中部地區,而且東部國有商業銀行國債總量占其總資產的比例,也遠遠高於中、西部銀行。東部商業銀行利用公開市場業務融入資金的能力強於西部,所以,當央行貨幣政策意圖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傳導時,中西部地區商業銀行獲得的基礎貨幣量少於東部。
央行主要通過調整再貸款率、再貼現率的工具,影響商業銀行對貼現貸款的規模,從而實現貨幣政策意圖。商業銀行對再貸款率、再貼現率工具的反應與需要貸款的實體經濟的利潤率、資金流動性需求、持有超額儲備的機會成本等因素有關。具體到我國的實際情況,實體經濟利潤率不僅影響商業銀行所面臨的環境風險,而且還影響資金的價格(利息率、貼現率),無疑是影響商業銀行對再貸款利率、再貼現率工具反應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經濟實體而言,雖然資金的供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利息率和貼現率,但從本質上講,利息是實體經濟創造的利潤的一部分,利息率的高低最終受制於實體經濟利潤率的高低,在零和平均利潤率之間變動。換句話說,實體經濟對銀行貸款利率、貼現率的承受能力受利潤率的制約,利潤率較高的實體經濟能夠支付較高的資金價格(利息率、貼現率),即有相對較強的資金需求,利潤率較低的實體經濟只能支付較低的資金價格。由於各區域商業銀行面對的實體經濟利潤率不同,在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貼現率水平區域間幾乎無差別的既定條件下,一方面,利潤率較高的實體經濟消化資金的能力較強,對資金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較高的利潤率能夠有效保障信貸資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使商業銀行放貸所面臨的環境風險降低,所以商業銀行的放貸意願也較強。因此,央行同樣的再貼現、再貸款政策工具操作,在實體經濟利潤率較高的東部地區,商業銀行貸款增長較快;而實體經濟利潤率較低的中西部地區,商業銀行貸款增長較慢,導致越窮的區域資金越少,越富的區域資金越多的「馬太效應」。
由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我國各區域對同一貨幣政策工具存在反應效果不同的差異。為消除區域差異對貨幣政策工具效果的不同影響,以達到貨幣政策理想的作用效果,可以對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在內的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區域化操作。其實,在不同區域實行有差別的貨幣政策操作,在國外也不是沒有先例,開發初期的美國區域間經濟發展也不平衡,中央銀行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就有兩項實行區域化操作。其貼現率一直由十二家聯邦儲備銀行根據本轄區的經濟情況制定,只要報請華盛頓聯邦儲備委員會核准即可,事實上,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各儲備銀行制定的貼現率經常相差很大,只是隨著均質的全國性金融市場的逐漸形成,貼現率才逐步趨同。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雖然由聯邦儲備委員會統一制定,但從1913年聯儲成立一直到1972年以前,聯邦儲備體系制定的法定準備金率就因銀行所在的地區的經濟情況不同而異。

4. 請論述貨幣政策三種工具的涵義

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根據貨幣政策工具的調節職能和效果來劃分,貨幣政策工具可分為以下三類: 貨幣政策工具一、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或稱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指中央銀行所採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備金制度 ②再貼現政策 ③公開市場業務,被稱為中央銀行的 「三大法寶」。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時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二、選擇性的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針對某些特殊的信貸或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而採用的工具,以某些個別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資產運用也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側重於對銀行業務活動質的方面進行控制,是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必要補充,常見的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費者信用控制; ②證券市場信用控制; ③不動產信用控制; ④優惠利率; ⑤預繳進口保證金; ⑥其它政策工具。 三、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規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外,中央銀行有時還運用一些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對信用進行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業務進行直接干預而採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 ②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借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導、道義勸告。

5. 怎樣區分常規性工具、選擇性工具、補充性工具

在市場經濟為主體的國家,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中央銀行的三大「法寶」,即存款准備金率、貼現窗口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這三種政策工具也被稱為常規性的貨幣政策工具。事實上,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工具還有其他兩種,即選擇性的貨幣政策工具及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選擇性的貨幣政策工具和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種類很多。各國中央銀行一般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和貨幣政策的目標加以選擇和運用。
與常規性的貨幣政策工具不同,選擇性的貨幣政策工具對貨幣政策與國家經濟的運行的影響不是全局性的而是局部性的,但也可以作用於貨幣政策的總體目標。選擇性的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針對個別部門、個別企業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貸所採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比如有證券市場信用控制、不動產信用控制和消費者信用控制。
除常規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外,中央銀行有時還運用一些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對信用進行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業務進行直接干預而採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借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導、道義勸告。